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愛因斯坦的能量質量互化,來看黃帝內經講的陽化氣陰成形

2021-01-21 維陽文史讀書堂

在黃帝內經陰陽大論中,看到很多描述陰陽的,陽化氣陰成形應是描述陰陽的核心。區區六個字,講了宇宙萬物的演化,從易經到道德經,再來看陽化氣陰成形。易經講象數理佔,道德經講道,都離開陰陽兩氣的交替互換。

老子講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是什麼,一二三萬指的又是什麼,草民也許理解的不對,道指的是無極,空空如也,一就是太極,二是兩儀,陰陽兩種物質,三指的是三陰三陽中的三,陰和陽在不同時空的三個階段,萬物的萬是指陰陽通過變幻形成不同組合而造化成世間萬物。而這一切的變化的動力都源於陽化氣陰成形。

從中國的神話故事來看,盤古開天劈地,清陽上升成天,濁陰下降成地,天地成而後萬物生。陽代表的是能量,陰則代表了物質,而愛因斯坦最偉大的發現就是能量可轉化成物質,而物質也可轉化成能量,公式:E=MCC,腦洞大開,是不是可以這樣理解陽化氣陰成形,在宇宙中有很多看不到但能探測到的暗物質,就是屬於先天階段的混沌狀態,能量物質合二為一,既沒化成氣,也沒形成質,只有到了極端時刻,才會產生陰陽,導致分離,從而陽物質化成氣,而陰物質成了形體了。

如果說宇宙萬物遵循老子的道進行演化,人自然也不例外,陰陽合而生命起,陰陽離而生命滅,人從生到死,就是陰陽的離合過程,當人身體健康時陰陽互換是一對一,吃一碗飯產生一碗飯的能量,陽主消耗,而陰主儲藏,如果陽化氣比較厲害,導致了人會比較瘦,根本存不住任何的物質,都氣化了。而陰成形則正好相反,人會很胖,吃到肚裡就存起來,喝點涼水也長肉。陰陽必須平衡一致,才能正常運轉,既不虛弱,也不虛胖。

人體是個精密儀器,任何零件都相互聯繫,如同紅樓夢中的賈史王薛四大家族一樣,一榮俱榮一損俱損,陽化氣如不控制則會越來越弱,而陰成形如不控制則會外虛內實,人有百病,縱有萬千變化,呈現種種虛像,但萬變不離其中,總離不了陰陽,陽化氣,陰成形這是主,其餘則是次。

