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冬季不懂「養藏」,春天非「痿」即「厥」

2020-11-24 大洋網

孟冬十月,北風徘徊。

天氣肅清,繁霜霏霏。

鵾雞晨鳴,鴻雁南氣。

鷙鳥潛藏,熊羆窟棲。

......

——曹操《冬十月》

宋  梁楷《雪景山水圖》

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曹操北徵烏桓,凱旋而歸,在途中寫了一組樂府詩,這是其中一首中的前八句。二到四句寫初冬的氣候,五到八句寫各種動物為適應氣候變化而作出的種種舉動。

冬天來了,北風呼號,天氣一片清冷,嚴霜又厚又密。此時鴻雁南飛、猛禽藏身匿跡、熊羆入洞安眠。為了避寒,它們不是躲,就是藏。與其說這是動物出於本能的行為,毋寧說是連動物也懂得養生保命之道。這個養生保命之道,就是要順從陰陽四時的變化,不可逆天而行。

宋  馬遠《曉雪山行圖》

養生亦遵循春生、夏長、秋收、冬藏

《黃帝內經》說,養生的首要原則,是「法於陰陽」,因為陰陽乃是「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只可順它,不可逆它,「逆之則災害生,從之則苛疾不起」。而陰陽變化是有規律的,反映在季節上,就是春夏秋冬循環往復,萬物因此呈現出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自然規律,因此養生也有法可循。

 冬季的養生之道,就是兩個字:「養藏」。如何「養藏」?《黃帝內經》說:「冬三月,此謂閉藏。水冰地坼,無擾乎陽。早臥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溫,無洩皮膚,使氣亟奪。此冬氣之應,養藏之道也。逆之則傷腎,春為痿厥,奉生者少。」

宋  夏圭《雪堂客話圖》

如何養藏:早睡晚起

冬三月是萬物閉藏的季節,草木凋零,水結冰,地開裂,陽氣下沉。天地間的陰陽之氣,至十月陽氣伏藏,為「純陰」,故十月又稱「陰月」。冬至後開始「一陽初生」,此時,我們千萬不要打擾它,更不能揮霍、扼殺它的生機,要像存錢那樣把它收藏好,積蓄起來,以備來年使用。「陽」就是體內的元氣,通俗來講,就是精氣、精神。《黃帝內經》說:「冬不藏精,夏必病溫」。

在起居作息方面,要「早臥晚起,必待日光。」早臥是因冬季晝短夜長,太陽落山早,古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所以一到天黑就睡了。我們現代人當然無法做到「日落而息」,但有一點,應儘量在「子時」前(晚11時前)睡覺。為什麼早上起床要「必待日光」?這是因為冬天黎明前寒氣刺骨,如果起太早,人體的陽氣會受幹擾,不符合「無擾乎陽」的養生原則。

宋  王詵《漁村小雪圖卷》(局部)

藏好精神,避免不良情緒幹擾

「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這幾句,是指精神保養。冬天養生既以「藏」為原則,人的精神意志也要安靜內守,遇事秘而不宣,含而不露,內心若有所得,快樂平靜。這一點,也就是《黃帝內經》所說的:「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關鍵也是一個「藏」字,要把精神藏好,避免受各種不良情緒的刺激和幹擾。

宋  範寬《雪景寒林圖》

去寒就溫,少做劇烈運動

「去寒就溫,無洩皮膚,使氣亟奪」幾句,是從居住環境和運動方面論冬季養生。「去寒就溫」是說住所門窗要關閉嚴密,防止北風吹入,儘量靠近溫暖的地方。「無洩皮膚,使氣亟奪」,是說冬季儘量不要出汗,汗出則陽氣發洩,被陰寒之氣奪走。為了「無洩皮膚」,《黃帝內經》提出「冬不按蹻」。「按」指按摩,「蹻」指各種擾動筋骨的運動。所以在冬天不要經常去做按摩、拔火罐、洗桑拿、刮痧、劇烈運動等,避免被外力幹擾人體的陽氣。

