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百病生於氣,止於音。五行音樂對五臟的療愈

2020-12-05 一堂國學

在我國古代士大夫階層,「琴棋書畫」四大養生術中,「琴」排第一位,這說明在修身養性方面,音樂最有能量。

中醫所用「藥」大多為草藥,而藥字的繁體字是音樂的」樂(樂)「字加」艹「字,即」藥「,這也直接表明了:音樂(樂)是大藥(藥)

人體有磁場,音樂有能量。

琴弦的彈奏發生震動,聲波對聽者有撩撥心弦的功效,如果這個音樂的振動波恰好與人體內臟所需要修復的頻率一致(心律、呼吸、血壓、脈搏、情緒波動等),那麼,音樂的療愈作用就會發揮。

《黃帝內經》提出了「五音療疾」的理論。(後面我們會提供五種音樂古曲參考。)

五音:宮、商、角、徵、羽(相當於1、2、3、5、6),又稱「天五行」,分別對應五行:土、金、木、火、水,對應五臟:脾、肺、肝、心、腎

《黃帝內經·素問·舉痛論》:百病生於氣……而止於音。

意思是,疾病是由臟腑之氣和情緒之氣導致的,可以通過音樂的方式進行調理,直至療愈。

《左傳》說,音樂像藥物一樣有味道,可以使人百病不生,健康長壽。

孔子也很重視音樂對人和社會秩序的影響,曾經去齊國學習過韶樂,並且三月不是肉味,並把音樂的教學列為孔門六大必修課的第二項,與」禮「並列:」禮、樂、射、御、書、數「。

古代宮廷配備樂師、樂隊,每逢宴會、祭祀、慶典都要奏樂,甚至有」音樂通神「的說法。

百姓在勞動時也發明了」勞動號子「,而且不同的職業有不同的號子,比如」縴夫號子「,筆者記得小時候農村老家蓋房子,打地基的工匠也會喊」號子「,音樂不僅激發人的潛能,調動我們的情志,音樂的節奏帶動勞動的節奏,讓工匠們更有幹勁,且不易疲勞

由此可見,音樂是人類最偉大的發明之一。

回到宮商角徵羽五音對我們心肝脾胃腎五臟的療愈功效,向大家推薦幾首療愈五臟的經典音樂:

1、養心音樂

心,五行屬火,古琴、小提琴、二胡等絲弦音樂,入心經,層次分明,情緒歡暢,主要調節循環系統

養心氣就是要」心平氣和「,平衡火氣,所以推薦的最佳曲目為《紫竹調》。這首曲子中運用屬於火的徵音和屬於水的羽音配合,符合《易經》水火既濟卦,心腎相交,心氣平和。

建議聆聽時間:亥時(21:00-23:00)中醫講究睡子午覺,要在子時(23:00——凌晨1:00)熟睡,前一個時辰亥時就要靜心。

2、養肝音樂

肝,五行屬木,由古蕭、竹笛、尺八、木魚等樂器演奏的音樂為角音音樂,生機勃發,爽朗悠揚,入肝經,疏肝理氣,調節神經系統

養肝就需要讓木氣升騰順暢,肝最忌諱氣鬱,木需要金克才能成材,推薦這首《胡笳十八拍》,商音元素稍重,五音」商「對應五行」金「,剛好可以克制體內過多的木氣,同時配合婉轉悠揚屬於水的羽音,水又滋養木氣,金生水、水生木,生生不息。

建議聆聽時間:戌時、亥時(19:00-23:00),晚上屬陰,可以克制旺盛的肝氣,以免過火,實現滋陰養肝的目的。

3、養脾音樂

十面埋伏方錦龍 - 琵琶金版純音樂欣賞系列

脾,五行屬土,由笙,葫蘆笙等樂器演奏的音樂,聲音渾厚寬廣,入胃經,脾經

主理脾胃健康,可調節消化系統功能。

脾氣需要溫和,養脾胃推薦《十面埋伏》,此曲運用了比較頻促的徵音和宮音,火生土,養脾胃,促消化、吸收。

建議聆聽時間:進餐時,以及餐後一小時內欣賞。

4、養肺音樂

肺,五行金,編鐘,鑼,長號,三角鐵、銅管樂器等演奏的音樂,鏗鏘雄偉,清脆悅耳,幫助人們擴充肺腑,吸納更多氧氣,入肺經,大腸經,調節呼吸系統功能。

推薦《陽春白雪》這首曲調高昂的潤肺音樂,包含了五行土的宮音和五行火的徵音,土生金,助肺氣,火克金,平肺氣,再加上五行屬金入肺的商音,讓音樂給肺洗個澡,全面清理汙濁廢氣。

