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經典閱讀優秀文章展——《黃帝內經》讀書感悟

2020-11-26 搜狐網

原標題:中醫經典閱讀優秀文章展——《黃帝內經》讀書感悟

點擊上方「公眾號」可以訂閱哦!

《黃帝內經》是我國傳統醫學四大經典著作之一,也是第一部冠以中華民族先祖「黃帝」之名的傳世巨著。它確立了我國中醫學獨特的理論體系,成為了中醫藥學發展的基礎和源泉,是我們後人學習中醫的必讀經典。

《內經》雖是一部中醫著作,但書中所闡述的醫理、醫術讓我覺得不僅形象逼真,而且讀起來朗朗上口。我閱讀的是清朝張志聰做注的版本,大一的時候開始看第一遍,剛開始的時候,對於文言文功底比較弱的我來說,真的是舉步維艱。於是我就結合著原文和批註一起看,他所批註的內容,真的給了我很大的幫助。通過閱讀《黃帝內經》,仿佛給我打開了一扇通向中醫之路的大門,讓我領略到了中醫的魅力與神奇,成為了我學習中醫的啟蒙老師,堅定了我將中醫的這條道路走下去的信念。

《黃帝內經》的理論體系

《內經》成書於大約2000年前的秦漢時期,是我國現存成書最早的一部醫學典籍。書中總結了春秋戰國時期的醫療經驗和學術理論,並吸收了秦漢以前有關天文學、歷算學、生物學、地理學、人類學和心理學方面的知識,運用陰陽、五行、天人合一的理論,不僅闡釋了人的生命的來源,同時也系統全面地闡釋了人的生理機能,病的發生發展,病的診斷治療,及其保健養生長壽的方法。

《黃帝內經》的理論體系大致分為四部分:髒象(包括經絡)、病機、診法、治則。其中體現了天地人三才一體的整體觀、人命至重以人為本的醫道觀、陰平陽秘的恆動觀,以及未病先防既病防變的防治觀。

「髒象」一詞,首見於《黃帝內經素問•六節藏象論》。所謂髒象,指的是藏於體內的臟腑組織器官及其表現於外的生理、病理現象。髒象學說是以五臟六腑、十二經脈為物質基礎的。《黃帝內經•靈樞經水第十二》說:「經脈十二者,外合於十二經水,而內屬於五臟六腑。」 而且《黃帝內經》充分認識到「有諸內必形諸外」的辨證法則,使髒象學說系統而完善。正如《黃帝內經靈樞•本髒》說:「視其外應以知其內臟,則知所病也。」六腑內合於五臟,外應於皮肉筋骨,看到外部表象,就可以反映出其內臟的狀況,知道其病在何處。

髒象學說,主要包括臟腑、經絡和精氣神三部分。臟腑又由五臟、六腑和奇恆之腑組成。人體是一個統一的整體,人體內各臟腑組織器官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通過經絡相互溝通,在生理上相互聯繫。如《黃帝內經素問•五臟生成篇》說:「心之合脈也,其榮色也,其主腎也;肺之合皮也,其榮毛也,其主心也;肝之合筋也,其榮爪也,其主肺也;脾之合肉也,其榮唇也,其主肝也;腎之合骨也,其榮發也,其主脾也。」 臟腑雖因形態功能之不同而有所分,但它們之間卻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合作、相互為用的。

經絡系統可以分經脈、絡脈和連屬組織三部分。《靈樞•本髒》說:「經脈者,所以行血氣而營陰陽,濡筋骨,利關節者也。」經脈是人體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對於運行氣血、聯繫臟腑官竅、溝通內外起著重要的作用。

精氣神為人身三寶。精,包括精、血、津、液;氣,指宗氣、榮氣、衛氣;神,指神、魂、魄、意、志。《黃帝內經靈樞•本髒》說:「人之血氣精神者,所以奉身而周於性命者也。」可見,精氣神對人體十分重要。精和氣是構成人體的基本物質,氣和神又是人體的複雜的功能,也可以認為氣為精之御,精為神之宅,神為精氣之用。

