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以道陰陽:傳統文化中的陰陽學說,時至今日有何意義?

2020-12-02 李秀筆記

《易》以道陰陽——《莊子·雜篇·天下》

在《莊子》雜篇中,將《易經》總結為「陰陽」,可見陰陽在我國傳統的易經文化中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不懂陰陽,幾乎無法理解傳統文化。在《易經》中,雖然沒有明確的陰陽的概念,但隨著歷史的發展,把陰陽稱為《易經》的核心,也是非常有道理的。

就目前看來「陰陽」的概念似乎沒落,傳統文化中的「陰陽」僅僅在傳統文化、哲學領域有所體現,其主要應用則在中醫學領域。也就是說,現在對於學中醫的人來說,陰陽的概念還是非常重要的。

我認為,隨著時代的發展,未來仍有必要對「陰陽」進行繼承和發揚,陰陽邏輯關係是文化、思想乃至科研的未來發展方向。

首先,陰陽是一種既對立又統一的關係,是出於對客觀現實的研究,這樣的邏輯關係是符合社會現實發展本質的一種關係,具有樸素唯物主義的特點。

在這裡,為了便於沒有接觸過陰陽概念的人理解,我先講述一下陰陽是什麼。

傳統文化裡所講的陰陽,是一個事物的一體兩面。也就是說,陰陽講的是一件事的兩個方面,而非兩件事。

舉個簡單的例子,就我們人體來說,上半身屬「陽」,下半身為「陰」;體表為陽,體內為陰;背部為陽,腹部為陰。

從上面這個例子,我們可以看出,陰陽指的是一種相對關係,並非是否的關係,也不是正負的關係。並且,這個物質世界的任何一樣東西,從不同的角度,我們可以有很多種陰陽的劃分方法。

陰陽是一種對立關係,但這種對立是建立在統一的基礎之上的。

仍舊按照上述的舉例,人體的上半身與下半身,組成了一個整體。但上、下半身有相互對立,哪個離開哪個都不行。哪怕一張紙,也可以分為陰、陽兩面,而且世界上沒有隻有一面的紙。這就是陰、陽的對立與統一。

這種對立與統一,有點類似現代數學裡集合的概念,但又有所不同。現代數學集合的概念「A、非A」,只有兩種結果,A或者不是A。但陰陽卻不能這麼分,比如人體的上半身和下半身,並沒有明確的分界線,說腰和臀部到底哪裡屬於上半身,哪裡屬於下半身。而是說陰中有陽,陽中有陰。這裡,大家還可以仔細琢磨一下,為什麼陰中有陽,陽中有陰。

在具體解讀事物的過程中,我們馬上就能體會到陰陽理論確實蘊含了幾千年來祖先留給我們的智慧。

從上述解讀,我們可以看出,陰陽是基於客觀現實的一種對立統一的分法,而不是理想主義的絕對的二分法,是一種樸素的唯物主義觀點。

陰陽邏輯認為事物永遠是在矛盾運動變化發展的過程中,這樣的邏輯,雖然歷經千年,仍然符合目前我們對世界的認知,體現了我們先民的智慧

在我看來,傳統文化中的「陰陽」,用一日一夜的一個整天的例子解釋,更具說服性。

這裡舉一個白天、夜晚的例子可能更顯得淺顯易懂。我們都知道,完整的一天,包括了白天和夜晚。白天為陽、夜晚為陰。白天和夜晚之間相互轉化,但這種變化是逐漸發展的。這從太陽的位置,無時無刻不在變化就能看出。

這就是東方的陰、陽邏輯,也就是說陰陽的對立統一在不斷的發展變化中。白天慢慢地變為晚上,夜晚隨著時間的推移,又轉為白天。因此,歷代哲學家把這樣的一種關係,歸納為聯繫的,變化的,矛盾運動的,具有整體性的邏輯關係。

