走進「陰陽」(另一個角度看世界)

2021-01-20 正源易道


文獻中的陰陽,有以下具體的指稱:


1、指山丘的北面和南面。

《詩·大雅·公劉》:「相其陰陽,觀其流泉。」


2、特指北河星以北和南河星以南。

《史記·天官書》:「行南北河,以陰陽言,旱水兵喪。」張守節正義:「南河三星,北河三星,若月行北河以陰,則水、兵;南河以陽,則旱、喪也。」


3、古代指宇宙間貫通物質和人事的兩大對立面。指天地間化生萬物的二氣。

《易·繫辭上》:「陰陽不測之謂神。」


4、天地。

《禮記·郊特牲》:「樂由陽來者也,禮由陰作者,陰陽和而萬物得。」孔穎達疏:「和,猶合也,得謂各得其所也,若禮樂由於天地,天地與之和合則萬物得其所也。」


5、日月。

唐杜甫《閣夜》詩:「歲暮陰陽催短景,天涯霜雪霽寒宵。」

宋蘇轍《冬至日》詩:「陰陽升降自相催,齒發誰教老不回?」


6、晝夜。

《禮記·祭義》:「日出於東,月生於西,陰陽長短,終始相巡。」孔穎達 疏:「陰謂夜也,陽謂晝也。夏則陽長而陰短,冬則陽短而陰長,是陰陽長短。」

《國語·周語上》:「陰陽分布,震雷出滯。」韋昭註:「陰陽分布,日夜同也。滯,蟄蟲也。

明堂《月令》曰:『日夜分,雷乃發聲。」


7、寒暑。

《楚辭·九辯》:「四時遞來而卒歲兮,陰陽不可與儷偕。」王逸註:「寒往暑來,難追逐也。」唐柳宗元《天說》:「寒而暑者,世謂之陰陽。」


8、春夏和秋冬。

《文選·古詩<驅車上東門>》:「浩浩陰陽移,年命如朝露。」李善註:「《神農本草》曰:『春夏為陽,秋冬為陰。』」


9、雷電與雨雪。

《穀梁傳·隱公九年》:「三月,癸酉,大雨震電。震,雷也;電,霆也。庚辰,大雨雪,志疏數也。八日之間,再有大變,陰陽錯行,故謹而日之也。」範寧註:「劉向云:雷未可以出,電未可以見,雷電既以出見,則雪不當復降。皆失節也。雷電,陽也;雨雪,陰也。雷出非其時者,是陽不能閉陰,陰氣縱逸而將為害也。」


10、君臣。

《楚辭·九章·涉江》:「陰陽易位,時不當兮。」王逸註:「陰,臣也。陽,君也。」洪興祖補註:「陰陽易位,言君弱而臣強也。」


11、夫婦。

《禮記·郊特牲》:「玄冕齊戒,鬼神陰陽也。」孔穎達 疏:「『鬼神陰陽也』者,陰陽謂夫婦也。著祭服而齊戒親迎,是敬此夫婦之道如事鬼神,故云『鬼神陰陽也』。」


12、男女。

宋高承《事物紀原·天地生植·陰陽》:「《春秋內事》曰:『伏羲氏定天地,分陰陽。』」

明歸有光《貞女論》:「陰陽配偶,天地之大義也。」

明程羽文《鴛鴦牒》:「不知世人陰陽之契,有繾綣司總統,其長官號氤氳大使,冥數當合者,須鴛鴦牒下。


13、指男女之生殖器。

《明律·鬥毆》:「若斷人舌及毀敗人陰陽者並杖一百,流三千裡,仍將犯人財產一半斷付被傷篤疾之人養贍。」


14、律呂。

《周禮·春官·大師》:「掌六律六同,以合陰陽之聲,陽聲:黃鐘、大蔟、姑洗、蕤賓、夷則、無射。陰聲:大呂、應鐘、南呂、函鍾、小呂、夾鍾。」按陽為律,陰為呂。


15、奇偶。

漢班固《白虎通·嫁娶》:「七歲之陽也,八歲之陰也,七八十五,陰陽之數備。」


16、動靜。

《大戴禮記·文王官人》:「考其陰陽,以觀其誠。」盧辯註:「陰主靜,陽主動,考其陰陽者,察其動靜也。」


17、開合。

《後漢書·班固傳上》:「張千門而立萬戶,順陰陽以開闔。」李賢註:「《前書》曰,建章宮度為千門萬戶。合謂之陰,開謂之陽。《易》曰:『闔戶謂之坤,闢戶謂之乾。』」


18、依違向背。

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七二回:「鄭陰陽晉楚之間,其心不定,非一日矣。」


19、人間和陰間。

唐 唐晅妻 張氏《答夫詩》之一:「陰陽徒自隔,聚散兩難心。」題解:「晉昌唐晅,娶姑女張氏,頗有令德。開元十八年,晅入洛,妻卒於衛南莊。後數歲,得歸,追感陳跡,賦詩悲吟,忽見張氏前來……晅以詩贈張氏,氏亦裂帶題詩以答。」


20、死生,生殺。

《楚辭·九歌·大司命》:「乘清氣兮御陰陽。」王逸 註:「陰主殺,陽主生。言司命常乘天清明之氣,御持萬民死生之命也。」


21、古代指有關日、月等天體運轉規律的學問。

《後漢書·張衡傳》:「衡善機巧,尤致思於天文、陰陽、歷筭。」


22、指負責研究日、月等天體運轉規律學問的人。

唐韓愈《順宗實錄一》:「景午,罷翰林、陰陽、星卜、醫相、覆碁諸待詔三十二人。」


23、指星相、佔卜、相宅、相墓的方術。

趙樹理《小二黑結婚》一:「二諸葛原來叫劉修德,當年作過生意,抬腳動手都要論一論陰陽八卦,看一看黃道黑道。」


24、指擅長星相、佔卜、相宅、相墓方術的人。

《西遊記》第二三回:「卻只是倉卒間,不曾請得個陰陽,拜堂撒帳。」

《儒林外史》第四回:「次日,請將陰陽徐先生來寫了七單。」

康濯《春種秋收·三面寶鏡》:「﹝王老殿﹞早年間當過看地脈說風水的陰陽先生,人們也管他叫『陰陽』。」


25、指男女交合。

《太平御覽》卷三六○引南朝 宋劉義慶《幽明錄》:「譙郡胡馥之,娶婦李氏,十餘年無子,而婦卒。哭慟,云:『竟無遺體,遂喪,此酷何深!』婦忽起坐曰:『感君痛悼,我不即朽,君可瞑後見就,依平生時陰陽,當為君生一男。』語畢還臥。」


