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生理論速講:《黃帝內經》第十章「五臟生成篇」(硬核知識)

2020-12-08 平平無奇的知識宣講員

本章是《黃帝內經》中首個沒有以「論」命名的章節,一般認為這是因為本章是直接講述五藏生成,而沒有問答和議論的話,因此篇名中不冠以「論」。中醫診病講究「望聞問切」,這一篇開始初步講解「望」的原理和判斷標準,在中醫診斷上這算是比較重要的一章。筆者為方便講解,對內容進行了一定的重組和發散,讀者有興趣可參照原文閱讀。

五行與五臟

本章對五臟的相關論述依舊是依據五行理論來展開的,認為:

心臟主要與脈相聯繫,它的榮華主要表現在面色上,因為心屬火,所以被屬水的腎臟制約。

肺臟主要與皮膚相聯繫,它的榮華主要表現在毫毛上,因為肺屬金,所以被屬火的心臟制約。

肝臟主要與筋相聯繫,它的榮華表現在指甲上,因為肝屬木,因此被屬金的肺臟制約。

脾臟主要與肌肉相聯繫,它的榮華表現在嘴唇上,因為脾臟屬土,因此被屬木的肝臟制約。

腎臟主要與骨骼相聯繫,它的榮華表現在頭髮上,因為腎臟屬水,因此被屬土的脾臟制約。

五行生剋

五味與五臟之氣有相對應的關係,心喜歡苦味,肺喜歡辛味,肝喜歡酸味,脾喜歡甜味,腎喜歡鹹味,這是因為它們的五行屬性相同。這是五味太過就會導致傷害。

如果吃鹹味的東西過多,則腎氣過強,壓迫心臟,則會導致血脈凝澀不暢,面色發生變化;

如果吃苦味的東西過多,則心氣過強,壓迫肺臟,則會導致皮膚枯槁,汗毛脫落;

如果吃食辛味的東西過多,則肺氣過強,壓迫肝臟,則會導致筋脈拘急,爪甲枯槁;

如果吃食酸味的東西過多,則肝氣過強,壓迫脾臟,則會導致肌肉粗厚皺縮,口唇掀起;

如果吃食甜味的東西過多,則脾臟之氣太強,壓迫腎臟,則會導致骨骼疼痛,頭髮脫落。

五味

顏色判斷健康

五臟之色生於髒而見外。

如果看一個人,如果他呈現出像死草一樣的青色(即:青中帶白),表明其人肝氣衰敗,是死徵;

如果他呈現出像枳實一樣的黃色(即:黃中帶青),表明其人脾氣衰敗,是死徵;

如果他呈現出像煙煤一樣的黑色(即:黑中帶黃),表明其人腎氣衰敗,是死徵;

如果他呈現出像死血一樣的紅色(即:紅中帶黑),表明其人心氣衰敗,是死徵;

如果他呈現出像枯骨一樣的白色(即:白中帶青),表明其人肺氣衰敗,是死徵。

如果看一個人,如果他呈現出像顏色青得象翠鳥的羽毛一樣,紅得象雞冠一樣,黃得象螃蟹的肚皮一樣,白得象豬油一樣,黑得象烏鴉的羽毛一樣。五種顏色,不管呈現哪一種,顏色正而華潤光澤,這才是健康狀態下人體五色的情況。具體來講:

心臟功能健全,人體色澤象用白色的綢子裹硃砂(白中透深紅);

肺臟功能健全,色澤象用白色的綢子裹著紅色的東西(白中透淡紅色);

肝臟功能健全,色澤象用白色的綢子裹著絳色的東西(白中透大紅色,偏暗);

脾臟功能健全,色澤象用白色的綢子裹著栝樓子(白中透紅黃色);

腎臟功能健全,色澤象用白色綢子裹著紫色的東西(白中透紫色)