理性討論,多多指教。

圖來自網絡,侵權告知刪除。

相關焦點

  • 《黃帝內經》記載的今年下半年的「溫病」會是「G4豬流感病毒」嗎?
    新冠疫情未平之際,這條消息的肅殺之氣,顯然超過了近日新疆的大雪、中南部的洪水和北疆的乾旱帶給人們的驚異與錯愕。面對提醒,防患於未然,提前做好防備工作必不可少;但是,筆者認為過於擔憂則無必要。據《黃帝內經》記載,少陰之政、子午之紀的五之氣(2020年9月22日前後至11月下旬):「畏火臨,暑反至,陽乃化,萬物乃生,乃長榮,民乃康。
  • 《黃帝內經》人體類似全息宇宙,三陰三陽就是體內自然氣候流通!
    《黃帝內經》樵夫精解第009篇通過前面數篇的精解,我們慢慢明白:人秉天地陰陽二氣造化生成,發為星辰,頭為天,足為地,中為天精地氣混合之五臟六腑,八萬四千經絡與自然萬物息息相關,因此人體本身就是一個全息宇宙,是神一般的造化!
  • 問道《黃帝內經》啟示錄27:陰陽者,天地之道也
    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繼續研讀《黃帝內經·素問·陰陽應象大論》原文片段:黃帝曰: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於本。故積陽為天,積陰為地。陰靜陽燥,陽生陰長,陽殺陰藏,陽化氣,陰成形。寒極生熱,熱極生寒,寒氣生濁,熱氣生清。
  • 《黃帝內經》:「法於陰陽、和於術數」,百病的起因,無非一個
    中醫典籍《黃帝內經》裡,就有很多關於疾病形成、健康養生的論述。《素問.上古天真論》: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這應該是中醫關於健康長壽最早的總結。
  • 陰陽學說的魅力,《黃帝內經》來解讀!
    今天,小編就和您從《黃帝內經》的角度一起來學習學習陰陽學說,感受下中醫的魅力吧!來源:悅讀中醫,文章選自《內經精要譯註》;作者:鄭紅斌,包素珍。【原文】是故冬至四十五日,陽氣微上[1],陰氣微下;夏至四十五日,陰氣微上[2],陽氣微下。
  • 誦讀醫學經典——《黃帝內經》素問·陰陽離合論篇(一)
    SBS健康節目主持人90後軟妹子一枚 愛貓·愛旅行·懂健康「希望能用聲音,在年輕人中掀起中醫健康新熱潮……」大家好,我是曹曦,歡迎收聽誦讀醫學經典——黃帝內經今天我將繼續為大家分段誦讀黃帝內經原文及白話文解釋,《黃帝內經》是中國第一部養生寶典,也是中國最早的醫學典籍,奠定了人體生理、病理、診斷以及治療的認識基礎,是影響極大的一部醫學著作,被稱為醫之始祖。此書講到了怎樣治病,更重要的是講到了怎樣不得病,書中還有許多與人體健康有關的其他內容,涉及養生、預防、針灸、調攝等諸多方面。
  • 顧植山教授「三陰三陽太極時相圖」的啟示
    (2017)06—0971—04《黃帝內經》云:「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於本」。 《黃帝內經》的陰陽是對自然界氣化規律的高度概括,「故積陽為天,積陰為地。陰靜陽燥,陽生陰長,陽殺陰藏,陽化氣,陰成形。」自然中陰陽二氣上下升降交換、循環無端的運行。故「天氣下降,氣流於地,地氣上升,氣騰於天,故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變作矣。」現代科學認為,一天中太陽輻射最強時,地面獲得太陽熱量最多的時刻是在午時。
  • 《黃帝內經》:冬季不懂「養藏」,春天非「痿」即「厥」
    《黃帝內經》說:「冬三月,此謂閉藏。水冰地坼,無擾乎陽。早臥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溫,無洩皮膚,使氣亟奪。此冬氣之應,養藏之道也。逆之則傷腎,春為痿厥,奉生者少。」天地間的陰陽之氣,至十月陽氣伏藏,為「純陰」,故十月又稱「陰月」。冬至後開始「一陽初生」,此時,我們千萬不要打擾它,更不能揮霍、扼殺它的生機,要像存錢那樣把它收藏好,積蓄起來,以備來年使用。「陽」就是體內的元氣,通俗來講,就是精氣、精神。《黃帝內經》說:「冬不藏精,夏必病溫」。 在起居作息方面,要「早臥晚起,必待日光。」
  • ...我用量子化學來解釋 《黃帝內經》裡說的精、氣、神到底是什麼
    金日光:特別感謝杜院長(記者註:林泉高致書院院長杜囂,此次大會的發起人之一)叫我來參加這次會議,讓我講講有關中醫方面的事,尤其是《黃帝內經》這本書。它是2000多年前的書,可是呢,它裡面所講的東西啊,用現在的、最高層次的一些理論,才有可能說出一點內涵。昨天呢,有很多同志出來講話,對我的教育也很大。
