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極而太極,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陰,靜極復動

2020-12-06 文百味

太極是中國思想史上的重要概念,主要繼承自《周易》:「易有大恆,是生兩檥。兩檥生四馬,四馬生八卦。」(馬王堆出土本),兩漢改「恆」為「極」,而四馬同時改為四象。「太」與「大」古時相通,而「泰」又與「太」相通。而原文是指泰(坤乾)與恆(震巽)兩卦。「坤乾」是一種易書,出自商代,坤為金德,殷以金德王,故坤乾為商代之易。商代之易以為天道。

按照五德終始說,震為木德,夏以木德王,故震巽為夏代之易。夏代之易以為人道。是以泰恆闡天人之道。東周末年的《易·繫辭傳》(西漢馬王堆出土版本)記載有「古者伏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原與天文氣象及地區遠近方向相關,後來被宋代的理學家以哲理方式進一步闡釋。繫辭傳說:「一陰一陽之謂道」、「天之道,曰陰與陽也」,並引用孔子的話:「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所以說儒家認同:「道者,陰陽變化之理也。」道,即宇宙運行,自然變化的法則。也就是:道=太極=陰+陽,譬如:無+有。易經中的「太極」與「道」字相通,正因為萬物由「道」所生,因此萬物變化均由太極,化成兩儀、四象、八卦。

太極圖是指代表陰陽(太極)思想的中國符號,有時也泛指歷史上其他文化中所使用的與中國太極圖相似的幾何圖案。大約在北宋年間,在 道教出現。「太極陰陽圖」(又稱「太極兩儀圖」)常被錯認為「太極圖」。「太極」是由無極而來,是陰陽兩分前之混沌狀態,沒有陰陽分明的「陰陽魚」,只有外面之圓圈,內部有一群小點;然後是陰陽分明的「兩儀」(一般所說之『太極圖』);再來是陰陽中有陰陽是「皇極」。

無極圖

太極圖據說是宋朝處士陳摶所傳出,原叫《無極圖》。陳摶是五代至宋初的一位隱士,相傳對內丹術和易學都有很深造詣。據史書記載,陳摶曾將《先天圖》傳給其學生种放,种放以之分別傳穆修等人;种放又有傳《河圖》、《洛書》給李溉等人。後來穆修則傳〈太極圖〉傳給周敦頤。周敦頤寫了《太極圖說》加以解釋。據說現在我們看到的太極圖, 就是周敦頤所傳的。

《太極圖》,和原圖《無極圖》的圖形一樣,但讀法不同。

漢上易傳卦圖上·太極圖

涵括內丹修煉之理的「無極圖」。讀它的順序是從下而上。 最下一圈稱為玄牝之門,是內丹修煉的起點,指人身的下丹田命門兩腎空隙之處。這是人身祖氣所在之地,一切內丹根基,都從這裡開始。內丹術語,又稱為得竅。

第二圈稱鍊氣化神,指提起第一圈的祖氣,進行化煉,將後天之精化為先天之氣,再將先天之氣化為先天之神。這一層功夫 ,叫做煉己,主要在煉去後天的陰質,透出先天之神。

第三層,是五行之氣混合之象,指肝(木)、心(火)、脾(土)、肺(金)、腎(水)五臟之氣攢簇為一,稱為五氣朝元,五氣調和,故又稱為和合。更上一層,系由坎離 二卦變形而成,叫做取坎填離。到這一境界,已經獲得體內的精華,煉丹之藥成熟,叫做得藥。坎卦中爻為陽,為實。離卦中爻為陰爻,為虛。它們代表內丹中的腎水與心火,水火相交,在卦象言,就是將坎卦中的陽爻抽出填入,成乾卦,意味人變成純陽之體。最上一層圓圈,稱煉神還虛,復歸無極,指在得藥的基礎上,進一步回返到無極 ,那便是虛空大道了。整個煉內丹的過程便告完成,脫出煉成的聖胎,成為仙人,所以叫做脫胎求仙。

