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中醫經典閱讀優秀文章展——陽道實,陰道虛
點擊上方 「光明微教育」可以訂閱哦!
在解釋「陽道實,陰道虛」這一理論之前,我們要首先明白何為陰陽。這個我們可以從《黃帝內經》的相關篇章中找到答案,例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陰在內,陽之守也;陽在外,陰之使也。」《素問•陰陽離合論》:「外者外陽,內者為陰。」《素問•調經論》:「夫陰與陽,皆有俞會,陽注於陰,陰滿之外」等等。所以《黃帝內經》已經給我們提供了陰陽的「定義」,毋庸我們去費力的探索,這個概念就是「內外」。其他的,諸如「上為陽,下為陰」、「左為陽,右為陰」、以至於「前為陽,後為陰」等等說法,都不太符合要求。因為他們雖然並不違背陰陽「部位」概念的最初含義(「陽」代表日光照射的一面,「陰」代表日光照不到的一面),但這些定義都會隨著體位的變化或者場合的變化而變化,不足以當作學術概念來使用——因為哪怕是轉一下身體,陰陽都會發生變化。故只有將「內外」作為陰陽的概念,陰陽才有了固定而具體的含義,不會隨著時間和空間的變化而變化。這樣的話,陰陽的運動就表現為兩種形式,那就是「出」與「入」,通過出入的運動而形成了「陽道實,陰道虛」這樣兩種狀態五種。
在古人的思維裡,天地和人體都遵循著一個共同的規律,也就是所謂的「天人合一」。所以「陽道實,陰道虛」這一規律不管是在天地自然還是人體身上都可體現。
1
天地之間的「陽道實,陰道虛」
人有呼吸則活,無呼吸則死,天地也一樣,也有呼吸。古人將天地的呼吸稱為「天地交感」,正是因為這種呼吸,地球才有了生氣,萬物並育而不相害。天地呼吸的過程古人用天氣下降和地氣上升表示,且天氣下降和地氣上升是同時發生的。當天氣下降多於地氣上升時,整個氣的方向是向地,大地開始變熱變實,這個過程就是「陽道」;反之當地氣上升多於天氣下降時,整個氣的方向是虛空,大地就開始變寒變虛,這個過程就是「陰道」。即《黃帝內經》所謂的「陽道實,陰道虛」。 天為陽,地為陰,天陽來入,地熱散出。春天,隨著太陽的入射能量逐步增加(陽生),地面的散射量也逐漸增加(陰長),即所謂的「陽生陰長」,此時陰陽「榮辱與共」,自然界呈現出「天地俱生,萬物以榮」的景象。但此三月天氣進入量多於地氣外出量,入多於出,「陽勝於陰」,故大地逐漸變溫,萬物開始復甦,這便是天地所呈現的少陽象「發陳」;夏天,從立夏開始到大暑之氣結束,氣溫一直處於上升的過程,因為雖然天氣進入量繼續增多,同時地氣外出量也隨之增多,但始終是天氣進入量多於地氣外出量,所以天氣越來越熱,此時萬物繁盛,這便是大地所呈現的太陽象「蕃秀」;當然春夏又有不同,雖然都是陽勝則熱,春時的陽勝還只是陰虛(只是地面的散熱能力尚且不及的緣故)而陽相對的「勝」,夏時的陽勝則是陽勝(太陽的入射能量過於強盛)之「盛」。秋天,「陽殺陰藏」,天氣的進入量開始減少,同時地氣的外出量也開始減少,但是地氣的外出量多於天氣的進入量,大地開始轉涼,此時萬物呈現枝葉少而果充實的豐收景象,這便是大地所呈現的太陰象「容平」;冬天,此時太陽已經極偏遠,天氣進入量繼續減少,同時地氣外出量也開始減少,但地氣外出量多於天氣進入量,大地開始變寒,萬物一片伏藏之象,這便是天地所呈現的少陰象「閉藏」。秋冬皆為陰盛於陽,即為入不敷出,其氣漸寒,然而秋以陰盛言,冬以陽虛名者,其理亦是相對而言。
2
人體之中的「陽道實,陰道虛」