  • 中醫經典閱讀優秀文章展——《黃帝內經》學習心得
    原標題:中醫經典閱讀優秀文章展——《黃帝內經》學習心得 1 結合內經理解方劑方義 按學校安排,我們是先學的方劑後學的內經,所以有不少方劑運用的治法不太理解,學了內經後再倒回去看方劑,便豁然開朗。
  • 《黃帝內經》:百病生於氣,止於音。五行音樂對五臟的療愈
    在我國古代士大夫階層,「琴棋書畫」四大養生術中,「琴」排第一位,這說明在修身養性方面,音樂最有能量。中醫所用「藥」大多為草藥,而藥字的繁體字是音樂的」樂(樂)「字加」艹「字,即」藥「,這也直接表明了:音樂(樂)是大藥(藥)。
  • 中醫經典閱讀優秀文章展——《黃帝內經》讀書感悟
    原標題:中醫經典閱讀優秀文章展——《黃帝內經》讀書感悟 點擊上方「公眾號」可以訂閱哦! 《黃帝內經》是我國傳統醫學四大經典著作之一,也是第一部冠以中華民族先祖「黃帝」之名的傳世巨著。
  • 黃帝內經:天真的人能得到天助
    所以,我們特別希望能夠用一種嶄新的視角,用我們現代人都能理解的語言,重新去講講我們的中醫經典《黃帝內經》,它是一本足足可以讓很多人一輩子都捨不得讀完的書。《黃帝內經》分為上、下兩部,第一部叫《素問》,它有八十一篇,第二部叫《靈樞》,也有八十一篇,合起來一共一百六十二篇。
  • 問道《黃帝內經》啟示錄37:五氣更立,各有所勝
    道化陰陽一生二,太陰至極為實,太陽至極為虛。上下四方六合間,就是能量信息交流虛實轉化的大磁場。陰陽交合,三生萬物,氣象萬千,就是能量信息交流傳遞的動態平衡過程。天行有節,天道有度,天度有衡,天衡有量,天量有數。太陰極與太陽極的能量轉化循環往復,就產生了不同頻率和不同波幅的電磁波,也就衍生出了各種聲光影像。
  • 陽化氣、陰成形,中醫的陰與陽到底是什麼?健康和陰陽有關嗎?
    一陰一陽之謂道,陰陽者,天地之道,萬物之納紀,變化之父母。《黃帝內經》曰:「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故天運當以日光明。是故陽因而上,衛外者也。」理解陰陽之關係你知道為什麼人在夜裡一兩點的時候還可以,一過三點就感到特困了呢?你知道為什麼人在晚上熬夜後,即使第二天上午補了覺,睡夠了8小時,還是昏昏沉沉的嗎?
  • 「庚子年夏至 觀氣錄」五運六氣釋疑:有夏至冬至,為什麼沒有春至和...
    夏至陽交於陰,氣化迅烈每年太陽運行至黃經90°時即為二十四節氣之夏至,一般在公曆6月21-22日交節。從卦氣上來看,夏至對應「姤卦」。乾上巽下,乾卦下方的一道陽爻開始變成陰爻,陽交陰,男遇女,是為「姤」。夏至為「姤卦」的初成期,是十二消息卦周期能量「消」的開始,天道的能量由顯性漸變為隱性。姤卦在北半球,到了夏至,炎熱的天氣才算真正開始,此時溫度和雨量通常情況下迎來了一年中最為豐沛的時節,絕大部分動植物拔節生長達到了驚人的速度。
  • 中醫經典閱讀優秀文章展:《黃帝內經》心得體會——淺談養生
    原標題:中醫經典閱讀優秀文章展:《黃帝內經》心得體會——淺談養生 點擊上方「光明微教育」可訂閱哦!《黃帝內經》講究「天人相應」、陰陽平衡、五行對應五臟等中醫思維,其篇章字字珠璣,言言如玉,因而幾千年來,經久不衰,代代相傳。讀經典,誦經典,是每個中醫學子的基礎功課,我也不例外。現將自己品讀《黃帝內經》的經歷和養生心得體會與大家分享。
  • 《黃帝內經》洩露天機:女7男8,「生命密碼」暗藏在人的年齡中
    男不過八八,女不過七七有一句話老話曾講「男不過八八,女不過七七」,這句俗語,沒什麼生僻字,結構也沒什麼新奇,但就是很令人費解。由衷地感嘆古人真是博大精深。這句話究竟是什麼意思呢?理解這句俗語前,我們要先知道裡面的七七八八到底是指什麼。七七是7乘以7的意思,指的是49歲的女性,而八八也是同樣的道理,指的是8乘以8,即64歲的男子。
  • 《黃帝內經》:40歲之後,如何調理,才能達到陰陽平衡?
    《黃帝內經》:40歲之後,如何調理,才能達到陰陽平衡?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年四十,而陰氣自半,起居衰矣」。 這是一句很有意思的經文。因為文中「陰氣自半,起居衰」的說法,和我們大多數人既有的、對陰陽的認知是相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