至於太極圖,是從上往下讀的。道教認為,從大道化萬物的順序看,是從太極分陰陽開始的,煉內丹則是逆著來路返回到大道,與道同體,自然長生不死成神仙。所以順化逆化方向相反,但所沿著的路徑則是同一條 。

周敦頤寫下《太極圖說》,解釋太極的奧秘。前半段基本上符合道教的思想。後半段比較多地講了儒家的仁義道德思想。 他的解釋,第一句是「自無極而太極」,意思是從無極生出太極,但南宋著名的理學家朱熹整理註解《太極圖說》時,刪去了「自」字,改成「無極而太極」,認為無極只是形容太極 ,說明它之上沒有更高的本原。這並不符合陳摶所傳《太極圖》的原意,而且抹去了它出自道教的事實。同時,朱熹對圖也有個別改動。

道教界人士,從宋以後也認同周敦頤的觀點。比如南宋時的蕭應叟就將之採入自己的重要著作《元始無量上品妙經內義》,以後四十三代天師張宇初也都採納其圖與說。

太極圖有另一種更加簡捷的畫法:就是用一個以曲線分隔的圓圈表示。

在這一圖中,一條曲線將它分為兩半,形成一半白一半黑,白者像陽,黑者像陰,白中又有一個黑點,黑中又有一個白點,表示陽中有陰,陰中有陽。分開的兩半,酷似兩條魚,所以俗稱陰陽魚。這一圖,與周敦頤太極圖有密切關係,可以說是前者的更加簡明的表述。它說明了世界由陰陽二氣、二元對立相互聯結的統一體。這一圖,過其圓心作任何一條直線將之分成兩半,任何一半中都包含陰陽兩個因素,絕不存在孤立的沒有內在矛盾的成分。有時人們又在其外面圍以先天六十四卦,表示太極是一切運動的發動者。

周敦頤的《太極圖說》中·說到「無極而太極,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陰,靜極復動,一動一靜,互為其根,分陰分陽,兩儀立焉」論述了太極與陽陽之間的關係。

陰、陽兩字的古義是背日和向日(山南水北,向日為「陽」;山北水南,背日為「陰」),起初並無任何哲學思想內涵。

· 陰,《說文解字》曰:「陰,暗也,水之南山之北也;從阜,侌聲」。侌,即古文『郬』(霒)字,「郬,雲覆日也,從雲,今聲」。

· 陽,《說文解字》曰:「陽,高明也;從阜,昜聲」。「昜,開也。從日、一、勿。一曰飛揚,一曰長,一曰彊(強)者眾貌」。段玉裁《說文解字注》:「闢戸謂之幹,故曰開也。從日一勿。從勿者、取開展意。」

按照徐復觀的解釋,侌、昜二字為陰、陽的本字,兼具意符和聲符的作用。「侌」字為雲覆日,雲覆日則陰暗;「昜」字為日出照於地上,日出照於地上則明朗。「一」象大地之形,「勿」乃象日初出時的光芒。侌、昜的原意就是有無日光的兩種天氣。中國春秋時代陰陽學說認為宇宙間所有事物皆有陰陽兩個屬性,他們相互依靠、相互制約、存有相互轉化的關係。陰陽家則把陰陽矛盾作用引起的變化推演至神秘化,「深觀陰陽消息,而作怪迂之變」。

《漢書·藝文志》記載「陰陽家者流,蓋出於羲和之官,敬順昊天,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時,此其所長也;及拘者為之,則牽于禁忌,泥於小數,舍人事而任鬼神。西漢儒生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中,更承繼陰陽家結合陰陽以及五行的論說,將陰陽五行視為政教制度的設立依據和根源。接著呂不韋及其所主編的《呂氏春秋》從陰陽氣數與天象、五行與物候和人事、世界圖式的和步整合等方面予以完善。如今陰陽理論已浸透到包括曆法,天文,氣象,中醫,武術,書法,建築,宗教,風水,佔卜等各種中國傳統文化事物當中,為中國傳統文化意識的重要成分。

中醫學

《黃帝內經》中的《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認為:「陰陽者,天地之道也。」由此,中醫學發展出人體陰陽理論來判斷疾病與決定治療方向。

