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法於陰陽、和於術數」,百病的起因,無非一個

2020-12-05 文化養生談

#黃帝內經裡的養生名言#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中醫養生也逐漸被大家所喜愛。其實,不管人類如何進化,對健康長壽的追求,是永遠不會變的

即使在遙遠的古代,人類文明還不是那麼發達的時候,古人就開始總結健康長壽相關的知識,試圖找到疾病發生的原因,以更好地為人類的健康服務。中醫典籍《黃帝內經》裡,就有很多關於疾病形成、健康養生的論述。

《素問.上古天真論》: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

這應該是中醫關於健康長壽最早的總結。內經認為,長壽的人,會少生病,為什麼會少生病,因為他們「法於陰陽,和於術數」。

通俗點說,也就是既遵循了天地自然之理,也遵循了機體的生息之法,從而做到更少生病,其中的關鍵,就在「法於陰陽」。

我們知道,「陰陽」可以說是中醫理論的基石,在中醫眼裡,萬物皆陰陽,萬物皆有陰陽。陰陽雖然是一對非常抽象,卻又是無處不在的、密不可分的屬性關係。

陰陽是相互對立的兩種能量,可以說它們是「正負、前後、上下、左右」這樣的關係,既相互制約,又彼此依存。

正因為陰陽彼此對立,相互依存,所以才有了天地、日月和男女。也是因為這兩種能量的不斷變化,人也有了生、老、病、死。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於本。」

我們甚至可以說,《黃帝內經.素問》,其實說的就是陰陽。為什麼內經要對陰陽如此「窮追不捨」呢?就是因為在中醫看來,無論身體出現何種疾病,都是陰陽失和的原因。

「生」是什麼?就是陰陽具體的結合,相斥、並相吸引的產物;「老」是什麼?就是陰陽在體內不斷變化、衰減的過程;「病」是什麼?就是陰陽在體內出失調的結果;「死」是什麼?就是陰陽「對立統一」關係的崩潰。人生天地之間,天在上為陽,地在下為陰。我們人在中間,只有「上下逢源」、努力做到陰陽平衡,生命才能長盛不衰。

所以,生命是一種不上不下、陰陽平衡的狀態,如果這種平衡狀態被打亂,身體就會生病、乃至生命結束——那就是陰陽分離的終極狀態。

我們說了,陰陽是非常抽象的、無法觸摸的。具體到個體身上,其實也好理解。

比如,大到機體的臟腑、經絡、氣血,小到某個局部的變化、某種機能的盛衰,都可以用陰陽來區分。

以臟腑來說,髒為陰、腑為陽;以氣血來說,血為陰、氣為陽,經絡本身更就有陰經陽經之分。

而局部的變化,即使小到臉上的皺紋斑點,也是陰陽盛衰、陰陽失和引起的,更勿論寒熱、虛實、通澀了。

自然界的作物,想要豐收,需要風調雨順;人體想要健康長壽,必得陰陽平衡。

機體陰陽平衡了,人才能精力充沛、面色紅潤、無病無災。即使偶有外邪來襲,體內的正氣也能自發地、很快地驅逐外邪。所以,只有陰陽平衡的人,才能健康長壽。

我們說了,陰陽是非常抽象的,想讓一個抽象的事物「平衡」,就需要將其「實例化(編程術語)」。氣血就是陰陽最形象的「實例」。所以,我們說調和陰陽,真正要做的,就可以從調理氣血著手。

