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道《黃帝內經》啟示錄56:因而喜,大虛則腎氣乘矣

2021-01-19 網聞博報

問道《黃帝內經》啟示錄56:因而喜,大虛則腎氣乘矣

太虛無極道生一,陰陽易變藏玄機。三生萬物數不盡,雲聚雲散周復始。冰火相激隕石雨,煙塵飄散漫天際。大氣環流四季風,五行生剋自更替。

萬物生滅似無常,能量守恆有綱紀。十二時辰五色譜,天幹循環配地支。五行木火土金水,相生相剋得復失。脈衝長波換短波,脈動頻率分高低。

音聲相和有共鳴,高下相盈見虛實。日月運行伴五星,木火土金水化氣。九宮八卦分九野,清濁升降有天時。寒來暑往風水轉,五方五色兆兇吉。

天人相合氣循環,同頻共振有靈犀。脈象色變觀天象,四時八節察運勢。五臟肝心脾肺腎,象形會意通玄機。十二經脈五聲調,五色五氣五情志。

天地陰陽育五穀,飲食五味化精氣。東南西北繞中土,脾胃精氣保生機。陰陽平衡守底線,五味調和養形體。十二時辰十二律,血氣循環有順逆。

損有餘以補不足,道法自然調神志。瀉實補虛辨陰陽,因時因地治五氣。物慾過盛精神虛,陰陽失衡生惡疾。貪得無厭積內患,寒熱交加陰風襲。

五行相生血氣順,趨利避害自得宜。損有餘以補不足,五行相剋亂神志。慾壑難填需求端,紙醉金迷人自迷。過猶不及血氣虛,陰陽雙虧命必失。

樂極生悲喜傷心,腎水邪氣滅火氣。怒火中燒傷肝臟,肺金邪氣滅木氣。悲哀悽婉傷肺臟,心火邪氣滅金氣。惶恐不安傷腎臟,脾土邪氣滅水氣。

焦慮憂思傷脾臟,肝木邪氣滅土氣。五行相剋自相殘,惡性循環無生機。五情怒喜思悲恐,心神失守魂游離。五氣衰竭不復回,奈何橋邊奈何兮!

所謂「螳螂捕蟬黃雀在後」,鳥獸世界的芸芸眾生,都是只有追求眼前利益的生存本能,而感知不到物質現象背後的玄妙氣息,更不懂得「鷸蚌相爭」背後的人類智慧。此前地球村的食肉恐龍和食草恐龍,也是只有叢林法則弱肉強食的生存本能,而不懂得「損有餘而補不足」的天道自然法則。因此,它們「損不足以奉有餘」的「敢為天下先」,最終就導致了勝王敗寇「割韭菜」的集體毀滅。

自從「盤古氏開闢鴻蒙」,人類世界就有了大同社會的大道文明。在原始共產主義大同社會的公有制計劃經濟初級階段,華夏先民們象形會意道法自然「結繩記事」,就形成了「天人合一全科治學」的大道文化知識體系,也能夠運用「陰陽五行說」方法論指導生產生活。因此,就曾經實現了全民健康自均自衡的生態文明高質量安全發展。

透過「結繩記事」的歲月煙塵迷霧,我們就會隱約發現,當年「華胥古國」的「女媧氏教民鍊石補天」,不僅僅是抗禦自然災害的自我拯救,也是在治理人們內心私慾泛濫的歪風邪氣。「伏羲氏教民推演易八卦」,就是「移精變氣」的「不治已病治未病」。到了神農氏時代末期,人們內心私慾泛濫陰風再起,就引發了「諸侯相侵伐」群雄爭霸的天下大亂。於是,就有了「黃帝戰蚩尤」的「修德振兵治五氣」,也就給後世子孫留下了護身法寶《黃帝內經》。

自從「堯舜禹之變」的「夏禹傳子家天下」開始,奴隸制小康社會「天子分封建藩」的等級禮法教化,則是人們內心私慾泛濫陰風重起的精神映像。特別是從「百家爭鳴」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來,科舉科考知識精英牛鬼蛇神的「勞心者治人」,便是「天人分離分科治學」偏執症精神病毒瘟疫的不斷擴散。因此,就形成了私有制社會「禮崩樂壞」的惡性循環。此所謂「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就使中國人逐漸遺失了「不治已病治未病」的祖傳秘笈。

那麼,面對「世界五千年未有之大變局」,炎黃子孫還能再次開闢全民健康自均自衡的生態文明高質量安全發展新階段嗎?