顏色

氣血的歸屬

人體十二經脈都上注於目,骨髓都匯聚於腦,筋都聯綴關節,血都灌注於心,氣都屬於肺主管,

四肢,是人體的兩手兩足;八溪,是人體的兩肘、兩臂、兩膝、兩髖八個關節,氣血在四肢吧溪周時運轉,朝夕出入。

人體在睡覺的時候,血歸藏於肝臟。肝得到血液的滋養,眼睛就能看東西;腳得到血液的滋養,就能行走;手掌得到血的滋養,就能抓握物體;手指得到血的滋養,就能拿捏住東西。

早上起床為冷風所吹,血液凝滯於肌膚,就成為血痺;血液凝滯經脈,血液就運行不暢;血液凝滯於腳,便形成足部逆冷。這三種情況,均是血液不能正常地環流於經脈之中的緣故,所以稱它們為痺厥證。「痺症」在中醫中是指由風、寒、溼等引起的肢體疼痛或麻木的病。

肝臟

穴位

在人身上有大谷十二處(何為「大谷」學界還存有爭議,有的認為是大經脈會和處的重要穴位,有的認為是指關節,有的認為是指十二經),小溪共三百五十四處(小溪指穴位問題不大,但前任有部分認為小溪數應為三百五十三處,「三百五十四」為古人抄錄錯誤,大谷、小溪合計三百六十六,與周天之數正好對應),十二俞(指:肝俞、心俞、肺俞、脾俞、腎俞、厥陰俞、膽俞、胃俞、三焦俞、大腸俞、小腸俞、膀胱俞,12個穴位)不包括其中。這些部位是衛氣(可理解為代表免疫力的氣)停留之處,也是邪氣(致病之氣)停留的場所,對這些地方開展針灸,可以祛除邪氣。

穴位

診病方法

五臟之病成於內而見於脈。診斷疾病應當以五臟的脈作為綱領。掌握疾病發生情況,要先了解致病的根本。五決,是指五臟的脈象。

各種頭疼類疾病,屬於下虛上實,病在足少陰經及足太陽經,疾病進一步發展就進入腎臟。

眼睛視物不清,頭部搖動,耳聾不聰,屬於下實上虛,病在足少陽經與足厥陰經,疾病進一步發展就進入肝臟。

腹部脹滿,支撐胸脅,下肢厥冷,頭部眩暈,病在足太陽經與足陽明經。

咳嗽氣喘,胸中脹滿,病在手陽明經及手太陰經。

心煩,頭痛,胸滿,腰脊牽拉痛,病在手太陽經及手少陰經。

脈體的粗細,脈象的滑溜艱澀,浮顯沉滯均可以憑診脈辨別;五臟的生理現象病理變化,通過理論推導;五臟所反應的聲音,可以憑意識加以辨別;五色的變化,可以憑眼睛進行觀察。脈診與色診結合起來運用,診斷就不會出現失誤了。

赤脈至(脈合於心,心屬火,五色為紅,因此叫赤脈),脈來疾數如喘,脈堅實,診斷為氣積滯於中,無食慾,病名為心痺(積氣痺閉於心下),病因為思慮過度(中醫心主思慮,因此思慮過度傷心,心屬火,火生土,土為脾,母弱者子衰,病傳入脾,因此不思飲食),邪氣乘虛侵襲人體。

白脈至(脈合於肺,肺屬金,五色為白,因此叫白脈),脈來躁動如喘,浮而大,上部虛下部實,為氣滯於胸中,虛驚而喘,病名為肺痺,病因為外傷寒熱,醉後行房(肺嬌柔,外感寒熱易傷;酒有助血液流動的作用,其氣悍,內益於心,醉後行房氣則上逆而積於胸;行房不節制傷腎,腎屬水,肺屬金,金生水,腎傷則肺負擔加重)。

青脈至(脈合於肝,肝屬木,五色為青,因此叫青脈),脈來長,左右搏指有力,為氣積滯心下,腹脹支撐兩脅,病名為肝痺。病因為寒溼所傷,與疝病的病機相同,同時還有腰痛,腳冷,頭痛等症狀。(寒溼之氣多從足起,由足厥陰經向上傳導,過小腹、布脅肋,病症與疝病相同,與督脈回合於頭頂,因此會頭疼)

