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化氣、陰成形,中醫的陰與陽到底是什麼?健康和陰陽有關嗎?

2021-01-09 復禾健康

中醫理論陰陽五行學說是古代醫學用來解釋人體生理、病理的各種現象,並用以指導總結醫學知識和臨床經驗。

一陰一陽之謂道,陰陽者,天地之道,萬物之納紀,變化之父母。

《黃帝內經》曰:「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故天運當以日光明。是故陽因而上,衛外者也。」

理解陰陽之關係

你知道為什麼人在夜裡一兩點的時候還可以,一過三點就感到特困了呢?

你知道為什麼人在晚上熬夜後,即使第二天上午補了覺,睡夠了8小時,還是昏昏沉沉的嗎?

你知道為什麼賓館規定早餐時間是7點-9點嗎?

很熟悉的生活經驗吧,但是你知道這些生活經驗的背後有個叫「子午流注」的中醫知識嗎?

中國古代的時辰跟現在的時間概念不太一樣,古代的一個時辰是現在的兩個小時,一天共計十二個時辰。每個時辰都有中醫十二經脈中的一經與之對應。

寅時:晚上3-5點 手太陰肺經當令

我們都知道咳嗽與肺部有很大關係。咳嗽時,我們能感覺到氣體在上升,這是一種疾病。我們可以看到,正常的肺氣應該下降。中醫講上肺主肅降,所以此時人體氣體正在下降,所以無論多高,在夜生活一過三點,你就扛不住,想睡覺了。

卯時:早上5-7點 手陽明大腸經當令

這是健康的人每天大便的時間。你知道為什麼嗎?因為大腸的秩序!

此外,排便異常的朋友可以要求自己在這段時間內起床,喝一杯淡鹽水,運動,促進大腸蠕動,大便就會慢慢好轉。

辰時:上午7-9點 足陽明胃經當令

媽媽們嘮叨著吃早餐,養生節目一再強調吃早餐的必要性,酒店的早餐時間也是7點-9點。 原因是此時胃經絡有序,身體等待一頓豐盛的早餐進入胃。每個人都必須每天早上按時吃早餐。

巳時:上午9-11點 足太陰脾經當令

吃過早餐之後,胃受納消化食物變成營養物質,然後由跟胃一家子的、與胃相表裡的脾,把營養物質分發到各個臟腑。所以此段時間是脾經當令。

再一次溫馨提示,請於早上7-9點按時吃早餐哦,不然,脾翹首以待了半天沒有等來意中人,長此以往,會有意見、會罷工的,罷工之後就是現在經常會聽到的「脾虛」。

午時:上午11-下午1點 手少陰心經當令

「午」就是「子午流注」的「午」,佔據這個關鍵時辰的,是人體最霸氣的一個臟腑,號稱「君主之官」的心。

因為心這個臟腑太重要了,所以要養,因此,古代的皇宮裡有」養心殿「,在這個時間段要安靜,要休息,這就是為什麼要午休。

那些趁著午休時間打會遊戲,追會劇的朋友們,可長點心吧,要把自己當成君王對待,午間要休息會兒,把你的辦公室變成」養心殿「。

子時:晚上11-1點 足少陽膽經當令

古語說「膽有多清,腦有多清」。而膽的清淨,其新陳代謝必須在晚上睡覺時才能進行,所以晚上不熬夜,第二天頭腦才清醒。

經常地,為了第二天重要的會議、方案等等,前天晚上熬夜準備,通常第二天都沒有好結果。

丑時:晚上1點-3點 足厥陰肝經當令

熬夜到晚上一兩點,然後你的身體會向你展示,女人通常是眼角上的黑點,男人通常看起來面色青灰。

同時,把肝比作「官之將軍」,將軍不是白費,沒讓它好好休息,結果是肝鬱,脾氣暴躁,不傷害別人就會傷害自己。

傷害他人,嚴重影響社會和諧,傷害自己,肝病不是次要疾病。所以不管你有多忙,你都得在晚上1點前上床睡覺,否則,將軍會很生氣,後果會很嚴重。

這就是所謂的陰陽相對,手足相映,表裡對稱,循環周流。是不是很有意思?

那麼如何保證身體陰陽平衡呢?