正本清源,返樸歸真。傳道受業解惑問大道,炎黃子孫還是必須重讀「黃老學說」大道文化經典。

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繼續研讀《黃帝內經·素問·玉機真藏論》原文片段:

帝曰:四時之序,逆從之變異也,然脾脈獨何主。

岐伯曰:脾脈者土也,孤髒,以灌四傍者也。

帝曰:然而脾善惡可得見之乎?

岐伯曰:善者不可得見,惡者可見。

帝曰:惡者何如可見?

岐伯曰:其來如水之流者,此謂太過,病在外。如鳥之喙者,此謂不及,病在中。

帝曰:夫子言脾為孤髒,中央以灌四傍,其太過與不及,其病皆何如?

岐伯曰:太過則令人四支不舉,其不及則令人九竅不通,名曰重強。

帝瞿然而起,再拜而稽首曰:善。吾得脈之大要,天下至數,五色脈變,揆度奇恆,道在於一,神轉不回,回則不轉,乃失其機,至數之要,迫近以微,著之玉版,藏之臟腑,每旦讀之,名曰玉機。

五臟受氣於其所生,傳之於其所勝,氣舍於其所生,死於其所不勝。病之且死,必先傳行,至其所不勝,病乃死。此言氣之逆行也,故死。

肝受氣於心,傳之於脾,氣舍於腎,至肺而死。心受氣於脾,傳之於肺,氣舍於肝,至腎而死。脾受氣於肺,傳之於腎,氣舍於心,至肝而死。肺受氣於腎,傳之於肝,氣舍於脾,至心而死。腎受氣於肝,傳之於心,氣舍於肺,至脾而死。此皆逆死也,一日一夜,五分之,此所以佔死生之早暮也。

黃帝曰:五臟相通,移皆有次。五臟有病,則各傳其所勝,不治。法三月,若六月,若三日,若六日。傳五臟而當死,是順傳其所勝之次。

故曰:別於陽者,知病從來;別於陰者,知死生之期。言知至其所困而死。

是故風者,百病之長也。

今風寒客於人,使人毫毛畢直,皮膚閉而為熱。當是之時,可汗而發也。盛痺不仁腫病,當是之時,可湯熨及火灸刺而去之。弗治,病入舍於肺,名曰肺痺,發咳上氣弗治,肺即傳而行之肝,病名曰肝痺,一名曰厥,脅痛出食。當是之時,可按若刺耳。弗治,肝傳之脾,病名曰脾風,發痺,腹中熱,煩心,出黃。當此之時,可按、可藥、可浴。弗治,脾傳之腎,病名曰疝瘕,少腹冤熱而痛,出白,一名曰蠱。當此之時,可按、可藥。弗治,腎傳之心,病筋脈相引而急,病名曰瘈。當此之時,可灸、可藥。弗治,滿十日,法當死。腎因傳之心,心即復反傳而行之肺,發寒熱,法當三歲死,此病之次也。

然其卒發者,不必治於傳,或其傳化有不以次,不以次入者,憂恐悲喜怒,令不得以其次,故令人有大病矣。

因而喜,大虛則腎氣乘矣,怒則肝氣乘矣,悲則肺氣乘矣,恐則脾氣乘矣,憂則心氣乘矣,此其道也。故病有五,五五二十五變及其傳化。傳,乘之名也。

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氣滿,喘息不便,其氣動形,期六月死,真髒脈見,乃予之期日。

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氣滿,喘息不便,內痛引肩頸,期一月死。真髒見,乃予之期日。

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氣滿,喘息不便,內痛引肩項,身熱、脫肉破胭。真髒見,十月之內死。

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肩髓內消,動作益衰。真髒來見,期一歲死,見其真髒,乃予之期日。