五代  巨然《雪圖

違背養藏,春天不好過

上述就是《黃帝內經》提出的冬季「養藏之道」的精華部分。如果違背此道,耗損陽氣,其結果就是傷腎。所以《黃帝內經》說:「逆之則傷腎,春為痿厥,奉生者少。」冬天屬水,腎也屬水,春天屬木,肝也屬木。因木要靠水來生,如果冬天傷了腎,導致腎氣不足,到了春天,肝氣、肝血就不足,便生發不起來。「痿」就是筋肉、肌腱萎靡不振,發不起力。「厥」就是四肢厥逆,氣血不順,手腳冰涼。當春天人體出現這些症狀時,究其原因,就是冬天沒有做好「養藏」,導致提供給「春生」的能量不足。

唐  王維《江幹雪霽圖卷》

 從現代科學的角度講,在寒冷的冬季,生物所有細胞的活躍度和代謝水平都會有所降低,這是所有動物,包括人在內的生物特性。要適應這種變化,無論人還是其他動物,「冬藏」都是最明智的選擇。

廣州日報全媒體文字記者:鍾葵

廣州日報全媒體圖片記者:鍾葵

廣州日報全媒體編輯:劉麗琴


相關焦點

  • 中醫經典閱讀優秀文章展——《黃帝內經》讀書感悟
    《黃帝內經》的理論體系大致分為四部分:髒象(包括經絡)、病機、診法、治則。其中體現了天地人三才一體的整體觀、人命至重以人為本的醫道觀、陰平陽秘的恆動觀,以及未病先防既病防變的防治觀。 「髒象」一詞,首見於《黃帝內經素問•六節藏象論》。所謂髒象,指的是藏於體內的臟腑組織器官及其表現於外的生理、病理現象。
  • 《黃帝內經》氣血為人體信號能量類似光電,與自然氣候流通感應!
    《黃帝內經》依序精解第014篇,融古今一爐,述百科同理!這些現代科學暫時還解不開的謎團,古聖先賢卻早已把這些原理旁的一清二楚明明白白,並拿來應用到人身實踐,《黃帝內經》當中就蘊藏著無窮無盡的自然氣候變化原理,是一部實實在在的百科全書!
  • 《黃帝內經》洩露天機:女7男8,「生命密碼」暗藏在人的年齡中
    《黃帝內經》是以醫學原理為核心,集合文學、哲學與史學的巨著,藏著中國人的生命密碼。將對治中國人的病因、病理和診療方法,凝練成一套完整而深刻的認知體系。中醫核心理論的源頭,陰陽五行、脈象、藏象、經絡學等皆來源於此。
  • 2017年諾貝爾醫學獎,生物鐘,時間醫學與黃帝內經有關係嗎?
    因為只有70年歷史的諾獎,卻證實了二千七百年前,中醫的經典,黃帝內經,傷寒論關於時間醫學的內容記載,歷史悠久與正確。這顯然是內經「根於中者,命曰神機,神去則機息;根於外者,命曰氣立,氣止則化絕。」張介賓云:「物之根於中者,以神為主,而其知覺運動,即神機之所發也;物之根於外者,必假外氣以成立,而其生長收藏,即氣化之所立也。」的白話解。古人所謂「天人相應」等理論其實就是現代時間醫學的理論基礎。
  • 《黃帝內經》裡的10句經典語錄,體悟深刻,句句受用!
    《黃帝內經》裡的10句經典語錄,體悟深刻,句句受用。1. 春夏養陽,秋冬養陰。語出《黃帝內經·四氣調神大論》。春天和夏天的時候,應當蓄養陽氣。語出《黃帝內經素問·上古天真論篇》。保持著自身的恬淡虛無,這樣真氣會按照自己的本性運行。精神內守而不耗散,那麼,你的病還從哪來呢?3. 七七,任脈虛,太衝脈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壞而無子也。出自《黃帝內經·素問》。
  • 自我康療30:解讀《黃帝內經·素問·陽明脈解論》