病機學說主要研究的是疾病的病因、發病和病變。對於病因,《黃帝內經素問•調經論》中說:「夫邪之生也,或生於陰,或生於陽。其生於陽者,得之風雨寒暑;其生於陰者,得之飲食居處,陰陽喜怒」。風雨寒暑實為「六淫」(外因)的概括;陰陽喜怒乃「七情」(內因)的概括;飲食居處即「飲食勞倦」(不內外因)。正邪雙方力量的對比,決定著疾病的發生與發展。邪正相爭的勝負決定了發病與否,邪勝正負則會發病。疾病並不是不變的,其變化很複雜。疾病會受到不同因素的影響導致病變。

望聞問切對於中醫診斷來說非常重要。望聞問切四診來源於《黃帝內經》,其中《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善診者,察色按脈,先別陰陽,審清濁,而知部分;視喘息,聽音聲,而知所苦;觀權衡規矩,而知病所主;按尺寸,觀浮沉滑澀,而知病所生。以治無過,以診則不失矣。」可見,四診是通過觀神色、察形態、辨舌苔、聞聲、嗅氣味、詢問患者、切脈與切膚來對病人進行診斷。單單就一個舌象,就會衍生出不同的分類。首先看舌質,舌神榮枯,舌色是否為淡紅;舌形有老嫩、胖瘦、齒痕、腫脹、點刺、裂紋;舌態有萎軟、強硬、歪斜、顫動、短縮;還有舌苔,薄厚、潤燥、膩腐、剝落……

《黃帝內經》與男女生命規律

《黃帝內經》開篇「上古天真論」裡曾提到過一個重要的定律,叫做「女七男八」。女七男八就是指女子的生命節律跟七相關,男子跟八相關。

根據《黃帝內經•上古天真論》,女性一七時,腎氣盛,齒更髮長;二七時,任脈通,開始有月經,能懷孕生育;三七,腎氣平衡,發育基本完成了;四七,筋骨堅,身體盛壯;五七,面容開始憔悴,頭髮開始掉落;六七,三陽脈開始衰落,面色枯槁,頭髮白了;七七,進入絕經期。

從這個生命周期可以看出,女性在28歲生理上達到最佳狀態。28歲之後,身體開始走下坡路,所以說呢,28歲的女性們就應該開始保養身體了。平時應該注意活血與養血,多吃一點大棗、阿膠,注意飲食的健康。

而男性是以八為周期。一八時,腎氣開始充實,頭髮牙齒開始生長;二八,腎氣盛,具有了生殖能力;三八時,腎氣平和,身高達到極限;四八,筋骨強盛,生命達到極點;五八,腎氣衰落;六八,臉色枯焦,頭髮花白;七八,精氣不足;八八時,沒有生殖能力。可見,男性身體最佳年齡為32歲。40歲的時候,就應該重視補腎養陽了,平時可以多食用黑色食物,如黑豆、黑芝麻等。

通過《黃帝內經》,我們了解到了女七男八的道理,洞悉了生命節律,我們就應該順勢而為,注重養生與健康。

《黃帝內經》與養生

世界萬物,生命是最寶貴的。《黃帝內經》開篇的「上古天真論」中說道:「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

人的自然壽命為百歲,能否達到這一壽限,關鍵在於能否堅持養生。養生者,皆度百歲,不養生者,半百而衰。應該順應自然規律,調攝精神,節制情慾,保養元氣,抗禦外邪,節制飲食,勞逸適度。《內經》提出了養生的最高標準是「形與神俱」,即年至百歲仍然形體壯實,精力旺盛,動作不顯衰老。而且《內經》中批評了那些不懂養生的人,違背養生規律,「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恣意飲酒作樂,只貪圖一時的心歡,作息無規律,所以容易衰老得病。

通過《內經》我們可以知道要想做到養生,首先要順應四時季節變化。春發陳,夏蕃秀, 秋容平,冬閉藏。春天,是生命萌發的季節。我們應當入夜即睡眠,早早起身,舒張形體,使精神愉快,胸懷開暢。夏天,是繁衍秀美的季節。應當在夜晚睡眠,早早起身,使心中無存鬱怒,氣機宣暢,通洩自如,精神外向,對外界事物有濃厚興趣。秋天,是萬物成熟的季節。應當早睡早起,保持神志安寧,保持肺氣的清肅功能。 而冬天,是生機潛伏的季節。要注重「緊閉堅藏」,躲避寒冷,求取溫暖,不要使皮膚開洩而令陽氣不斷地損失。我們要做到不違背天時氣候,夏季要養心氣,秋季養肺氣,冬季養腎氣,在相應的季節做該做的事。