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氣滿,腹內痛,心中不便,肩項身熱,破胭脫肉,目眶陷。真髒見,目不見人,立死;其見人者,至其所不勝之時則死。

急虛身中卒至,五臟絕閉,脈道不通,氣不往來,譬如墮溺,不可為期。其脈絕不來,若人一息五、六至,其形肉不脫,真髒雖不見,猶死也。

真肝脈至,中外急,如循刀刃,責責然如按琴瑟弦,色青白不澤,毛折,乃死。真心脈至,堅而搏,如循薏苡子,累累然,色赤黑不澤,毛折,乃死。真肺脈至,大而虛,如以毛羽中人膚,色白赤不澤,毛折,乃死。真腎脈至,搏而絕,如指彈石,闢辟然,色黑黃不澤,毛折,乃死,真脾脈至,弱而乍數乍疏,色黃青不澤,毛折,乃死。諸真髒脈見者,皆死不治也。

這段話大意就是:

黃帝接著說:人在春夏秋冬四時的脈象,有逆有從變化各異。那麼,脾脈究竟主何時令呢?

岐伯回答說:脾臟脈象五行屬土,五方五位屬中,是位居中央的孤髒,卻能灌溉滋養東南西北周圍四方。

黃帝追問:脾臟脈象正常或異常有徵候嗎?

岐伯回答說:脾臟脈象正常時沒有徵候,出現異常時則有徵候。

黃帝問:脾脈異常時會有怎樣的徵候?

岐伯回答說:患者脈氣來時如水流散,這就是太過,表明疾病在外。如果來時尖銳如鳥喙,這就是不及,表明疾病在內。

黃帝追問:先生說脾臟是孤髒,位居中土以灌溉滋養四方。那麼,脾脈太過與不及的病狀,又是怎樣的情形呢?

岐伯回答說:脾脈太過,就會使人四肢不能舉動。脾脈不及,則會使人九竅不通,稱為重強病症。

聽到這裡,黃帝肅然起立,對著岐伯躬身再拜稽首說:明白了!我終於懂得了脈象變化的基本剛要,這是天下最重要的數理。《五色》、《脈變》、《揆度》和《奇恆》等古籍經典,大道至同就在天人合一,精神血氣陰陽循環不可逆。氣逆則循環不通,就會導致人體系統喪失生機。古人把這些最重要的數理剛要,通過反覆臨床實踐和細微觀察總結出來,再刻錄到玉版上,珍藏熟記於胸腹,而且要每天早上還要誦讀一遍,就稱為《玉機》。

人體五臟產生的精氣,按照五行相生相剋順序進行傳輸。精氣會滯留在五行相生的臟器,消亡於其所不克的臟器。在患者病危瀕臨死亡之際,五臟精氣必先傳行於其所不克的臟器,然後病人才會死亡。這就是體內精氣逆行,必然會使人死亡。

譬如,木生火,木克土,水生木,金克木。肝臟接受心臟傳輸的精氣,然後傳輸給脾臟,再滯留於腎臟,最後傳輸消亡於肺臟。

火生土,火克金,木生火,水克火。心臟接受脾臟傳輸的精氣,然後傳輸給肺臟,再滯留於肝臟,最後傳輸消亡於腎臟。

土生金,土克水,火生土,木克土。脾臟接受肺臟傳輸的精氣,然後傳輸給腎臟,再滯留於心臟,最後傳輸消亡於肝臟。

金生水,金克木,土生金,火克金。肺臟接受腎臟傳輸的精氣,然後傳輸給肝臟,再滯留於脾臟,最後傳輸消亡於心臟。

水生木,水克火,金生水,土克水。腎臟接受肝臟傳輸的精氣,然後傳輸給心臟,再滯留於肺臟,最後傳輸消亡於脾臟。

這些五臟精氣傳輸的情形,都表明五行相剋精氣逆行就必然消亡。

把一日一夜劃為五個階段,分別對應人體五臟脈象,就可以推測出病人死亡的早晚時間。

黃帝接著說:人體五臟經脈相通,精氣傳輸都有一定的次序。五臟發生病變,如果邪氣分別傳輸給其所克的臟器,就會變成不治之症。這樣經過三個月,或是六個月,或是三天,或是六天,等到邪氣傳遍五臟時患者就會死亡。這種情況,就是邪氣按照五行相剋順序進行傳輸。上古聖人有言:「能夠辨別三陽經脈,就可知病變邪氣從何而來。能夠辨別三陰經脈,就可知患者的生死之期,也就能夠說出邪氣傳輸至其所不克的死亡進程。」