順應天時

調整日常生活,以適應一年中四季的氣候變化。遵循春生、長夏、秋收、冬藏的原則,調整生活時間,定期進食,按時睡覺。結合每天24小時臟腑的健康規律,從一點一滴提高自己的免疫力。

泡腳

又稱足浴,可配合相應中藥外洗,是日常常用的養生保健方法,有活血祛瘀、祛溼排毒、養心安神的功效,可以促進血液循環及新陳代謝,達到養身保健的作用。

有需要的朋友可以試試這款古方足浴包,是由北京同仁堂推出的產品。

質量安全、品質放心,完全不用擔心遇到新聞上那些硫磺燻藥足浴包的情況!

每一個足浴包,都是真·天然草本集合!八種草本,份量滿滿,肉眼看得見。

足浴包還通過了嚴格的質檢,除了八大草本之外,無任何添加,品質有保障!

遵循古方,嚴選8大天然草本

目前市面上有各種各樣的足浴包,其中的材料,也從1~10+種不等,有的甚至加到了20+種草本。

而李時珍出品的古方足浴包,只有八味天然草本材料。

每一味都是反覆斟酌後才用到其中,各有其用。

這是因為,經驗十足的科研人員知道:

十幾種材料好像能「包治百病」,其實沒有針對性,摻雜一堆,還容易有更多的副作用,可能越調理,身體越差。

古方足浴包的配方源自宮廷秘方,科研團隊在古方的基礎上,進行了幾十次研討,進行優化升級。

並且根據「君臣佐使」理念調整成分比例,製成更濃縮、效果更好的足浴包。

「君臣佐使」理念出自《黃帝內經》,是指老中醫開藥方要調整成分組成和用量,選擇恰當的組合出場,才能「殺敵制勝」。

依照「君臣佐使」,經歷了30次成分調整,200多次的劑量調配,通過上千次的試驗,才有了這款古方足浴包。

堅持鍛鍊有很多種運動,有些人喜歡跑步和跳繩,有些女人喜歡瑜伽和舞蹈,有些男人喜歡去健身房練習器械,所以有些人肯定會問:哪種運動對你的健康更好?

