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
陽交於陰,氣化迅烈
每年太陽運行至黃經90°時即為二十四節氣之夏至,一般在公曆6月21-22日交節。夏至這天,太陽直射北回歸線,此時北半球各地的白晝時間達到全年最長,且緯度越高白晝越長。
從卦氣上來看,夏至對應「姤卦」。乾上巽下,乾卦下方的一道陽爻開始變成陰爻,陽交陰,男遇女,是為「姤」。夏至為「姤卦」的初成期,是十二消息卦周期能量「消」的開始,天道的能量由顯性漸變為隱性。
姤卦
在北半球,到了夏至,炎熱的天氣才算真正開始,此時溫度和雨量通常情況下迎來了一年中最為豐沛的時節,絕大部分動植物拔節生長達到了驚人的速度。
比如菌類,下雨前地面尚還看不到蹤影,一場夏雨過後,地面上像變魔術一般冒出了一朵朵面目各異的小蘑菇,枯樹上的木耳仿佛也在瞬間顯形。
關於「夏」字的探究,可參看往文「【庚子年立夏 觀氣錄】君火以明,相火以位,探「夏」字本原,索運氣之要」。此處來看「至」字。
甲骨文→金文
「至」,《說文解字》:「鳥飛從高下至地也。從一,一猶地也,象形。不,上去;而至,下來也。凡至之屬皆從至。」
「至」字的形象,為鳥從高處落到地面,本義為到達、到來。到達地面無法再往下飛行,引申為極至之義。
《論語》中孔子曾喟嘆:「鳳鳥不至,河不出圖,吾已矣夫。」此處用的便是「至」字的本義。
冬至,夏至,究竟是什麼東西到來了?這個東西到了哪個地方?
冬與夏只是「名」,其本質指的是「氣」。冬至、夏至,是指「氣」來了,冬氣為寒,夏氣為暑、為火。四象中,南為朱雀、鳳凰,為羽蟲之王,象徵火。若從狹義的視角解讀,夏至,可以說是鳳鳥的到來,火神的光臨。《內經》有「四氣調神大論」,這裡用「四氣」不用「四季」,則是直指本質的說明,因為「氣」是活的。
從《說文解字》對「至」的解釋中可知,寒氣、暑火之氣到達的位置即為「一」,一者,土地、大地。坤土,孕載萬物,有厚生之德。
由於距離與物相形態的客觀存在,使得能量從一個點位到另一個點位之間的舒布完成需要一個過程。故《黃帝內經》云:「五氣之差,不當位者何也?岐伯曰:命其差。帝曰:差有數乎?岐伯曰:後皆三十度而有奇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