因此,風為五運六氣淫邪之首,也就是百病之源。

如果寒風邪氣入侵人體,就會使人毫毛直豎,皮膚毛孔緊閉,身體開始發熱。這時,可採用發汗療法。當寒風邪氣侵入經絡時,就會產生明顯的麻痺不仁腫痛症狀。這時,可採用湯熨熱敷、艾火灸治和針刺等療法祛散寒邪。如果不及時調治,病變邪氣就會傳輸滯留在肺臟,形成肺痺病症。到了咳喘氣逆時再不調治,病變邪氣就會從肺臟傳輸至肝臟,形成肝痺病症,也稱為肝厥,還會出現脅痛和飲食嘔吐症狀。這時,可採用按摩推拿和針刺療法進行調治。

如果還不及時進行調治,病變邪氣就會由肝臟傳輸至脾臟,形成脾風病症,會出現麻痺、腹中發熱、心煩、小便發黃等症狀。這時,可採用按摩、藥物、熱湯沐浴等療法進行調治。如果再不及時進行調治,病變邪氣就會由脾臟傳輸至腎臟,形成疝疸病症,引發少腹悶熱疼痛、小便混濁發白等症狀,也稱為盅病。這時,可採用按摩和藥物進行調治。如果還不及時進行調治,病變邪氣就會由腎臟傳輸至心臟,產生筋脈拘攣症狀,形成瘈病。這時,可採用艾炙和藥物進行調治。如果再不及時進行調治,患者十日後就會死亡。

如果病變邪氣由腎臟傳輸至心臟,又從心臟反傳至肺臟,引發寒熱交雜病症,三年後就會死亡,這是病變邪氣傳輸的常規次序。

對於突發性急病患者,就不必按照病變傳輸常規次序進行治療。有些疾病不按常規次序傳變,就像憂恐悲喜怒等情志病症,都是不按常規次序傳變,這就會使人產生嚴重的疑難雜症了。

因此,水克火,喜極傷心,心臟精氣虛弱,腎臟病變邪氣就會乘虛而入。金克木,怒則傷肝,肝臟精氣虛弱,肺臟病變邪氣就會乘虛而入。火克金,悲則傷肺,肺臟精氣虛弱,心臟病變邪氣就會乘虛而入。土克水,恐則傷腎,腎臟精氣虛弱,脾臟病變邪氣就會乘虛而入。木克土,憂思則傷脾臟,脾臟精氣虛弱,肝臟病變邪氣就會乘虛而入。從喜極傷心開始,這就是情志病變傳行的順序。因此,情志疾病有五種,卻會發生五五二十五種變異的傳輸轉化。所謂傳輸轉化,就是五五相乘的概率稱謂。

如果出現大骨幹枯鬆脆、大肉消瘦下陷、胸中鬱氣脹滿、呼吸困難、喘息不斷、呼吸時身體顫動等症狀,患者的死亡期限就只剩下六個月了。真髒脈象已現,就可以斷定死亡之期。

如果出現大骨幹枯鬆脆、大肉消瘦下陷、胸中鬱氣脹滿、呼吸困難、喘息不斷、心胸疼痛牽引肩項作痛等症狀,患者的死亡期限就只剩下一個月了。真髒脈象已現,就可以斷定死亡之期。

如果出現大骨幹枯鬆脆、大肉消瘦下陷、胸中鬱氣脹滿、呼吸困難、喘息不斷、心胸疼痛牽引肩項作痛、全身發熱、脫肉破胭等症狀,真髒脈象已現,患者的死亡期限就只剩下十個月了。