建議聆聽時間:申時、酉時(15:00-19:00)。這兩個時辰五行屬金,對應肺,通過曲子,呼氣,裡應外合,事半功倍。

5、養腎音樂

腎乃先天之本,五行屬水,是鼓,水聲等音樂,悽切哀怨,行雲流水,主要對泌尿與生殖系統有調節作用

薦養腎曲目:《梅花三弄》。腎氣需要藏精,《梅花三弄》運用舒緩合宜的五音搭配,實現五行相生,讓能量如涓涓細流,源源不斷輸送腎中。一曲聽罷,神清氣爽,倍感輕鬆。

建議聆聽時間:上午辰時、巳時(7:00-11:00),陽氣升騰之際,此時太陽漸高,體內的腎氣也蠢蠢欲動,用《梅花三弄》促進人與宇宙自然的和諧共生,元氣不竭。

我是一堂國學麒名哥,喜歡《易經》、《黃帝內經》等國學、民俗傳統文化,歡迎關注探討,轉發分享!

相關焦點

  • 用音樂能量去療愈身心有著神奇的功效
    「宛如一股清泉在身上緩緩流過,又緩緩注入了四肢百骸」,音樂當真能有如此神奇之功效嗎?  據說在古代,有名醫治病不用針石藥膏,而是用音樂,一曲終了,病退人安。中醫的經典著作《黃帝內經》在兩千多年前就提出過「五音療疾」的理論,《左傳》中更說,音樂像藥物一樣有味道,常聽妙音,可使人百病不生、延年益壽。
  • 自我康療30:解讀《黃帝內經·素問·陽明脈解論》
    這裡大意是,黃帝問,人的足陽明經脈發生病變,就會厭惡看見人與火,聽到木製樂器的演奏聲音都會受驚,而聽到金屬和皮革製作的鐘鼓打擊樂卻不會受驚。那麼,為何聽到木音就會受驚呢?我希望聽你講講其中的緣故。岐伯解釋說,金石土木絲竹匏革,這八種材質製作的樂器,演奏出的五調七聲十二律樂曲都有五行屬性。人體的五臟,也有相應的五行屬性。
  • 自我康療125:解讀《黃帝內經·靈樞·順氣一日分為四時論》
    自我康療125:解讀《黃帝內經·靈樞·順氣一日分為四時論》人體百病生於氣,邪起寒熱風燥溼。飲食失調精氣衰,多愁善感怒悲喜。環境汙染生惡變,宅院居室忌陰溼。邪氣無形病有形,治病治本當治氣。調養身心治未病,生活起居順天時。春夏生長秋冬藏,晝夜氣候有四季。朝陽初起沐春光,盛夏當為中午時。夕陽西下看秋色,夜半冬寒陰至極。內外表裡氣相通,人體五臟應五季。
  • 中醫經典閱讀優秀文章展——《黃帝內經》讀書感悟
    書中總結了春秋戰國時期的醫療經驗和學術理論,並吸收了秦漢以前有關天文學、歷算學、生物學、地理學、人類學和心理學方面的知識,運用陰陽、五行、天人合一的理論,不僅闡釋了人的生命的來源,同時也系統全面地闡釋了人的生理機能,病的發生發展,病的診斷治療,及其保健養生長壽的方法。 《黃帝內經》的理論體系大致分為四部分:髒象(包括經絡)、病機、診法、治則。
  • 從「情志致病」看《黃帝內經》養生智慧,教你5點情緒養生法
    其實早在幾千年前我們的經典理論著作《黃帝內經》就提出了"情志致病"的說法。《內經》原文:「餘知百病生於氣也,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思則氣結」。對應五臟----心肝脾胃腎,則為"過喜傷心"、"過怒傷肝"、"過思傷脾"、"過悲傷肺"、"驚恐傷腎"。
  • 《黃帝內經》中的養生之道 五味相宜調五臟