人體不同的部位、組織,以至不同的生理活動,都可劃分為陰陽兩類,例如:

· 背為陽、腹為陰;

· 外為陽,內為陰;

· 上為陽,下為陰;

· 動為陽,靜為陰;

· 流動性佳為陽,流動性差為陰;

· 氣、魂與神為陽,血、津液與精為陰。

按照同樣道理,身體經絡分為陰與陽,不同的病證類型亦可按陰陽劃分,故有同病不同治的說法,就是因其『陰陽消長』不同而來。

根據《素問·陰陽離合論》:「陰陽者,數之可十,推之可百;數之可千,推之可萬;萬之大,不可勝數,然其要一也。」故陰陽可無限細分,而這概念亦應用於中醫學上,以解釋生理活動的不同狀態。例如:五臟為陰;當中的每一個臟器,其活動狀態又可細分為陰陽,如肝陰、肝陽;腎陰、腎陽等。

天文

《淮南子·天文訓》講天地的起源和演化問題,認為天地未分以前,混沌既分之後,輕清者上升為天,重濁者凝結為地;天為陽氣,地為陰氣,二氣相互作用,產生萬物。可見,陰陽是兩種哲學上(非科學)的基礎粒子,古人認為是宏觀物質形成的基礎。

數理陰陽

科學、現代的數理陰陽,揭示了陰陽的實質與基礎就是宇宙的「信-能-物-結構-功能-空時(氣)」等大統一的物質實體與非物質屬性的總括反映,構造了量度世界三基本要素「物-能-信」綜合物理化學陰陽指標EP—狀態函數、模糊變集及其劃分、評價與應用,給出了陰陽的數理、哲學、邏輯學定義與運算等創新方法與概念。

孫子兵法

「形兵之極,至於無形」

術數

《玉藻前》

日本神道下以源自中國的陰陽五行為基礎的陰陽道(在日本是法術的代名詞),古代在律令制管理下中務省的陰陽寮內所屬的官職之一,稱作陰陽師(日語:陰陽師/おんみょうじ Onmyōji *)。

禪宗

菩提達摩與慧可。

禪宗六祖惠能的三十六對法:

· 外境無情有五對:「天與地對,日與月對,明與暗對,陰與陽對,水與火對。」

· 法相語言有十二對:「語與法對,有與無對,有色與無色對,有相與無相對,有漏與無漏對,色與空對,動與靜對,清與濁對,凡與聖對,僧與俗對,老與少對,大與小對。」

· 自性起用有十九對:「長與短對,邪與正對,痴與慧對,愚與智對,亂與定對,慈與毒對,戒與非對,直與曲對,實與虛對,險與平對,煩惱與菩提對,常與無常對,悲與害對,喜與嗔對,舍與慳對,進與退對,生與滅對,法身與色身對,化身與報身對。」

科學上的意義

丘成桐曾評論說:「我們中國喜歡講的陰陽,其實就是一個屬於幾何的對稱。在數學上有一個叫龐加萊對偶的概念,其實就是陰陽,但這個概念要比陰陽具體得多,同時也真正用在了數學的發展上。」