如果出現大骨幹枯鬆脆、大肉消瘦下陷、兩肩下垂、骨髓內消、動作越來越衰弱等症狀,真髒脈象已現,患者的死亡期限就只剩下一年了。真髒脈象已現,就可以斷定死亡之期。

如果出現大骨幹枯鬆脆、大肉消瘦下陷、胸中鬱氣脹滿、大骨軟弱,大肉瘦削,胸中氣滿、腹內疼痛、心中氣鬱不舒、肩項及全身發熱、破胭脫肉、目眶下陷等症狀,真髒脈象已現,眼睛已經認不清人,患者就會立即死亡。如果尚能認清人,就是精氣未絕。到了精氣傳至所不克臟器時,患者就會死亡。

如果正氣暴虛,外邪突然侵入體內,導致五臟氣機閉塞,周身脈道不通,氣不往來,就像從高處墮落水淹溺一樣,就離死期不遠了。如果脈息絕而不至,或是跳動異常疾數,一呼脈來五六至,即便是形肉不脫,真髒未現,患者依然會死亡。

如果患者精氣急劇虛弱,外邪突然侵入體內,五臟徹底閉塞,全身經脈阻塞不通,血氣不能往來循環,就像從高處墮落或溺水一樣,就無法預測死期了。如果經脈氣絕不來,或是一呼一吸脈動五次六次,雖然其形肉不脫,真髒脈象未現,也都是不可救治的死症。

肝臟真髒脈象出現時,表裡內外勁急,就像按在刀刃上一樣鋒利,或如按在琴瑟絲弦上一樣硬直,面色青白色無光,毫毛枯焦,患者即刻便死。心臟真脈出現時,脈動堅而搏,就像手按薏苡子或是撫摸玉珠一樣,面色赤黑無光,毫毛枯焦,患者即刻就會死亡。肺臟真脈出現時,脈動大而空虛,就像羽毛著人皮膚一般地輕柔,面色白赤無光,毫毛枯焦,患者就會死亡。腎臟真脈出現時,脈動搏手如線索欲斷,就像以指彈石一樣堅實,面色黑黃無光,毫毛枯焦,患者就會死亡。脾臟真脈出現時,脈動軟弱無力,忽疏忽密快慢不勻,面色黃青無光,毫毛枯焦,患者就會死亡。

凡是出現上述真髒脈象,皆為不可救治的死症。

問道啟示:

所謂「道為術之本」,這就是目的與方法手段的本末關係。「結繩記事」文以載道,「倉頡造字」文以載道,網絡信息交流也是文以載道。盜亦有道獸有獸道,正復為奇善復為妖。食肉恐龍與食草恐龍的叢林法則生存競爭,弱肉強食勝王敗寇的比拼手段就是獠牙利爪。同樣是「損不足以奉有餘」的叢林法則,把獠牙利爪變成戰爭武器和貨幣法術,就有了人類世界的「紙老虎」。私有制社會叢林法則經濟食物鏈的理論創新,就是弱肉強食「割韭菜」的科技創新版本升級。

「天人分離分科治學」偏執症的西方科學主義市場神教知識精英,便是叢林法則「割韭菜」的牛鬼蛇神兩面人。自從古希臘奴隸制商業城邦和斯巴達商業軍國主義神話傳說開始,再經古羅馬帝國「君權神授」的軍事殖民擴張和中世紀基督教「神權專制」的「十字軍東徵」宗教戰爭,又經「文藝復興」和哥倫布船隊殖民徵服「新大陸」的奴隸買賣「世界自由貿易」狂飆突進,他們就一直在進行著自由貿易雙重標準雙循環的「錢吃人」紙牌屋遊戲。這種供給側與需求端結構失衡的惡性循環,就釀成了社會老齡化和人口負增長末日危機,也釀成了西方發達市場經濟國家的全球化新冠瘟疫人道災難。

撫今追昔,自「堯舜禹之變」的「夏禹傳子家天下」開始,特別是從「百家爭鳴」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來,歷經科舉科考知識精英牛鬼蛇神的「勞心者治人」和「洋務運動」的「西學東漸」,中國人還能找回「天人合一全科治學」的大道嗎?繼續用私有制社會叢林法則非常道的「貨幣法術」工具,能夠實現大同社會「大道之行天下為公」的全民健康安全發展目標嗎?

