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是《黃帝內經》中首個沒有以「論」命名的章節,一般認為這是因為本章是直接講述五藏生成,而沒有問答和議論的話,因此篇名中不冠以「論」。中醫診病講究「望聞問切」,這一篇開始初步講解「望」的原理和判斷標準,在中醫診斷上這算是比較重要的一章。筆者為方便講解,對內容進行了一定的重組和發散,讀者有興趣可參照原文閱讀。
五行與五臟
本章對五臟的相關論述依舊是依據五行理論來展開的,認為:
心臟主要與脈相聯繫,它的榮華主要表現在面色上,因為心屬火,所以被屬水的腎臟制約。
肺臟主要與皮膚相聯繫,它的榮華主要表現在毫毛上,因為肺屬金,所以被屬火的心臟制約。
肝臟主要與筋相聯繫,它的榮華表現在指甲上,因為肝屬木,因此被屬金的肺臟制約。
脾臟主要與肌肉相聯繫,它的榮華表現在嘴唇上,因為脾臟屬土,因此被屬木的肝臟制約。
腎臟主要與骨骼相聯繫,它的榮華表現在頭髮上,因為腎臟屬水,因此被屬土的脾臟制約。
五味與五臟之氣有相對應的關係,心喜歡苦味,肺喜歡辛味,肝喜歡酸味,脾喜歡甜味,腎喜歡鹹味,這是因為它們的五行屬性相同。這是五味太過就會導致傷害。
如果吃鹹味的東西過多,則腎氣過強,壓迫心臟,則會導致血脈凝澀不暢,面色發生變化;
如果吃苦味的東西過多,則心氣過強,壓迫肺臟,則會導致皮膚枯槁,汗毛脫落;
如果吃食辛味的東西過多,則肺氣過強,壓迫肝臟,則會導致筋脈拘急,爪甲枯槁;
如果吃食酸味的東西過多,則肝氣過強,壓迫脾臟,則會導致肌肉粗厚皺縮,口唇掀起;
如果吃食甜味的東西過多,則脾臟之氣太強,壓迫腎臟,則會導致骨骼疼痛,頭髮脫落。
顏色判斷健康
五臟之色生於髒而見外。
如果看一個人,如果他呈現出像死草一樣的青色(即:青中帶白),表明其人肝氣衰敗,是死徵;
如果他呈現出像枳實一樣的黃色(即:黃中帶青),表明其人脾氣衰敗,是死徵;
如果他呈現出像煙煤一樣的黑色(即:黑中帶黃),表明其人腎氣衰敗,是死徵;
如果他呈現出像死血一樣的紅色(即:紅中帶黑),表明其人心氣衰敗,是死徵;
如果他呈現出像枯骨一樣的白色(即:白中帶青),表明其人肺氣衰敗,是死徵。
如果看一個人,如果他呈現出像顏色青得象翠鳥的羽毛一樣,紅得象雞冠一樣,黃得象螃蟹的肚皮一樣,白得象豬油一樣,黑得象烏鴉的羽毛一樣。五種顏色,不管呈現哪一種,顏色正而華潤光澤,這才是健康狀態下人體五色的情況。具體來講:
心臟功能健全,人體色澤象用白色的綢子裹硃砂(白中透深紅);
肺臟功能健全,色澤象用白色的綢子裹著紅色的東西(白中透淡紅色);
肝臟功能健全,色澤象用白色的綢子裹著絳色的東西(白中透大紅色,偏暗);
脾臟功能健全,色澤象用白色的綢子裹著栝樓子(白中透紅黃色);
腎臟功能健全,色澤象用白色綢子裹著紫色的東西(白中透紫色)
氣血的歸屬
人體十二經脈都上注於目,骨髓都匯聚於腦,筋都聯綴關節,血都灌注於心,氣都屬於肺主管,
四肢,是人體的兩手兩足;八溪,是人體的兩肘、兩臂、兩膝、兩髖八個關節,氣血在四肢吧溪周時運轉,朝夕出入。
人體在睡覺的時候,血歸藏於肝臟。肝得到血液的滋養,眼睛就能看東西;腳得到血液的滋養,就能行走;手掌得到血的滋養,就能抓握物體;手指得到血的滋養,就能拿捏住東西。
早上起床為冷風所吹,血液凝滯於肌膚,就成為血痺;血液凝滯經脈,血液就運行不暢;血液凝滯於腳,便形成足部逆冷。這三種情況,均是血液不能正常地環流於經脈之中的緣故,所以稱它們為痺厥證。「痺症」在中醫中是指由風、寒、溼等引起的肢體疼痛或麻木的病。
穴位