其實,你的身體會悄悄地告訴你答案,因為運動後,身體和精神都會感到放鬆和伸展,可以堅持做很長時間的運動,對你的健康有好處。

相關焦點

  • 從愛因斯坦的能量質量互化,來看黃帝內經講的陽化氣陰成形
    在黃帝內經陰陽大論中,看到很多描述陰陽的,陽化氣陰成形應是描述陰陽的核心。區區六個字,講了宇宙萬物的演化,從易經到道德經,再來看陽化氣陰成形。易經講象數理佔,道德經講道,都離開陰陽兩氣的交替互換。老子講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是什麼,一二三萬指的又是什麼,草民也許理解的不對,道指的是無極,空空如也,一就是太極,二是兩儀,陰陽兩種物質,三指的是三陰三陽中的三,陰和陽在不同時空的三個階段,萬物的萬是指陰陽通過變幻形成不同組合而造化成世間萬物。而這一切的變化的動力都源於陽化氣陰成形。
  • 陰 陽 學 說---陰陽概念
    它認為物質世界是在陰陽兩氣作用的推動下發展著的。木、火、土、金、水五種物質是構成世界不可缺少的最基本的元素,這五種物質具有相互滋生、相互制約的關係,它們處在不斷的運動變化之中。      陰陽學說認為,自然界一切事物的性質都可以分陰陽兩大類,陰和陽之間存在相互依存、相互消長和相互轉化的關係,它們是既對立又統一的兩個方面,是事物生長、變化和消亡的根源。
  • 中醫中常說的陰陽到底是什麼?
    中醫中常說的陰陽到底是什麼?易經中講陰陽運動是萬事萬物的運動規律,太極圖就是陰陽運動哲理的縮影~陰陽五行學說貫穿於經絡,臟腑,精,氣,血,津,液等理論指導著中醫的診斷和治病!比如為什麼說陽虛多兼氣虛,陰虛多兼血虛等,自然界萬物的產生,發展和變化,離不開陰陽的相互作用~陽主動而散,可促進萬物的氣化,陰主靜而凝,可促進萬物的成形~晝為陽,夜為陰!白天上午為陽,下午為陰~氣為陽,血為陰。。。
  • 「陰陽」為什麼是陰在前,而不是「陽陰」陽在前?
    「陰陽」為什麼是陰在前,而不是「陽陰」陽在前?古嶽丘壑陽爻(—)和陰爻(- -)兩種符號,是來源於遠古時期的結繩記事。當時,還沒有文字,或者文字還停留在符號階段,沒有形成完整的系統。而人類是群居動物,群居就必須要日常交流和各種情報分享。天氣不好或者部落有危險時,就需要有及時的情報。而古人在沒有文字的情況下,就用結繩記事的方式,來通知大家和記錄曾經發生的情況。沒有危險,順利的事情或晴天,好的天氣就不打結。有危險,不順利的事情或陰天,不好的天氣就打個結。
  • 顧植山教授「三陰三陽太極時相圖」的啟示
    陰靜陽燥,陽生陰長,陽殺陰藏,陽化氣,陰成形。」自然中陰陽二氣上下升降交換、循環無端的運行。故「天氣下降,氣流於地,地氣上升,氣騰於天,故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變作矣。」現代科學認為,一天中太陽輻射最強時,地面獲得太陽熱量最多的時刻是在午時。但此時,地面得到的太陽能量比地面失去的熱量要多,直到未時地面實際氣溫才達到一天中的最高值,申時溫度開始下降。
  • 【中醫知識】陰陽學說
    其運動狀態,水比火相對的靜,火較水相對的動,寒熱、上下、動靜,如此推演下去,即可以用來說明事物的陰陽屬性。劃分事物或現象陰陽屬性的標準是:凡屬於運動的、外向的、上升的、溫熱的、明亮的、功能的……屬於陽的範疇;靜止的、內在的、下降的、寒涼的、晦暗的、物質的……屬於陰的範疇。由此可見,陰陽的基本特性,是劃分事物和現象陰陽屬性的依據。
  • 中醫常說陰陽,陰陽究竟是什麼,快看看和你理解的一樣嗎
    太極圖陰陽最早的文字記載見於殷商時期的甲骨文,有「陽日」「晦月」等字樣。在甲骨文中,陰陽所指為日、月。《老子·四十二章》也有:「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不過這些陰陽還沒有用在醫學上。直到春秋戰國時期,陰陽觀念才應用到醫學領域。秦名醫醫和在為晉侯診病時,以陰陽解釋疾病的病因,「天有六氣,降生五味,發為五色,徵為五聲,淫生六疾。六氣曰陰、陽、風、雨、晦、明也……陰淫寒疾,陽淫熱疾。」這是陰陽在醫學領域成功且正確的應用。可能大家還是不理解陰陽,只是模糊的認為,白天為陽,夜晚為陰,這麼認識是正確的,但不全面。
  • 中醫基礎理論的陰陽的特性
    今天我們學習陰陽的特性。陰陽的特性裡邊第一條,陰陽的普遍性。陰陽是普遍存在於自然界各種事物和現象之中的,它代表著一個事物的兩個方面或者兩個密切相關的事物。我們離不開的例子,天為陽、地為陰、日為陽、月為陰、夏為陽、冬為陰、土為陽、水為陰、男為陽、女為陰等等。
  • 陰陽學說(之三)
    因此,中醫學中有逕以陰、陽代稱臟腑的,如《靈樞·陰陽清濁》說:「清者注陰,濁者注陽」,此處陰、陽即指五臟和六腑而言。經絡學根據經絡循行部位和所連屬臟腑等不同,將經絡分為陰經、陽經、陰絡、陽絡,並以陰陽命名。