    根據中醫五行學說,酸、辛、苦、甘、鹹五種味道與五臟有著特定的「親和性」。《黃帝內經·素問·宣明五氣篇》說道,「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鹹入腎,甘入脾。」   然而,萬物相生相剋,五味濃淡相宜能調養五臟,可若過偏過盛,則會顧此失彼,打亂五臟之間的平衡和制約。《彭祖攝生養性論》中強調:「五味不得偏耽,酸多傷脾,苦多傷肺,辛多傷肝,甘多傷腎,鹹多傷心。」   酸多傷脾。酸能補肝,但過多的酸味食物會引起肝氣偏勝,克犯脾胃,導致脾胃功能失調。
  • 問道《黃帝內經》啟示錄56:因而喜,大虛則腎氣乘矣
    問道《黃帝內經》啟示錄56:因而喜,大虛則腎氣乘矣太虛無極道生一,陰陽易變藏玄機。三生萬物數不盡,雲聚雲散周復始。冰火相激隕石雨,煙塵飄散漫天際。大氣環流四季風,五行生剋自更替。萬物生滅似無常,能量守恆有綱紀。十二時辰五色譜,天幹循環配地支。五行木火土金水,相生相剋得復失。脈衝長波換短波,脈動頻率分高低。
  • 養生理論速講:《黃帝內經》第十章「五臟生成篇」(硬核知識)
    本章是《黃帝內經》中首個沒有以「論」命名的章節,一般認為這是因為本章是直接講述五藏生成,而沒有問答和議論的話,因此篇名中不冠以「論」。中醫診病講究「望聞問切」,這一篇開始初步講解「望」的原理和判斷標準,在中醫診斷上這算是比較重要的一章。筆者為方便講解,對內容進行了一定的重組和發散,讀者有興趣可參照原文閱讀。
  • 茶的五應(五行、五臟、五色、五味、五經)
    只要了解自身的身體情況,選擇適合自己夥用的茶品,使茶與五行、五色、五臟、五味五經相對應,使五行相和諧,我們才能達到養生的目的。這就需要我們在選擇養生所飲的茶品時要做到上述「五應」。五行即是我們平時經常提到的金木水火土。它最早出自於《尚書》,是-種整體的物質觀。五行學說認為五行是構成萬物的基礎,只有它們相互聯繫在-起,世間萬物才能欣欣向榮。後來,我國古代中醫的重要典籍《黃帝內經》將「五行」引人了中醫。《黃帝內經》認為:五行和臟腑是相配屬的,即五行與五臟是一一對應的。
  • 問道《黃帝內經》啟示錄37:五氣更立,各有所勝
    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繼續研讀《黃帝內經·素問·六節藏象論》原文片段:帝曰:五運之始,如環無端,其太過不及如何?岐伯曰:五氣更立,各有所勝,盛虛之變,此其常也。帝曰:平氣何如?黃帝又問:五行運氣循環各有所勝是怎麼回事?岐伯回答說:木火土金水五氣,五行相剋循環更替,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分別對應五季氣候節令,春季勝長夏,長夏勝冬季,冬季勝夏季,夏季勝秋季,秋季勝春季。這些時令節氣得五行主運時,就會主導人體相應五臟血氣循環的盛衰變化。
  • ——《黃帝內經》心得...
    ——《黃帝內經》心得感悟 點擊上方「 光明微教育」可訂閱哦! 易小風說:「幾千年來,中醫理論,以她天地人,無所不包的廣闊胸懷,以集藏象學,運氣學,養生學,哲學,天文學,地理學,氣象學心理學,季候,風水,曆法,陰陽,五行於一體的絕世學說,立足於世。」
  • 「五臟肝為首」的出處和意義
    五臟的生理功能首先是整體統一,在正常狀態中完成著每個臟器各自的生化收藏出入。按照五行理論: 肝主木,心主火,脾主土,肺主金,腎主水。 五行相生分別為: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五行相剋分別為: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 中醫經典閱讀優秀文章展:《黃帝內經》心得體會——淺談養生
