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經典閱讀優秀文章展:《黃帝內經》心得體會——淺談養生

2020-11-26 搜狐網

原標題:中醫經典閱讀優秀文章展:《黃帝內經》心得體會——淺談養生

點擊上方「光明微教育」可訂閱哦!

眾所周知,《黃帝內經》分為《素問》和《靈樞》兩個部分,是一部博大精深的醫學經典著作,也是每一個中醫學子必讀的中醫典籍,是中華炎黃子孫尋求養生之道的寶藏。《黃帝內經》講究「天人相應」、陰陽平衡、五行對應五臟等中醫思維,其篇章字字珠璣,言言如玉,因而幾千年來,經久不衰,代代相傳。讀經典,誦經典,是每個中醫學子的基礎功課,我也不例外。現將自己品讀《黃帝內經》的經歷和養生心得體會與大家分享。

開篇《素問·上古天真論》講述了上古之人如何保存真元之氣,如何攝生,其文寫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今時之人不然也,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滿,不時御神,務快其心,逆於生樂,起居無節,故半百而衰也。」短短的幾十個字點明了上古之人的生活習慣講究天人相應,起居有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因而皆年度百歲,現在的生活習慣恰好與之相反,過度勞累,起居無節,飲酒過度,加之繁忙的工作,導致年過半百就開始出現衰老的跡象。通過強烈的對比,意在提醒現在的我們應改變不良的生活習慣,注意養生,即在外順應自然,在內起居有節,養成有規律的生活習慣,順應四時,調養身心,鍛鍊身體,保精全神,五味和調,按時勞作,勞逸結合。所以在我看來,對當今社會忙碌的我們而言具有很重要的現實意義,它在指引我們應如何養生。

當今社會是處於經濟政治快速發展和繁榮的時代,但是忙忙碌碌的人們每天都處在高強度、快節奏、高壓力的狀態,熬夜加班和工作,不按時吃飯,休息不規律,違背了自然生活狀態,因而會導致高血壓,心血管疾病高發,更有很多人因工作強度過大而猝死的事件屢屢發生。人是生活在自然之中的個體,天人合一,與天相應,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人的身體應該保持一個陰陽平衡的狀態,而現在的人們過度勞累,缺乏體育鍛鍊,以及有許多不規律的生活習慣,已經開始破壞人們身體的陰陽平衡狀態,因而諸多疾病的發生也不足為奇。一個懂得養生的人應該效法自然界寒暑往來的陰陽變化規律,遵循自然的生活規律。一年四季,每個季節都有其獨特的氣候特點以及與其相對應的生活習慣,春夏秋冬,生長收藏。正如《素問·四氣調神大論》中寫道:「春三月,此謂發陳,夜臥早起,廣步於庭,披髮緩行,以使志生……夏三月,此謂蕃秀,夜臥早起,無厭於日,使志無怒……秋三月,此謂容平,早臥早起,與雞俱興,使志安寧……冬三月,此謂閉藏,早臥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唯有當我們遵循自然的生活規律,才會使我們的體內陰陽處在一個穩定的平衡狀態。

養生是多角度、多方面的調節機體穩態的過程,不僅僅起居有節,還要注意飲食習慣,平日加強體育鍛鍊,升發體內的陽氣。經濟飛速的發展,不僅提高了國家的國際地位,與此同時,也改變了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人民的生活質量,因此人們現在的飲食習慣大多都是肥甘厚味之品,走在大街上,中年男士大肚子的很多,痰溼體質很多,糖尿病等富貴病的發病率也年年在增加。《素問·生氣通天論》中指出:「陰之所生,本在五味;陰之五宮,傷在五味。」五味是化生陰精以養五臟的物質基礎,是五臟精氣之源,飲食的偏嗜會破壞人體的陰陽平衡,進而使五臟發病,五味酸苦甘辛鹹,對應肝心脾肺腎五臟,太過與不足,均會使對應的內臟受損。過食酸則肝氣旺盛,肝旺乘脾,脾氣虛弱;過鹹則腎氣受損,不能生骨充髓;過食苦則心氣受損,鼓動無力,則心氣喘滿;過食甘則損傷脾氣,致脾氣虛弱。因此謹慎和調五味,才能維持人體陰陽平衡。飲食是一個補充人體能量的過程,有規律的三餐是促進人體成長和發育的保證,因而我們一日三餐應規律飲食。飲食偏淡,使得人體的能量不斷地補充;過度的肥甘厚味之品,會導致人體脾胃運化失司,聚溼成痰,痰阻中焦。中焦乃人體的樞紐,中焦失司,因此會發生一系列的疾病。

