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陽」為什麼是陰在前,而不是「陽陰」陽在前?
古嶽丘壑
陽爻(—)和陰爻(- -)兩種符號,是來源於遠古時期的結繩記事。當時,還沒有文字,或者文字還停留在符號階段,沒有形成完整的系統。而人類是群居動物,群居就必須要日常交流和各種情報分享。天氣不好或者部落有危險時,就需要有及時的情報。而古人在沒有文字的情況下,就用結繩記事的方式,來通知大家和記錄曾經發生的情況。
沒有危險,順利的事情或晴天,好的天氣就不打結。有危險,不順利的事情或陰天,不好的天氣就打個結。陰爻中間的空缺,不是被分成兩段的意思,是「結」的意思,是記錄或記載或後期引申為載物的系統之意。
《易經》裡的「易」,是日月交替的意思。「日」叫太陽,「月」叫太陰。所以也叫陽陰交替變化。最早是「一」畫開天,「陽」為上。
在宇宙或自然界中,是陽陰變化。但在人的生活當中,是遇到了災害就打結記事;遇到順利的事,就不打結。相當於遇到壞事記錄下來,遇到順利的事情就不記錄了。充分說明,人對生存環境是否安全的危機意識,是排在第一位的。
因為遠古時期,人類捕獵工具還沒有發明出來,人類在自然界裡,除了智力,其它能力相比較野獸來說,都是很弱小的。可以說是直接面對大自然的颶風,暴雨,雷電,以及洪水地震等災害和兇猛野獸的襲擊,生存環境是相當的惡劣。所以,人們的生存保障問題是最為優先的。對自己是否安全的新聞是比較敏感和優先關注的。
所以,即使是現在,也是好事不出門,壞事是傳千裡的。江湖上的算卦先生想賺你的錢,也都是先說你將會遇到某某災禍,然後,再騙你掏錢,說怎麼避免災禍。現在網絡上的標題黨,為了吸引眼球,也都是什麼所謂的駭人聽聞,騙你點擊閱讀。這都能說明,人的危機意識始終是排在第一位的。
另外,伏羲氏時代是母系社會向父系社會過渡時期,所以在人文生活中,也是重女輕男的,也是陰盛陽衰的。
從商代易經《歸藏易》中也能分析出,《歸藏易》是「坤」卦為首。意為萬物皆歸藏於地。可以看出,人們在生活中,獲取充足的物資和食物是最為重視的。依然是生存第一,以「陰」為先的。
到了周代,隨著父系社會的完全鞏固,《周易》雖改為「乾」卦為首,但儒家的謙虛之道和道家的以柔克剛的「水」特性文化興起,使得中國文化一直處於以陰柔為先和後發先至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