1、古代中國哲學概念。古代樸素的唯物主義思想家把矛盾運動中的萬事萬物概括為「陰」、「陽」兩個對立的範疇,並以雙方變化的原理來說明物質世界的運動,變化。

陰陽易位。--《楚辭·屈原·涉江》


2、日月運轉之學

陰陽曆算。--《後漢書·張衡傳》

研核陰陽。


3、天氣的變化

陰陽之變。


4、陰陽—————萬事萬物皆有陰陽。陰陽力是維持力,可轉化,可變化,並且是永不停歇的運動。絕對的運動特性。


5、中醫的假設性概念


萬事萬物陰陽的特徵:星球具有對稱性,陰陽具有對稱性,越是高能的陰陽體,對稱性越高。不對稱性的事物,比如:一陣風,石頭,星雲團。陰陽的運動一但停止,萬事萬物都會散開。


陰陽是中國古代先賢創立的哲學範疇。一種本源論(本體論),有先天陰陽與後天陰陽之分。古人仰觀、俯察取類比象,將自然界中各種對立又相聯的現象,如天地、日月、晝夜、寒暑、男女、上下等抽象歸納出「陰陽」的概念。


周易裡的孔子所寫的《易傳》曰「一陰一陽謂之道」。陰陽壹體兩面,彼此互藏,相感替換,不可執一而定象。二者雖無定象,隨道而變,上皆可為道,下亦可為器。道用無窮,處處有之,因用而論。用即出,陰陽即定,二者雖定,亦隨時而變遷。故曰:陰陽不二,以壹而待之。壹者太極是也,統領二物,相互作用,運化萬千。


陰陽是中國古代文明中對蘊藏在自然規律背後的、推動自然規律發展變化的基礎因素的描述,是各種事物孕育、發展、成熟、衰退直至消亡的原動力,是奠定中華文明邏輯思維基礎的核心要素。概括而言,按照易學思維理解,其所描述的是宇宙間的最基本要素及其作用,是伏羲易的基礎概念之一。


在地球上,陰陽的顯著表現是太陽和月亮對地球的影響。這是因為地球自身運動表現為與太陽的相對運動和與月亮的相對運動兩種運動,兩種運動關系統一存在地球運動之上,形成陰陽對研究對象不可分割的綜合影響。陽中有陰,陰中有陽,無法分割。


陰陽也是中國文化的根源之圖——河圖、洛書、《伏羲先天六十四卦方圓圖》的理論基礎。簡單說來,從起源上講,中華文明就是從陰陽這一基本要素出發並逐步建立和發展的,經過長期對陰陽的不斷深入認識,形成了中國古代哲學的陰陽論,並從應用的角度出發,引申出一系列涵蓋諸領域的陰陽知識,包括哲學、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生命科學、精神科學等各種範疇。


物物皆有陰陽,不可割裂,陰陽必相互依存,萬事萬物中都包含陰陽的特性。


陰陽,電腦二進位制的0和1,0是陰,1是陽。



八卦中具有的陰陽關係有這樣幾組,乾坤之陰陽,艮兌之陰陽,震巽之陰陽,坎離之陰陽。這些雖同屬陰陽關係,但又有所區別,不可一概而論。具體說來,有以下幾個部分:


乾坤之陰陽互體關係,這裡的互體是指:雙方因為對方的存在而存在。通俗地講就是有了地的概念才相對有了地之上的天的概念。反過來,天是指地上的天,沒有了這個天也就沒有了與之對應的地。天是因為地的存在而存在,地是因為天的存在而存在。


艮兌之陰陽是化育關係,這裡的化育是指:產生、孕育、創造新事物的能力。艮兌兩卦之相互作用就會產生孕育創造出新事物。從伏羲易理論的角度來看,大家對照《伏羲先天六十四卦方圓圖》中圓圖方位,兌宮在東南,艮宮在西北,此方位正與中國這塊土地的地理環境相符。從中原的角度來看,東南為大海、西北為高原,東南為兌宮方位,西北為艮宮方位,正好符合《伏羲先天六十四卦方圓圖》所揭示的規律,這就是為什麼在中華大地上孕育出的人群有無比的創造力,有克服一切困難的勇氣與智慧,這樣才有了中華民族至少六千年的生生不息。也正是由於艮兌的陰陽作用,使得中華大地上不斷有新的發現、新的發明、新的創造,能永世存在和發展,不斷適應時代的變遷,勇站潮頭。這些都是化育功能的表現。「人」傑「地」靈不是虛妄之辭,它蘊含著豐富的內涵,人與地是會相互感應的。


震巽之陰陽同根關係,這裡的同根是指:同一起源,就是震巽兩卦都起源于震卦的意思。



坎離之陰陽對立關係,這裡的對立是指:完全相反的兩種作用。這兩種相反的作用在外部對對方產生影響與進入到對方內部所產生的影響,在表現上完全不同。


由此可見,八卦中的陰陽性質並不完全相同。不能一講到陰陽,就只有陰陽對立的片面觀念,還要注意區別對待,遵從共性,明辨差異。運用之妙,存乎一心。 


中國古代哲學家門認為:(陰陽)「二炁[qì]交感,化生萬物」(宋代周敦頤《太極圖說》),萬物的化生源於陰陽之間的相互作用,這一哲學思想始自先秦諸家,如《荀子·禮記》說:「天地和而萬物生,陰陽接而變化起。」又說:「天地感而為萬物化生」從而指出陰陽交感是萬物化生的變化和根本條件,其中的「合」,「接」,「感應」等都具有相互作用,相互影響之意。故又可以說天地陰陽之間的相互作用乃是萬物生成和變化的肇始。


在宇宙自然界,事物的形成規律亦確是如此。天之陽炁下降,地之陰炁上升,陰陽二炁交感,化生出萬物,並形成雨霧、雷電、雨露、陽光、空氣,相互交感,生命體方得以產生。所以,如果沒有陰陽二炁的交感運動,就沒有自然界,就沒有生命。可見,陰陽交感又是生命活動產生的基本條件。


陰陽對立即指世間一切事物或現象都存在著相互對立的陰陽兩個方面,如上與下、天與地、動與靜、升與降等等,其中上屬陽、下屬陰,天為陽、地為陰,動為陽、靜為陰,升屬陽、降屬陰。而對立的陰陽雙方又是互相依存的,任何一方都不能脫離另一方而單獨存在。如上為陽、下為陰,而沒有上也就無所謂下;熱為陽、冷為陰,而沒有冷同樣就無所謂熱。所以可以說,陽依存於陰,陰依存於陽,每一方都以其相對的另一方的存在為自己存在的條件,這就是陰陽互感。


《呂氏春秋·察今》

陰,古作「侌」,或加表示虛擬實體的「阜」作「陰」;陽,古作「昜」,或加表示虛擬實體的「阜」作「陽」。「侌」字從今從雲,意為「正在旋轉團聚的霧氣」。「昜」意為「發散氣體」。可見古人是從物質世界的本質——「氣體」和氣體的「運動」這兩個角度定義「陰陽」的。古人不稱「陽陰」而稱「陰陽」,這與古人的世界起源邏輯有關。其世界創生次序是:無極生太極→太極生兩儀(兩儀即天地)。。。