正本清源,返樸歸真。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正氣內存,邪不可幹。扶正祛邪,道不外求。消除個人命運的挫折和苦難,走出自然天性與世俗習性矛盾衝突的精神困惑,激活內心深處的自然天性靈氣,自我康療兼濟天下。問道大課堂,讓我們通過學習《黃帝內經》共同獲得健康生活的幸福和快樂。

相關焦點

  • 問道《黃帝內經》啟示錄37:五氣更立,各有所勝
    問道《黃帝內經》啟示錄37:五氣更立,各有所勝有物混成問先天,誰知後世前生緣?滾滾紅塵身外物,光怪陸離迷人眼。陰濁凝結供給側,慾壑難填需求端。得失算計費心機,糊塗生來糊塗還。天道天理有綱紀,虛虛實實陰陽變。損有餘以補不足,能量守恆氣循環。
  • 35歲後,為什么女人比男人越來越顯老,2000年前黃帝內經已揭秘
    這其中的答案,就藏在2000年前的一本書中,那本書就是《黃帝內經》。△以上圖片來自網絡《黃帝內經》言:「女子七歲,腎氣盛,齒更髮長。今五藏皆衰,筋骨解墮,天癸盡矣,故髮鬢白,身體重,行步不正,而無子耳。」從《黃帝內經》中,我們可得知,女子是以7年為一個周期計算生命生長;男子則是以8年為一個周期計算生命生長。
  • 問道《黃帝內經》啟示錄27:陰陽者,天地之道也
    問道《黃帝內經》啟示錄27:陰陽者,天地之道也冰火相激閃雷電,彗星隕石化塵煙。銀河明滅逝流光,清濁升降氣聚散。十二地支十二曲,五調合拍十天幹。雲舞霓裳四季歌,日月周轉道不變。大象無形有玄機,盲人摸象似曾諳。天地過客留不住,鷸蚌相爭重開戰。
  • 《黃帝內經》裡的10句經典語錄,體悟深刻,句句受用!
    《黃帝內經》裡的10句經典語錄,體悟深刻,句句受用。1. 春夏養陽,秋冬養陰。語出《黃帝內經·四氣調神大論》。春天和夏天的時候,應當蓄養陽氣。語出《黃帝內經素問·上古天真論篇》。保持著自身的恬淡虛無,這樣真氣會按照自己的本性運行。精神內守而不耗散,那麼,你的病還從哪來呢?3. 七七,任脈虛,太衝脈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壞而無子也。出自《黃帝內經·素問》。
  • 中醫經典閱讀優秀文章展:《黃帝內經》心得體會——淺談養生
    原標題:中醫經典閱讀優秀文章展:《黃帝內經》心得體會——淺談養生 點擊上方「光明微教育」可訂閱哦!《黃帝內經》講究「天人相應」、陰陽平衡、五行對應五臟等中醫思維,其篇章字字珠璣,言言如玉,因而幾千年來,經久不衰,代代相傳。讀經典,誦經典,是每個中醫學子的基礎功課,我也不例外。現將自己品讀《黃帝內經》的經歷和養生心得體會與大家分享。
  • 中醫經典閱讀優秀文章展——《黃帝內經》讀書感悟
    原標題:中醫經典閱讀優秀文章展——《黃帝內經》讀書感悟 點擊上方「公眾號」可以訂閱哦! 《黃帝內經》是我國傳統醫學四大經典著作之一,也是第一部冠以中華民族先祖「黃帝」之名的傳世巨著。
  • 《黃帝內經》中暗藏的修行方法,有啟發!
    作者:陳全林某女士,是北大樓宇烈先生的學生,她很推崇《黃帝內經》,認為當代真正懂這部經典的人還沒有。她想舉辦一個《黃帝內經》、《黃帝陰符經》的講課、培訓,想找人講課,想請我推薦講課老師。我推薦了兩位。我談到了《黃帝內經》與修道的道理,好比《西遊記》的回目就是丹訣,而故事文本裡隱藏者很多丹道口訣。《黃帝內經》的陰陽論、藏象論、經絡論、精氣神論、天人合一論等,都是丹道的基本內容。而《黃帝內經》裡很多篇章的標題,是丹道理法,而一些篇章裡的部分內容,也是丹道口訣、丹道理法。
