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道《黃帝內經》啟示錄27:陰陽者,天地之道也

2020-12-05 網聞博報

問道《黃帝內經》啟示錄27:陰陽者,天地之道也

冰火相激閃雷電,彗星隕石化塵煙。銀河明滅逝流光,清濁升降氣聚散。十二地支十二曲,五調合拍十天幹。雲舞霓裳四季歌,日月周轉道不變。

大象無形有玄機,盲人摸象似曾諳。天地過客留不住,鷸蚌相爭重開戰。旁觀者清當局迷,心門頓開一念間。萬物生滅有綱紀,陰陽平衡歸本原。

方寸丹田有宇宙,身似鼎爐自修煉。內外表裡氣相通,陰陽平衡心神安。經脈律動奏天音,陰陽五行自循環。五調角徵宮商羽,五臟五音流水線。

十二經脈十二律,五穀精氣五味變。道法自然守綱紀,五味養生食為天。寒熱溼燥四季風,五味失調五色亂。治病治本治五氣,因果還報雙循環。

五方木火土金水,時運流轉各有偏。四夷八荒生魔獸,中土正氣結人緣。物質現象可度量,交換估價變金錢。精神本質不可測,魂體分離命歸天。

魔道獸道非常道,叢林法則食物鏈。全科治學天人合,素心清靜塵不染。私慾泛濫生精英,追逐外物拜金錢。陰陽失衡供給側,病根就在需求端。

樂由心生樂為藥,自我康療萬靈丹。損有餘以補不足,扶正祛邪法自然。治大國若治身體,不治已亂治未亂。精神內守尊天道,正氣內存邪不幹。

所謂「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就是宇宙生態系統的周期循環。萬物生滅紅塵滾滾,歸根復命都是五運六氣陰陽之變。天地過客,和光同塵,卻有著不同的生命體驗。螳螂捕蟬,鷸蚌相爭,這都是動物本能的生存競爭叢林法則。百鳥百獸不忘初心,只是執迷於身外世界的有形物象。只有人類才能發現身外物質現象的精神本質,也才能有天人相合的魂體合一。

君不見,當年的恐龍世界,就只是物質現象的單邊循環,也就必然會導致叢林法則食物鏈供給側與需求端結構失衡的自我毀滅。山中無恐龍老虎稱霸王,山中無老虎猴子稱霸王,花果山美猴王騰雲駕霧西天取經,這些都是童話故事魔幻傳奇。西牛賀洲靈臺方寸山斜月三星洞的菩提祖師,給拜師學藝的美猴王傳道受業,也都是生死輪迴單循環的邪門歪道。因此,美猴王西學東歸大鬧天宮,總是跳不出西方世界如來佛祖手掌心的五行山。火眼金睛的美猴王重回西牛賀洲取真經,手持如意金箍棒一路降妖除魔,當然就是假作真時真亦假了。

東南西北中,木火土金水相生相剋,五行山雨霧繚繞空空色色虛虛實實。鬥轉星移,西牛賀洲靈臺方寸山斜月三星洞,又生出了新的衣冠禽獸妖魔鬼怪。恐龍和老虎的獠牙利爪,經過科技創新就變成了奪命攝魂的戰爭武器和貨幣法術。文以載道盜亦有道,法術萬變道不變,依舊是叢林法則食物鏈供給側與需求端結構失衡的單邊循環。「天人分離分科治學」的西方科學主義市場神教知識精英,追逐外物慾壑難填,根本不懂人類社會生態系統內外表裡雙循環的陰陽平衡。因此,就釀成了「錢吃人」的社會老齡化和人口負增長末日危機,而且還不斷製造著抑鬱症、自閉症、偏執症、強迫症、焦慮症、恐慌症和狂躁症的精神病毒邪氣。

正本清源,返樸歸真。傳道受業解惑問大道,炎黃子孫還是必須重讀「黃老學說」大道文化經典。

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繼續研讀《黃帝內經·素問·陰陽應象大論》原文片段:

黃帝曰: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於本。故積陽為天,積陰為地。陰靜陽燥,陽生陰長,陽殺陰藏,陽化氣,陰成形。寒極生熱,熱極生寒,寒氣生濁,熱氣生清。清氣在下,則生飧洩;濁氣在上,則生脹。此陰陽反作,病之逆從也。