黃脈至(脈合於脾,脾屬土,五色為黃,因此叫黃脈),脈來大而虛,為氣積滯於腹中,病人自覺腹中氣逆,病名為厥疝,女子也有這類情況,病因為四肢過度勞累,汗出傷風所致(肝為四肢之本,風五行屬木,汗出傷風使肝氣失常,脾土為肝木所克,治病。因此,黃脈至,脾臟病,但病名卻不是脾痺,而是厥疝。「疝」就是指肝部疾病)。

黑脈至(脈合於腎,腎屬水,五色為黑,因此叫黑脈),脈來浮大而堅硬,為氣積滯在小腹及陰部,病名為腎痺,病因為用涼水洗澡後即臥所致。(腎屬水,同氣相求,涼水洗澡會將水汽積於腎,洗後即臥,易為地面清溼之氣侵襲,加重水汽淤積,致病)

診斷

大凡觀察五色,如果面黃目青,或面黃目紅,或面黃目白,或面黃目黑,均為可以醫治,是不死的象徵。而面青目紅,或面紅目白,或面青目黑,或面黑目白,或面紅目青,均無法救治,為死的徵象。(這是因為五臟之血皆藏於肝臟,肝通於目。面主氣色,目主血色。目顯示出青紅白黑四色,表明肝心肺腎四髒有疾病。面黃則表明胃氣尚充足,胃氣充足則能滋養五臟,因此暫時還沒有危險。面表現出其他顏色表明胃氣不足,難以滋養五臟,因此難以救治)

順口溜總結:人體功能太神奇,內外聯繫很緊密。五臟健康怎麼樣,看看面色就知道。是好是壞不求人,照照鏡子就能成。多把本文讀一讀,健健康康很滿足。

你的每次點擊、點讚、轉發、收藏和評論都是對筆者的支持。

祝大家身體健康!

