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道《黃帝內經》啟示錄37:五氣更立,各有所勝

2020-12-06 網聞博報

問道《黃帝內經》啟示錄37:五氣更立,各有所勝

有物混成問先天,誰知後世前生緣?滾滾紅塵身外物,光怪陸離迷人眼。陰濁凝結供給側,慾壑難填需求端。得失算計費心機,糊塗生來糊塗還。

天道天理有綱紀,虛虛實實陰陽變。損有餘以補不足,能量守恆氣循環。十二律呂天籟曲,十二時辰妙音傳。同頻共振引力波,心有靈犀結善緣。

五行木火土金水,九宮八卦定星盤。五日五氣見徵候,五運五色轉方圓。三候輾轉察節氣,六氣時令復循環。四時更替一歲終,五行生剋道不變。

一元復始測立春,寒極生熱東風暖。春勝長夏木克土,木運主令肝味酸。長夏勝冬土克水,土運主令脾味甘。冬勝夏季水克火,水運主令腎味鹹。

秋勝春季金克木,西風悲號草木怨。金運主令肺味辛,五臟五氣應時變。節令未至氣先來,喧賓奪主生禍亂。節令已到氣未至,時運不及有災變。

節氣違令非常態,陰陽失衡五音亂。陰晴無常有異象,虛邪賊風生災變。五行生剋應五臟,內外表裡雙循環。木運過盛傷脾臟,火運太過肺生變。

土運過盛傷腎臟,金運過盛病在肝。水運過盛傷心臟,過猶不及禍相連。木運過盛違時令,木邪克土脾生變。適逢肺臟正氣旺,金克木邪可避險。

身外宇宙合人體,天覆地載自周全。動態平衡調陰陽,五行生剋風水轉。陰氣凝濁顯物形,陽氣升發通九天。陰陽交合生萬物,清濁升降氣聚散。

物慾過盛陰氣重,眼見為實皆虛幻。透過現象看本質,有無相生空色變。精神貧乏陽氣虛,心理變態神志亂。弱肉強食追恐龍,博彩賭命贏紙錢。

山無老虎猴稱王,西天取經萬裡遠。三更夜半邪月照,西牛賀洲方寸山。旁門左道拜菩提,三星洞內得真傳。大鬧天宮爭龍位,難逃佛掌五行山。

五行木火土金水,相生相剋循環轉。東南西北繞中土,紙醉金迷上西天。火眼金睛金箍咒,西學東漸法術變。科技創新轉基因,貿易戰爭食物鏈。

太虛幻境十二曲,夢遊紅樓去又還。頑石通靈青峰梗,日夜悲號大荒山。私慾泛濫江河溢,女媧鍊石補蒼天。牛鬼蛇神兩面人,群魔亂舞又千年。

叢林法則非常道,勝王敗寇饕餮宴。山無恐龍虎稱王,君臨天下似雲煙。幾度幹戈化玉帛,勞心治人拜金錢。鬼使神差割韭菜,杞人憂天奈何天?

所謂「有無相生」,同出而異名。愚者知其同,智者知其異。自然宇宙大世界,大極無外小極無內。九宮八卦分九野,九盈九墟九重天,一世一界一量子。大道玄之又玄,幽微虛極歸太一。道化陰陽一生二,太陰至極為實,太陽至極為虛。上下四方六合間,就是能量信息交流虛實轉化的大磁場。陰陽交合,三生萬物,氣象萬千,就是能量信息交流傳遞的動態平衡過程。

天行有節,天道有度,天度有衡,天衡有量,天量有數。太陰極與太陽極的能量轉化循環往復,就產生了不同頻率和不同波幅的電磁波,也就衍生出了各種聲光影像。各種有形物象和無形量子,既是太陰極與太陽極的衍生物,也是複製能量信息的傳導感應器。此便是,「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

因此,各種高低頻率和長短波幅的電磁波,就構成了不同維度的無形空間。隨著時間變化,就產生了各種有形物象和無形量子。物質有形為陰,精神無形為陽。人類生命體,就是形神相合的宇宙能量信息傳導感應器。個人思想活動的精神意念,就是對身外能量信息的感應。

