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古代士大夫階層,「琴棋書畫」四大養生術中,「琴」排第一位,這說明在修身養性方面,音樂最有能量。
中醫所用「藥」大多為草藥,而藥字的繁體字是音樂的」樂(樂)「字加」艹「字,即」藥「,這也直接表明了:音樂(樂)是大藥(藥)。
人體有磁場,音樂有能量。
琴弦的彈奏發生震動,聲波對聽者有撩撥心弦的功效,如果這個音樂的振動波恰好與人體內臟所需要修復的頻率一致(心律、呼吸、血壓、脈搏、情緒波動等),那麼,音樂的療愈作用就會發揮。
《黃帝內經》提出了「五音療疾」的理論。(後面我們會提供五種音樂古曲參考。)
五音:宮、商、角、徵、羽(相當於1、2、3、5、6),又稱「天五行」,分別對應五行:土、金、木、火、水,對應五臟:脾、肺、肝、心、腎。
《黃帝內經·素問·舉痛論》:百病生於氣……而止於音。
意思是,疾病是由臟腑之氣和情緒之氣導致的,可以通過音樂的方式進行調理,直至療愈。
《左傳》說,音樂像藥物一樣有味道,可以使人百病不生,健康長壽。
孔子也很重視音樂對人和社會秩序的影響,曾經去齊國學習過韶樂,並且三月不是肉味,並把音樂的教學列為孔門六大必修課的第二項,與」禮「並列:」禮、樂、射、御、書、數「。
古代宮廷配備樂師、樂隊,每逢宴會、祭祀、慶典都要奏樂,甚至有」音樂通神「的說法。
而百姓在勞動時也發明了」勞動號子「,而且不同的職業有不同的號子,比如」縴夫號子「,筆者記得小時候農村老家蓋房子,打地基的工匠也會喊」號子「,音樂不僅激發人的潛能,調動我們的情志,音樂的節奏帶動勞動的節奏,讓工匠們更有幹勁,且不易疲勞。
由此可見,音樂是人類最偉大的發明之一。
回到宮商角徵羽五音對我們心肝脾胃腎五臟的療愈功效,向大家推薦幾首療愈五臟的經典音樂:
1、養心音樂:
心,五行屬火,古琴、小提琴、二胡等絲弦音樂,入心經,層次分明,情緒歡暢,主要調節循環系統。
養心氣就是要」心平氣和「,平衡火氣,所以推薦的最佳曲目為《紫竹調》。這首曲子中運用屬於火的徵音和屬於水的羽音配合,符合《易經》水火既濟卦,心腎相交,心氣平和。
建議聆聽時間:亥時(21:00-23:00)中醫講究睡子午覺,要在子時(23:00——凌晨1:00)熟睡,前一個時辰亥時就要靜心。
2、養肝音樂:
肝,五行屬木,由古蕭、竹笛、尺八、木魚等樂器演奏的音樂為角音音樂,生機勃發,爽朗悠揚,入肝經,疏肝理氣,調節神經系統。
養肝就需要讓木氣升騰順暢,肝最忌諱氣鬱,木需要金克才能成材,推薦這首《胡笳十八拍》,商音元素稍重,五音」商「對應五行」金「,剛好可以克制體內過多的木氣,同時配合婉轉悠揚屬於水的羽音,水又滋養木氣,金生水、水生木,生生不息。
建議聆聽時間:戌時、亥時(19:00-23:00),晚上屬陰,可以克制旺盛的肝氣,以免過火,實現滋陰養肝的目的。
3、養脾音樂:
十面埋伏方錦龍 - 琵琶金版純音樂欣賞系列
脾,五行屬土,由笙,葫蘆笙等樂器演奏的音樂,聲音渾厚寬廣,入胃經,脾經
主理脾胃健康,可調節消化系統功能。
脾氣需要溫和,養脾胃推薦《十面埋伏》,此曲運用了比較頻促的徵音和宮音,火生土,養脾胃,促消化、吸收。
建議聆聽時間:進餐時,以及餐後一小時內欣賞。
4、養肺音樂:
肺,五行金,編鐘,鑼,長號,三角鐵、銅管樂器等演奏的音樂,鏗鏘雄偉,清脆悅耳,幫助人們擴充肺腑,吸納更多氧氣,入肺經,大腸經,調節呼吸系統功能。
推薦《陽春白雪》這首曲調高昂的潤肺音樂,包含了五行土的宮音和五行火的徵音,土生金,助肺氣,火克金,平肺氣,再加上五行屬金入肺的商音,讓音樂給肺洗個澡,全面清理汙濁廢氣。
建議聆聽時間:申時、酉時(15:00-19:00)。這兩個時辰五行屬金,對應肺,通過曲子,呼氣,裡應外合,事半功倍。
5、養腎音樂:
腎乃先天之本,五行屬水,是鼓,水聲等音樂,悽切哀怨,行雲流水,主要對泌尿與生殖系統有調節作用。
薦養腎曲目:《梅花三弄》。腎氣需要藏精,《梅花三弄》運用舒緩合宜的五音搭配,實現五行相生,讓能量如涓涓細流,源源不斷輸送腎中。一曲聽罷,神清氣爽,倍感輕鬆。
建議聆聽時間:上午辰時、巳時(7:00-11:00),陽氣升騰之際,此時太陽漸高,體內的腎氣也蠢蠢欲動,用《梅花三弄》促進人與宇宙自然的和諧共生,元氣不竭。
我是一堂國學麒名哥,喜歡《易經》、《黃帝內經》等國學、民俗傳統文化,歡迎關注探討,轉發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