  • 從「情志致病」看《黃帝內經》養生智慧,教你5點情緒養生法
    其實早在幾千年前我們的經典理論著作《黃帝內經》就提出了"情志致病"的說法。《內經》原文:「餘知百病生於氣也,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思則氣結」。對應五臟----心肝脾胃腎,則為"過喜傷心"、"過怒傷肝"、"過思傷脾"、"過悲傷肺"、"驚恐傷腎"。
  • 《黃帝內經》洩露天機:女7男8,「生命密碼」暗藏在人的年齡中
    《黃帝內經》:「女子七歲,腎氣盛,齒更髮長;丈夫八歲,腎氣實,髮長齒更。」剛開始發育時,女子是七歲,男子是八歲。男子八八六十四歲的時候就進入更年期了。剛開始發育時,他們年齡相差是很少的,到最後會相差越來越大,這也是女子為什麼比男子衰老得快的原因。女子七歲「齒更髮長」,男子八歲是「髮長齒更」。一個是齒更髮長,一個是髮長齒更,這種描述意味深長。
  • 2017年諾貝爾醫學獎,生物鐘,時間醫學與黃帝內經有關係嗎?
    因為只有70年歷史的諾獎,卻證實了二千七百年前,中醫的經典,黃帝內經,傷寒論關於時間醫學的內容記載,歷史悠久與正確。下面我們學習一下,黃帝內經記載的時間醫學部分內容。素問:第一篇上古天真論:岐伯曰:女子七歲,腎氣盛,齒更髮長。……七七,任脈虛,太衝脈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壞而無子也。丈夫八歲,腎氣實,髮長齒更。……八八,則齒發去。就是人生,長,老的生物鐘。
  • 中醫經典閱讀優秀文章展——《黃帝內經》學習心得
    原標題:中醫經典閱讀優秀文章展——《黃帝內經》學習心得 和大多數中醫學子一樣,初學內經時我也覺得她太博大精深,晦澀難懂,理論性太強,不能直接指導臨床,自然學習興趣就漸減。然而到了高年級,隨著各科學習的深入,並跟過中醫門診,特別是上次參加內經培訓後,我對內經有了些許思考與感悟,現總結如下。
  • 《黃帝內經》中的養生之道 五味相宜調五臟
    《黃帝內經·素問·宣明五氣篇》說道,「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鹹入腎,甘入脾。」其中,酸味食物如青梅、山楂、橙子等,具有收斂、固澀的作用,能制肝火、補肝陰,是肝臟的最愛;辛味食物包括蔥、姜、蒜等,擅長發散風寒、行氣止痛,有助宣洩肺氣,防止外邪犯肺;苦味食物入心經,常吃苦瓜、蓮子心等,能清熱瀉火,治療心火旺盛引起的失眠、煩躁等症;鹹味食物指海帶、海藻、紫菜、螃蟹等「天然鹹鮮」的食物,而不是多吃鹽,它們與腎氣相通,能滋養腎精、軟堅散結;甘味食物如山藥、南瓜、米飯、紅薯等,是補養氣血
  • 陰陽學說的魅力,《黃帝內經》來解讀!
    今天,小編就和您從《黃帝內經》的角度一起來學習學習陰陽學說,感受下中醫的魅力吧!來源:悅讀中醫,文章選自《內經精要譯註》;作者:鄭紅斌,包素珍。【原文】是故冬至四十五日,陽氣微上[1],陰氣微下;夏至四十五日,陰氣微上[2],陽氣微下。
  • 《黃帝內經》:冬季不懂「養藏」,春天非「痿」即「厥」
    《黃帝內經》說:「冬三月,此謂閉藏。水冰地坼,無擾乎陽。早臥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溫,無洩皮膚,使氣亟奪。此冬氣之應,養藏之道也。逆之則傷腎,春為痿厥,奉生者少。」《黃帝內經》說:「冬不藏精,夏必病溫」。 在起居作息方面,要「早臥晚起,必待日光。」早臥是因冬季晝短夜長,太陽落山早,古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所以一到天黑就睡了。我們現代人當然無法做到「日落而息」,但有一點,應儘量在「子時」前(晚11時前)睡覺。為什麼早上起床要「必待日光」?這是因為冬天黎明前寒氣刺骨,如果起太早,人體的陽氣會受幹擾,不符合「無擾乎陽」的養生原則。