故清陽為天,濁陰為地;地氣上為雲,天氣下為雨;雨出地氣,雲出天氣。故清陽出上竅,濁陰出下竅;清陽發腠理,濁陰走五臟;清陽實四肢,濁陰歸六腑。

水為陰,火為陽;陽為氣,陰為味。味歸形,形歸氣,氣歸精,精歸化,精食氣,形食味,化生精,氣生形。味傷形,氣傷精;精化為氣,氣傷於味。

陰味出下竅,陽氣出上竅。味厚者為陰,薄為陰之陽。氣厚者為陽,薄為陽之陰。味厚則洩,薄則通。氣薄則發洩,厚則發熱。壯火之氣衰,少火之氣壯。壯火食氣,氣食少火。壯火散氣,少火生氣。

這段話大意就是:

黃帝說:陰陽是宇宙世界天地運動的大道,是萬物的綱紀,是萬象變化的起源,是萬物生滅的本因,是神明之所在。調治人體系統血氣循環陰陽失衡的病變,就必須把握這個根本。從宇宙自然生態大系統來看,陽氣積聚上升為天,陰氣積聚下沉為地。陰靜陽躁,陽生陰長,陽殺陰藏。陽化氣,陰成形。寒到極點就會生熱,熱到極點就會生寒。寒氣會產生濁陰,熱氣又會產生清陽。人體系統清陽熱氣積壓在下面不能上升,就會發生腹瀉疾病。濁陰寒氣浮在上面不能不降,就會發生滯脹疾病。陰陽上下顛倒,就必然會產生血氣逆反的病症。

在宇宙自然生態系統中,陽熱清氣上升為天,陰寒濁氣下沉為地。地氣蒸發上升為雲,天氣凝聚下降為雨。雨來自地氣,雲來自天氣。人體系統陽熱清氣來自上竅,陰寒濁氣來自下竅。陽熱清氣發散於腠理,陰寒濁氣遊走於五臟。陽熱清氣充實四肢,陰寒濁氣滋養六腑。

水屬陰,火屬陽。在人體生命系統中,陽化為氣,陰化為味。食物美味能滋養形體,身體又能產生陽氣。陽氣化為精,精又化為氣。精來自於食物的陽氣,人體吸收食物美味生產精,精氣又滋養著形體。如果飲食五味失調,形體就會消弱。陽氣不足,精神就會萎靡。精氣不足,又會導致飲食五味失調。

味屬陰,出於人體下竅。氣屬陽,出於人體上竅。味重者為純陰,味輕者為陰中之陽。氣厚者為純陽,氣薄者為陽中之陰。味重會導致陰氣外洩,味輕則能使體內血氣循環通暢。氣薄會導致陽氣外洩,氣厚則會產生熱症。如果陽熱火氣過盛,就會使精氣衰弱。只有通過瀉火調治,才能使精氣旺盛。火盛傷精氣,精氣不足又會傷陽氣。火盛會使精氣耗散,通過瀉火調治就可以滋補精氣。

問道啟示:

自從「盤古氏開闢鴻蒙」,原始共產主義大同社會的公有制計劃經濟初級階段,曾經長期處於「結繩記事」的石器時代。然而,華夏先民們道法自然以正治國,卻率先實現了全民健康自均自衡的生態文明高質量發展。經過「有巢氏教民建房築屋」和「燧人氏教民鑽木取火」,再經「華胥氏教民結繩織衣」和「伏羲氏教民推演易八卦」,直至「神農氏嘗百草教民稼穡」和「軒轅氏修德振兵治五氣」,就逐漸形成了「全科治學天人合一」的大道文化知識體系,也給後世留下了「陰陽五行說」大道醫術非物質文化遺產。

自從「堯舜禹之變」的「夏禹傳子家天下」開始,奴隸制小康社會「天子分封建藩」的君臣等級禮法教化,就形成了「天人分離分科治學」的非常道知識體系,也就形成了私有制社會供給側與需求端結構失衡的「禮崩樂壞」天下興亡歷史周期律。天下大亂「百家爭鳴」,群雄爭霸「尊王攘夷」的「挾天子以令諸侯」,就是「戰衡戰準戰流戰權戰勢」的貨幣貿易戰爭。合縱連橫內循環與外循環的大國博弈,就是單邊主義與多邊主義的「春秋無義戰」。