「無極」即「混沌」,「混沌」即散漫飄蕩的水汽。「太極」即圓心,而圓心的出現是和圓周運動的發生同時刻的。圓周運動的主體就是散漫的水汽。散漫的水汽慢慢旋轉起來後,逐漸形成為一根中空的雲霧氣柱,雲霧氣柱的進一步加速旋轉,就在上下兩端產生離心力,離心力使得雲霧中的輕揚物質上升而形成「天」,濁重物質下降而形成「地」。「天」和「地」就組成了「世界」(請參考百度百科詞條「崑崙」)。由此創生過程可知,世界的前身是「混沌」,世界誕生於「雲霧水汽的旋轉」即「混沌的有序化運動」,而有了天地才有陰陽之分(沒有了世界,就等於回到世界的前狀態——「混沌」)。所以「陰」在「陽」前。


陰,《說文解字》曰:「暗也,水之南、山之北也」,《說文系傳》曰:「山北水南,日所不及」。案:這是從天地這一宏觀角度論陰陽。天地是古人類所知的最大的陰陽實體。從最大的陰陽實體論陰陽性質,有大陰陽囊括所有小陰陽的意思,也算高明之舉。但說不清楚何以陰在陽前,固定地稱「陰陽」,而非「陽陰」。難道是先有地後有天?這說不通。只有從天地的起源角度,才能說清楚何以陰在陽前。


陽,《說文解字》曰:「高明也。」《說文解字義證》:「高明也,對陰言也。」案:高者,天也;明者,日也。這還是從天地這一宏觀角度論陰陽。


《道德經》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案:這是從宇宙起源角度談到了陰陽,但不是對「陰陽」一詞本身進行定義或解說。道者,導也。導者,向也。當混沌水汽從無序運動轉向有序運動,就等於車輛上了正道,開始向目的地前進了。這種在正道上的有序運動導致了太極的誕生。太極就是「一」,它誕生於混沌從無序運動轉向有序運動的那一時刻。太極一誕生,隨後而來的就是天地的出現。天地就是「二」。天氣下降、地氣蒸騰,二氣相合,其結果就是人的誕生。人就是「三」。「三」也包含萬物生靈,人是萬物生靈中最靈者,是它們的總代表。隨後世界萬物在陰陽交互作用中世代交替,保持種群和數量的平衡。


陰陽是古人對宇宙萬物兩種相反相成的性質的一種抽象,也是宇宙對立統一及思維法則的哲學範疇。中國賢哲拈出"陰陽"二字,來表示萬物兩兩對應、相反相成的對立統一,既《老子》所謂"萬物負陰而抱陽"、《易傳》所謂"一陰一陽之謂道"。《易經》便是講"陰陽"變化的數理和哲理。


陰陽,代表一切事物的最基本對立面;


陰:為寒,為暗,為聚,為實體化;


陽:為熱,為光,為化,為氣化;


陰中有陽,陽中有陰,衝氣以為和(像無形的氣分隔了陰陽,使其各居其位。


陰陽的位置是不斷變化,周而復始的。我們所能看見的事物為陰內陽外(這就是聚合生成陽居於上的正物質),反之則為反物質(類似黑洞),所有的事物都要符合陰陽的規律和結構,就像人出生(是聚合),然後死亡(消散),這就是陰陽的規律,而人體內陰陽失衡或陰陽所在的位置不對人就會生病。


這些就是陰陽真正的含意,也是據此所畫出的太極圖的根本意思所在。國學(醫、天文、地理、數術、哲學乃至各家經典)無不以此為基礎,並深刻影響了國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五行和太極參照相應詞條)


《童子問易》強調:「乾坤一元,陰陽相倚」,不存在陰陽二元的問題。


01二進位定義

陰陽的二進位定義試圖用經典集合論與二值(真假)邏輯來解釋陰陽。例如,陰陽可解釋為在同一個屬概念「對立統一(全集U)」下的兩個種概念「陰(集)和陽(集Y)」之間的一種不相容關係。陰陽的內涵互相否定,一個概念「陰(變集)」肯定對象陰的屬性,另一個概念「陽(變集Y)」則以否定陰概念所肯定的屬性,作為陽對象的屬性;陰陽的外延互相排斥(∩Y=0),又相互互補(∪Y=U=1,1-Y=),其總和等於它們最鄰近的屬概念(對立統一整體)的外延,即兩個種概念陰陽外延的和或並(+Y=∪Y=U)。


(1998年,1999年。數理陰陽與實質,數理醫藥學雜誌1999年第1期)


總而言之,陰陽即是對自然界相互關聯的某些事物和現象對立雙方屬性的概括。波色子和費米子是物質世界的兩種存在,基本粒子中所有的物質粒子都是費米子,是構成物質的原材料(如輕子中的電子、組成質子和中子的夸克、中微子);而傳遞作用力的粒子(光子、介子、膠子、W和Z波色子)都是波色子。波色子和費米子正好和中國古代的陰陽太極思想一致,即陰物質是波色子,是物質存在的基礎,陽物質是費米子,是物質存在的形式,我們現實世界存在就是以陰物質存在的基礎而表現出陽物質形式。哲學家時效波指出:慣性維護平衡(陰)與作用造成變化(陽)是物質最基本的屬性矛盾,是物質世界最基本的矛盾。天體量子物理學家納西姆Haramein的發現天體量子物理學家納西姆Haramein發現,愛因斯坦方程得出引力是由坍縮和彎曲產生的,但是不只是彎曲才能產生引力,捲曲同樣也可以,這種捲曲可以比喻成把水從下水道排放出去時,水產生的旋轉,產生了角動量,所以當我們給時空加上一個力矩(Torque)後,我們所看到的將並不是一個完美的球體,而是一個非常不同的景象——雙環面U4氣泡時空複合體,就是一個球在南北兩極上各有一個洞相連的樣子,另外因為它有柯氏力(柯氏力就是使水(也就是流體)在北半球朝另一個方向旋轉的力,在另一邊,在南半球則讓颶風(同樣是流體)朝相反方向旋轉),因為柯氏力被加到了場方程中,當我們把環面的因素和柯氏力這個第二因素加到時空複合體之上,得到的就是這個雙環面結構——雙環面複合體,這樣一種動力形式,從頂上看,我們也可以將它看成是一個旋轉著的「陰陽」圖案。


據學者胡陽、李長鐸考證,「斯比賽爾所編著的《中國文史評析》一書中已將《易圖》稱之為2的乘方,二進位。以中國《易圖》為標誌的二進位在歐洲最遲出現於1660年。」


周敦頤的《太極圖說》有一段這樣的描述:「無極而太極。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陰,靜極復動。一動一靜,互為其根。分陰分陽,兩儀立焉。」是故「易有太極,是生兩儀」。「(陰陽)二氣(柯易大道註:原本為「炁」)交感,化生萬物。萬物生生,而變化無窮焉。」這就是古代易學家們對陰陽概念最好、最完備的闡述。這種闡述雖然詳盡但過於抽象也過於概括,所以理解起來比較困難,以下我們從不同學科的角度對其進行解析。