透過現象看本質,眼見為實非真實。常人察覺不到的電磁波和無形量子,並不等於不存在在。常人看不懂的「河圖洛書」天道自然法則,也不等於不存在。大象無形,大音希聲。盲人摸象不識象,盜亦有道非常道。正心正念,治身治學治物,聞道問道辨陰陽,知道傳道分正邪。全科治學,天人相合通大道。分科治學,天人分離入邪道。

敬天尊道,守正用術。有道無術可學術,有術無道變魔術。上善若水,養生為本。治大國若治身體,用術用藥如用兵。兵者詭道也,不得已而為之。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修德振兵治五氣,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

正本清源,返樸歸真。傳道受業解惑問大道,炎黃子孫還是必須重讀「黃老學說」大道文化經典。

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繼續研讀《黃帝內經·素問·六節藏象論》原文片段:

帝曰:五運之始,如環無端,其太過不及如何?

岐伯曰:五氣更立,各有所勝,盛虛之變,此其常也。

帝曰:平氣何如?

岐伯曰,無過者也。

帝曰:太過不及奈何?

岐伯曰:在經有也。

帝曰:何謂所勝?

岐伯曰:春勝長夏,長夏勝冬,冬勝夏,夏勝秋,秋勝春,所謂得五行時之勝,各以氣命其髒。

帝曰:何以知其勝?

岐伯曰:求其至也,皆歸始春,未至而至,此謂太過,則薄所不勝,而乘所勝也。命曰氣淫不分,邪僻內生,工不能禁。至而不至,此謂不及,則所勝妄行,而所生受病,所不勝薄之也,命曰氣迫。所謂求其至者,氣至之時也。謹候其時,氣可與期,失時反候,五治不分,邪僻內生,工不能禁也。

帝曰:有不襲乎?

岐伯曰:蒼天之氣,不得無常也。氣之不襲是謂非常,非常則變矣。

帝曰:非常而變奈何?

岐伯曰:變至則病,所勝則微,所不勝則甚。因而重感於邪則死矣,故非其時則微,當其時則甚也。

這段話大意就是:

黃帝追問:五行運氣周期循環沒有終始,為何會出現太過與不及呢?

岐伯回答說:木火土金水,五行運氣循環更替,相生相剋各有所勝。由此產生的萬物盛衰變化,都是陰氣陽氣動態平衡的正常現象。

黃帝又問:陰氣陽氣平衡是怎樣的狀態?

岐伯說:這是沒有出現陰氣或陽氣過盛的太過情形。

黃帝接著問:太過或不及又是怎樣的情形?

岐伯回答說:太過或不及情形,上古流傳的經典裡都有記載,就不用我來講了。

黃帝又問:五行運氣循環各有所勝是怎麼回事?

岐伯回答說:木火土金水五氣,五行相剋循環更替,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分別對應五季氣候節令,春季勝長夏,長夏勝冬季,冬季勝夏季,夏季勝秋季,秋季勝春季。這些時令節氣得五行主運時,就會主導人體相應五臟血氣循環的盛衰變化。

黃帝追問:怎樣才能預知五行運氣的盛衰變化呢?

岐伯說:預測五行運氣盛衰變化的節令,都必須從一元復始的立春進行推算。如果立春時令未到而東風先至,就稱為木運太過。木運太過,就會凌駕於冬季水氣主運之上,乘其所勝恣意肆虐。這種主次顛倒陰陽失衡的氣候異常變化,就會造成淫邪內生的天災,當然是人力不可抗拒。如果立春時令已到而東風未至,則稱為木運不及。木運不及,冬季水氣主運就會肆意妄行,春季生發氣息就會遭到寒風摧殘,這就稱為氣迫。所謂求其至,就是根據時令判斷主運節氣到來的早晚。謹候其時,節氣就可以預測。如果氣候違反了時令,就會出現五行主運更替的主治關係逆亂,造成淫邪內生的天災,同樣都是人力不可抗拒。

黃帝問:五行主運循環相襲會出現異常狀態嗎?