讓氣血充沛,氣血周流暢通無阻,沒有寒熱之尤,這就是最具體的陰陽平衡。

氣血的調理,無非就是「虛則補之,實則瀉之」,氣虛補氣、血虛補血、氣鬱理氣、氣滯行氣,血瘀祛瘀。結合寒熱來說,也就是寒則熱之,熱者寒之。

這些治法,從表面上看,是在調理氣血,或是疏導寒熱。從本質上看,其實都是一個目的——使陰陽平衡。

相關焦點

  • 《黃帝內經》中暗藏的修行方法,有啟發!
    作者:陳全林某女士,是北大樓宇烈先生的學生,她很推崇《黃帝內經》,認為當代真正懂這部經典的人還沒有。她想舉辦一個《黃帝內經》、《黃帝陰符經》的講課、培訓,想找人講課,想請我推薦講課老師。我推薦了兩位。比如:昔在黃帝,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而徇齊,長而敦敏,成而登天。乃問於天師曰:餘聞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今時之人,年半百而動作皆衰,時世異耶?人將失之耶?岐伯對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
  • 黃帝內經:人就是一個小磁場,堅持做到3點,可提升自己的氣勢
    因為易的變化規律,對應人的五臟六腑,天地人三才合一,陰陽平衡,則身心健康,陰陽失衡,則出現問題。宇宙自然是一個大天地,我們每一個人,都有一片屬於自己的小天地。相對宇宙大磁場而言,人就是一個小磁場,相對獨立又保持連接,這個磁場暢通無阻,則天人合一。
  • 誦讀醫學經典——《黃帝內經》素問·陰陽離合論篇(一)
    SBS健康節目主持人90後軟妹子一枚 愛貓·愛旅行·懂健康「希望能用聲音,在年輕人中掀起中醫健康新熱潮……」大家好,我是曹曦,歡迎收聽誦讀醫學經典——黃帝內經今天我將繼續為大家分段誦讀黃帝內經原文及白話文解釋,《黃帝內經》是中國第一部養生寶典,也是中國最早的醫學典籍,奠定了人體生理、病理、診斷以及治療的認識基礎,是影響極大的一部醫學著作,被稱為醫之始祖。此書講到了怎樣治病,更重要的是講到了怎樣不得病,書中還有許多與人體健康有關的其他內容,涉及養生、預防、針灸、調攝等諸多方面。
  • 《黃帝內經》:百病生於氣,止於音。五行音樂對五臟的療愈
    《黃帝內經》提出了「五音療疾」的理論。(後面我們會提供五種音樂古曲參考。)《黃帝內經·素問·舉痛論》:百病生於氣……而止於音。意思是,疾病是由臟腑之氣和情緒之氣導致的,可以通過音樂的方式進行調理,直至療愈。《左傳》說,音樂像藥物一樣有味道,可以使人百病不生,健康長壽。
  • 中醫經典閱讀優秀文章展——《黃帝內經》讀書感悟
    書中總結了春秋戰國時期的醫療經驗和學術理論,並吸收了秦漢以前有關天文學、歷算學、生物學、地理學、人類學和心理學方面的知識,運用陰陽、五行、天人合一的理論,不僅闡釋了人的生命的來源,同時也系統全面地闡釋了人的生理機能,病的發生發展,病的診斷治療,及其保健養生長壽的方法。 《黃帝內經》的理論體系大致分為四部分:髒象(包括經絡)、病機、診法、治則。
  • 《黃帝內經》人體類似全息宇宙,三陰三陽就是體內自然氣候流通!
    《黃帝內經》樵夫精解第009篇通過前面數篇的精解,我們慢慢明白:人秉天地陰陽二氣造化生成,發為星辰,頭為天,足為地,中為天精地氣混合之五臟六腑,八萬四千經絡與自然萬物息息相關,因此人體本身就是一個全息宇宙,是神一般的造化!
  • 黃帝內經:男人到40,做到這4點,「發不墮齒不槁」,越活越年輕
    《黃帝內經》中有自古以來備受帝王重視的「長生不老」之道。《黃帝內經》以黃帝與岐伯的對話來闡明各個問題,開篇黃帝就提出了「上古之人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今時之人年半百而動作皆衰」的疑問。岐伯則指出:「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長壽的人之所以長壽,並不僅僅是因為他的某一個好的生活習慣,而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 ——《黃帝內經》心得...
    而我從剛剛進入大學接觸中醫的時候就已聽聞《黃帝內經》(以下簡稱《內經》)的大名,位冠中醫四大經典之首,這不由得讓人好奇,這本博古通今的書,究竟是一本什麼書呢? 《內經》是一本指導養生的書,王冰本《素問》開宗明義就是《上古天真論》,指明養生之道應該「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人生活在天地之間,既然不能
  • 中醫經典閱讀優秀文章展:《黃帝內經》心得體會——淺談養生
    眾所周知,《黃帝內經》分為《素問》和《靈樞》兩個部分,是一部博大精深的醫學經典著作,也是每一個中醫學子必讀的中醫典籍,是中華炎黃子孫尋求養生之道的寶藏。《黃帝內經》講究「天人相應」、陰陽平衡、五行對應五臟等中醫思維,其篇章字字珠璣,言言如玉,因而幾千年來,經久不衰,代代相傳。讀經典,誦經典,是每個中醫學子的基礎功課,我也不例外。現將自己品讀《黃帝內經》的經歷和養生心得體會與大家分享。
  • 中醫經典閱讀優秀文章展——《黃帝內經》學習心得
    原標題:中醫經典閱讀優秀文章展——《黃帝內經》學習心得 和大多數中醫學子一樣,初學內經時我也覺得她太博大精深,晦澀難懂,理論性太強,不能直接指導臨床,自然學習興趣就漸減。然而到了高年級,隨著各科學習的深入,並跟過中醫門診,特別是上次參加內經培訓後,我對內經有了些許思考與感悟,現總結如下。