我們都知道二進位數,二進位的發現直接導致了電子計算器和計算機的發明,並讓計算機得到了迅速的普及,進入各行各業,成為人類生活和生產的重要工具。二進位的實質是通過兩個數字「0」和「1」來描述事件。在人類的生產、生活等許多領域,我們可以通過計算機來虛擬地描述現實中存在的事件,並能通過給定的條件和參數模擬事件變化的規律。二進位的計算機幾乎是萬能的,能將我們生活的現實世界完美複製,並且還能根據我們人類給定的條件模擬在現實世界難以實現的各種實驗。但是,不論計算機能給我們如何多變、如何完美、如何複雜的畫面,其本源只是簡單的「0」和「1」。「0」和「1」在計算機中通過不同的組合與再組合,模擬出一個紛繁複雜、包羅萬象的虛擬世界。


萊布尼茨臨終懺悔,在1716年《致徳雷蒙先生的信——論中國的自然神教》中承認了自己的二進位源於《易經》的過程和途徑。


在易學中,我們前輩聖賢們都毫不懷疑地肯定陰陽是構成世界的基礎,他們不斷地使用陰陽進行組合和再組合來描述世界萬物的變化規律---八卦。這裡我們來利用二進位對陰陽概念進行置換,用「陰」來表示「0」,用「陽」來表示「1」,數的二進位就等同於自然界的「陰」和「陽」,就是自然界中存在的兩種對立統一的兩種「能量」。那麼同樣是二進位,同樣是陰陽,既然二進位的「0」和「1」通過計算機裡能夠創造出一個虛擬的、紛繁的世界,自然界中的陰陽為什麼不能形成現實世界的萬事萬物呢?當然能,因為自然界中現實存在的陰陽兩種能量就是計算機世界中虛擬的二進位。所以說自然界中「陰陽」能量就像電腦中的「二進位」一樣,真實地構成了我們紛繁複雜的「萬有」世界。區別在於自然界的「陰陽」存在對立統一的關係,兩種「陰陽」能量存在著各自的特性和規律,並不斷地相互作用和影響,而計算機中的「0」和「1」只能按照我們人類給定的條件來運行,不能體現現實世界陰陽能量對立統一的特性,不能完全複製現實世界中「陰」和「陽」的全部特徵和規律。



在《易經》裡,我們知道所有的「卦」都是由「陰爻」和「陽爻」兩種爻來構成的,易學裡的「陰陽爻」不但繼承了自然界「陰陽」的符號,同時還複製了自然界陰陽能量對立統一的規律,並通過陰陽、五行、幹支等文字符號以及「卦」的圖形符號模擬了陰陽能量的相互影響和作用。雖然它不能象計算機一樣形象地、切實地給人們一種感性認識,但它能抽象地通過陰陽的變化規律和樸素的符號來告訴我們現實世界「萬有」的存在和演化規律。


所以自然世界的「陰」「陽」作為基礎切實地造就了複雜的現實世界,計算機的「0」和「1」形象地模擬現實世界的一切現象,易學中的「卦」和「陰陽爻」抽象地揭示了自然界存在的事件和其變化規律。


所以孔子說「一陰一陽之謂道」。(詳見《易經與萬物公式》)

另外,陰陽就是在同一個屬概念「對立統一(全集U)」下的兩個種概念「陰(集X)和陽(集Y)」之間的一種不相容關係。陰陽的內涵互相否定,一個概念「陰集」肯定對象陰的屬性,而否定「陽」的屬性;另一個概念「陽集」則以否定陰概念所肯定的屬性而肯定「陽」的屬性;陰陽的外延互相排斥(X∩Y=0),而又互補(X∪Y=U=1,1-Y=X),其總和等於它們最鄰近的屬概念(對立統一整體)的外延,即兩個種概念陰陽外延的和或並(X+Y=X∪Y=U)。



孔子在《繫辭》中說:「一陰一陽之謂道」。按我們現代語言和科學研究的成果,這句話的理解應該是:自然界中存在著陰陽,是對立統一的陰陽兩種能量,是構成萬事萬物的基礎,存在世界的一切都是由基本的陰陽能量所構成。這兩種能量與無極元的相互作用產生了陰陽兩種初階粒子,是構成一切高階粒子、物質粒子以及物質的基礎。


我們用來完整地描述陰陽「粒子」和能量的形成過程的模型應該是這樣的:


太極世界初期,無極元零距離地結合在一起構成了一個太極世界;


當無極元之間的距離增加,由零變大為正距離時,無極元之間就會具備了陽能量,我們稱之為陽「弦」。這種由陽「弦」和無極元組成的整體我們稱為「陽粒子」,這種「粒子」在形成的過程中會釋放「陰能量」;


當無極元之間的距離減小,由零變小為負距離時,無極元之間就具有陰能量,具有陰能量的「弦」為陰「弦」,有陰能量和無極元組合的「粒子」被稱為「陰粒子」,陰粒子在形成的過程中會釋放陽能量;



不論是「陰弦」還是「陽弦」,它們都是動態的;不管是「陽粒子」還是「陰粒子」,其結構都是立體的。


另外,陰陽在易學中分別用「--」「—」這兩種符號來表示,為了方便理解我們可以將它們轉化為我們常用的物理學符號,用「E」來表示陽能,用「P」來表示具有陽「弦」的無極元和能量組合----陽粒子;用「E」來表示陰能,用「P」來表示具有陰「弦」的無極元和能量組合----陰粒子。這樣太極生兩儀的模型就完成了,如圖太極與兩儀圖所示。這個圖不但抽象地描述了太極世界——太空的基本性質,關於太極世界的基本特徵請參照《傳統易學中的宇宙觀》,這裡不再重複。而且這個太極兩儀圖還抽象地模擬了太極世界分化的開始——陰陽能量和粒子的形成。(詳細論述請參閱拙作《論陰陽能量和粒子》)



《莊子·天下》中說「易以道陰陽」。陰陽五行是易學的基礎,也是中醫學的基礎。中醫強調人體整體性,然後將整體分為對立統一的兩個屬性——陰陽。中醫理論認為:人體生病是由於人體的陰陽失衡,治病的根本是幫助病人調節陰陽使其達到陰陽平衡的過程,如果一個人陰陽平衡了,身體自然會健康。


中醫裡表裡、寒熱、虛實都是疾病過程中所表現的一組組既對立而又統一的正反現象——陰陽。從每組正反兩方面對立的意義來說,表證、熱證、實證可歸屬於陽證範疇;裡證、寒證、虛證可歸屬於陰證的範疇。因此,陰陽八綱中總綱,一切病證都可以歸之為陰證或陽證的大原則中。