岐伯回答說:蒼天大氣環流的節律,不能違反天道常規。如果五行主運循環相襲出現氣候異常情形,就稱為非常狀態。一旦出現非常狀態,就必然會產生災變。

黃帝追問:非常狀態會產生怎樣的災變?

岐伯回答說:如果出現氣候異常的災變,就會使人體產生疾病。木火土金水,五季五行主運對應人體五臟。如果某個季節時令出現氣候異常,人體相應五臟正氣能夠反克異常的主運邪氣,產生的疾病就比較輕微。如果人體相應五臟正氣不能反克異常的主運邪氣,產生的疾病就比較嚴重。邪氣感染嚴重,甚至會導致死亡。因此,出現氣候異常的災變時,如果恰逢人體相應五臟正氣旺盛,產生的疾病就比較輕微。如果適逢人體相應五臟正氣虛弱,產生的疾病就比較嚴重。

問道啟示:

所謂「道可道非常道」,宇宙自然生態系統的氣候循環運動,會有陰陽平衡的正常規律,這就是常道。也會有陰陽失衡的異常變化,此便是非常道。氣候異常回歸正常狀態,就是天道「損有餘而補不足」的自然調節過程。人類社會生態系統的循環運動,會有陰陽平衡的常道,同樣會有陰陽失衡的非常道。

人類道法自然的主觀意識能動性,就體現在抑強扶弱的陰陽平衡自行調節。因此,在原始共產主義大同社會的公有制計劃經濟初級階段,華夏先民們道法自然以正治國,就曾經實現了全民健康自均自衡的生態文明高質量發展。這種各盡所能按需分配的社會化大生產方式,就是「天人合一全科治學」守正創新的常道。即便是出現了氣候異常的虛邪賊風災變,人們也能通過「不治已病治未病」和「不治已亂治未亂」,從而使社會生態系統恢復陰陽平衡的正常狀態。於是,就形成了「天人合一全科治學」的大道文化知識體系,還給後世留下了「陰陽五行說」大道醫術非物質文化遺產。

自從「堯舜禹之變」的「夏禹傳子家天下」開始,奴隸制小康社會「天子分封建藩」的君臣等級禮法教化,就形成了「天人分離分科治學」的非常道知識體系。特別是從「百家爭鳴」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來,科舉科考知識精英以智治國的「勞心者治人」,就使社會生態系統進入了陰陽失衡的惡性循環。

如果把物候和氣候異常狀態視為自然法則正常狀態,就是不知天道的愚頑不化偏執症。如果把社會生態系統陰陽失衡的非常道視為人道常道,也同樣是愚昧無知的偏執症。每個人都有先天稟賦的自然靈性,既能夠感應天道運行正常的正能量信息,也能夠感應氣候異常的負能量信息。既可以感應社會生態系統陰陽平衡的正能量信息,也可以感應社會生態系統陰陽失衡的負能量信息。如果與身外正能量信息同頻共振,就可以使自身血氣循環保持陰陽平衡的正氣。如果與身外負能量信息同頻共振,則會使自身產生陰陽失衡的邪氣。

一旦自身產生陰陽失衡的邪氣,就會形成拜物主義和拜金主義的封閉僵化單邊思維偏執症,也就會認為私有制社會貧富分化現象是「存在即合理」的常道。「獨尊儒術」的科舉科考知識精英牛鬼蛇神兩面人,就是傳播精神病毒邪氣的偏執狂。「天人分離分科治學」的西方科學主義市場神教知識精英,同樣是傳播精神病毒邪氣的偏執狂。

君不見,自從「文藝復興」和哥倫布船隊殖民徵服「新大陸」的奴隸買賣「世界自由貿易」狂飆突進以來,西方科學主義市場神教知識精英的理論創新和科技創新,不僅製造了私有制社會貧富分化的全球化「割韭菜」流水線,還製造出了「錢吃人」的社會老齡化和人口負增長末日危機,也製造著供給側與需求端結構失衡危機和的氣候生態環境危機。今天,又釀成了西方發達市場經濟國家的全球化新冠瘟疫人道災難。現在,「西學東漸」知識精英「不講道學講科學」的走火入魔,還在繼續製造和傳播著抑鬱症、自閉症、強迫症、偏執症、焦慮症、恐慌症和狂躁症精神病毒邪氣。