  • 陰陽學說的魅力,《黃帝內經》來解讀!
    陰陽五行學說是中華傳統文化中很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國學的精髓之一,自古以來,不少人對研究陰陽五行有著濃厚的興趣。但陰陽五行常常給人神秘莫測、奧妙無窮之感,想要吃透其中精髓,實在難呀!今天,小編就和您從《黃帝內經》的角度一起來學習學習陰陽學說,感受下中醫的魅力吧!來源:悅讀中醫,文章選自《內經精要譯註》;作者:鄭紅斌,包素珍。
  • 問道《黃帝內經》啟示錄27:陰陽者,天地之道也
    問道《黃帝內經》啟示錄27:陰陽者,天地之道也冰火相激閃雷電,彗星隕石化塵煙。銀河明滅逝流光,清濁升降氣聚散。十二地支十二曲,五調合拍十天幹。雲舞霓裳四季歌,日月周轉道不變。大象無形有玄機,盲人摸象似曾諳。天地過客留不住,鷸蚌相爭重開戰。
  • 《黃帝內經》:40歲之後,如何調理,才能達到陰陽平衡?
    《黃帝內經》:40歲之後,如何調理,才能達到陰陽平衡?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年四十,而陰氣自半,起居衰矣」。 這是一句很有意思的經文。因為文中「陰氣自半,起居衰」的說法,和我們大多數人既有的、對陰陽的認知是相反的。
  • 《黃帝內經》:冬季不懂「養藏」,春天非「痿」即「厥」
    》說,養生的首要原則,是「法於陰陽」,因為陰陽乃是「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而陰陽變化是有規律的,反映在季節上,就是春夏秋冬循環往復,萬物因此呈現出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自然規律,因此養生也有法可循。  冬季的養生之道,就是兩個字:「養藏」。如何「養藏」?《黃帝內經》說:「冬三月,此謂閉藏。水冰地坼,無擾乎陽。早臥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溫,無洩皮膚,使氣亟奪。此冬氣之應,養藏之道也。
  • 問道《黃帝內經》啟示錄56:因而喜,大虛則腎氣乘矣
    問道《黃帝內經》啟示錄56:因而喜,大虛則腎氣乘矣太虛無極道生一,陰陽易變藏玄機。三生萬物數不盡,雲聚雲散周復始。冰火相激隕石雨,煙塵飄散漫天際。大氣環流四季風,五行生剋自更替。萬物生滅似無常,能量守恆有綱紀。十二時辰五色譜,天幹循環配地支。五行木火土金水,相生相剋得復失。脈衝長波換短波,脈動頻率分高低。
  • 《黃帝內經》洩露天機:女7男8,「生命密碼」暗藏在人的年齡中
    《黃帝內經》是以醫學原理為核心,集合文學、哲學與史學的巨著,藏著中國人的生命密碼。將對治中國人的病因、病理和診療方法,凝練成一套完整而深刻的認知體系。中醫核心理論的源頭,陰陽五行、脈象、藏象、經絡學等皆來源於此。
  • 人體中的陰陽到底是什麼?
    中醫的聖典中醫理論界的聖經《黃帝內經》說道:「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中國的古代醫學,把人體的陰陽看的很重要,一切診斷病症與治療疾病,無不是從分辨陰陽來入手。現在社會上的人們,很少有讀《黃帝內經》的。給道家的理論也知之甚少。加上中醫給大家講陰陽的時候,往往用的都是古醫術的理論。所用的語言有很多是從古代的醫書中延傳下來。現在的人們很難去理解,因此造成人們對陰陽的一些誤解,或者感覺到很難掌握。道家講大道至簡,自古以來醫道不分家。
  • 《黃帝內經》裡的10句經典語錄,體悟深刻,句句受用!
    《黃帝內經》裡的10句經典語錄,體悟深刻,句句受用。1. 春夏養陽,秋冬養陰。語出《黃帝內經·四氣調神大論》。春天和夏天的時候,應當蓄養陽氣。而在秋天和冬天的時候,應當蓄養陰氣。2. 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語出《黃帝內經素問·上古天真論篇》。保持著自身的恬淡虛無,這樣真氣會按照自己的本性運行。精神內守而不耗散,那麼,你的病還從哪來呢?3. 七七,任脈虛,太衝脈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壞而無子也。
  • 從愛因斯坦的能量質量互化,來看黃帝內經講的陽化氣陰成形
    在黃帝內經陰陽大論中,看到很多描述陰陽的,陽化氣陰成形應是描述陰陽的核心。區區六個字,講了宇宙萬物的演化,從易經到道德經,再來看陽化氣陰成形。易經講象數理佔,道德經講道,都離開陰陽兩氣的交替互換。老子講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是什麼,一二三萬指的又是什麼,草民也許理解的不對,道指的是無極,空空如也,一就是太極,二是兩儀,陰陽兩種物質,三指的是三陰三陽中的三,陰和陽在不同時空的三個階段,萬物的萬是指陰陽通過變幻形成不同組合而造化成世間萬物。而這一切的變化的動力都源於陽化氣陰成形。
  • 《黃帝內經》:「亢則害、承乃制、制則生化」,怎麼理解
    《黃帝內經》:「亢則害、承乃制、制則生化」,怎麼理解。關於養生,越來越受到我們重視,畢竟,即使身家億萬,總比不上身體健康。但是,養生「養」的是什麼?這個問題,相信能難倒大部分朋友。即使沒有被難倒的,您的答案是什麼,養陽、養陰、養氣還是養血?確實,在具體的操作上,陰陽氣血的調理、或者說補益陰陽氣血,是大部分養生之道所應該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