既然天地之間就是通過上下的出入運動進行著能量的交換,人體亦是這樣,體內也是不停的與外界進行能量的交換。如果不考慮外界因素,往外耗散的就是陰,抑制往外耗散的就是陽,即《素問•生氣通天論》所說的:「陰者,藏精而起亟也;陽者,衛外而為固也。」而形成人體的「陽道實,陰道虛」的狀態在《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中可以找到依據, 「陽盛則身熱,腠理閉,喘粗為之俯仰,汗不出而熱,齒幹以煩冤,腹滿死,能冬不能夏。陰盛則身寒,汗出身常清,數慄而寒,寒則厥,厥則腹滿死,能夏不能冬。此陰陽更勝之變,病之形能也。」出者為陰,入者為陽,當人體處於陽盛時,則陽氣由外向內增加,而陰氣向外消耗減少,此為陽道實。這時陽氣向內入多則身熱,汗毛孔閉住,汗不出,體內氣多便會喘粗胸滿、煩躁,若陽入過多,人體之氣過盛,以致於腹部都會脹滿,則必然會導致陰陽離決而死。當人體處於陰盛狀態時,則與陽盛相反,即陰氣外出增加,而陽氣內入減少,為陰道虛,陰氣處於向外耗散狀態,則毛孔張開,汗出,身冷,當陰氣外出到身已冷,同時內裡一點氣都沒有,吃完食物之後不能消化而表現腹滿時,便是除中,也會陰陽離決而死。明白了人體「陽道實,陰道虛」這一道理,將會對我們學習中醫有重要的指導意義。《黃帝內經》云:「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與本。」而這個本就在於陰陽,所以中醫在辯證論治時最先辨別的就是陰陽,明白了「陽道實,陰道虛」有利於我們更好的辯證和用藥。簡單而言,當我們通過四診合參而判斷出人體總體處於一種向外耗散的狀態時,我們就可以診斷為患者陰證,在治療時就要選用一些能夠固護肌表和一些能夠收斂而不致於陰氣向外過度耗散的藥等,以此來調理人體的陰陽,從而使人體達到一種陰陽趨於平衡的狀態。
3
「陽道實,陰道虛」中的養生之道
《黃帝內經》在《素問•上古天真論》中講述了人一生的規律,人體在前半生主要處於一個陽入居主導地位的狀態,人體內部氣血逐步地充實,即所謂的「陽道實」,所以在人體生和長的年齡段就要適當多運動;而人體在後半生主要處於一個陰出居主導地位的狀態 ,人體的氣血逐步地向外耗散,所以在收和藏的年齡段就要適當安靜。同樣《黃帝內經》在《素問 • 四氣調神大論》也講了天地一年之中的春生、夏長、秋收和冬藏的規律,而春三月與夏三月天地之氣的大方向是天氣下降為主,這個過程為「陽道」;秋三月與冬三月天地之氣的大方向是地氣上升為主,這個過程為「陰道」。所以人也要順應這個規律,春夏養陽適當多運動,秋冬養陰適當減少運動。同時在飲食上我們也要做到酸苦甘辛鹹五味調和,不可有所偏嗜。因為每一種藥或者食物都有自己所屬的性味,而每個性味都有自己的趨向,即「辛散、酸收、甘緩、苦堅、鹹耎」,因此任何一種性味的偏嗜都會導致人體陰陽的不平衡。總之如果懂得養生,我們就要做到「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無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
明白「陽道實,陰道虛」的理論不僅對於我們了解自然規律和學習中醫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而且對於我們的生活和為人做事也會有很大的啟迪作用,總之我們要做的就是順應自然,明白「化不可代,時不可違」這一規律,從而逐漸達到「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的境界。
(作者學校:河南中醫藥大學)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