撫今追昔,在原始共產主義大同社會的公有制計劃經濟初級階段,華夏先民們就能夠實現全民健康自均自衡的生態文明高質量發展。當年黃帝「修德振兵治五氣」,也能夠道法自然「移精變氣」。炎黃子孫都是上古大同社會的大道文化傳人。面對「世界五千年未有之大變局」,中華民族就一定能夠再次實現全民健康自均自衡的生態文明高質量發展。中華民族命運共同體的偉大復興,就是「大道之行天下為公」的大道精神復興。只要每個人都與天道正能量信息同頻共振,就必然會形成扶正祛邪的新時代新氣象。

正本清源,返樸歸真。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正氣內存,邪不可幹。扶正祛邪,道不外求。消除個人命運的挫折和苦難,走出自然天性與世俗習性矛盾衝突的精神困惑,激活內心深處的自然天性靈氣,自我康療兼濟天下。問道大課堂,讓我們通過學習《黃帝內經》共同獲得健康生活的幸福和快樂。

相關焦點

  • 問道《黃帝內經》啟示錄56:因而喜,大虛則腎氣乘矣
    問道《黃帝內經》啟示錄56:因而喜,大虛則腎氣乘矣太虛無極道生一,陰陽易變藏玄機。三生萬物數不盡,雲聚雲散周復始。冰火相激隕石雨,煙塵飄散漫天際。大氣環流四季風,五行生剋自更替。萬物生滅似無常,能量守恆有綱紀。十二時辰五色譜,天幹循環配地支。五行木火土金水,相生相剋得復失。脈衝長波換短波,脈動頻率分高低。
  • 問道《黃帝內經》啟示錄27:陰陽者,天地之道也
    問道《黃帝內經》啟示錄27:陰陽者,天地之道也冰火相激閃雷電,彗星隕石化塵煙。銀河明滅逝流光,清濁升降氣聚散。十二地支十二曲,五調合拍十天幹。雲舞霓裳四季歌,日月周轉道不變。大象無形有玄機,盲人摸象似曾諳。天地過客留不住,鷸蚌相爭重開戰。
  • 中醫經典閱讀優秀文章展——《黃帝內經》讀書感悟
    原標題:中醫經典閱讀優秀文章展——《黃帝內經》讀書感悟 點擊上方「公眾號」可以訂閱哦! 《黃帝內經》是我國傳統醫學四大經典著作之一,也是第一部冠以中華民族先祖「黃帝」之名的傳世巨著。
  • ——《黃帝內經》心得...
    而我從剛剛進入大學接觸中醫的時候就已聽聞《黃帝內經》(以下簡稱《內經》)的大名,位冠中醫四大經典之首,這不由得讓人好奇,這本博古通今的書,究竟是一本什麼書呢? 《重廣補註黃帝內經素問》序中讚美《內經》:「上窮天紀,下極地理,遠取諸物,近取諸身,更相問難,垂法以福萬世。」
  • 2017年諾貝爾醫學獎,生物鐘,時間醫學與黃帝內經有關係嗎?
    因為只有70年歷史的諾獎,卻證實了二千七百年前,中醫的經典,黃帝內經,傷寒論關於時間醫學的內容記載,歷史悠久與正確。這顯然是內經「根於中者,命曰神機,神去則機息;根於外者,命曰氣立,氣止則化絕。」張介賓云:「物之根於中者,以神為主,而其知覺運動,即神機之所發也;物之根於外者,必假外氣以成立,而其生長收藏,即氣化之所立也。」的白話解。古人所謂「天人相應」等理論其實就是現代時間醫學的理論基礎。
  • 誦讀醫學經典——《黃帝內經》素問·陰陽離合論篇(一)
    SBS健康節目主持人90後軟妹子一枚 愛貓·愛旅行·懂健康「希望能用聲音,在年輕人中掀起中醫健康新熱潮……」大家好,我是曹曦,歡迎收聽誦讀醫學經典——黃帝內經今天我將繼續為大家分段誦讀黃帝內經原文及白話文解釋,《黃帝內經》是中國第一部養生寶典,也是中國最早的醫學典籍,奠定了人體生理、病理、診斷以及治療的認識基礎,是影響極大的一部醫學著作,被稱為醫之始祖。此書講到了怎樣治病,更重要的是講到了怎樣不得病,書中還有許多與人體健康有關的其他內容,涉及養生、預防、針灸、調攝等諸多方面。