在人身上有大谷十二處(何為「大谷」學界還存有爭議,有的認為是大經脈會和處的重要穴位,有的認為是指關節,有的認為是指十二經),小溪共三百五十四處(小溪指穴位問題不大,但前任有部分認為小溪數應為三百五十三處,「三百五十四」為古人抄錄錯誤,大谷、小溪合計三百六十六,與周天之數正好對應),十二俞(指:肝俞、心俞、肺俞、脾俞、腎俞、厥陰俞、膽俞、胃俞、三焦俞、大腸俞、小腸俞、膀胱俞,12個穴位)不包括其中。這些部位是衛氣(可理解為代表免疫力的氣)停留之處,也是邪氣(致病之氣)停留的場所,對這些地方開展針灸,可以祛除邪氣。
診病方法
五臟之病成於內而見於脈。診斷疾病應當以五臟的脈作為綱領。掌握疾病發生情況,要先了解致病的根本。五決,是指五臟的脈象。
各種頭疼類疾病,屬於下虛上實,病在足少陰經及足太陽經,疾病進一步發展就進入腎臟。
眼睛視物不清,頭部搖動,耳聾不聰,屬於下實上虛,病在足少陽經與足厥陰經,疾病進一步發展就進入肝臟。
腹部脹滿,支撐胸脅,下肢厥冷,頭部眩暈,病在足太陽經與足陽明經。
咳嗽氣喘,胸中脹滿,病在手陽明經及手太陰經。
心煩,頭痛,胸滿,腰脊牽拉痛,病在手太陽經及手少陰經。
脈體的粗細,脈象的滑溜艱澀,浮顯沉滯均可以憑診脈辨別;五臟的生理現象病理變化,通過理論推導;五臟所反應的聲音,可以憑意識加以辨別;五色的變化,可以憑眼睛進行觀察。脈診與色診結合起來運用,診斷就不會出現失誤了。
赤脈至(脈合於心,心屬火,五色為紅,因此叫赤脈),脈來疾數如喘,脈堅實,診斷為氣積滯於中,無食慾,病名為心痺(積氣痺閉於心下),病因為思慮過度(中醫心主思慮,因此思慮過度傷心,心屬火,火生土,土為脾,母弱者子衰,病傳入脾,因此不思飲食),邪氣乘虛侵襲人體。
白脈至(脈合於肺,肺屬金,五色為白,因此叫白脈),脈來躁動如喘,浮而大,上部虛下部實,為氣滯於胸中,虛驚而喘,病名為肺痺,病因為外傷寒熱,醉後行房(肺嬌柔,外感寒熱易傷;酒有助血液流動的作用,其氣悍,內益於心,醉後行房氣則上逆而積於胸;行房不節制傷腎,腎屬水,肺屬金,金生水,腎傷則肺負擔加重)。
青脈至(脈合於肝,肝屬木,五色為青,因此叫青脈),脈來長,左右搏指有力,為氣積滯心下,腹脹支撐兩脅,病名為肝痺。病因為寒溼所傷,與疝病的病機相同,同時還有腰痛,腳冷,頭痛等症狀。(寒溼之氣多從足起,由足厥陰經向上傳導,過小腹、布脅肋,病症與疝病相同,與督脈回合於頭頂,因此會頭疼)
黃脈至(脈合於脾,脾屬土,五色為黃,因此叫黃脈),脈來大而虛,為氣積滯於腹中,病人自覺腹中氣逆,病名為厥疝,女子也有這類情況,病因為四肢過度勞累,汗出傷風所致(肝為四肢之本,風五行屬木,汗出傷風使肝氣失常,脾土為肝木所克,治病。因此,黃脈至,脾臟病,但病名卻不是脾痺,而是厥疝。「疝」就是指肝部疾病)。
黑脈至(脈合於腎,腎屬水,五色為黑,因此叫黑脈),脈來浮大而堅硬,為氣積滯在小腹及陰部,病名為腎痺,病因為用涼水洗澡後即臥所致。(腎屬水,同氣相求,涼水洗澡會將水汽積於腎,洗後即臥,易為地面清溼之氣侵襲,加重水汽淤積,致病)
大凡觀察五色,如果面黃目青,或面黃目紅,或面黃目白,或面黃目黑,均為可以醫治,是不死的象徵。而面青目紅,或面紅目白,或面青目黑,或面黑目白,或面紅目青,均無法救治,為死的徵象。(這是因為五臟之血皆藏於肝臟,肝通於目。面主氣色,目主血色。目顯示出青紅白黑四色,表明肝心肺腎四髒有疾病。面黃則表明胃氣尚充足,胃氣充足則能滋養五臟,因此暫時還沒有危險。面表現出其他顏色表明胃氣不足,難以滋養五臟,因此難以救治)
順口溜總結:人體功能太神奇,內外聯繫很緊密。五臟健康怎麼樣,看看面色就知道。是好是壞不求人,照照鏡子就能成。多把本文讀一讀,健健康康很滿足。
你的每次點擊、點讚、轉發、收藏和評論都是對筆者的支持。
祝大家身體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