做到養生,其次是要注意飲食。飲食要有節制,要講究吃的科學和方法。一是飲食要適量。吃東西不要太多,也不要太少,要恰到好處,饑飽適中。 「凡食之道,無飢無飽,是之謂五臟之葆」其中的「無飢無飽」,就是進食適量的原則。只有這樣,才不致因饑飽而傷及五臟。二是飲食應定時。「不時,不食」,這是孔子的飲食習慣,即不到該吃飯的時候,就不吃東西。一日三餐,食之有時,脾胃適應了這種進食規律,到時候便會作好消化食物的準備。現在有很多好吃零食的人,到了該吃飯的時候,常會沒有飢餓感,勉強塞進些食品,也不覺有何滋味,而且難以消化。三是要把好「入口」關,進食優質、安全、放心飲食,拒絕不潔食物和垃圾食物。四是講究烹調方法,做到科學、衛生、營養。

做到養生,更重要的是養心。《內經》認為是平淡寧靜、樂觀豁達、凝神自娛的心境。常保持心理平衡的人五臟淳厚,氣血勻和,所以能夠健康長壽。「心理平衡」是健康長壽的基石。對於現代都市人來說,誰擁有了心理平衡,誰就擁有了健康長壽。「養心」就是擁有心理平衡的重要方法。

《黃帝內經》是一部經典的中醫藥學著作,它不同於西醫書籍那樣將人體進行解剖、生理、病理等學科性細化,而是通過陰陽五行學說和天人合一理論構建了完整的中醫藥學體系。同時它也是一部偉大的哲學典籍,我通過閱讀它,讓我認知了日常事物中的深奧智慧,明白了許多事物和事物之間的聯繫以及其中的辯證法思想。

傳頌千年的《黃帝內經》養生學說思想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經過我國幾千年曆代醫家不斷實踐總結。它值得我們這些中醫藥傳人不斷地繼承,更值得我們不斷地去完善,使中國中醫養生在世界得以發揮,為全人類的健康事業發揮更大作用。我們也要借鑑《黃帝內經》中的養生知識,關愛生命,讓我們的生活更快樂,更健康!

(作者學校:山西中醫學院)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責任編輯:

相關焦點

  • 中醫經典閱讀優秀文章展——《黃帝內經》學習心得
    原標題:中醫經典閱讀優秀文章展——《黃帝內經》學習心得 和大多數中醫學子一樣,初學內經時我也覺得她太博大精深,晦澀難懂,理論性太強,不能直接指導臨床,自然學習興趣就漸減。然而到了高年級,隨著各科學習的深入,並跟過中醫門診,特別是上次參加內經培訓後,我對內經有了些許思考與感悟,現總結如下。
  • 中醫經典閱讀優秀文章展:《黃帝內經》心得體會——淺談養生
    原標題:中醫經典閱讀優秀文章展:《黃帝內經》心得體會——淺談養生 點擊上方「光明微教育」可訂閱哦! 眾所周知,《黃帝內經》分為《素問》和《靈樞》兩個部分,是一部博大精深的醫學經典著作,也是每一個中醫學子必讀的中醫典籍,是中華炎黃子孫尋求養生之道的寶藏。
  • 中醫經典閱讀優秀文章展:悠悠蒼天,此何書哉!——《黃帝內經》心得...
    原標題:中醫經典閱讀優秀文章展:悠悠蒼天,此何書哉!——《黃帝內經》心得感悟 點擊上方「 光明微教育」可訂閱哦!而我從剛剛進入大學接觸中醫的時候就已聽聞《黃帝內經》(以下簡稱《內經》)的大名,位冠中醫四大經典之首,這不由得讓人好奇,這本博古通今的書,究竟是一本什麼書呢?
  • 中醫經典閱讀優秀文章展——陽道實,陰道虛
    原標題:中醫經典閱讀優秀文章展——陽道實,陰道虛 這個我們可以從《黃帝內經》的相關篇章中找到答案,例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陰在內,陽之守也;陽在外,陰之使也。」《素問•陰陽離合論》:「外者外陽,內者為陰。」《素問•調經論》:「夫陰與陽,皆有俞會,陽注於陰,陰滿之外」等等。所以《黃帝內經》已經給我們提供了陰陽的「定義」,毋庸我們去費力的探索,這個概念就是「內外」。
  • 誦讀醫學經典——《黃帝內經》素問·陰陽離合論篇(一)
    SBS健康節目主持人90後軟妹子一枚 愛貓·愛旅行·懂健康「希望能用聲音,在年輕人中掀起中醫健康新熱潮……」大家好,我是曹曦,歡迎收聽誦讀醫學經典——黃帝內經。今天我將繼續為大家分段誦讀黃帝內經原文及白話文解釋,《黃帝內經》是中國第一部養生寶典,也是中國最早的醫學典籍,奠定了人體生理、病理、診斷以及治療的認識基礎,是影響極大的一部醫學著作,被稱為醫之始祖。此書講到了怎樣治病,更重要的是講到了怎樣不得病,書中還有許多與人體健康有關的其他內容,涉及養生、預防、針灸、調攝等諸多方面。
  • 誦讀醫學經典——《黃帝內經》素問·金匱真言論篇(十一)
    SBS健康節目主持人90後軟妹子一枚 愛貓·愛旅行·懂健康「希望能用聲音,在年輕人中掀起中醫健康新熱潮……」大家好,我是曹曦,歡迎收聽誦讀醫學經典——黃帝內經。今天我將繼續為大家分段誦讀黃帝內經原文及白話文解釋,《黃帝內經》是中國第一部養生寶典,也是中國最早的醫學典籍,奠定了人體生理、病理、診斷以及治療的認識基礎,是影響極大的一部醫學著作,被稱為醫之始祖。此書講到了怎樣治病,更重要的是講到了怎樣不得病,書中還有許多與人體健康有關的其他內容,涉及養生、預防、針灸、調攝等諸多方面。
  • 黃帝內經:天真的人能得到天助
    中醫是博大精深的,作為一門能夠通曉宇宙道理的學問,過去這一兩百年可以說飽受垢病,很多人都不太理解。所以,我們特別希望能夠用一種嶄新的視角,用我們現代人都能理解的語言,重新去講講我們的中醫經典《黃帝內經》,它是一本足足可以讓很多人一輩子都捨不得讀完的書。
  • 自我康療30:解讀《黃帝內經·素問·陽明脈解論》
    自我康療30:解讀《黃帝內經·素問·陽明脈解論》《黃帝內經》裡記載著這樣一段對話:黃帝問曰:足陽明之脈病,惡人與火,聞木音則惕然而驚,鐘鼓不為動,聞木音而驚何也?願聞其故。岐伯對曰:陽明者,胃脈也,胃者土也,故聞木音而驚者,土惡木也。
  • 《黃帝內經》洩露天機:女7男8,「生命密碼」暗藏在人的年齡中
    《黃帝內經》是以醫學原理為核心,集合文學、哲學與史學的巨著,藏著中國人的生命密碼。將對治中國人的病因、病理和診療方法,凝練成一套完整而深刻的認知體系。中醫核心理論的源頭,陰陽五行、脈象、藏象、經絡學等皆來源於此。
  • 《黃帝內經》裡的10句經典語錄,體悟深刻,句句受用!
    《黃帝內經》裡的10句經典語錄,體悟深刻,句句受用。1. 春夏養陽,秋冬養陰。語出《黃帝內經·四氣調神大論》。春天和夏天的時候,應當蓄養陽氣。語出《黃帝內經素問·上古天真論篇》。保持著自身的恬淡虛無,這樣真氣會按照自己的本性運行。精神內守而不耗散,那麼,你的病還從哪來呢?3. 七七,任脈虛,太衝脈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壞而無子也。出自《黃帝內經·素問》。