  • 「萬物負陰而抱陽 衝氣以為和 」2天地交感生生不息《古代天人學》
    ,事物和現象對立的陰陽兩個方面具有相互依存,相互促進,互為根本的關係, 也就是陰和陽任何一方,都不可能脫離一方而單獨存在,是相互依存的條件,互根是絕對的。另一方與相對的另一方存在,作為自己存在的前提和條件,我們所說互相促進互相作用,這是相對的,互根是絕對的。 我舉一個很簡單的例子,如果沒有寒,還會有熱嗎?沒有了靜止,還會有運動嗎?沒有了上有下嗎?
  • 中醫的氣血,陰陽概念,具體是什麼樣子
    學習中醫,了解中醫,繞不開血氣(氣血)的概念,更繞不開陰陽的概念。當然,現代也有一些實踐學派,為藥效是論,拋棄了中醫的基本理論體系,這個情況我們就保留意見。今天就一起來學習,血氣,陰陽的概念。這其實講的是四個概念,四個事情:血、氣、陰、陽;人們經常把血氣放在一起討論,把陰陽放在一起討論,陰陽不只是中醫的概念,更是華夏文明所有學科之宗。這樣子是因為整體觀,他們就是一對的。我們初步感覺這四樣事情是這樣的,其實是這樣的,血,血液,這是很直觀的概念。
  • 易以道陰陽——陰陽是中國文化的基石
    陰陽消長萬物遷。前面幾篇文章分別介紹了易經萬物生成模型中的無極和太極,今天我們來繼續介紹太極所生的兩儀,即陰陽。首先我們來了解什麼是陰陽。提起陰陽,立刻出現在我們腦子裡的,可能是一個頭頂瓜皮帽、戴著黑墨鏡、扛著卦幡、走街串巷的算命先生的形象,或者是穿著八卦道袍、手拿金錢寶劍、口中念念有詞的捉鬼除妖的遊方道士和風水先生。
  • 陰陽離子樹脂 陰樹脂 陽樹脂 混床用
    陰陽離子樹脂 陰樹脂 陽樹脂 混床用混床使用的陽離子樹脂非軟化水用陽離子樹脂,軟化水用的陽離子樹脂為:001*7,是比較常見的,在這裡提醒大家,很多號稱國標的陽樹脂其實是達不到的,由於樹脂價格比較高昂,尤其是近兩年來,樹脂化工原料上浮幅度相對比較大,樹脂價格比較貴,所以建議客戶採購陽樹脂的時候要比較樹脂質量跟價格後再進行採購
  • 中醫養生|一分為二——陰陽學說,天地之道陰陽的基本概念
    正由於陰陽是一對抽象的概念,它滲透進中國傳統文化的各個方面,至今我們仍然能夠感覺到它的存在。現代人對陰陽理論研究很深,以至於和普通老百姓越走越遠(《中醫是個好東西》),所以往往給人以神秘感。其實,如果我們回到那些與陰陽有關的具體事物中去細細體味一下,就會發現陰陽其實並不神秘。
  • 問道《黃帝內經》啟示錄27:陰陽者,天地之道也
    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繼續研讀《黃帝內經·素問·陰陽應象大論》原文片段:黃帝曰: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於本。故積陽為天,積陰為地。陰靜陽燥,陽生陰長,陽殺陰藏,陽化氣,陰成形。寒極生熱,熱極生寒,寒氣生濁,熱氣生清。
  • 易經中的陰和陽在我們生活中的具體表現和應用解析《一》
    說起易經中的陰和陽,很多人立即就會想起「風水」這兩個字,習慣性的會冠上「迷信」而嗤之以鼻,產生了牴觸心裡,看了我寫的文章慢慢的你就會改變你的看法。所謂的陰與陽,不過是生活中出現的自然現象,我們給它分類而已。就是事物的兩個對立面。
  • 中醫科普:解析「人為什麼要睡覺」和睡眠的原理是什麼?
    很多人都知道的是,白天工作,晚上睡覺,但是很少有人會去思考這裡面的原理是什麼?就是人為什麼會睡覺?今天小編會從中醫的角度和大家一起去了解,人,白天工作,晚上睡覺的原因是什麼?我們大家都知道,白天為陽,夜間為陰,一陰一陽之謂道,白天和黑夜組成了陰陽之道。
  • 否極泰來 陰極陽生
    成語引入中醫養生保健,讓人聯想到陽極陰生,陰極陽生,天人合一,適者生存。中醫整體觀認為,人是天地之間的一分子,與花草樹木,與魚鳥蟲蛇一樣,只有順應天地自然的變化,才能很好的生存,是謂天人合一。夏至養生 陽極陰生大自然有冷熱交替、四季變換,這是自然界陰陽轉換互生的結果,人在其中,就一定得順從適應這種自然界的變化,不可逆天行事,否則就會損害健康。順從適應自然變化也是養生保健重要的方式之一。比如夏至,它是陽極陰生的時間節點。中醫認為,夏至是陽氣最旺的時候,也是「陰陽爭死生分」的時節。
  • 陰陽學說的魅力,《黃帝內經》來解讀!
    陰陽五行學說是中華傳統文化中很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國學的精髓之一,自古以來,不少人對研究陰陽五行有著濃厚的興趣。但陰陽五行常常給人神秘莫測、奧妙無窮之感,想要吃透其中精髓,實在難呀!今天,小編就和您從《黃帝內經》的角度一起來學習學習陰陽學說,感受下中醫的魅力吧!來源:悅讀中醫,文章選自《內經精要譯註》;作者:鄭紅斌,包素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