波爾的量子力學的互補原理和大象勳章上的太極圖以及格言-對立即互補

相關焦點

  • 無極而太極——中國古代哲學超前的宇宙觀
    中國傳統哲學中的宇宙觀可以用一句話概括,就是「無極而太極」。本來是一句哲學思想,但是現代的太空科學家傾向以「無極」解釋宇宙的起源。這龐大的黑能量,恰好與中國北宋時期周濂溪(即周敦頤)的「無極」不謀而合。在周濓溪的《太極圖說》的第一的話就是「無極而太極」,太極起動後就有陰陽兩儀。隨後,他又加入了水火土金木等五行,於是萬物就生生不息地繁衍下去了。
  • 在太極文化中預測並尋找磁單極子是否存在
    離開科學依據,我們用中國的太極文化預測磁單極子是否存在。無極而太極,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陰,靜極復動,一動一靜,互為其根,分陰分陽。太極文化包羅萬象其大無外其小無內!沒有永遠的陰,也沒有永遠的陽。至陰而復陽,至陽而復陰。磁極子從N極射出沿著磁感線進入S極或者從S極射出沿磁感線進入N極周而復始。這正如太極的陰陽兩極,有陰有陽但沒有永遠的至陰至陽。
  • 靜能生慧,慧能生智
    一個人內心不靜,很難真正思考問題,做人做事也一定會浮躁。心靜使人理智,在冷靜的觀察中審時度勢,做出合乎理性的判斷,而急中生智,也只不過將腦中一切無關的事,快速調整為「靜音」狀態,頓時生出化解危難的智慧。
  • 筋骨辨證中的動與靜
    我國古代哲學家王夫之認為,動靜者,乃陰陽之動靜,明確指出了動與靜屬於陰陽學說的範疇。《內功圖說》指出:「天地本乎陰陽,陰陽本乎動靜。人身,陰陽也;陰陽,動靜也。動靜合宜,氣血和暢,而疾不生,乃得盡其天年。」由此可知,動與靜跟中醫辨證思維密不可分。
  • 中國古太極文明宇宙大統一論核心概念和理論是什麼?
    13 太極☯生兩儀宇宙中黑洞就是宇宙創生核,黑洞創生物質的過程《易》中就是太極生兩儀過程,老子道生說中就是「一生二」。太極生兩儀過程創生的正反物質總是對等的,正反物質一半對一半。光子→正中子+反中子太極生兩儀過程,將能量鎖閉在質量裡。3. 中微子→正電子+負電子低能態無極生小兩儀過程。從以上分析可以歸納出質量的本質就是物質內蘊涵正負電荷數的計量。19 引力的本質是什麼?
  • 番薯:靜山
    文/袁慧銘靜山之三十一  10.5×17.5cm 紙本水墨 2019靜山之十三  8×36cm 紙本水墨 2019靜山之十六  6×54cm 紙本水墨 2019靜山之十九  6×54cm 紙本水墨 2019
  • 十首描寫靜的古詩詞,時光靜好忙讀書,細水流年閒彈琴
    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靜如處子、動如脫兔。時光靜好,與君語;細水流年,與君同。靜可以行端影直,靜可以深思熟慮。三國時諸葛亮也說,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範仲淹在嶽陽樓上高歌,「浮光躍金,靜影沉璧,漁歌互答,此樂何極!」王羲之在蘭亭狂草,「趣舍萬殊,靜躁不同,暫得於己,快然自足」。東坡夜飲酣醉,「夜闌風靜縠紋平。
  • 「汽車人」林肯之靜,至剛至陽,至陰至柔
    林肯在廣州車展詮釋了什麼是林肯之道,什麼是靜謐之旅——林肯之靜,可至剛至陽,亦可至陰至柔。文/《汽車人》麥可每次車展,林肯的布展都是簡約而大方的美式風格,今年也不例外。一個至陽至剛,一個至陰至柔,林肯之靜,是調和之靜,也是廣博之靜。男人的快樂很簡單,女人的幸福則要細心呵護。林肯在廣州車展詮釋了什麼是林肯之道,什麼是靜謐之旅——林肯之靜,可至剛至陽,亦可至陰至柔。
  • 空調靜音,多靜才夠靜?低於30分貝意義並不大