秦始皇橫掃天下創建「大一統」中央集權制,當然就包括「六國貨幣歸秦幣」。經過「漢承秦制」改朝換代,「白登之圍」的「漢匈和親」,就有了國際貿易「貢歲幣」的雙循環。又經「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就釀成了三國兩晉南北朝「五胡亂華」的民族災難。直到「半部論語治天下」的「崖山之難」和吳三桂「引狼入室」,就有了「鴉片貿易戰爭」的「西學東漸」和「師夷長技以制夷」的「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這些內循環與外循環的歷史教訓,都是私有制社會供給側與需求端結構失衡的惡性循環。

自從「文藝復興」和哥倫布船隊殖民徵服「新大陸」的奴隸買賣「世界自由貿易」狂飆突進以來,「天人分離分科治學」的西方科學主義市場神教文化殖民侵略戰爭,就是全球化「割韭菜」流水線科技創新的「春秋無義戰」,也同樣是私有制社會供給側與需求端結構失衡雙循環的惡性循環。因此,就釀成了西方發達市場經濟國家的全球化新冠瘟疫人道災難。

撫今追昔,現代網絡信息高科技,確實要比石器時代先進發達。原始共產主義大同社會,也沒有製造供給側「產能過剩」的貨幣法術。然而,上古大同社會卻能夠實現全民健康自均自衡的生態文明高質量發展。那麼,自從「堯舜禹之變」的「夏禹傳子家天下」開始,五千年來人類文明是在進步還是在倒退?社會發展究竟應該追求人人健康幸福,還是應該追求個人佔有物質財富的需求端與供給側結構失衡危機?這個問題,就是「世界五千年未有之變局」的靈魂拷問。

正本清源,返樸歸真。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正氣內存,邪不可幹。扶正祛邪,道不外求。消除個人命運的挫折和苦難,走出自然天性與世俗習性矛盾衝突的精神困惑,激活內心深處的自然天性靈氣,自我康療兼濟天下。問道大課堂,讓我們通過學習《黃帝內經》共同獲得健康生活的幸福和快樂。