這樣的邏輯,雖然歷經千年,仍然符合目前我們對世界的認知,體現了先民的智慧。

陰陽邏輯在現在,乃至未來仍然有著巨大的研究價值和潛力,值得學習與研究

眾所周知,現代計算機技術的發展與二進位運算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二進位的發明者萊布尼茲研讀《周易》以及《梅花易數》是不爭的事實,也就是說,二進位運算模型的發明與《易經》中陰陽爻以及陰陽理論,有著某種潛在的聯繫。

現代科學的二維碼、生物控制的「陰陽假說」等等一系列的成果,從中總能找到一些「陰陽」邏輯的影子,現代科學家為何仍在研究《易經》,我想這就很能說明問題了。

反過來看,通曉陰陽概念的人,看到二維碼,直接想到的就是陰陽——黑色為陰,白色為陽,兩種方格和合而成。

綜上所述,陰陽理論源自古人對世界的樸素認知,認為事物永遠是在矛盾運動變化發展的過程中,是一種既對立又統一的關係,是出於對客觀現實的研究,陰陽邏輯符合社會現實發展本質的一種關係,雖然歷經千年,仍然符合目前我們對世界的認知,體現了我們先民的智慧。而在未來,陰陽邏輯仍然有著巨大的研究價值和潛力,值得學習與研究。