陰證:面色暗淡,精神萎靡,身倦肢冷,氣短懶言,口不渴,尿清便溏,舌淡,脈沉細無力。


陽證:面紅身熱,神煩氣粗,聲大多言,口渴飲冷,尿赤便幹,苔黃,脈數有力。


此外,臨床上還有陰虛和陽虛、亡陰和亡陽等證。

陰虛:由於陰液不足,「陰虛生內熱」所致。主證為低熱顴紅,手足心熱,盜汗,口燥咽幹,尿少而黃,大便秘結,舌紅無苔,脈細而浮有力,重取則無脈。


陽虛:由於陽氣不足,「陽虛則生寒」所致。主證為畏寒肢冷,疲倦乏力,自汗,小便清長,夜間尿多,大便溏薄,苔白,舌質淡,脈細無力。


亡陰:煩躁不安,口渴欲飲,氣喘,汗出如油而熱,四肢溫和,舌紅而幹,脈洪實或躁疾,按之無力。


亡陽:冷汗出,惡寒,手足厥冷,氣息微弱,喜熱飲,舌淡,脈微欲絕。多見於休克的病人。


而五行相生相剋成為中醫學調理陰陽平衡的手段。如:肺屬於金,則「皮毛」和「鼻」亦屬於金;肝屬於木,則肝主筋和肝開竅於目的「筋」和「目」亦屬於木;腎屬於水,則「骨」和「耳」、「二陰」亦屬於水;心屬於火,則「脈」和「舌」亦屬於火;脾屬於土,則「肉」和「口」亦屬於土。中醫會根據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的方式來調節人體陰陽平衡,從而實現人體整體的健康。


雖然我們現代人還不能完全理解陰陽以及五行的本質,但我們的確能根據這種陰陽五行調和的理論給人類帶來了健康,減少了疾病。有醫學家主張拋棄中醫,就像我們以前拋棄《易經》和古老的中國文化一樣。我但願這種愚蠢的思想不會變成現實,因為中醫理論是所有醫學中最好的理論,它研究的內容已經滲透到人體的本源,而西方醫學是僅僅從解剖學的角度通過我們眼睛看到的事物和現象總結出來的規律和理論。這個理論是不能與中醫同日而語的。我們有些醫學專家太浮躁,自己不能理解這種高級的知識和理論就認為是垃圾、應該拋棄。我個人認為如果我們現代易學研究者真正務實地進行易學探索(而不是靠著易學大樹,冒名易學大師去算命騙錢),中國醫學(包括針灸和筋絡學)必將領導世界醫學的潮流。



在中醫學理論體系中,處處體現著陰陽學說的思想。陰陽學說被用來闡釋人體的組織結構、生理功能及病理變化,並用於指導疾病的診斷和治療。


我國古代醫表裡、寒熱、虛實都是疾病過程中所表現的一組組既對立而又統一的正反現象。對這些正反現象,中醫用陰陽來加以概括。


陰證:面色暗淡,精神萎靡,身倦肢冷,氣短懶言,口不渴,尿清便溏,舌淡,脈沉細無力。


陽證:面紅身熱,神煩氣粗,聲大多言,口渴飲冷,尿赤便幹,苔黃,脈數有力。


此外,臨床上還有陰虛和陽虛、亡陰和亡陽等證。這些病證的名稱中雖然都有陰陽,但實質上都是以虛證為主,應屬陰證。


陰虛:由於陰液不足,「陰虛生內熱」所致。主證為低熱顴紅,手足心熱,盜汗,口燥咽幹,尿少而黃,大便秘結,舌紅無苔,脈細而浮有力,重取則無脈。


陽虛:由於陽氣不足,「陽虛則生寒」所致。主證為畏寒肢冷,疲倦乏力,自汗,小便清長,大便溏薄,苔白,舌質淡,脈細無力。


亡陽:冷汗出,惡寒,手足厥冷,氣息微弱,喜熱飲,舌淡,脈微欲絕。



太極生兩儀,即是陰陽,陰陽變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64卦。這裡的每一步生化都是太極生兩儀的進一步表現。太極之初是混沌之時,陰陽不分,陰陽兩儀的出現,是事物變化的第一步,陰陽再次組合而生四象是變化的第二步,然後是八卦、64卦乃至無窮。所以陰陽是易學預測的根本,是學易得根本。如果我們要想真正掌握易學預測就必須首先了解陰陽,掌握陰陽的本質,否則就不能理解易學的真諦。陰陽是矛盾的對立統一體,一般理解陰陽具有四大要素---陰陽對立、陰陽轉化、陰陽消長、陰陽互根。



陰陽對立。在以上章節裡,我們討論過陰陽對立統一的性質。陰陽對立統一是太極存在的必要條件,也是太極發展的必然結果。在易學上,木火為陽在陽極,金水為陰在陰極。在八字預測裡,一個命局的成立,不管是什麼格局,永遠都會存在著用神、忌神。所以一個好的命局必然是幹支陰陽平衡的命局,故命書言:寒雖甚,要暖有氣,暖雖至,要寒有根,則能生成萬物。若寒甚而暖無氣,暖至而寒無根,必無生成之妙也。是以過於寒者,反以無暖為美。過於暖者,反以無寒為宜也。蓋寒極暖之機,暖極寒之兆也,所謂陰極則陽生,陽極則陰生,此為自然的不變法則。



陰陽轉化和陰陽消長。《易經》曰「君子所居而安者,易之序也」。這裡的易之序可以有多種理解,第一是64卦卦序;第二是五行之序;第三是四象之序。但是不論是哪一種序,歸根結底都是陰陽的作用和轉化之序。這裡我們首先從四象和五行的角度來闡述。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是五行循環永遠不能打破的循環規律。從四時上看,春夏秋冬也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自然規則,春天以後必是夏天,「木能」必向「火能」的方向發展。到大暑則陽氣旺極必會轉陰,就是秋天,秋天以後必會是冬天,「金能」必會向「水能」的方向發展。這也深刻揭示了自然與社會的發展規律。一個人的運氣若能適應自然及社會的發展規律,就會得到自然和社會的助力,為吉祥;反之就會不利。在八字預測術中,陰陽消長和陰陽轉化一樣都是指命局中的陰陽二氣(能量)在行運中的變化狀態的。陰陽在轉化的同時也同樣表現為消長的性質。比如說:一天12個時辰,中午為午時,為陽之極,這個時刻同時也是陰生的時刻,隨著時間的推移,陽在不斷的消,而陰在不斷地長,陽轉化成了陰,而自己在不斷的消失,到了子時為陰之極,從這個時刻開始,陰趨於消,陽趨向於長。另外,八字原局是靜態的,只有大運流年的作用才會使八字-大運整體呈現一個動態格局。大運是提示日主十年中的運氣的,某一大運是陰消陽長還是陰長陽消,主要取決於這個大運是助長了用神還是忌神,用神與忌神的消長有利八字命局的陰陽平衡就應吉,反之應兄。