  • 中醫經典閱讀優秀文章展:《黃帝內經》心得體會——淺談養生
    原標題:中醫經典閱讀優秀文章展:《黃帝內經》心得體會——淺談養生 點擊上方「光明微教育」可訂閱哦! 眾所周知,《黃帝內經》分為《素問》和《靈樞》兩個部分,是一部博大精深的醫學經典著作,也是每一個中醫學子必讀的中醫典籍,是中華炎黃子孫尋求養生之道的寶藏。
  • 《黃帝內經》中的養生之道 五味相宜調五臟
    《黃帝內經·素問·宣明五氣篇》說道,「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鹹入腎,甘入脾。」而脾主肌肉,其華在唇,引起《黃帝內經》所說的「多食酸,而肉胝皺而唇揭」。因此,消化功能不好、大便溏稀等脾虛症狀的人,要注意少吃酸食。   辛多傷肝。「多食辛,則筋急而爪枯」。過量食用辛辣之物容易引起肺氣偏勝,克伐肝臟,影響肝藏血、主筋的功能,導致筋的彈性降低,血運受影響。因此,有頭暈目眩、面色無華、視物模糊等肝虛症狀者,應少吃辣。
  • 《黃帝內經》洩露天機:女7男8,「生命密碼」暗藏在人的年齡中
    《黃帝內經》:「女子七歲,腎氣盛,齒更髮長;丈夫八歲,腎氣實,髮長齒更。」剛開始發育時,女子是七歲,男子是八歲。男子八八六十四歲的時候就進入更年期了。剛開始發育時,他們年齡相差是很少的,到最後會相差越來越大,這也是女子為什麼比男子衰老得快的原因。女子七歲「齒更髮長」,男子八歲是「髮長齒更」。一個是齒更髮長,一個是髮長齒更,這種描述意味深長。
  • 《黃帝內經》裡的10句經典語錄,體悟深刻,句句受用!
    《黃帝內經》裡的10句經典語錄,體悟深刻,句句受用。1. 春夏養陽,秋冬養陰。語出《黃帝內經·四氣調神大論》。春天和夏天的時候,應當蓄養陽氣。語出《黃帝內經素問·上古天真論篇》。保持著自身的恬淡虛無,這樣真氣會按照自己的本性運行。精神內守而不耗散,那麼,你的病還從哪來呢?3. 七七,任脈虛,太衝脈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壞而無子也。出自《黃帝內經·素問》。
  • 自我康療30:解讀《黃帝內經·素問·陽明脈解論》
    自我康療30:解讀《黃帝內經·素問·陽明脈解論》《黃帝內經》裡記載著這樣一段對話:黃帝問曰:足陽明之脈病,惡人與火,聞木音則惕然而驚,鐘鼓不為動,聞木音而驚何也?願聞其故。岐伯對曰:陽明者,胃脈也,胃者土也,故聞木音而驚者,土惡木也。
  • 自我康療125:解讀《黃帝內經·靈樞·順氣一日分為四時論》
    下面,我們就一起來靜心解讀和感悟《黃帝內經·靈樞·順氣一日分為四時論》。《黃帝內經·靈樞·順氣一日分為四時論》原文黃帝曰:夫百病之所始生者,必起於燥溫寒暑風雨、陰陽喜怒、飲食居處,氣合而有形,得髒而有名,餘知其然也。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晝安,夕加夜甚,何也?岐伯曰:四時之氣使然。黃帝曰:願聞四時之氣。
  • 陰陽學說的魅力,《黃帝內經》來解讀!
    今天,小編就和您從《黃帝內經》的角度一起來學習學習陰陽學說,感受下中醫的魅力吧!來源:悅讀中醫,文章選自《內經精要譯註》;作者:鄭紅斌,包素珍。【原文】是故冬至四十五日,陽氣微上[1],陰氣微下;夏至四十五日,陰氣微上[2],陽氣微下。
  • 《黃帝內經》:冬季不懂「養藏」,春天非「痿」即「厥」