上述,就是我對傳統文化中陰陽的理解。希望能幫助更多致力於學習《易經》、中醫等傳統文化的朋友們。

相關焦點

  • 易經入門:陰陽學說是學習傳統文化的一把鑰匙,也是入道之基
    易經入門:陰陽學說是學習傳統文化的一把鑰匙,也是入道之基一直有朋友留言讓我以通俗的語言,寫一寫傳統文化中的「陰陽學說」。陰陽對於學習《易經》等學習傳統文化非常重要,可以說對陰陽的理解是基礎的基礎。陰陽,是整個宇宙的簡練概括總結陰陽,是我國傳統文化對於整個宇宙的簡練概括和總結。在《詩經》中已有「既景乃崗,相其陰陽」的說法,可見陰陽觀念流傳之久;而《易傳》中的陰陽「一陰一陽之謂道」和《道德經》中的「萬物負陰而抱陽」則可以看出陰陽觀念流傳之廣。無論在儒學還是道家,陰陽都是重要的基礎概念,今天的學術中則把陰陽稱為我國古代哲學中的矛盾論。
  • 傳統的「陰陽學說」,理解了這三方面,指導生活很有意義
    其實不然,儘管「陰陽學說」已經有了幾千年歷史,但對我們現代人的還是完全適用。對指導我們的生活習慣、解釋處理很多生活問題,都很有裨益。這也完全符合我們現在弘揚傳統文化的精神,所以說,陰陽學說,的確是我們傳統文化裡的精華所在。
  • 易以道陰陽——陰陽是中國文化的基石
    其實這些都是影視作品中對陰陽的片面理解,用陰陽先生的形象固化了我們對陰陽的印象,讓我們不自覺地將陰陽與封建迷信聯繫了起來。去掉這些玄而又玄的江湖論述和學術雜音,真正的陰陽是一個既抽象又簡單的哲學概念,在中國的傳統文化和哲學思想中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 諸子百家之「陰陽家」,「陰陽學說」的科學之路
    張豈之主編的《中國思想史》中既有:「戰國時出現了一個學派,將陰陽術數思想加以發展,企圖構造世界圖式,以說明世界的整體聯繫,這個學派就是陰陽家,又叫五行家,或陰陽五行家。"《漢書●藝文志》將術數分為六類,分別為天文、歷譜、五行、筮龜、雜佔、形法。由此可見,建立在術數思想基礎上的陰陽家學說內容相當廣泛,從天文歷算到吉兇佔卜。
  • 中醫養生|一分為二——陰陽學說,天地之道陰陽的基本概念
    一分為二——陰陽學說陰陽,是古人從大自然獲得靈感後總結出來的一對概念。地球自轉一周即為一天,出現白天黑夜的交替。白天氣溫較高,能見度較強,象徵著光明;夜晚氣溫較低,能見度弱,象徵著黑暗;黑白之分非常明顯,屬於自然的陰陽之說由此而生。人類順應這個規律,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 陰陽 學說
    我們的祖先在對自然界現象的認知過程中,將宇宙間的萬事萬物分為陰和陽兩大類,認為世上各種生物、各種事物的發展運行規律都離不開陰陽兩面,認為陰陽是萬物的核心。比如主宰地球生命的兩大星球-太陽和月亮,太陽就屬陽,月亮就屬陰。《易》曰:「易有太極,是生兩儀」,所謂「兩儀」就是陰陽,所以《易》又曰:「一陰一陽之謂道。」關於陰陽對立。
  • 陰陽學說與神秘的太極圖
    什麼是陰陽陰陽學說的重要作用:老子在《道德經》中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這裡就闡述了自然大道生發萬物的過程:萬物負陰而抱陽而生,負陽而抱陰而化。陰陽學說認為宇宙間任何事物都具有對立又統一的陰陽兩面,陰陽不斷的運動和相互作用,陰陽的這種運動和相互作用,是一切事物運動變化的根源。宇宙間一切事物的產生、發展、消亡,都是事物陰陽兩個方面不斷相互作用的結果。陰陽學說是認識和掌握自然規律的一種非常重要的思想。陰陽學說在易經預測學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陰陽學說與二建制數自然界一切事物最基本的狀態就是開和關的狀態。
  • 夏至日是陰陽大轉換的關鍵時刻,在陰陽學說中被賦予扶陽抑陰之義
    據《大戴禮記·夏小正》記載夏代已確定兩至,即夏至和冬至。其名稱分別為「時有養日……時有養夜」,「養日」即夏至,「養」為「長」,說明「養日」是白晝最長的一天。到了商代,在二至的基礎上確立了二分。「二至二分」即夏至、冬至、春分、秋分。商代的四方神為司分司至之神。商代雖然有二分二至四節,但商代只有冬、春兩個季節,還沒有後來意義上的春、夏、秋、冬四季。[11]在周代,始有春、夏、秋、冬四季。
  • 傳統文化傳承的是什麼?有何積極意義?
    春秋戰國時期,我國大地出現了百家(儒、道、法、墨、兵、醫、農、雜、名、陰陽、縱橫家等)爭鳴的局面,如今所說的傳統文化,即是指諸子百家的學說(包括後世補充、完善的部分,如宋明理學就是對儒學的補充)。百家學說各有所表、各有所長,爭相鬥豔。
  • 【中醫知識】陰陽學說