陰陽互根:陽在陰不息,陰在陽不離;孤陰不生,獨陽不長;無陽則陰無以生,無陰則陽無以化,故天地配之以陰陽。所以說陰陽互根。只有陰陽調和方能萬物而生。金、木、水、火的長生點都是在上一五行的起點,寅、申、巳、亥為四長生之月,一種五行的值令實際預示著下一五行的進氣。春夏秋冬四季往復循環,任何時候都不會單獨存在,寒極暖之機,暖極寒之兆也,所謂陰極則陽生,陽極則陰生,此乃天地自然之理也。任何事物地發展變化,都不是孤立的,沒有矛盾就沒有世界,沒有矛盾、沒有矛盾的解決就不會有發展變化,這一矛盾對立統一的理論是唯物辨證法的基本觀點之一。



陰陽是事物發展過程中的對立統一概念。

陰陽首先表現為同一的。因為不論是陰還是陽,都是從太極轉化而來---即太極生兩儀,所以其「體」是相同的,都來源於太極,之所以陰陽表現出不同的性質和特徵,是因為其「用」不同而已;陰陽相互依存,如果沒有一方,另一方也不可能產生,陰是陽存在的肯定,陽是對陰存在的肯定。所以說陰陽是同一的。


其次,陰陽雙方又是相互鬥爭的相互否定的,因為陰是非陽,陽是非陰。這個概念就像我們將生物分為動物和植物一樣,動物肯定不是植物,植物也肯定不是動物。


最後,陰陽的同一性和鬥爭性是相互聯結的。同一是陰陽對立面雙方的同一,它是以對立面之間的差別和對立為前提的。鬥爭是太極統一體內部的陰陽鬥爭,在陰陽對立面的相互鬥爭中存在著雙方的相互依存,相互滲透甚至可以互相轉化。


陰陽哲學研究的是宇宙、太空、天地、萬物的本源和變化之道,並且根據自然本源和變化之道推演到生命體以及人類社會的變化之道。


第一點,陰陽理論用來闡述太空、天地的生成和變化。中國古典哲學以及相關宗教都堅定地認為:太空從無極世界產生以後,首先表現為在混沌狀態,然後清陽上浮為天,濁陰下沉為地,所以清陽為天,濁陰為地。現代物理學研究得到的成果是時空產生以後,基本粒子進一步形成物質粒子原子、分子,然後產生物質,物質之間不斷地作用和聚合從而形成星體。這種研究成果是對中國古典哲學的延伸和繼續。也是對中國古典哲學理論特別是陰陽理論的肯定。(詳見本人拙作《淺析物質、天體和生命》)


第二點,陰陽理論用來闡述萬物運行的法則。老子說:「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也就是說,陰陽的影響和作用是萬物運行的根本法則,也是推動事物變化的源動力。沒有了陰陽的作用和影響,或者說這個世界陰陽完全中和,就會回歸到零時空的無極世界。利用在人體上,《黃帝內經》中就說:「故清陽出上竅,濁陰出下竅;清陽發腠理,濁陰走五藏;清陽實四肢,濁陰歸六府。」


第三點,陰陽理論用來闡述生命變化規律。生命屬於自然的一個組成部分,是自然的一個子集,所以說生命的變化規律必然服從自然的變化規律。中國古代用生、長、收、藏來說明生命的變化形式和過程,而推動這一過程實現的原動力就是陰陽。陰陽之間的影響和作用而生四象太陽太陰少陽少陰,陽為生發,陰為消殺。所以組成了四象的「生、長、收、藏」。


另外,如果要理解四象就不得不談五行,因為生命過程中的生長收藏是通過五行相互之間的生克制化作用來實現的。《五行通論》中這樣描述「蓋造化之機,不可無生,亦不可無制。無生則發育無由,無制則亢而生害。生克循環,運行不息。」;由於五行是易學的另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所以另文詳述。


第四點,陰陽理論也是用來闡述人類社會變化的根本規律。如果以上討論的問題都理解了,這個話題就不會成為問題。因為人類社會是屬於自然和生命的一個組成部分,所以它的發展和變化必然同樣遵從自然和生命的規律。也因此,著名的易學大家邵雍就利用四象闡述了中華幾千年社會變化規律和過程。


綜上所述,「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黃帝內經 陰陽應象大論》]



總之,陰陽首先是自然界存在的兩種對立統一的能量,形成具有對立統一性質的兩種粒子,這種具有對立統一性質的兩種能量和粒子是促使自然界萬有包括人類的生、長、收、藏變化規律的充要條件。中華先聖們通過上觀天文、下察地理,對自然陰陽的觀測、總結、歸納、提煉而形成易學,並通過對易學陰陽的發揮應用於醫學、軍事學、哲學和預測學等居多領域。為我們後學子孫留下了一筆寶貴的財富。


戰國時的陰陽學是諸子百家的重要一支,陰陽是中國古代哲學的一對範疇。陰陽的最初涵義是很樸素的,表示陽光的向背,向日為陽,背日為陰,後來引申為氣候的寒暖,方位的上下、左右、內外,運動狀態的躁動和寧靜等。中國古代的哲學家們進而體會到自然界中的一切現象都存在著相互對立而又相互作用的關係,就用陰陽這個概念來解釋自然界兩種對立和相互消長的物質勢力,並認為陰陽的對立和消長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進而認為陰陽的對立和消長是宇宙的基本規律。


陰陽學說認為,自然界的任何事物都包括著陰和陽相互對立的兩個方面,而對立的雙方又是相互統一的。陰陽的對立統一運動,是自然界一切事物發生、發展、變化及消亡的根本原因。正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所以說,陰陽的矛盾對立統一運動規律是自然界一切事物運動變化固有的規律,世界本身就是陰陽二氣對立統一運動的結果。



陰陽五行學說,是中國古代樸素辯證法思想,世界是在陰陽二氣作用的推動下孳生、發展和變化;並認為木、火、土、金、水五行是其基本的變化關係。五行相互資生、相互制約,處於不斷的運動變化之中。這種學說對後來古代哲學有著深遠的影響,如古代的天文學、氣象學、化學、算學、音樂和醫學,都是在陰陽五行學說的協助下發展起來的


陰和陽,既可以表示相互對立的事物,又可用來分析一個事物內部所存在著的相互對立的兩個方面。一般來說,凡是劇烈運動著的、外向的、上升的、溫熱的、明亮的,都屬於陽;相對靜止著的、內守的、下降的、寒冷、晦暗的,都屬於陰。以天地而言,天氣輕清為陽,地氣重濁為陰;以水火而言,水性寒而潤下屬陰,火性熱而炎上屬陽。


任何事物均可以陰陽的屬性來劃分,但必須是針對相互關聯的一對事物,或是一個事物的兩個方面,這種劃分才有實際意義。如果被分析的兩個事物互不關聯,或不是統一體的兩個對立方面,就不能用陰陽來區分其相對屬性及其相互關係。