    空調靜音,多靜才夠靜?低於30分貝意義並不大 2008年06月11日 10:18 來源:廣州日報 想換個靜空調,去賣場一了解,又被那些一個更比一個低的分貝值搞糊塗了。到底這些數值應該多少才合適,為了更低的分貝值而買貴的產品,究竟划算不划算? 文/圖片整理 記者 張遠惠  何為靜音空調  日前記者在走訪各家電賣場時發現,空調的噪音參數開始成為各大廠商參數單上的又一大賣點。
  • 如何進入「真靜」
    求靜的法門,雖不可取,也是沒辦法的辦法。因為它在眾多的念頭中又增加一個球的念頭。 一般初學靜功的人,由於心理和生理均趨向於動,故而很難入靜。常有人說:讓我動起來容易,讓我靜下來卻是打死我也靜不下來的。在心理上,意識、思維、知覺、情感等,如「求靜」的法門,雖不可取,也是沒辦法的辦法。因為它在眾多的念頭中又增加一個「求」的念頭。一般初學靜功的人,由於心理和生理均趨向於「動」,故而很難入靜。常有人說:讓我動起來容易,讓我靜下來卻是打死我也靜不下來的。
  • 周敦頤《太極圖》,249字道出宇宙人生的真相
    《太極圖說》全書只有249字,講述了很多人生道理,是宋代哲學家周敦頤的作品。周敦頤受《周易·繫辭傳》的啟發,寫了這本書。受《周易·繫辭傳》的啟發,周敦頤在《太極圖說》中說:"太極生於無極,太極生於陽,靜而極動,極靜再動,一動一靜互為根本,分陰為陽,兩儀立。"古人認為五行統一於陰陽,陰陽統一於太極。兩個太極用黑白兩個魚形圖案組成圓形圖案,太極一詞最早出自《易傳,繫辭》。
  • 靜山丨器物的意志
    靜山·器物齊聚六十位手作人的匠心,一針一線皆是心情,一花一草都是筆墨。花有百樣,景有萬重,以美之盛姿,裝點生命一瞬。山靜日自長,千年如一日。靜山手作浸染著藝術家的體溫,灌溉著手作人的心血,傳遞著每時每刻的匠心,靜山內正在發生的一切,使器物擁有了對抗時間的靈魂。即使時光再久,回味時皆是無窮故事。真實自有萬鈞之力。
  • 往後餘生,靜而不爭
    餘生可貴,請別浪費,往後餘生,靜而不爭。無緣之人,不留什麼是緣分?有人把緣分分為三個等級:可遇而不可求的,屬上等緣;可遇亦可求的,屬中等緣;可遇而無需求的,屬下等緣。緣分何等,均不離「珍惜」二字。緣分,是命運糾纏的絲線,線斷了,就意味著緣分就到此為止。
  • 我想靜一靜——你渴望逃離喧囂嗎?
    你想靜一靜嗎,為什麼?在剖析過科學研究中冷冰冰的細節之後,亦或是研討過聲波震動穿過耳骨的過程後。「你是否喜歡安靜」這個問題似乎不再恰當。科學家們終其一生俯身將耳朵貼在門上靜靜傾聽自然的聲音,傾聽大腦、身體以及這個物理化的世界。而事實上人們所要求的,是聽聽自己的聲音。
  • 光子為什麼沒有靜質量?
    這篇文章介紹為什麼光子無靜質量的問題。那麼這些推導與光子無靜質量表現有何關聯呢?其實,光子無靜質量的解讀也是對靜質量如何形成的解讀。基於對稱性法則可知,光子是發生糾纏空單主體物象形成的物象環在與其運動方向軸線正交平面對稱分布,從而形成的1級麻花形閉環。當有2級環存在時,基於同樣的物空象互繞對稱性法則,1級環因被要求環繞其作為整體形成2級映射糾纏環空象而存在,所以會在極小二維平面內以閉合環形態存在,從而具有靜質量表現。
  • 只有老師先「靜下來」,學生才會「靜下來」
    有的家長則反思自己「閒下來時只會刷視頻、刷抖音,真該向孩子們學習,靜下心來讀報紙」。只有老師先「靜下來」 學生才會「靜下來」事實上,在雲大附中星耀學校,語文教學的改革實驗不是只在熊芳的課堂上。多年來,校長劉衛華常常對老師說:「教師怎樣,學生就怎樣;學生怎樣,國家的未來就怎樣。」
  • 王維鳥鳴澗:一個靜字統全篇,一個空字見神韻,歲月靜好意無限
    需要特別指出第二句詩中的「靜」字,是詩眼,整首詩都是圍繞「靜」字來寫的。我們再讀一讀,「人閒」是心靜,「山空」是夜靜,月出驚鳥,時鳴山澗,這些細微的動,是以靜為前提的,靜中有動,反過來更顯得鳥鳴澗的幽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