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中醫經典閱讀優秀文章展:《黃帝內經》心得體會——淺談養生
點擊上方「光明微教育」可訂閱哦!
眾所周知,《黃帝內經》分為《素問》和《靈樞》兩個部分,是一部博大精深的醫學經典著作,也是每一個中醫學子必讀的中醫典籍,是中華炎黃子孫尋求養生之道的寶藏。《黃帝內經》講究「天人相應」、陰陽平衡、五行對應五臟等中醫思維,其篇章字字珠璣,言言如玉,因而幾千年來,經久不衰,代代相傳。讀經典,誦經典,是每個中醫學子的基礎功課,我也不例外。現將自己品讀《黃帝內經》的經歷和養生心得體會與大家分享。
開篇《素問·上古天真論》講述了上古之人如何保存真元之氣,如何攝生,其文寫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今時之人不然也,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滿,不時御神,務快其心,逆於生樂,起居無節,故半百而衰也。」短短的幾十個字點明了上古之人的生活習慣講究天人相應,起居有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因而皆年度百歲,現在的生活習慣恰好與之相反,過度勞累,起居無節,飲酒過度,加之繁忙的工作,導致年過半百就開始出現衰老的跡象。通過強烈的對比,意在提醒現在的我們應改變不良的生活習慣,注意養生,即在外順應自然,在內起居有節,養成有規律的生活習慣,順應四時,調養身心,鍛鍊身體,保精全神,五味和調,按時勞作,勞逸結合。所以在我看來,對當今社會忙碌的我們而言具有很重要的現實意義,它在指引我們應如何養生。
當今社會是處於經濟政治快速發展和繁榮的時代,但是忙忙碌碌的人們每天都處在高強度、快節奏、高壓力的狀態,熬夜加班和工作,不按時吃飯,休息不規律,違背了自然生活狀態,因而會導致高血壓,心血管疾病高發,更有很多人因工作強度過大而猝死的事件屢屢發生。人是生活在自然之中的個體,天人合一,與天相應,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人的身體應該保持一個陰陽平衡的狀態,而現在的人們過度勞累,缺乏體育鍛鍊,以及有許多不規律的生活習慣,已經開始破壞人們身體的陰陽平衡狀態,因而諸多疾病的發生也不足為奇。一個懂得養生的人應該效法自然界寒暑往來的陰陽變化規律,遵循自然的生活規律。一年四季,每個季節都有其獨特的氣候特點以及與其相對應的生活習慣,春夏秋冬,生長收藏。正如《素問·四氣調神大論》中寫道:「春三月,此謂發陳,夜臥早起,廣步於庭,披髮緩行,以使志生……夏三月,此謂蕃秀,夜臥早起,無厭於日,使志無怒……秋三月,此謂容平,早臥早起,與雞俱興,使志安寧……冬三月,此謂閉藏,早臥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唯有當我們遵循自然的生活規律,才會使我們的體內陰陽處在一個穩定的平衡狀態。
養生是多角度、多方面的調節機體穩態的過程,不僅僅起居有節,還要注意飲食習慣,平日加強體育鍛鍊,升發體內的陽氣。經濟飛速的發展,不僅提高了國家的國際地位,與此同時,也改變了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人民的生活質量,因此人們現在的飲食習慣大多都是肥甘厚味之品,走在大街上,中年男士大肚子的很多,痰溼體質很多,糖尿病等富貴病的發病率也年年在增加。《素問·生氣通天論》中指出:「陰之所生,本在五味;陰之五宮,傷在五味。」五味是化生陰精以養五臟的物質基礎,是五臟精氣之源,飲食的偏嗜會破壞人體的陰陽平衡,進而使五臟發病,五味酸苦甘辛鹹,對應肝心脾肺腎五臟,太過與不足,均會使對應的內臟受損。過食酸則肝氣旺盛,肝旺乘脾,脾氣虛弱;過鹹則腎氣受損,不能生骨充髓;過食苦則心氣受損,鼓動無力,則心氣喘滿;過食甘則損傷脾氣,致脾氣虛弱。因此謹慎和調五味,才能維持人體陰陽平衡。飲食是一個補充人體能量的過程,有規律的三餐是促進人體成長和發育的保證,因而我們一日三餐應規律飲食。飲食偏淡,使得人體的能量不斷地補充;過度的肥甘厚味之品,會導致人體脾胃運化失司,聚溼成痰,痰阻中焦。中焦乃人體的樞紐,中焦失司,因此會發生一系列的疾病。
在養生理論中,情志養生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內經》理論認為喜、怒憂、思、悲、恐、驚的七種情緒變化是人的基本精神活動狀態,但突然、長時間、強烈的刺激,超過人體正常的生理範疇,會使人體氣機紊亂,臟腑氣血陰陽失衡,則會導致疾病的發生。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寫道:「人有五臟化五氣,以生喜怒悲憂恐。故喜怒傷氣,寒暑傷形。暴怒傷陰,暴喜傷陽。厥氣上行,滿脈去行。喜怒不節,寒暑過度,生乃不固。」該篇還指出喜傷心,怒傷肝,憂傷肺,思傷脾,恐傷腎情緒的變化,能夠引起氣機的紊亂,表現為升降失調。故《素問·舉痛論》云:「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驚則氣亂,思則氣結。」同時,還認識到心為五臟六腑之大主。因此,七情雖為各臟腑所主,總統於心,七情中任何情志的失調都可以傷心,心傷則可以導致其他臟腑失調。因此《素問·上古天真論》指出:「恬惔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保持良好的心態,沒有過多的欲望才能調節安定人的性情,使得人們達到長壽的目的。若不能很好的調養精神,違反自然的生活規律,任意放縱,過分激動,則氣血不和,陰陽失調,臟腑功能紊亂,引起諸多的疾病。因而《靈樞·本神》:「故智者之養生也,必順四時而適寒暑,和喜怒而安居處。」
一個真正養生的人,要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起居有節,萬事皆有度,保持良好的心情,勤於運動,更應該持之以恆,不斷堅持。《黃帝內經》中包含了諸多的養生理念與思維,我只是根據自己的心得體會淺談了養生的智慧,它為我國的中醫藥事業奠定了牢固的基石,我學在其中也受益匪淺。
(作者系長春中醫藥大學學生)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