    自我康療30:解讀《黃帝內經·素問·陽明脈解論》《黃帝內經》裡記載著這樣一段對話:黃帝問曰:足陽明之脈病,惡人與火,聞木音則惕然而驚,鐘鼓不為動,聞木音而驚何也?願聞其故。岐伯對曰:陽明者,胃脈也,胃者土也,故聞木音而驚者,土惡木也。
  • 老人說:「冬不藏精,春必病溫」!
    《黃帝內經》裡講過,在冬三月,人適合閉藏。如果你讓室內溫度升高,人就容易從皮膚洩掉精氣。《黃帝內經》同時還提到:「逆之則傷腎,春為痿厥」。意思就是到了春天的時候會四肢軟弱無力,包括機體上的關節、肌肉等會發生疾病。「春困」就是一種痿厥的表現,人會感到倦、乏。
  • ——《黃帝內經》心得...
    而我從剛剛進入大學接觸中醫的時候就已聽聞《黃帝內經》(以下簡稱《內經》)的大名,位冠中醫四大經典之首,這不由得讓人好奇,這本博古通今的書,究竟是一本什麼書呢? 《重廣補註黃帝內經素問》序中讚美《內經》:「上窮天紀,下極地理,遠取諸物,近取諸身,更相問難,垂法以福萬世。」
  • 《黃帝內經》中暗藏的修行方法,有啟發!
    作者:陳全林某女士,是北大樓宇烈先生的學生,她很推崇《黃帝內經》,認為當代真正懂這部經典的人還沒有。她想舉辦一個《黃帝內經》、《黃帝陰符經》的講課、培訓,想找人講課,想請我推薦講課老師。我推薦了兩位。我談到了《黃帝內經》與修道的道理,好比《西遊記》的回目就是丹訣,而故事文本裡隱藏者很多丹道口訣。《黃帝內經》的陰陽論、藏象論、經絡論、精氣神論、天人合一論等,都是丹道的基本內容。而《黃帝內經》裡很多篇章的標題,是丹道理法,而一些篇章裡的部分內容,也是丹道口訣、丹道理法。
  • 《黃帝內經》:春季養生,養肝養陽,關鍵做好「四個字」
    《黃帝內經》:春季養生,重在養肝養陽,關鍵做好「四個字」。正值春暖花開之時,又是新的一年的開始。正所謂「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相信,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的身體能年復一年、永遠健康。談到如何保持身體健康的問題。《黃帝內經》有雲「聖人春夏養陽」之說,可謂是深入人心。
  • 自我康療125:解讀《黃帝內經·靈樞·順氣一日分為四時論》
    下面,我們就一起來靜心解讀和感悟《黃帝內經·靈樞·順氣一日分為四時論》。《黃帝內經·靈樞·順氣一日分為四時論》原文黃帝曰:夫百病之所始生者,必起於燥溫寒暑風雨、陰陽喜怒、飲食居處,氣合而有形,得髒而有名,餘知其然也。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晝安,夕加夜甚,何也?岐伯曰:四時之氣使然。黃帝曰:願聞四時之氣。
  • 《黃帝內經》:百病生於氣,止於音。五行音樂對五臟的療愈
    中醫所用「藥」大多為草藥,而藥字的繁體字是音樂的」樂(樂)「字加」艹「字,即」藥「,這也直接表明了:音樂(樂)是大藥(藥)。人體有磁場,音樂有能量。《黃帝內經》提出了「五音療疾」的理論。(後面我們會提供五種音樂古曲參考。)
  • 《黃帝內經》時間哲學:十二時辰,簡說天幹地支五行八卦
    這是因為這個時候恰恰是陽氣開始生發了,所以一個很重要的原則就是最好在11點前睡覺,這樣才能慢慢的把這點生機給養起來,人的睡眠與人的壽命有很大關係,所以睡覺就是在養陽氣。黃帝內經十二時辰養生法:子時:膽經當令子時是指夜裡11點到次日凌晨1點,這個時候是膽經當令。「當令」就是當班的意思。子時是一天中最黑暗的時候,陽氣開始生發。