    原標題:中醫經典閱讀優秀文章展:《黃帝內經》心得體會——淺談養生 點擊上方「光明微教育」可訂閱哦!《黃帝內經》講究「天人相應」、陰陽平衡、五行對應五臟等中醫思維,其篇章字字珠璣,言言如玉,因而幾千年來,經久不衰,代代相傳。讀經典,誦經典,是每個中醫學子的基礎功課,我也不例外。現將自己品讀《黃帝內經》的經歷和養生心得體會與大家分享。
  • 《黃帝內經》時間哲學:十二時辰,簡說天幹地支五行八卦
    黃帝內經十二時辰養生法:子時:膽經當令子時是指夜裡11點到次日凌晨1點,這個時候是膽經當令。「當令」就是當班的意思。子時是一天中最黑暗的時候,陽氣開始生發。《黃帝內經》裡有一句話叫做「凡十一藏皆取於膽」。取決於膽的生發,膽氣生發起來,全身氣血才能隨之而起。子時把睡眠養住了,對一天至關重要。
  • 2017年諾貝爾醫學獎,生物鐘,時間醫學與黃帝內經有關係嗎?
    因為只有70年歷史的諾獎,卻證實了二千七百年前,中醫的經典,黃帝內經,傷寒論關於時間醫學的內容記載,歷史悠久與正確。「四時之氣,更傷五臟。故春善病鼽衄,仲夏善病胸脅,長夏善病洞洩寒中,秋善病風瘧,冬善痺厥。」反之則疾病起的預警告訴。
  • 問道《黃帝內經》啟示錄27:陰陽者,天地之道也
    問道《黃帝內經》啟示錄27:陰陽者,天地之道也冰火相激閃雷電,彗星隕石化塵煙。銀河明滅逝流光,清濁升降氣聚散。十二地支十二曲,五調合拍十天幹。雲舞霓裳四季歌,日月周轉道不變。大象無形有玄機,盲人摸象似曾諳。天地過客留不住,鷸蚌相爭重開戰。
  • 關於五臟的幾個小秘密,你一定不知道!
    在中醫養生理論中,根據五行(木、火、土、金、水)學說,把自然界五味(酸、苦、甘、辛、鹹)、五色(綠、紅、黃人體五臟與大自然的五色有著密切的關聯。大家在日常生活中熟知的五種顏色(綠、紅、黃、白、黑),各入不同的臟腑,各有不同的作用。不同顏色的食物,它養生保健的功效是不盡相同的。不同顏色的食物,屬性也是不相同的,歸經也不同。
  • 《黃帝內經》:「法於陰陽、和於術數」,百病的起因,無非一個
    #黃帝內經裡的養生名言#中醫典籍《黃帝內經》裡,就有很多關於疾病形成、健康養生的論述。《素問.上古天真論》: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這應該是中醫關於健康長壽最早的總結。
  • 從愛因斯坦的能量質量互化,來看黃帝內經講的陽化氣陰成形
    在黃帝內經陰陽大論中,看到很多描述陰陽的,陽化氣陰成形應是描述陰陽的核心。區區六個字,講了宇宙萬物的演化,從易經到道德經,再來看陽化氣陰成形。易經講象數理佔,道德經講道,都離開陰陽兩氣的交替互換。而這一切的變化的動力都源於陽化氣陰成形。從中國的神話故事來看,盤古開天劈地,清陽上升成天,濁陰下降成地,天地成而後萬物生。
  • 《黃帝內經》氣血為人體信號能量類似光電,與自然氣候流通感應!
    《黃帝內經》依序精解第014篇,融古今一爐,述百科同理!這些現代科學暫時還解不開的謎團,古聖先賢卻早已把這些原理旁的一清二楚明明白白,並拿來應用到人身實踐,《黃帝內經》當中就蘊藏著無窮無盡的自然氣候變化原理,是一部實實在在的百科全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