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裡的養生名言#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中醫養生也逐漸被大家所喜愛。其實,不管人類如何進化,對健康長壽的追求,是永遠不會變的
即使在遙遠的古代,人類文明還不是那麼發達的時候,古人就開始總結健康長壽相關的知識,試圖找到疾病發生的原因,以更好地為人類的健康服務。中醫典籍《黃帝內經》裡,就有很多關於疾病形成、健康養生的論述。
《素問.上古天真論》: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
這應該是中醫關於健康長壽最早的總結。內經認為,長壽的人,會少生病,為什麼會少生病,因為他們「法於陰陽,和於術數」。
通俗點說,也就是既遵循了天地自然之理,也遵循了機體的生息之法,從而做到更少生病,其中的關鍵,就在「法於陰陽」。
我們知道,「陰陽」可以說是中醫理論的基石,在中醫眼裡,萬物皆陰陽,萬物皆有陰陽。陰陽雖然是一對非常抽象,卻又是無處不在的、密不可分的屬性關係。
陰陽是相互對立的兩種能量,可以說它們是「正負、前後、上下、左右」這樣的關係,既相互制約,又彼此依存。
正因為陰陽彼此對立,相互依存,所以才有了天地、日月和男女。也是因為這兩種能量的不斷變化,人也有了生、老、病、死。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於本。」
我們甚至可以說,《黃帝內經.素問》,其實說的就是陰陽。為什麼內經要對陰陽如此「窮追不捨」呢?就是因為在中醫看來,無論身體出現何種疾病,都是陰陽失和的原因。
「生」是什麼?就是陰陽具體的結合,相斥、並相吸引的產物;「老」是什麼?就是陰陽在體內不斷變化、衰減的過程;「病」是什麼?就是陰陽在體內出失調的結果;「死」是什麼?就是陰陽「對立統一」關係的崩潰。人生天地之間,天在上為陽,地在下為陰。我們人在中間,只有「上下逢源」、努力做到陰陽平衡,生命才能長盛不衰。
所以,生命是一種不上不下、陰陽平衡的狀態,如果這種平衡狀態被打亂,身體就會生病、乃至生命結束——那就是陰陽分離的終極狀態。
我們說了,陰陽是非常抽象的、無法觸摸的。具體到個體身上,其實也好理解。
比如,大到機體的臟腑、經絡、氣血,小到某個局部的變化、某種機能的盛衰,都可以用陰陽來區分。
以臟腑來說,髒為陰、腑為陽;以氣血來說,血為陰、氣為陽,經絡本身更就有陰經陽經之分。
而局部的變化,即使小到臉上的皺紋斑點,也是陰陽盛衰、陰陽失和引起的,更勿論寒熱、虛實、通澀了。
自然界的作物,想要豐收,需要風調雨順;人體想要健康長壽,必得陰陽平衡。
機體陰陽平衡了,人才能精力充沛、面色紅潤、無病無災。即使偶有外邪來襲,體內的正氣也能自發地、很快地驅逐外邪。所以,只有陰陽平衡的人,才能健康長壽。
我們說了,陰陽是非常抽象的,想讓一個抽象的事物「平衡」,就需要將其「實例化(編程術語)」。氣血就是陰陽最形象的「實例」。所以,我們說調和陰陽,真正要做的,就可以從調理氣血著手。
讓氣血充沛,氣血周流暢通無阻,沒有寒熱之尤,這就是最具體的陰陽平衡。
氣血的調理,無非就是「虛則補之,實則瀉之」,氣虛補氣、血虛補血、氣鬱理氣、氣滯行氣,血瘀祛瘀。結合寒熱來說,也就是寒則熱之,熱者寒之。
這些治法,從表面上看,是在調理氣血,或是疏導寒熱。從本質上看,其實都是一個目的——使陰陽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