相關焦點

  • 中醫經典閱讀優秀文章展——《黃帝內經》讀書感悟
    它確立了我國中醫學獨特的理論體系,成為了中醫藥學發展的基礎和源泉,是我們後人學習中醫的必讀經典。 《內經》雖是一部中醫著作,但書中所闡述的醫理、醫術讓我覺得不僅形象逼真,而且讀起來朗朗上口。我閱讀的是清朝張志聰做注的版本,大一的時候開始看第一遍,剛開始的時候,對於文言文功底比較弱的我來說,真的是舉步維艱。
  • 中醫經典閱讀優秀文章展:《黃帝內經》心得體會——淺談養生
    原標題:中醫經典閱讀優秀文章展:《黃帝內經》心得體會——淺談養生 點擊上方「光明微教育」可訂閱哦!《黃帝內經》講究「天人相應」、陰陽平衡、五行對應五臟等中醫思維,其篇章字字珠璣,言言如玉,因而幾千年來,經久不衰,代代相傳。讀經典,誦經典,是每個中醫學子的基礎功課,我也不例外。現將自己品讀《黃帝內經》的經歷和養生心得體會與大家分享。
  • 《黃帝內經》中的養生之道 五味相宜調五臟
    根據中醫五行學說,酸、辛、苦、甘、鹹五種味道與五臟有著特定的「親和性」。《黃帝內經·素問·宣明五氣篇》說道,「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鹹入腎,甘入脾。」   然而,萬物相生相剋,五味濃淡相宜能調養五臟,可若過偏過盛,則會顧此失彼,打亂五臟之間的平衡和制約。《彭祖攝生養性論》中強調:「五味不得偏耽,酸多傷脾,苦多傷肺,辛多傷肝,甘多傷腎,鹹多傷心。」   酸多傷脾。酸能補肝,但過多的酸味食物會引起肝氣偏勝,克犯脾胃,導致脾胃功能失調。
  • 誦讀醫學經典——《黃帝內經》素問·陰陽離合論篇(一)
    SBS健康節目主持人90後軟妹子一枚 愛貓·愛旅行·懂健康「希望能用聲音,在年輕人中掀起中醫健康新熱潮……」大家好,我是曹曦,歡迎收聽誦讀醫學經典——黃帝內經今天我將繼續為大家分段誦讀黃帝內經原文及白話文解釋,《黃帝內經》是中國第一部養生寶典,也是中國最早的醫學典籍,奠定了人體生理、病理、診斷以及治療的認識基礎,是影響極大的一部醫學著作,被稱為醫之始祖。此書講到了怎樣治病,更重要的是講到了怎樣不得病,書中還有許多與人體健康有關的其他內容,涉及養生、預防、針灸、調攝等諸多方面。
  • 誦讀醫學經典——《黃帝內經》素問·金匱真言論篇(十一)
    SBS健康節目主持人90後軟妹子一枚 愛貓·愛旅行·懂健康「希望能用聲音,在年輕人中掀起中醫健康新熱潮……」大家好,我是曹曦,歡迎收聽誦讀醫學經典——黃帝內經。今天我將繼續為大家分段誦讀黃帝內經原文及白話文解釋,《黃帝內經》是中國第一部養生寶典,也是中國最早的醫學典籍,奠定了人體生理、病理、診斷以及治療的認識基礎,是影響極大的一部醫學著作,被稱為醫之始祖。此書講到了怎樣治病,更重要的是講到了怎樣不得病,書中還有許多與人體健康有關的其他內容,涉及養生、預防、針灸、調攝等諸多方面。
  • 自我康療30:解讀《黃帝內經·素問·陽明脈解論》
    自我康療30:解讀《黃帝內經·素問·陽明脈解論》《黃帝內經》裡記載著這樣一段對話:黃帝問曰:足陽明之脈病,惡人與火,聞木音則惕然而驚,鐘鼓不為動,聞木音而驚何也?願聞其故。岐伯對曰:陽明者,胃脈也,胃者土也,故聞木音而驚者,土惡木也。
  • 《黃帝內經》:百病生於氣,止於音。五行音樂對五臟的療愈
    在我國古代士大夫階層,「琴棋書畫」四大養生術中,「琴」排第一位,這說明在修身養性方面,音樂最有能量。中醫所用「藥」大多為草藥,而藥字的繁體字是音樂的」樂(樂)「字加」艹「字,即」藥「,這也直接表明了:音樂(樂)是大藥(藥)。
  • 從「情志致病」看《黃帝內經》養生智慧,教你5點情緒養生法
    其實早在幾千年前我們的經典理論著作《黃帝內經》就提出了"情志致病"的說法。《內經》原文:「餘知百病生於氣也,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思則氣結」。對應五臟----心肝脾胃腎,則為"過喜傷心"、"過怒傷肝"、"過思傷脾"、"過悲傷肺"、"驚恐傷腎"。
  • 2017年諾貝爾醫學獎,生物鐘,時間醫學與黃帝內經有關係嗎?
    因為只有70年歷史的諾獎,卻證實了二千七百年前,中醫的經典,黃帝內經,傷寒論關於時間醫學的內容記載,歷史悠久與正確。這顯然是內經「根於中者,命曰神機,神去則機息;根於外者,命曰氣立,氣止則化絕。」張介賓云:「物之根於中者,以神為主,而其知覺運動,即神機之所發也;物之根於外者,必假外氣以成立,而其生長收藏,即氣化之所立也。」的白話解。古人所謂「天人相應」等理論其實就是現代時間醫學的理論基礎。