    常因重感外邪,寒邪外束,陽氣閉鬱而化熱,反而出現咳喘息粗、咳痰黃稠、口渴、舌紅苔黃、脈數之候,其證又屬於熱(陽證)。這種病證的變化,是由寒證轉化為熱證,即由陰轉為陽。明確這些轉化,不僅有助於認識病證演變的規律,而且對於確定相應的治療原則有著極為重要的指導意義。總之,陰陽是中國古代哲學的基本範疇之一,也是易學哲學體系中的最高哲學範疇。
  • 陰陽學說(之三)
    》陰陽學說在中醫學中的應用(一)陰陽學說貫穿於中醫學理論和臨床體系的各個方面,用以認識和闡述人體的形體、臟腑、經絡、生命過程、疾病過程,以及辨證治療等等。以功能和部位特點概括臟腑的陰陽屬性:肝、心、脾、肺、腎五臟,總的功能特點是貯藏精氣,而沒有傳送飲食的作用,故主靜,屬陰;膽、胃、大腸、小腸、膀胱、三焦六腑,總的功能特點是傳送並消化飲食,故主動,屬陽。因此,中醫學中有逕以陰、陽代稱臟腑的,如《靈樞·陰陽清濁》說:「清者注陰,濁者注陽」,此處陰、陽即指五臟和六腑而言。
  • 陰陽五行學說背後的科學性,讓全世界人震驚
    01陰陽,是中國傳統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個概念,其中蘊含了中國哲學樸素的辯證法思想。它最初是源自古人對自然的探索和總結,即向日為陽,背日為陰,後來又引申到天地、日月、晝夜、寒暑、男女、上下,等等,皆分陰陽。
  • 陰陽學說的基本內容
  • 陰陽學說
    這就是陰陽互根。    陰陽之間的對立制約、互根互用並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始終處於一種消長變化過程中的,陰陽在這種消長變化中達到動態的平衡。這種消長變化是絕對的,而動態平衡則是相對的。比如白天陽盛,人體的生理功能也以興奮為主;而夜間陰盛,機體的生理功能相應的以抑制為主。
  • 陰陽學說---基本內容
    其中:一、中醫學基礎理論內容:陰陽學說、五行學說、臟腑學說、辨證、經絡學說五章。二、現代醫學基礎理論內容:運動系統、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呼吸系統、消化系統、循環系統、泌尿系統等七章。又如氣功鍛鍊中的呼吸吐納,呼為陽,吸為陰。沒有呼就不可能有吸,沒有吸也不可能有呼。吐納亦然,單一不斷地吐出濁氣,不納入清氣或者光是納入清氣不吐出濁氣,也不可能進行新陳代謝,可見相互對立的陰陽兩方面是陽依存於陰,陰依存於陽。每一方都以另一方的存在為條件,即所謂「陰生於陽,陽生於陰」、「孤陰不生,獨陽不長」。由於陰陽的這種相互依存的關係,故稱互根。
  • 陰陽八卦背後蘊藏的文化和奧秘
    古老的八卦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精粹,古代的先人們以此推演天地自然之道,探索社會發展的規律和奧秘,也為後人留下了許多懸而未解的謎題。其中最大的謎題,就是它精準的預測功能究竟是何原理。這種思維,對中國傳統文化具有非常深遠的影響。太極八卦圖以圓心為界,在同一個圓中畫出相等大小、相互擁抱耦合的兩個陰陽魚,表示萬物間的相互關係。黑色為陰魚,白色為陽魚,分別象徵著黑夜與白天。陽魚的頭部綴有一個黑色的陰眼,陰魚的頭部綴有一個白色的陽眼,表示萬物時刻都在相互轉化、滲透,陰中有陽,陽中有陰,陰陽結合,相生相剋。
  • 老莊道學對陰陽文化只是初判
    光陽大師在《光陽道經》第七章如何辨陰陽中提出,陰陽不以男女,不以強弱、不以大小、不以貧富、不以上下,不以老幼,而以動態交易。掏錢方為陽,得錢方為陰。如此定義陰陽,對社會生活具有極強的指導意義。陰陽不能亂判,判陰陽的第一步是先看有沒有關係,有關係論陰陽,無關係一律平等。
  • 愛因斯坦相對論碰上中國陰陽學說
    下面才是正文:1、關於陰陽學說:最早陰陽學說,可考證的是在戰國時期,由一批人提出並推廣的一種學說,這批人自稱為陰陽家。在春秋戰國時期的各個重要階段,都有這些陰陽學家的參與,例如鬼谷子,便被傳為陰陽學家,他的倆弟子大家都知道。
  • 陰陽學說的魅力,《黃帝內經》來解讀!
    陰陽五行學說是中華傳統文化中很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國學的精髓之一,自古以來,不少人對研究陰陽五行有著濃厚的興趣。但陰陽五行常常給人神秘莫測、奧妙無窮之感,想要吃透其中精髓,實在難呀!今天,小編就和您從《黃帝內經》的角度一起來學習學習陰陽學說,感受下中醫的魅力吧!來源:悅讀中醫,文章選自《內經精要譯註》;作者:鄭紅斌,包素珍。
  • 陰陽學說理論概念內容在中醫學中有哪些具體應用
    太極圖的思想淵源可上推到原始時代的陰陽觀念,但原始時代的有關圖形、符號都不是也不能直接推衍出「陰陽魚」太極圖。宇宙有無限大,所以稱為太極,但是宇宙又是有形的,即有實質的內容。按易學的觀點,萬物的生長規律,無不包含陰陽五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