  • 中醫經典閱讀優秀文章展:《黃帝內經》心得體會——淺談養生
    原標題:中醫經典閱讀優秀文章展:《黃帝內經》心得體會——淺談養生 點擊上方「光明微教育」可訂閱哦! 眾所周知,《黃帝內經》分為《素問》和《靈樞》兩個部分,是一部博大精深的醫學經典著作,也是每一個中醫學子必讀的中醫典籍,是中華炎黃子孫尋求養生之道的寶藏。
  • 中醫經典閱讀優秀文章展——《黃帝內經》學習心得
    原標題:中醫經典閱讀優秀文章展——《黃帝內經》學習心得 1 結合內經理解方劑方義 按學校安排,我們是先學的方劑後學的內經,所以有不少方劑運用的治法不太理解,學了內經後再倒回去看方劑,便豁然開朗。
  • 《黃帝內經》中的養生之道 五味相宜調五臟
    《黃帝內經·素問·宣明五氣篇》說道,「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鹹入腎,甘入脾。」《彭祖攝生養性論》中強調:「五味不得偏耽,酸多傷脾,苦多傷肺,辛多傷肝,甘多傷腎,鹹多傷心。」   酸多傷脾。酸能補肝,但過多的酸味食物會引起肝氣偏勝,克犯脾胃,導致脾胃功能失調。而脾主肌肉,其華在唇,引起《黃帝內經》所說的「多食酸,而肉胝皺而唇揭」。因此,消化功能不好、大便溏稀等脾虛症狀的人,要注意少吃酸食。
  • 問道《黃帝內經》啟示錄37:五氣更立,各有所勝
    問道《黃帝內經》啟示錄37:五氣更立,各有所勝有物混成問先天,誰知後世前生緣?滾滾紅塵身外物,光怪陸離迷人眼。陰濁凝結供給側,慾壑難填需求端。得失算計費心機,糊塗生來糊塗還。天道天理有綱紀,虛虛實實陰陽變。損有餘以補不足,能量守恆氣循環。
  • 35歲後,為什么女人比男人越來越顯老,2000年前黃帝內經已揭秘
    這其中的答案,就藏在2000年前的一本書中,那本書就是《黃帝內經》。△以上圖片來自網絡《黃帝內經》言:「女子七歲,腎氣盛,齒更髮長。七八,肝氣衰,筋不能動,天癸竭,精少,腎藏衰,形體皆極。八八,則齒發去。腎者主水,受五藏六府之精而藏之,故五藏盛,乃能寫。今五藏皆衰,筋骨解墮,天癸盡矣,故髮鬢白,身體重,行步不正,而無子耳。」從《黃帝內經》中,我們可得知,女子是以7年為一個周期計算生命生長;男子則是以8年為一個周期計算生命生長。
  • 黃帝內經:天真的人能得到天助
    所以,我們特別希望能夠用一種嶄新的視角,用我們現代人都能理解的語言,重新去講講我們的中醫經典《黃帝內經》,它是一本足足可以讓很多人一輩子都捨不得讀完的書。《黃帝內經》分為上、下兩部,第一部叫《素問》,它有八十一篇,第二部叫《靈樞》,也有八十一篇,合起來一共一百六十二篇。
  • 全國2003年4月高等教育自學考試內經選讀試題
    《黃帝內經》彙編成書可能是在( )A.黃帝時期 B.戰國時期C.西漢時期 D.東漢時期2.《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指出「陰陽者,天地之道也」,這個「道」是指( )A.根本、本源 B.道路、途徑C.法則、規律 D.綱領、本質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