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春續)時間流逝,馬航MH370失聯事件也有了新進展。25日馬方依靠數據推論宣布飛機消失於南印度洋。不過這一結果在國內引發了很大反彈,其中不乏有以「陰謀論」觀點指責馬方倉促公布結論「另有隱情」。
馬航飛機失聯,陰謀論大行其道
一. 空難盛產陰謀論,有關馬航事件的陰謀論流行並不奇怪
陰謀論也叫「黑手論」,顧名思義,就是有些人認為在事件背後有一隻「黑手」在操控。而各種陰謀論充斥於人類社會,種類也無所不包。不久前美國進行的一項針對1800人的統計表明,有49%的受訪者至少同意一個醫療陰謀論。去年4月發布的另一項調查表明,有37%的美國人認為全球變暖是一個騙局,還有11%的人相信美國政府在知情的情況下允許了9•11恐怖襲擊的發生。
可以說,陰謀論的盛行和人們對其的消費已經成為了一個社會現象。而這其中,關於飛機失事的陰謀論更是幾乎充斥於每一次大型空難。CNN記者Peter Bergen認為:「沒有什麼事情比客機墜毀或者消失更能引發陰謀論了。」
美國、日本、中國臺灣和波蘭,幾乎所有大型空難後都有陰謀論傳出
不論國別,幾乎每一場大型空難都會引發與之相關的陰謀論:
1985年,日航JAL123航班墜毀,造成500餘人遇難。媒體刊登的黑匣子記錄文稿顯示,機長曾對機組員說:「全力衝啊(どーんといこうや!)」被懷疑機長是陰謀蓄意撞山。而根據這樣的陰謀論,在調查清晰之前,罹難者家屬也將他們的悲傷與憤怒,全都指向了機組員與其家屬,甚至機組員家屬要進行認屍,都得在半夜無人的時刻,從停屍間的後門偷偷摸摸地進入。而隨著調查明細,黑匣子全部錄音公布,民眾才發現「全力衝啊」實際上是機長為了鼓勵機組員的話。但因為印在紙上的文字沒有語氣,造成了誤解。事實上,機長和機組人員飛機失控的情況下全力操作,最終使得機上有4名乘客奇蹟生還。機組成員也由罪人逆轉為英雄。
日本航空123號班機事故遇難人數超過500,是單架飛機的空難中死傷最慘重的一宗(圖為失事地點)
1988年12月21日,泛美航空103航班在蘇格蘭上空爆炸(即洛克比空難),包括機上、地面人員在內的270人遇難。事件就被人為地注入了陰謀論的成分。在陰謀論中,空難原因更是被指向了由美國中央情報局(CIA)誘捕行動失敗造成的,這個荒誕的說法最終還以封面故事的刊登在《時代》周刊上。而後來,美國政府得出結論,此次襲擊是由利比亞政府一手策劃。
1996年7月17日,環球航空800號班機(TWA800)從美國紐約甘迺迪國際機場起飛,搭載著212名乘客及18名機組人員前往法國巴黎,在起飛後約12分鐘在紐約長島外的大西洋上空爆炸解體,墜入海中,機上全部人員罹難。這場空難引發了「飛彈說」「炸彈說」等一系列陰謀論。而網際網路上「飛彈說」的陰謀論還騙到了ABC新聞記者Pierre Salinger,他甚至召開發布會,宣稱一艘美國海軍軍艦用飛彈擊落了航班。而經過為期4年的調查,美國國家運輸安全委員會NTSB裁定認為TWA800空難是由於「中翼油箱爆炸」造成,起因是「忽略了油箱中可燃的油氣混合物。」事後,NTSB前副主席Bob Francis提及Salinger時,給他的評價是:「他是個白痴……他不知所言,完全不負責任。」
而更多陰謀論在1987年臺灣桃園機場起飛的南非航空公司SA295次班機墜海(被懷疑偷運核武導致爆炸);波蘭卡欽斯基總統與該國許多高層領導喪生的2010年專機墜毀(被懷疑政治暗殺);大韓航空007號班機遭蘇聯擊落事件(被懷疑未遭擊落,當局扣押乘客以及機組人員至今)等等案例中數不勝數。
二. 空難易於傳出陰謀論的原因並不複雜
空難調查的困難費時以及專業性強給了陰謀論者發揮的好機會
一方面,空難調查耗時長,專業性強。知道真相往往需要漫長的等待,而長時間的真相空當給了陰謀論傳播和發酵最好的時機。另一方面,空難調查的專業性強,一些手段會超出常人理解,甚至令人感到匪夷所思。比如此次馬航事件中使用的衛星定位方法,以及如何判定各個區域的飛機可能墜落概率的數學方法,普通人都很難透徹的理解。
空難調查還常常牽涉到國際合作,更是符合一些政治陰謀論者的偏好