  • 《黃帝內經》中暗藏的修行方法,有啟發!
    作者:陳全林某女士,是北大樓宇烈先生的學生,她很推崇《黃帝內經》,認為當代真正懂這部經典的人還沒有。她想舉辦一個《黃帝內經》、《黃帝陰符經》的講課、培訓,想找人講課,想請我推薦講課老師。我推薦了兩位。我談到了《黃帝內經》與修道的道理,好比《西遊記》的回目就是丹訣,而故事文本裡隱藏者很多丹道口訣。《黃帝內經》的陰陽論、藏象論、經絡論、精氣神論、天人合一論等,都是丹道的基本內容。而《黃帝內經》裡很多篇章的標題,是丹道理法,而一些篇章裡的部分內容,也是丹道口訣、丹道理法。
  • 《黃帝內經》:「法於陰陽、和於術數」,百病的起因,無非一個
    #黃帝內經裡的養生名言#>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中醫養生也逐漸被大家所喜愛。中醫典籍《黃帝內經》裡,就有很多關於疾病形成、健康養生的論述。《素問.上古天真論》: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這應該是中醫關於健康長壽最早的總結。
  • ...我用量子化學來解釋 《黃帝內經》裡說的精、氣、神到底是什麼
    在這個過程中,我也逐漸學習了一些中醫基本知識,尤其對於《黃帝內經》 學得比較多,幾乎是一個字兒一個字兒摳的。像我這樣的人呢,儘管學起來很困難。但是,還是學了不少東西。所以,最後我得出一個結論。  什麼結論呢?  就是這個《黃帝內經》裡面所講的原理啊,從當代自然科學的角度來看,那絕對是一個超前的科學。
  • 《黃帝內經》:百病生於氣,止於音。五行音樂對五臟的療愈
    中醫所用「藥」大多為草藥,而藥字的繁體字是音樂的」樂(樂)「字加」艹「字,即」藥「,這也直接表明了:音樂(樂)是大藥(藥)。人體有磁場,音樂有能量。《黃帝內經》提出了「五音療疾」的理論。(後面我們會提供五種音樂古曲參考。)
  • 《黃帝內經》:「亢則害、承乃制、制則生化」,怎麼理解
    《黃帝內經》:「亢則害、承乃制、制則生化」,怎麼理解。關於養生,越來越受到我們重視,畢竟,即使身家億萬,總比不上身體健康。但是,養生「養」的是什麼?這個問題,相信能難倒大部分朋友。即使沒有被難倒的,您的答案是什麼,養陽、養陰、養氣還是養血?確實,在具體的操作上,陰陽氣血的調理、或者說補益陰陽氣血,是大部分養生之道所應該做的。
  • 中醫築基為什麼要學天文?
    直接報名築基二期請點文末閱讀原文
  • 2017年諾貝爾醫學獎,生物鐘,時間醫學與黃帝內經有關係嗎?
    因為只有70年歷史的諾獎,卻證實了二千七百年前,中醫的經典,黃帝內經,傷寒論關於時間醫學的內容記載,歷史悠久與正確。這顯然是內經「根於中者,命曰神機,神去則機息;根於外者,命曰氣立,氣止則化絕。」張介賓云:「物之根於中者,以神為主,而其知覺運動,即神機之所發也;物之根於外者,必假外氣以成立,而其生長收藏,即氣化之所立也。」的白話解。古人所謂「天人相應」等理論其實就是現代時間醫學的理論基礎。
  • 35歲後,為什么女人比男人越來越顯老,2000年前黃帝內經已揭秘
    這其中的答案,就藏在2000年前的一本書中,那本書就是《黃帝內經》。△以上圖片來自網絡《黃帝內經》言:「女子七歲,腎氣盛,齒更髮長。從《黃帝內經》中,我們可得知,女子是以7年為一個周期計算生命生長;男子則是以8年為一個周期計算生命生長。
  • 《黃帝內經》中的養生之道 五味相宜調五臟
    可在中醫看來,口味輕重可不能隨意開玩笑。   根據中醫五行學說,酸、辛、苦、甘、鹹五種味道與五臟有著特定的「親和性」。《黃帝內經·素問·宣明五氣篇》說道,「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鹹入腎,甘入脾。」
  • 《黃帝內經》病機秘訣:火邪引起的神志病變,涼開三寶可以勝任
    在對於疾病的分類上,我們傳統的中醫總是有著各種標準,而籠統來看,其實各類疾病都可以歸於外感或是內傷。外感,即外來之邪氣侵襲人體,如風、寒、暑、溼、燥、火各六淫以及癘氣等,最常見之感冒便屬於外感疾病的一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