在養生理論中,情志養生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內經》理論認為喜、怒憂、思、悲、恐、驚的七種情緒變化是人的基本精神活動狀態,但突然、長時間、強烈的刺激,超過人體正常的生理範疇,會使人體氣機紊亂,臟腑氣血陰陽失衡,則會導致疾病的發生。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寫道:「人有五臟化五氣,以生喜怒悲憂恐。故喜怒傷氣,寒暑傷形。暴怒傷陰,暴喜傷陽。厥氣上行,滿脈去行。喜怒不節,寒暑過度,生乃不固。」該篇還指出喜傷心,怒傷肝,憂傷肺,思傷脾,恐傷腎情緒的變化,能夠引起氣機的紊亂,表現為升降失調。故《素問·舉痛論》云:「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驚則氣亂,思則氣結。」同時,還認識到心為五臟六腑之大主。因此,七情雖為各臟腑所主,總統於心,七情中任何情志的失調都可以傷心,心傷則可以導致其他臟腑失調。因此《素問·上古天真論》指出:「恬惔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保持良好的心態,沒有過多的欲望才能調節安定人的性情,使得人們達到長壽的目的。若不能很好的調養精神,違反自然的生活規律,任意放縱,過分激動,則氣血不和,陰陽失調,臟腑功能紊亂,引起諸多的疾病。因而《靈樞·本神》:「故智者之養生也,必順四時而適寒暑,和喜怒而安居處。」

一個真正養生的人,要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起居有節,萬事皆有度,保持良好的心情,勤於運動,更應該持之以恆,不斷堅持。《黃帝內經》中包含了諸多的養生理念與思維,我只是根據自己的心得體會淺談了養生的智慧,它為我國的中醫藥事業奠定了牢固的基石,我學在其中也受益匪淺。

(作者系長春中醫藥大學學生)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責任編輯:

相關焦點

  • 中醫經典閱讀優秀文章展:悠悠蒼天,此何書哉!——《黃帝內經》心得...
    原標題:中醫經典閱讀優秀文章展:悠悠蒼天,此何書哉!——《黃帝內經》心得感悟 點擊上方「 光明微教育」可訂閱哦!而我從剛剛進入大學接觸中醫的時候就已聽聞《黃帝內經》(以下簡稱《內經》)的大名,位冠中醫四大經典之首,這不由得讓人好奇,這本博古通今的書,究竟是一本什麼書呢?
  • 中醫經典閱讀優秀文章展——《黃帝內經》讀書感悟
    原標題:中醫經典閱讀優秀文章展——《黃帝內經》讀書感悟 點擊上方「公眾號」可以訂閱哦! 《黃帝內經》是我國傳統醫學四大經典著作之一,也是第一部冠以中華民族先祖「黃帝」之名的傳世巨著。
  • 中醫經典閱讀優秀文章展——《黃帝內經》學習心得
    原標題:中醫經典閱讀優秀文章展——《黃帝內經》學習心得 和大多數中醫學子一樣,初學內經時我也覺得她太博大精深,晦澀難懂,理論性太強,不能直接指導臨床,自然學習興趣就漸減。然而到了高年級,隨著各科學習的深入,並跟過中醫門診,特別是上次參加內經培訓後,我對內經有了些許思考與感悟,現總結如下。
  • 中醫經典閱讀優秀文章展——陽道實,陰道虛
    原標題:中醫經典閱讀優秀文章展——陽道實,陰道虛 這個我們可以從《黃帝內經》的相關篇章中找到答案,例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陰在內,陽之守也;陽在外,陰之使也。」《素問•陰陽離合論》:「外者外陽,內者為陰。」《素問•調經論》:「夫陰與陽,皆有俞會,陽注於陰,陰滿之外」等等。所以《黃帝內經》已經給我們提供了陰陽的「定義」,毋庸我們去費力的探索,這個概念就是「內外」。
  • 誦讀醫學經典——《黃帝內經》素問·陰陽離合論篇(一)
    SBS健康節目主持人90後軟妹子一枚 愛貓·愛旅行·懂健康「希望能用聲音,在年輕人中掀起中醫健康新熱潮……」大家好,我是曹曦,歡迎收聽誦讀醫學經典——黃帝內經。今天我將繼續為大家分段誦讀黃帝內經原文及白話文解釋,《黃帝內經》是中國第一部養生寶典,也是中國最早的醫學典籍,奠定了人體生理、病理、診斷以及治療的認識基礎,是影響極大的一部醫學著作,被稱為醫之始祖。此書講到了怎樣治病,更重要的是講到了怎樣不得病,書中還有許多與人體健康有關的其他內容,涉及養生、預防、針灸、調攝等諸多方面。
  • 誦讀醫學經典——《黃帝內經》素問·金匱真言論篇(十一)
    SBS健康節目主持人90後軟妹子一枚 愛貓·愛旅行·懂健康「希望能用聲音,在年輕人中掀起中醫健康新熱潮……」大家好,我是曹曦,歡迎收聽誦讀醫學經典——黃帝內經。今天我將繼續為大家分段誦讀黃帝內經原文及白話文解釋,《黃帝內經》是中國第一部養生寶典,也是中國最早的醫學典籍,奠定了人體生理、病理、診斷以及治療的認識基礎,是影響極大的一部醫學著作,被稱為醫之始祖。此書講到了怎樣治病,更重要的是講到了怎樣不得病,書中還有許多與人體健康有關的其他內容,涉及養生、預防、針灸、調攝等諸多方面。
  • 《黃帝內經》洩露天機:女7男8,「生命密碼」暗藏在人的年齡中
    《黃帝內經》是以醫學原理為核心,集合文學、哲學與史學的巨著,藏著中國人的生命密碼。將對治中國人的病因、病理和診療方法,凝練成一套完整而深刻的認知體系。中醫核心理論的源頭,陰陽五行、脈象、藏象、經絡學等皆來源於此。
  • 黃帝內經:天真的人能得到天助
    中醫是博大精深的,作為一門能夠通曉宇宙道理的學問,過去這一兩百年可以說飽受垢病,很多人都不太理解。所以,我們特別希望能夠用一種嶄新的視角,用我們現代人都能理解的語言,重新去講講我們的中醫經典《黃帝內經》,它是一本足足可以讓很多人一輩子都捨不得讀完的書。
  • 《黃帝內經》:「亢則害、承乃制、制則生化」,怎麼理解
    《黃帝內經》:「亢則害、承乃制、制則生化」,怎麼理解。關於養生,越來越受到我們重視,畢竟,即使身家億萬,總比不上身體健康。但是,養生「養」的是什麼?這個問題,相信能難倒大部分朋友。即使沒有被難倒的,您的答案是什麼,養陽、養陰、養氣還是養血?確實,在具體的操作上,陰陽氣血的調理、或者說補益陰陽氣血,是大部分養生之道所應該做的。
  • 《黃帝內經》:「法於陰陽、和於術數」,百病的起因,無非一個
    #黃帝內經裡的養生名言#>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中醫養生也逐漸被大家所喜愛。中醫典籍《黃帝內經》裡,就有很多關於疾病形成、健康養生的論述。《素問.上古天真論》: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這應該是中醫關於健康長壽最早的總結。
  • 《黃帝內經》中暗藏的修行方法,有啟發!
    作者:陳全林某女士,是北大樓宇烈先生的學生,她很推崇《黃帝內經》,認為當代真正懂這部經典的人還沒有。她想舉辦一個《黃帝內經》、《黃帝陰符經》的講課、培訓,想找人講課,想請我推薦講課老師。我推薦了兩位。我談到了《黃帝內經》與修道的道理,好比《西遊記》的回目就是丹訣,而故事文本裡隱藏者很多丹道口訣。《黃帝內經》的陰陽論、藏象論、經絡論、精氣神論、天人合一論等,都是丹道的基本內容。而《黃帝內經》裡很多篇章的標題,是丹道理法,而一些篇章裡的部分內容,也是丹道口訣、丹道理法。