  • 誦讀醫學經典——《黃帝內經》素問·陰陽離合論篇(一)
    SBS健康節目主持人90後軟妹子一枚 愛貓·愛旅行·懂健康「希望能用聲音,在年輕人中掀起中醫健康新熱潮……」大家好,我是曹曦,歡迎收聽誦讀醫學經典——黃帝內經今天我將繼續為大家分段誦讀黃帝內經原文及白話文解釋,《黃帝內經》是中國第一部養生寶典,也是中國最早的醫學典籍,奠定了人體生理、病理、診斷以及治療的認識基礎,是影響極大的一部醫學著作,被稱為醫之始祖。此書講到了怎樣治病,更重要的是講到了怎樣不得病,書中還有許多與人體健康有關的其他內容,涉及養生、預防、針灸、調攝等諸多方面。
  • 《黃帝內經》:百病生於氣,止於音。五行音樂對五臟的療愈
    《黃帝內經》提出了「五音療疾」的理論。(後面我們會提供五種音樂古曲參考。)《黃帝內經·素問·舉痛論》:百病生於氣……而止於音。意思是,疾病是由臟腑之氣和情緒之氣導致的,可以通過音樂的方式進行調理,直至療愈。《左傳》說,音樂像藥物一樣有味道,可以使人百病不生,健康長壽。
  • 《黃帝內經》:五臟應七竅,五臟的問題,全「寫」在臉上
    故肺氣通於鼻,肺和則鼻能知臭香矣;心氣通於舌,心和則舌能知五味矣;肝氣通於目,肝和則目能辨五色矣;脾氣通於口,脾和則口能知五穀矣;腎氣通於耳,腎和則耳能聞五音矣。五臟不和,則七竅不通」。由此可見,臟腑雖然看不見,但它們的「竅」則是隨時可用觀察的。所謂「竅」,我們可以理解成一個「觀察的門戶」。因此,又有『五臟應五竅』的說法,因為鼻和耳都是一竅雙孔,五竅常被稱為「七竅」。
  • 自我康療30:解讀《黃帝內經·素問·陽明脈解論》
    自我康療30:解讀《黃帝內經·素問·陽明脈解論》《黃帝內經》裡記載著這樣一段對話:黃帝問曰:足陽明之脈病,惡人與火,聞木音則惕然而驚,鐘鼓不為動,聞木音而驚何也?願聞其故。岐伯對曰:陽明者,胃脈也,胃者土也,故聞木音而驚者,土惡木也。
  • 黃帝內經:男人到40,做到這4點,「發不墮齒不槁」,越活越年輕
    黃帝內經》有言:「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歲,而盡終其天年。」《黃帝內經》是中國最早的醫學典籍,與《難經》、《傷寒雜病論》、《神農本草經》齊名,是傳統醫學四大經典著作。《黃帝內經》中有自古以來備受帝王重視的「長生不老」之道。《黃帝內經》以黃帝與岐伯的對話來闡明各個問題,開篇黃帝就提出了「上古之人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今時之人年半百而動作皆衰」的疑問。
  • 《黃帝內經》:40歲之後,如何調理,才能達到陰陽平衡?
    《黃帝內經》:40歲之後,如何調理,才能達到陰陽平衡?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年四十,而陰氣自半,起居衰矣」。 這是一句很有意思的經文。因為文中「陰氣自半,起居衰」的說法,和我們大多數人既有的、對陰陽的認知是相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