空難,特別是國際航班空難。由於起始地、航空公司、乘客以及失事地點往往牽涉數國,再加之搜救需要投入軍事力量。這就使得在搜救過程中,雖然有《國際民用航空公約》以及《國際海上搜尋救援公約》的約束,但各國間仍難免有所保留。而這就被某些政治陰謀論者放大為利用「空難」進行政治博弈和軍事偵察的陰謀論。德國《法蘭克福報》就注意到了此次馬航事件一些在中國盛行一時的陰謀論。其中一條就認為,「馬航事件是有意為之,背後隱藏著大國博弈的戰略目的。我懷疑這是個陷阱,別國目的是讓中國展示先進技術,以便了解中國的軍事實力」。
三. 此次馬航事件中陰謀論的出現與發酵也未打破老套路
隨著事件進展陰謀論不斷改頭換面,幕後黑手也由美國變成了馬來西亞
在軍事專家吳戈看來:從最初在越南沿海搜救,到後來權威機構認定在南印度洋墜海。搜索區域不斷變化,關於飛機失蹤的理論也根據新線索和證據不斷演變。整個事件是一個逐步演變、發展、展開的過程,其間專家們在不斷排除、修正關於失蹤的假說。事件中除了某些信息公布和協調的紕漏,實在看不出馬來西亞有什麼系統性的隱瞞和陰謀。
而有意思的是,隨著事件不斷的發展,陰謀論也在跟著進化。由於最初搜救區域毗鄰南海爭議海域,陰謀論多指向美國,認為美國是藉此「探明中國在南海的軍事實力」。而搜索區域擴大到馬六甲海峽後,印度又成了陰謀論的主角,認為美印合謀把飛機藏在安達曼群島的某個軍事基地以此要挾中國的陰謀論又成了主流。而在最近流行的陰謀論裡,美國也不再是「敵人」,反倒成了迫於國際規則只能通過媒體爆料倒逼馬來西亞政府公布更多信息的「友人」,馬來西亞政府則成了要隱瞞某個陰謀的幕後黑手。
陰謀論雖一直在演化,但不專業的拼湊以及摻雜政治因素的套路始終沒變
不得不提,此次馬航失聯事件是民航史上最神秘,失聯時間最長也毫無先例的一個案例,再加之馬來西亞本身主導搜救能力的限制以及組織工作的混亂,使得各種陰謀論有了最適宜生長的「沃土」。
但陰謀論變了幾輪,套路其實並無什麼新意。都是融入了政治因素,且不憚以最大的「惡意」假設幕後黑手的動機,比如「美印以客機遏制威脅中國」和「馬來西亞政府隱瞞了機長是因為馬來西亞國內的政治鬥爭劫機」。然後再對一些信息進行不專業的分析。最新的陰謀論針對馬來政府的主要指責就有他們刻意隱瞞Inmarsat的數據。但軍事領域專家吳戈則認為:必須注意的是,Inmarsat是通訊衛星,直接的數據對定位並沒有意義。如今Inmarsat公司得出的結論都是通過首創的方法給出,且馬來西亞並沒有分析這些數據的能力。而Inmarsat也是花了兩周時間,完成平時需要幾乎一年的研究,而且這一方法從未在空難搜索中試過。最後,即便拿到了分析結果,馬方也沒有獨立驗證的能力。所以據此當做馬來西亞政府刻意隱瞞信息的證據實在有些牽強。
四. 如此模式化且有漏洞的陰謀論,為什麼如此多的人仍願相信
和通常認識不同,面對不熟悉的領域的陰謀論,即便理性的人也會相信
在《紐約時報》刊登的《為什麼理性的人會相信陰謀論?》文章中提到了一個令人驚訝的事實,陰謀論的參與者並不僅限於社會邊緣人士。那些繪聲繪色的敘述表明其作者具有神智健全的頭腦和強大的敘事能力,甚至某些最荒誕的陰謀論也可能建立在理性思維的基礎之上,而這一切都加劇了陰謀論的危害性。數據也佐證了這一點,根據費爾裡•狄金生大學(Fairleigh Dickinson University)近期進行的一項調查,有63%的美國登記選民至少相信一個政治陰謀論。
2010年,斯瓦米與共同作者在科學期刊《心理學家》(The Psychologist)上對該類研究進行了綜述。他們發現,陰謀論的信徒更可能是對整個世界尤其是在政治層面持憤世嫉俗態度的人,而理性思維則並非唯一的決定要素。
部分人相信陰謀論的原因則是無法接受不確定性和控制感缺失
獲得諾貝爾獎的經濟學家和心理學家丹尼爾•卡尼曼(Daniel Kahneman)在經過幾十年的研究後指出,我們出於本能會過高地估計我們對這個世界的認知,而低估了偶然性的作用。自認為我們知道不少東西,這本身就是愚蠢的。有一個「極其令人厭惡的字眼」,他寫道,「應該在我們討論重要事項時,從詞彙表中刪除」,那就是「知道」。
海德和希梅爾研究中所使用的幾何圖形