事物的陰陽屬性,並不是絕對的,而是相對的。這種相對性,一方面表現為在一定的條件下,陰和陽之間可以發生相互轉化,即陰可以轉化為陽,陽也可以轉化為陰。另一方面,體現於事物的無限可分性。


陰陽學說的基本內容包括陰陽對立、陰陽互根、陰陽消長和陰陽轉化四個方面。


在中醫學理論體系中,處處體現著陰陽學說的思想。陰陽學說被用以說明人體的組織結構、生理功能及病理變化,並用於指導疾病的診斷和治療。



陰陽學說的基本內容包括陰陽一體、陰陽對立、陰陽互根、陰陽消長和陰陽轉化五個方面。


陰陽互藏交感,「交感」即交互感應,是指陰陽二炁在運動中處於相互感應相互作用的過程之中。中國古代哲學家認為:(陰陽)「二炁交感,化生萬物」(宋代周敦頤《太極圖說》)。萬物的化生源於陰陽之間的相互作用,這一哲學思想始自先秦諸家,如《荀子·禮記》說:「天地和而萬物生,陰陽接而變化起。」又說:「天地感而為萬物化生。」從而指出陰陽交感是萬物化生的變化和根本條件,其中的「合」,「接」,「感應」等都具有相互作用,相互影響之意。故又可以說天地陰陽之間的相互作用乃是萬物生成和變化的肇始。在宇宙自然界,事物的形成規律亦確是如此。天之陽炁下降,地之陰炁上升,陰陽二炁交感,化生出萬物,並形成雨霧,雷電,雨露,陽光,空氣,和誰相互交感,生命體方得以產生。在陽光雨露的沐浴滋潤下,生物得以發育成長。在人類,男女構精,新的生命個體得以誕生,代代相傳,人類得以繁衍。所以,如果沒有陰陽二炁的交感運動,就沒有自然界,就沒有生命。可見,陰陽交感又是生命活動產生的基本條件。


陰陽對立即指世間一切事物或現象都存在著相互對立的陰陽兩個方面,如上與下、天與地、升與降等等,其中上屬陽,下屬陰;天為陽,地為陰;升屬陽,降屬陰。而對立的陰陽雙方又是互相依存的,任何一方都不能脫離另一方而單獨存在。如上為陽,下為陰,而沒有上也就無所謂下;熱為陽,冷為陰,而沒有冷同樣就無所謂熱。所以可以說,陽依存於陰,陰依存於陽,每一方都以其相對的另一方的存在為自己存在的條件。這就是陰陽互根。


陰陽之間的對立制約、互根互用並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始終處於一種消長變化過程中的,陰陽在這種消長變化中達到動態的平衡。這種消長變化是絕對的,而動態平衡則是相對的。比如白天陽盛,人體的生理功能也以興奮為主;而夜間陰盛,機體的生理功能相應的以抑制為主。從子夜到中午,陽氣漸盛,人體的生理功能逐漸由抑制轉向興奮,即陰消陽長;而從中午到子夜,陽氣漸衰,則人體的生理功能由興奮漸變為抑制,這就是陽消陰長。


陰陽雙方在一定的條件下還可以互相轉化,達到極致便是物極必反。比如,某些急性溫熱病,由於熱毒極重,大量耗傷機體元氣,在持續高燒的情況下,可突然出現體溫下降,四肢厥冷、脈微欲絕等症狀,就是由陽證轉化為陰證的表現。可以說,陰陽消長是一個量變的過程,而陰陽轉化則是質變的過程。陰陽消長是陰陽轉化的前提,而陰陽轉化則是陰陽消長發展的結果。


待續。。。


來源文庫整理

原文僅為原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平臺立場;