  • 《黃帝內經》氣血為人體信號能量類似光電,與自然氣候流通感應!
    《黃帝內經》依序精解第014篇,融古今一爐,述百科同理!這些現代科學暫時還解不開的謎團,古聖先賢卻早已把這些原理旁的一清二楚明明白白,並拿來應用到人身實踐,《黃帝內經》當中就蘊藏著無窮無盡的自然氣候變化原理,是一部實實在在的百科全書!
  • 《黃帝內經》中暗藏的修行方法,有啟發!
    作者:陳全林某女士,是北大樓宇烈先生的學生,她很推崇《黃帝內經》,認為當代真正懂這部經典的人還沒有。她想舉辦一個《黃帝內經》、《黃帝陰符經》的講課、培訓,想找人講課,想請我推薦講課老師。我推薦了兩位。我談到了《黃帝內經》與修道的道理,好比《西遊記》的回目就是丹訣,而故事文本裡隱藏者很多丹道口訣。《黃帝內經》的陰陽論、藏象論、經絡論、精氣神論、天人合一論等,都是丹道的基本內容。而《黃帝內經》裡很多篇章的標題,是丹道理法,而一些篇章裡的部分內容,也是丹道口訣、丹道理法。
  • 《黃帝內經》:「亢則害、承乃制、制則生化」,怎麼理解
    《黃帝內經》:「亢則害、承乃制、制則生化」,怎麼理解。關於養生,越來越受到我們重視,畢竟,即使身家億萬,總比不上身體健康。但是,養生「養」的是什麼?這個問題,相信能難倒大部分朋友。即使沒有被難倒的,您的答案是什麼,養陽、養陰、養氣還是養血?確實,在具體的操作上,陰陽氣血的調理、或者說補益陰陽氣血,是大部分養生之道所應該做的。
  • 《黃帝內經》洩露天機:女7男8,「生命密碼」暗藏在人的年齡中
    《黃帝內經》是以醫學原理為核心,集合文學、哲學與史學的巨著,藏著中國人的生命密碼。將對治中國人的病因、病理和診療方法,凝練成一套完整而深刻的認知體系。中醫核心理論的源頭,陰陽五行、脈象、藏象、經絡學等皆來源於此。
  • ——《黃帝內經》心得...
    而我從剛剛進入大學接觸中醫的時候就已聽聞《黃帝內經》(以下簡稱《內經》)的大名,位冠中醫四大經典之首,這不由得讓人好奇,這本博古通今的書,究竟是一本什麼書呢? 《重廣補註黃帝內經素問》序中讚美《內經》:「上窮天紀,下極地理,遠取諸物,近取諸身,更相問難,垂法以福萬世。」
  • 中醫講「五色入五臟」,說說食物顏色與臟腑養生之間的關係
    人類的各種食物顏色各不相同,傳統中醫認為「無色入五臟」,是與中醫的「五行」相對應的。也就是說,不同顏色的食物,它的養生保健功效各有偏重,《黃帝內經》中記載:「色味當五藏:白當肺、辛,赤當心、苦,青當肝、酸,黃當脾、甘,黑當腎、鹹。」今天我就來具體說說食物顏色與臟腑養生之間的關係。
  • 《黃帝內經》人體類似全息宇宙,三陰三陽就是體內自然氣候流通!
    《黃帝內經》樵夫精解第009篇通過前面數篇的精解,我們慢慢明白:人秉天地陰陽二氣造化生成,發為星辰,頭為天,足為地,中為天精地氣混合之五臟六腑,八萬四千經絡與自然萬物息息相關,因此人體本身就是一個全息宇宙,是神一般的造化!
  • 關於五臟的幾個小秘密,你一定不知道!
    在中醫養生理論中,根據五行(木、火、土、金、水)學說,把自然界五味(酸、苦、甘、辛、鹹)、五色(綠、紅、黃人體五臟與大自然的五色有著密切的關聯。大家在日常生活中熟知的五種顏色(綠、紅、黃、白、黑),各入不同的臟腑,各有不同的作用。不同顏色的食物,它養生保健的功效是不盡相同的。不同顏色的食物,屬性也是不相同的,歸經也不同。
  • 問道《黃帝內經》啟示錄37:五氣更立,各有所勝
    問道《黃帝內經》啟示錄37:五氣更立,各有所勝有物混成問先天,誰知後世前生緣?滾滾紅塵身外物,光怪陸離迷人眼。陰濁凝結供給側,慾壑難填需求端。得失算計費心機,糊塗生來糊塗還。天道天理有綱紀,虛虛實實陰陽變。損有餘以補不足,能量守恆氣循環。
  • 《黃帝內經》:春季養生,養肝養陽,關鍵做好「四個字」
    《黃帝內經》:春季養生,重在養肝養陽,關鍵做好「四個字」。正值春暖花開之時,又是新的一年的開始。正所謂「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相信,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的身體能年復一年、永遠健康。談到如何保持身體健康的問題。《黃帝內經》有雲「聖人春夏養陽」之說,可謂是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