諺語是一種常見的民間智慧,包括諺語、歇後語,還有常見的成語,其內容涵蓋面很廣,既可以是智慧,也可以是養生之道。比如我們今天要說的"睡不著腳朝西"這句話在民間很流行,老一輩的人會印象比較深刻。
我們都知道睡眠對身體的影響很大。《丹溪心法》中說,"病未愈先養,不如病未愈先養",講的就是養身體。亡羊補牢,不如不補。
古語常說"藥補不如食補",其實良好的睡眠也是使人體健康的重要途徑。古人歷來注重睡眠健康,所以他們連睡覺的方向都講究,這個說法就是睡覺的時候腳不應該朝西,但是我們現在基本上不講究這個,其實也不是完全的迷信,還是值得理解的。
從遠古部落時代起,我國人民就習慣於將房屋朝南而建。清代何光庭在《地理勘誤》中說:"風陽有別,東、南受暖風、暖風,謂之陽風,西、北受涼風、冷風,謂之陰風",溫暖風顯然對人體更有益。
陰陽觀念貫穿於整個民族傳統思想中,《道德經》說"萬物負陰而抱陽",人們喜歡將房屋朝向南方而建,也屬於陽生陰長的一種方式。朝南可以吸收更多的陽氣,就連古代帝王的寶座,也都是朝南方向的。
朝北朝南的睡姿更符合順應陰陽的原則。這是古人的理解,其實在現代,按照南北方位睡覺,最重要的是順應地球磁場運行。大家平時應該見過磁石,就是磁鐵,分開後能自動吸在一起,也就是受地球磁場的影響。
我們可以把地球本身想像成一個大磁鐵,它的磁場流是南北順時針的,而我們每個人,甚至我們周圍的環境都有磁場,即使我們睡覺也會受到磁場的影響,如果體內磁場運行能與地球一致,頭朝南,腳朝北,將是最舒適的睡眠方式。
很多人在睡覺時會感覺更累,部分原因是因為反向磁場。但有些人即使朝西睡也不會不舒服,所以這不是絕對的,但長期下去會使身體的疲勞感更強,睡眠質量更差。如果想要提高睡眠質量,除了吃一些安神助眠的食物外,嘗試改變睡眠方向也是不錯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