但能達到卡尼曼這種覺悟的人並不多,心理學家海德和希梅爾(Heider & Simmel)曾經讓一群大學生觀看由一組抽象幾何圖形移動的視頻,然後讓這些實驗參與者報告他們剛才看到了什麼。在全部34名實驗參與者中,只有一位用幾何術語來描述看到了什麼;而其餘33位參與者都把抽象幾何圖形的移動描述為有生命的生物的活動,其中大多數描述為人類的活動。而海德和希梅爾得出結論,認為以與既有觀點一致的觀點認識世界以及對環境產生控制力是人的本性。
實際上人的本性可能就有難以忍受模糊性的成分,有賦予未知事物確切解釋的衝動。當我們置身在一個未知的情境中,我們將無法預測也無法控制它,這會令我們感到不安。為了消除這種不安,我們會按照我們的經驗、預期和直覺賦予其解釋,將它納入到我們可預測和可控制的範圍中。而很多研究也表明了陰謀論的信念和無力感、不確定性和缺乏控制感相關。這種認知偏差的一個作用就是幫助人們「理解這個世界」,通過為複雜的事件提供簡單的解釋來重塑可控制感和可預測感,即便這種簡單的解釋就是「陰謀論」。
馬航失聯的陰謀論能夠如此廣泛的傳播,也部分源自與此。這次前所未有的失聯事故超出很多普通人的接受範圍。有些人會從自己的經驗範圍拼湊線索,來賦予MH370失聯以「合理」的解釋。而一旦這樣的解釋發布來,必然得到迅速的傳播。因為看起來合理的解釋消解了人們對真相缺失的不安。對許多人來說,相比於他們面對困難重重的一無所知和兇手無處可尋的失控感覺。他們「知道」飛機被美國人劫持到秘密基地,或者是馬來西亞政府刻意隱瞞了真相操縱一切,這樣的感覺更好。心理學家斯瓦米曾這樣描述這種感覺:如果你掌握著其他人不知道的真相,你將可以藉此重申對政府機構的觀感,自己挖掘真相可以帶來心理上的安慰,即使這類「研究」並非無懈可擊,也不會影響眾人皆醉我獨醒的美好感覺。
網際網路的出現使得陰謀論能獲得大量同好的「佐證」,進一步強化陰謀論者的信念
事實上,網際網路還使情況進一步惡化。確認偏誤(Confirmation bias)是指對可支持自己已有觀念的證據更為重視的傾向,這是一種世人共有屢見不鮮的人性弱點。幾個世紀以來的人類歷史已經反覆地給出了證明。而網際網路等媒介更助長了這種偏執的延續。除了更多地接觸此類論調會使人們更容易相信陰謀論外,網際網路的「站隊」傾向對本已受到誤導的觀念也有鞏固作用。
更為棘手的是,近年來,研究人員發現,確認偏誤很難克服,無法簡單地通過灌輸大量事實來糾正,甚至會起到反作用。2006年,政治學者布倫丹•奈恩(Brendan Nyhan)和賈森•雷夫勒(Jason Reifler)發現了一種名為「逆火效應」(backfire effect)的現象。他們指出,那些致力于澄清不準確政治信息的努力反而會讓人們更加堅信那些虛假信息。
針對此次馬航事件中無數的陰謀論,《陰謀論和其他危險想法》的作者、哈佛大學學者Cass Sunstein也在《華爾街日報》訪問中說到了他的看法:社交網絡的興起,使得越來越多的人找到同好,陰謀論者也同樣。此次馬航失聯如此多的陰謀論也是因此產生。
此外,陰謀論相較於事實論證更偏重動機,也更能引發情緒共鳴
國際時事軍事評論員吳戈認為:陰謀論者只推測不證明,而且愛將理論上任何可能都假設為真,而不管無法解釋的矛盾或無法形成邏輯鏈條。而在專欄作家鴻耄看來:非陰謀論強調證據,陰謀論強調動機,而這是陰謀論最大的優勢之一。陰謀論的邏輯是「誰獲益,誰操縱」。根據獲益方反推說某人或者某組織當年是幕後黑手,所有一切都是因為那些人處心積慮。
偏重於動機除了簡單直接外,另一大優勢是容易引發情感共鳴。還回到馬航事件上,如果基於現在的證據,可以發現馬拉西亞政府的搜救能力不足,指揮協調無力,可以得出馬來政府「水平不高」的推論。但如果以陰謀論的動機反推,認為馬來西亞政府是因為政治陰謀故意拖延隱瞞,可以很輕易的得出馬來西亞政府「很壞」的結論。而據此,加上民眾的「悲憤」情緒,很容易就能引發共鳴,也讓憤怒有了出口,使得人們更願意傳播陰謀論。
五. 結語
在複雜的事件中,人們更願意相信和傳播能將事件簡化並能引起情緒共鳴的陰謀論。在某種程度上甚至可以說,人們如此消費陰謀論才是「天性」,而克服這種「天性」去等待和理解專業調查結論則需要極大的耐性與精力。正因如此,也許有關此次事件的陰謀論也會如其它空難一樣,永難收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