相關焦點

  • 問道《黃帝內經》啟示錄37:五氣更立,各有所勝
    問道《黃帝內經》啟示錄37:五氣更立,各有所勝有物混成問先天,誰知後世前生緣?滾滾紅塵身外物,光怪陸離迷人眼。陰濁凝結供給側,慾壑難填需求端。得失算計費心機,糊塗生來糊塗還。天道天理有綱紀,虛虛實實陰陽變。損有餘以補不足,能量守恆氣循環。
  • 問道《黃帝內經》啟示錄56:因而喜,大虛則腎氣乘矣
    問道《黃帝內經》啟示錄56:因而喜,大虛則腎氣乘矣太虛無極道生一,陰陽易變藏玄機。三生萬物數不盡,雲聚雲散周復始。冰火相激隕石雨,煙塵飄散漫天際。大氣環流四季風,五行生剋自更替。萬物生滅似無常,能量守恆有綱紀。十二時辰五色譜,天幹循環配地支。五行木火土金水,相生相剋得復失。脈衝長波換短波,脈動頻率分高低。
  • 《黃帝內經》:「法於陰陽、和於術數」,百病的起因,無非一個
    #黃帝內經裡的養生名言#中醫典籍《黃帝內經》裡,就有很多關於疾病形成、健康養生的論述。《素問.上古天真論》: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這應該是中醫關於健康長壽最早的總結。
  • 誦讀醫學經典——《黃帝內經》素問·陰陽離合論篇(一)
    SBS健康節目主持人90後軟妹子一枚 愛貓·愛旅行·懂健康「希望能用聲音,在年輕人中掀起中醫健康新熱潮……」大家好,我是曹曦,歡迎收聽誦讀醫學經典——黃帝內經今天我將繼續為大家分段誦讀黃帝內經原文及白話文解釋,《黃帝內經》是中國第一部養生寶典,也是中國最早的醫學典籍,奠定了人體生理、病理、診斷以及治療的認識基礎,是影響極大的一部醫學著作,被稱為醫之始祖。此書講到了怎樣治病,更重要的是講到了怎樣不得病,書中還有許多與人體健康有關的其他內容,涉及養生、預防、針灸、調攝等諸多方面。
  • 《黃帝內經》中暗藏的修行方法,有啟發!
    我談到了《黃帝內經》與修道的道理,好比《西遊記》的回目就是丹訣,而故事文本裡隱藏者很多丹道口訣。《黃帝內經》的陰陽論、藏象論、經絡論、精氣神論、天人合一論等,都是丹道的基本內容。而《黃帝內經》裡很多篇章的標題,是丹道理法,而一些篇章裡的部分內容,也是丹道口訣、丹道理法。
  • ——《黃帝內經》心得...
    而我從剛剛進入大學接觸中醫的時候就已聽聞《黃帝內經》(以下簡稱《內經》)的大名,位冠中醫四大經典之首,這不由得讓人好奇,這本博古通今的書,究竟是一本什麼書呢?又須妙解陰陽祿命、諸家相法,及灼龜五兆、《周易》六壬,並須精熟。如此乃得為大醫。」。而《內經》從陰陽開始就向我們描繪出一個中國古代樸素唯物辯證法的哲學思想的輪廓。《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中云:「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於本。」說明在《內經》中,陰陽即自然界之圭臬,進而《內經》又提出「水為陰,火為陽。陽為氣,陰為味。」
  • 陰陽學說的魅力,《黃帝內經》來解讀!
    陰陽五行學說是中華傳統文化中很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國學的精髓之一,自古以來,不少人對研究陰陽五行有著濃厚的興趣。但陰陽五行常常給人神秘莫測、奧妙無窮之感,想要吃透其中精髓,實在難呀!今天,小編就和您從《黃帝內經》的角度一起來學習學習陰陽學說,感受下中醫的魅力吧!來源:悅讀中醫,文章選自《內經精要譯註》;作者:鄭紅斌,包素珍。
  • 易以道陰陽——陰陽是中國文化的基石
    陰陽符號的創立陰陽符號的創立可以上溯到伏羲的「一畫開天」。根據孔子在《繫辭傳》中的記載: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
  • 許仙言醫妙解《黃帝內經》之二十六:支配世界,掌控天地,無形無質,常人只能想像,看看上古真人能幹些啥
    修道的法門無外乎呼吸精氣,行吐納引導之術,最重要的是獨立守神,最難做到的也是獨立守神。就是跳出物質世界,以神來守,讓自己的心念岌岌不動。所以儒家說,「定而生靜,靜而生慧」,講的也是修煉之法。真正的達到了一定的境界,最後才能達到無形無質的真人狀態,回到道生一的層次。這裡講的若字,不是合於道,合於道還在三維世界。
  • 中醫認為房室乃陰陽之道
    祖國醫學經典著作《黃帝內經》裡說:「陰陽者,天地之道也。」即是說,宇宙間的萬事萬物皆要以陰陽為法則來分析和認識,房室活動,即人們的性生活亦是如此。事實上,房室活動是最好體現了一個陰陽整體的觀念。長沙馬王雄竹簡《十問》中記載了這樣一段對話:「堯問於舜曰:『天下孰為貴』?舜曰:『生為貴』。堯曰:『治生奈何』?舜曰:『審乎陰』」。
  • 《黃帝內經》人體類似全息宇宙,三陰三陽就是體內自然氣候流通!