相關焦點

  • 陰陽 ▎ 走進「陰陽」(另一個角度看世界)
    可見古人是從物質世界的本質——「氣體」和氣體的「運動」這兩個角度定義「陰陽」的。古人不稱「陽陰」而稱「陰陽」,這與古人的世界起源邏輯有關。其世界創生次序是:無極生太極→太極生兩儀(兩儀即天地)。。。「無極」即「混沌」,「混沌」即散漫飄蕩的水汽。「太極」即圓心,而圓心的出現是和圓周運動的發生同時刻的。圓周運動的主體就是散漫的水汽。
  • 「陰陽」概念的具體來源是什麼,能從哪些角度去深入理解?
    從做人角度深入理解陰陽關係,《道德經》中,道是陰,德是陽,道是真理、規律,看不清的虛無,德是方法論世界觀造化論,是可以具體實行的措施。從做事角度深入理解陰陽關係,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那麼事物發展的規律,宇宙變化的規則,就是規律是本質,做事入世出世,前因後果,後世今生,都是事物變化的陰陽關係變化,陰不在陽反,陰在陽內。
  • 另一個角度看馬航事件的陰謀論
    不過這一結果在國內引發了很大反彈,其中不乏有以「陰謀論」觀點指責馬方倉促公布結論「另有隱情」。不久前美國進行的一項針對1800人的統計表明,有49%的受訪者至少同意一個醫療陰謀論。去年4月發布的另一項調查表明,有37%的美國人認為全球變暖是一個騙局,還有11%的人相信美國政府在知情的情況下允許了9•11恐怖襲擊的發生。可以說,陰謀論的盛行和人們對其的消費已經成為了一個社會現象。而這其中,關於飛機失事的陰謀論更是幾乎充斥於每一次大型空難。
  • 另一個角度看矩陣分析
    矩陣(向量)表示是一直以來,我們只會對一個變量求導,導數是切線的斜率;即使是多變量,也是一個一個求偏導。當然,導數的另一個理解是一階逼近,即第二個問題,則必須提出一個合適的評判標準了。引入線性變換後,這個問題可以轉換為另一個問題——具體來說,實際上線性變換的矩陣P 針對不同的基具有不同的表達形式,也就是說我們只要關心矩陣P 就足夠了。關於線性變換,wiki上有如下的圖示
  • 《靈界的科學》:另一個世界的秘密
    原來在我們的世界之外,真有神、佛、靈界?真實的宇宙,不只是單一時空的陽間、而是陰陽間俱在的複數時空?美國史丹福大學電機博士、前臺大校長李嗣涔,本著「實驗,是檢驗真理之唯一標準」的信念,耗費25年心血,投入手指識字、念力等特異功能的科學實證研究。
  • 陰陽五行究竟是不是科學?
    而澄清所得出的結論是,「陰陽五行是科學嗎?」這個問題本身並不是一個科學問題。從歷史的角度看孫教授認為陰陽五行學說應該算作科學。他的觀點其實也是西方主流科學史家的觀點。很明顯,陰陽五行提供了一個理論-邏輯系統(孫教授指出了這一點),至少可以解釋部分自然現象。在這一點上,陰陽五行學說和拒絕數學化的古希臘科學區別不大。
  • 另一個世界的故事——消失的聖甲蟲
    【另一個世界】- 消失的聖甲蟲 我叫布萊恩,是一名私家偵探,前兩天為了調查一個案件來到開羅。「號外號外!開羅博物館偷竊寶石聖甲蟲的盜賊已被抓住!」不愧是整個中東最大的城市,熱鬧非凡。「布萊恩偵探,我們接下來應該去哪裡?」
  • 眼觀陰陽,「陰陽眼」到底源於何處?
    陰陽眼,顧名思義,既能見陽,又能辨陰,代表看見鬼魂等其他人看不見的超自然現象存在。陰陽眼宗教中的陰陽眼陰陽眼的說法來源於宗教,很多宗教中的神,先知,或有神性的人物,宣稱都有能夠用肉眼看見靈體的人物。在佛教中,也有天眼的說法,又稱為無礙清淨天眼智神通。
  • 科學證明人死後是去另一個世界,去世的人都在那,人們還會怕死嗎
    從科學的角度來講,人是由細胞組成的。細胞每時每刻都在消耗,也就是說細胞會不斷的新生不斷的死去,身體的死亡是會先腐爛,然後會被微生物,細菌和真菌侵蝕,變成有機物和無機物溶解在土壤裡,意識也隨之消失。   佛教認為色心不二,肉體與精神一體,二者不可以分割,沒有前後本末之分。人生死輪迴之後,意識就被淨化了,於是便有了奈何橋,孟婆類的東西。
  • 其實在另一個「現實世界」中經歷過
    科學家認為這整個過程並不是因為晚上睡著時,大腦處於放鬆狀態而出現的,而是人類在睡眠的狀態下,大腦會通過夢境的方式進入到另一個全新的世界,也就是平行世界。在這個世界裡,我們不會受到肉體的限制,可以通過大腦承載著我們的意識到達另一個世界,只需要意識就可以隨意出入。
  • 從另一個角度看複利
    這就是複利思維的力量再來一個問題一片池塘出現了一小塊浮萍,它每天增長一倍,預計10天就能長滿整個池塘,請問,多少天能長滿一半水面?你第九天看的時候,才覆蓋池塘的一半,但只需一天時間,就覆蓋全部了。聽起來魔幻,但事實如此!再看一張圖,更加直觀就這麼一小點,一點點的付出的收穫是不是有天壤之別?蒙的次數多了就不是蒙,而是實力了。
  • 從佛教、道教以及科學角度來解讀宇宙起源,角度不同,見解卻相同
    但是時至今日,找到的答案雖然很多,但是哪一個才是事實,筆者真的說不好,權且看作模稜兩可吧。不久前,筆者看了一篇英文文章,其中用中國的佛教、道教以及科學來解釋宇宙觀及萬物起源,筆者感覺十分有意思,將其大致翻譯了一下,加以自己的觀念,加以精簡,我們一起來品讀。
  • 陰陽 學說
    易道委員會|易道專業委員會|譚德貴|易道|易學|中國宗教學會易道文化研究專業委員會陰陽五行是中國古代的一種哲學概念,是古人認識自然的一種樸素的唯物觀點。我們的祖先在對自然界現象的認知過程中,將宇宙間的萬事萬物分為陰和陽兩大類,認為世上各種生物、各種事物的發展運行規律都離不開陰陽兩面,認為陰陽是萬物的核心。比如主宰地球生命的兩大星球-太陽和月亮,太陽就屬陽,月亮就屬陰。《易》曰:「易有太極,是生兩儀」,所謂「兩儀」就是陰陽,所以《易》又曰:「一陰一陽之謂道。」關於陰陽對立。
  • 超弦理論:在另一個角度建立了更加深奧的宇宙模型
    上個世紀逐漸發展起來的超弦理論,則在另一個角度建立了更加深奧的超弦理論宇宙模型1990年代,愛德華·維頓提出了一個具有11 度空間的M理論,他和其他學者找到強力的證據,證明了當時許多不同版本的超弦理論其實是M理論的不同極限設定條件下的結果,這些發現帶動了第二次超弦理論革新。
  • 另一個角度看《絕密跟蹤》,你確定不看嗎?
    看點一:情節緊湊,環環相扣無死角第一朵大紅花獻給導演和編劇,《絕密跟蹤》絕對對得起小編對它的期待,緊張感爆表,看的人家小心肝砰砰跳。據《絕密跟蹤》動作導演介紹,「想通過一個鏡頭將後面俯瞰和正面的景象全部拍攝進去,很大程度上對演員本身的素質要求極高。鄭雨盛是一個非常擅長犯罪動作片的演員,雖然難度係數極高,但沒有一個廢鏡頭,全部一氣呵成。 《監視》受到業內外人士的關注一點也不奇怪。
  • 一個畫面就會讓你打開另一個世界的大門!
    ,但相信這些紀錄片,會像是一顆種子,也許是一個畫面就會讓你打開另一個世界的大門。可別擔心它們太過學術,這些紀錄片在拍攝上花的心思不比綜藝節目少,過去看不懂的名畫,現在都有演員來表演,常常讓人刷到停不下來。欣賞藝術遠沒有那麼多門檻,縱使美術館打烊,影視效果也掩蓋不住它們的光芒,沒有多少專業知識,用眼睛先看起來就對了。 (關注視頻號少年數學家,呈現最直觀的數學!)
  • 另一個角度看量子計算:與彈球碰撞的驚人關聯
    Brown 說,「對於一個現象,多種思考角度是非常有用的。」在網上發布的一篇預印本論文中(目前尚未完成同行評議),Brown 表明兩個看似無關的問題之間存在某種數學上的相關性。其中一個問題是為量子計算機提出的著名的 Grover 搜索算法,理論上它比任何經典搜索算法都更快。
  • 《易》以道陰陽:傳統文化中的陰陽學說,時至今日有何意義?
    首先,陰陽是一種既對立又統一的關係,是出於對客觀現實的研究,這樣的邏輯關係是符合社會現實發展本質的一種關係,具有樸素唯物主義的特點。在這裡,為了便於沒有接觸過陰陽概念的人理解,我先講述一下陰陽是什麼。傳統文化裡所講的陰陽,是一個事物的一體兩面。
  • 另一個角度看量子計算:與彈球碰撞的驚人關聯
    Brown 說,「對於一個現象,多種思考角度是非常有用的。」  在網上發布的一篇預印本論文中(目前尚未完成同行評議),Brown 表明兩個看似無關的問題之間存在某種數學上的相關性。其中一個問題是為量子計算機提出的著名的 Grover 搜索算法,理論上它比任何經典搜索算法都更快。
  • 超弦理論:在另一個角度建立了更加深奧的宇宙模型
    上個世紀逐漸發展起來的超弦理論,則在另一個角度建立了更加深奧的超弦理論宇宙模型  1990年代,愛德華·維頓提出了一個具有11 度空間的M理論,他和其他學者找到強力的證據,證明了當時許多不同版本的超弦理論其實是M理論的不同極限設定條件下的結果,這些發現帶動了第二次超弦理論革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