  • 《黃帝內經》:春季養生,養肝養陽,關鍵做好「四個字」
    《黃帝內經》:春季養生,重在養肝養陽,關鍵做好「四個字」。正值春暖花開之時,又是新的一年的開始。正所謂「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相信,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的身體能年復一年、永遠健康。談到如何保持身體健康的問題。《黃帝內經》有雲「聖人春夏養陽」之說,可謂是深入人心。
  • 《黃帝內經》中的養生之道 五味相宜調五臟
    可在中醫看來,口味輕重可不能隨意開玩笑。   根據中醫五行學說,酸、辛、苦、甘、鹹五種味道與五臟有著特定的「親和性」。《黃帝內經·素問·宣明五氣篇》說道,「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鹹入腎,甘入脾。」
  • 從「情志致病」看《黃帝內經》養生智慧,教你5點情緒養生法
    其實早在幾千年前我們的經典理論著作《黃帝內經》就提出了"情志致病"的說法。《內經》原文:「餘知百病生於氣也,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思則氣結」。對應五臟----心肝脾胃腎,則為"過喜傷心"、"過怒傷肝"、"過思傷脾"、"過悲傷肺"、"驚恐傷腎"。
  • 2017年諾貝爾醫學獎,生物鐘,時間醫學與黃帝內經有關係嗎?
    因為只有70年歷史的諾獎,卻證實了二千七百年前,中醫的經典,黃帝內經,傷寒論關於時間醫學的內容記載,歷史悠久與正確。下面我們學習一下,黃帝內經記載的時間醫學部分內容。素問:第一篇上古天真論:岐伯曰:女子七歲,腎氣盛,齒更髮長。……七七,任脈虛,太衝脈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壞而無子也。丈夫八歲,腎氣實,髮長齒更。……八八,則齒發去。就是人生,長,老的生物鐘。
  • 《黃帝內經》:40歲之後,如何調理,才能達到陰陽平衡?
    《黃帝內經》:40歲之後,如何調理,才能達到陰陽平衡?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年四十,而陰氣自半,起居衰矣」。 這是一句很有意思的經文。因為文中「陰氣自半,起居衰」的說法,和我們大多數人既有的、對陰陽的認知是相反的。
  • 35歲後,為什么女人比男人越來越顯老,2000年前黃帝內經已揭秘
    這其中的答案,就藏在2000年前的一本書中,那本書就是《黃帝內經》。△以上圖片來自網絡《黃帝內經》言:「女子七歲,腎氣盛,齒更髮長。從《黃帝內經》中,我們可得知,女子是以7年為一個周期計算生命生長;男子則是以8年為一個周期計算生命生長。
  • 《黃帝內經》:冬季不懂「養藏」,春天非「痿」即「厥」
    《黃帝內經》說,養生的首要原則,是「法於陰陽」,因為陰陽乃是「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而陰陽變化是有規律的,反映在季節上,就是春夏秋冬循環往復,萬物因此呈現出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自然規律,因此養生也有法可循。  冬季的養生之道,就是兩個字:「養藏」。如何「養藏」?《黃帝內經》說:「冬三月,此謂閉藏。水冰地坼,無擾乎陽。早臥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溫,無洩皮膚,使氣亟奪。此冬氣之應,養藏之道也。
  • 《黃帝內經》裡的10句經典語錄,體悟深刻,句句受用!
    《黃帝內經》裡的10句經典語錄,體悟深刻,句句受用。1. 春夏養陽,秋冬養陰。語出《黃帝內經·四氣調神大論》。春天和夏天的時候,應當蓄養陽氣。語出《黃帝內經素問·上古天真論篇》。保持著自身的恬淡虛無,這樣真氣會按照自己的本性運行。精神內守而不耗散,那麼,你的病還從哪來呢?3. 七七,任脈虛,太衝脈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壞而無子也。出自《黃帝內經·素問》。
  • 黃帝內經講:大笑可致命,大喜傷心,樂極生悲,笑有哪些禁忌
    然《黃帝內經》非常講究中正平和的養生觀點,凡事不要太過,否則,樂極生悲,大喜必傷心。唞音等搞笑小視頻為何會火?人內心的需求得不到滿足現代人為了緩解生活和工作的壓力,他們總會刻意甚至沉迷於去找樂點,找節目,找搞笑視頻和電影,搞笑的生活小片段,這也就是當下抖音和快手小視頻特別火的緣由。有人說:生活太苦,需要一點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