    《黃帝內經》說:「冬三月,此謂閉藏。水冰地坼,無擾乎陽。早臥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溫,無洩皮膚,使氣亟奪。此冬氣之應,養藏之道也。逆之則傷腎,春為痿厥,奉生者少。」冬至後開始「一陽初生」,此時,我們千萬不要打擾它,更不能揮霍、扼殺它的生機,要像存錢那樣把它收藏好,積蓄起來,以備來年使用。「陽」就是體內的元氣,通俗來講,就是精氣、精神。《黃帝內經》說:「冬不藏精,夏必病溫」。 在起居作息方面,要「早臥晚起,必待日光。」早臥是因冬季晝短夜長,太陽落山早,古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所以一到天黑就睡了。
  • 《黃帝內經》中暗藏的修行方法,有啟發!
    作者:陳全林某女士,是北大樓宇烈先生的學生,她很推崇《黃帝內經》,認為當代真正懂這部經典的人還沒有。她想舉辦一個《黃帝內經》、《黃帝陰符經》的講課、培訓,想找人講課,想請我推薦講課老師。我推薦了兩位。我談到了《黃帝內經》與修道的道理,好比《西遊記》的回目就是丹訣,而故事文本裡隱藏者很多丹道口訣。《黃帝內經》的陰陽論、藏象論、經絡論、精氣神論、天人合一論等,都是丹道的基本內容。而《黃帝內經》裡很多篇章的標題,是丹道理法,而一些篇章裡的部分內容,也是丹道口訣、丹道理法。
  • 《素問》23:宣明五氣,論五臟與五味的關係
    五氣,五臟之氣。本篇論述五味所入,五氣所病,五精所並,五臟所惡,五臟所液,五味所禁,五病所發,五邪所見,五臟所藏,五臟所主,五勞所傷,五臟應象等內容。在古代這套方法診病,有其合理性。至今,每一個人都可自己對照檢驗,五臟與外界的對照關係是有規可循,有方可測,有法可治的,可以作為診斷治療的指導原則。
  • 《黃帝內經》記載的今年下半年的「溫病」會是「G4豬流感病毒」嗎?
    據《黃帝內經》記載,少陰之政、子午之紀的五之氣(2020年9月22日前後至11月下旬):「畏火臨,暑反至,陽乃化,萬物乃生,乃長榮,民乃康。其病溫。」從《內經》的記載來看,今年下半年確實有「溫病(流行病)」流行的可能。
  • 黃帝內經:天真的人能得到天助
    所以,我們特別希望能夠用一種嶄新的視角,用我們現代人都能理解的語言,重新去講講我們的中醫經典《黃帝內經》,它是一本足足可以讓很多人一輩子都捨不得讀完的書。《黃帝內經》分為上、下兩部,第一部叫《素問》,它有八十一篇,第二部叫《靈樞》,也有八十一篇,合起來一共一百六十二篇。
  • 《黃帝內經》:「亢則害、承乃制、制則生化」,怎麼理解
    《黃帝內經》:「亢則害、承乃制、制則生化」,怎麼理解。關於養生,越來越受到我們重視,畢竟,即使身家億萬,總比不上身體健康。但是,養生「養」的是什麼?這個問題,相信能難倒大部分朋友。即使沒有被難倒的,您的答案是什麼,養陽、養陰、養氣還是養血?確實,在具體的操作上,陰陽氣血的調理、或者說補益陰陽氣血,是大部分養生之道所應該做的。
  • 中醫經典閱讀優秀文章展——《黃帝內經》學習心得
    原標題:中醫經典閱讀優秀文章展——《黃帝內經》學習心得 和大多數中醫學子一樣,初學內經時我也覺得她太博大精深,晦澀難懂,理論性太強,不能直接指導臨床,自然學習興趣就漸減。然而到了高年級,隨著各科學習的深入,並跟過中醫門診,特別是上次參加內經培訓後,我對內經有了些許思考與感悟,現總結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