    《黃帝內經》樵夫精解第009篇通過前面數篇的精解,我們慢慢明白:人秉天地陰陽二氣造化生成,發為星辰,頭為天,足為地,中為天精地氣混合之五臟六腑,八萬四千經絡與自然萬物息息相關,因此人體本身就是一個全息宇宙,是神一般的造化!
  • 《黃帝內經》:冬季不懂「養藏」,春天非「痿」即「厥」
    與其說這是動物出於本能的行為,毋寧說是連動物也懂得養生保命之道。這個養生保命之道,就是要順從陰陽四時的變化,不可逆天而行。》說,養生的首要原則,是「法於陰陽」,因為陰陽乃是「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
  • 中醫經典閱讀優秀文章展——《黃帝內經》讀書感悟
    「髒象」一詞,首見於《黃帝內經素問•六節藏象論》。所謂髒象,指的是藏於體內的臟腑組織器官及其表現於外的生理、病理現象。髒象學說是以五臟六腑、十二經脈為物質基礎的。《黃帝內經•靈樞經水第十二》說:「經脈十二者,外合於十二經水,而內屬於五臟六腑。」 而且《黃帝內經》充分認識到「有諸內必形諸外」的辨證法則,使髒象學說系統而完善。
  • 易經入門:陰陽學說是學習傳統文化的一把鑰匙,也是入道之基
    易經入門:陰陽學說是學習傳統文化的一把鑰匙,也是入道之基一直有朋友留言讓我以通俗的語言,寫一寫傳統文化中的「陰陽學說」。陰陽對於學習《易經》等學習傳統文化非常重要,可以說對陰陽的理解是基礎的基礎。陰陽,是整個宇宙的簡練概括總結陰陽,是我國傳統文化對於整個宇宙的簡練概括和總結。在《詩經》中已有「既景乃崗,相其陰陽」的說法,可見陰陽觀念流傳之久;而《易傳》中的陰陽「一陰一陽之謂道」和《道德經》中的「萬物負陰而抱陽」則可以看出陰陽觀念流傳之廣。無論在儒學還是道家,陰陽都是重要的基礎概念,今天的學術中則把陰陽稱為我國古代哲學中的矛盾論。
  • 《黃帝內經》:40歲之後,如何調理,才能達到陰陽平衡?
    《黃帝內經》:40歲之後,如何調理,才能達到陰陽平衡?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年四十,而陰氣自半,起居衰矣」。 這是一句很有意思的經文。因為文中「陰氣自半,起居衰」的說法,和我們大多數人既有的、對陰陽的認知是相反的。
  • 自我康療30:解讀《黃帝內經·素問·陽明脈解論》
    自我康療30:解讀《黃帝內經·素問·陽明脈解論》《黃帝內經》裡記載著這樣一段對話:黃帝問曰:足陽明之脈病,惡人與火,聞木音則惕然而驚,鐘鼓不為動,聞木音而驚何也?願聞其故。岐伯對曰:陽明者,胃脈也,胃者土也,故聞木音而驚者,土惡木也。
  • 黃帝內經:男人到40,做到這4點,「發不墮齒不槁」,越活越年輕
    黃帝內經》有言:「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歲,而盡終其天年。」《黃帝內經》是中國最早的醫學典籍,與《難經》、《傷寒雜病論》、《神農本草經》齊名,是傳統醫學四大經典著作。《黃帝內經》中有自古以來備受帝王重視的「長生不老」之道。《黃帝內經》以黃帝與岐伯的對話來闡明各個問題,開篇黃帝就提出了「上古之人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今時之人年半百而動作皆衰」的疑問。
  • 春分:《內經》論治病、孔子寫《春秋》均取法春分之「平」
    按《黃帝內經》的「五運六氣」理論,這60天正好是今年的「初之氣」階段,接下來便進入「二之氣」。《黃帝內經》說:「二之氣,陽氣布,風乃行,春氣以正,萬物應榮,寒氣時至,民乃和。」相信隨著春分「正氣」的到來,擊退病毒「邪氣」指日可待。
  • 2017年諾貝爾醫學獎,生物鐘,時間醫學與黃帝內經有關係嗎?
    因為只有70年歷史的諾獎,卻證實了二千七百年前,中醫的經典,黃帝內經,傷寒論關於時間醫學的內容記載,歷史悠久與正確。這顯然是內經「根於中者,命曰神機,神去則機息;根於外者,命曰氣立,氣止則化絕。」張介賓云:「物之根於中者,以神為主,而其知覺運動,即神機之所發也;物之根於外者,必假外氣以成立,而其生長收藏,即氣化之所立也。」的白話解。古人所謂「天人相應」等理論其實就是現代時間醫學的理論基礎。
  • 《黃帝內經》裡的10句經典語錄,體悟深刻,句句受用!
    《黃帝內經》裡的10句經典語錄,體悟深刻,句句受用。1. 春夏養陽,秋冬養陰。語出《黃帝內經·四氣調神大論》。春天和夏天的時候,應當蓄養陽氣。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語出《黃帝內經素問·上古天真論篇》。保持著自身的恬淡虛無,這樣真氣會按照自己的本性運行。精神內守而不耗散,那麼,你的病還從哪來呢?3. 七七,任脈虛,太衝脈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壞而無子也。出自《黃帝內經·素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