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經典閱讀優秀文章展:悠悠蒼天,此何書哉!——《黃帝內經》心得...

2020-11-26 搜狐網

原標題:中醫經典閱讀優秀文章展:悠悠蒼天,此何書哉!——《黃帝內經》心得感悟

點擊上方「 光明微教育」可訂閱哦!

易小風說:「幾千年來,中醫理論,以她天地人,無所不包的廣闊胸懷,以集藏象學,運氣學,養生學,哲學,天文學,地理學,氣象學心理學,季候,風水,曆法,陰陽,五行於一體的絕世學說,立足於世。」而我從剛剛進入大學接觸中醫的時候就已聽聞《黃帝內經》(以下簡稱《內經》)的大名,位冠中醫四大經典之首,這不由得讓人好奇,這本博古通今的書,究竟是一本什麼書呢?

《重廣補註黃帝內經素問》序中讚美《內經》:「上窮天紀,下極地理,遠取諸物,近取諸身,更相問難,垂法以福萬世。」教科書上說,《內經》奠定了中醫學的理論體系,確立了中醫學的醫學模式,樹立了多學科研究醫學的典範,為後世制定了一整套極具實踐價值的防治疾病的原則和方法……我一時不甚了了。

剛開始學習內經的時候不得要領,我總把小時候學習文言文的那一套經驗搬到《內經》上,懂得的意思大部分停留在字面上,不能深入思考,更談不上聯繫實際,學習到最後的時候又總是想的太偏,忽略了文字本來的意思,只知道書中信手拈來的一字一詞都值得玩味,卻不知如何參悟箇中奧妙。佛家云:「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內經》的字裡行間也有著見微知著的大學問,需要後世慢慢琢磨。學習內經,重在掌握其內在的醫理和哲學的思想,我才疏學淺,如今再一次通篇鑽研內經,也不由得有種溫故而知新的感慨。

《內經》是一本指導養生的書,王冰本《素問》開宗明義就是《上古天真論》,指明養生之道應該「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人生活在天地之間,既然不能「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就該順應四時的生長收藏的變化規律,順應自身生老病死的自然規律,維持一個有規律的作息時間。現在人生活節奏快,有許多人維持著「以妄為常」的不規律的生活習慣。最普遍的現象是熬夜、吸菸、酗酒、飲食不規律、暴飲暴食……像《內經》中「務快其心」的人更是比比皆是。時間久了難免會氣虛無力。一些年輕人總仗著身體好,體質不錯,不注重養生之道,殊不知「夫為稼於湯之世,偏有一溉之功者,雖終歸燋爛,必一溉者後枯。然則一溉之益,固不可誣也。而世常謂一怒不足以侵性,一哀不足以傷身,輕而肆之,是猶不識一溉之益,而望嘉穀於旱苗者也。」《內經》告訴我們,養生永遠都不早,人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作息習慣,甚至情志活動都與養生息息相關。放縱的生活是背離陰陽之道的,長此以往,五臟之氣相搏,營氣衰少而衛氣內伐,就會出現失眠或者嗜睡等症狀。當今之世,亞健康的體質的人呈幾何級數增加,心腦血管疾病呈年輕化的趨勢,人未半百,卻是未老先衰,《內經》中強調防患於未然,「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古人誠不欺我。

《內經》不但在健康上給我們提供了辯證的思想,在精神上也給了我們有益的指引,《內經》告訴我們,喜怒憂思悲恐驚等精神情志活動,也是五臟功能的表現,所以,我們在現實生活中要保持平常的心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保持和諧的生活方式和人際關係,對我們的身體健康、生活工作學習都有好處。然而當世之世,工作壓力大,社會關係複雜,人們的情緒很難不受影響,又有幾人能心平氣和?有幾人能保持恬惔虛無精神內守的精神狀態呢?全然不知《內經》中大喜傷心,大悲傷肺,大怒傷肝,大恐傷腎,憂思傷脾的醫理。另外,《靈樞·本神》中也指出「心怵惕思慮則傷神」、「脾愁憂不解則傷意」、「肺喜樂無極則傷魄」、「腎盛怒而不止則傷志」、「恐懼而不解則傷精」……不由得覺得《內經》所言極是。

《內經》是一本擁有高深哲學思想的書,中醫的理論也根源於中國古代的思想。孫思邈曰:「凡欲為大醫,必須諳《素問》、《甲乙》、《黃帝經》、明堂流注、十二經脈、三部九候、五藏六腑、表裡孔穴、本草藥對、張仲景、王叔和、阮河南、範東陽、張苗、靳邵等諸部經方。又須妙解陰陽祿命、諸家相法,及灼龜五兆、《周易》六壬,並須精熟。如此乃得為大醫。」。而《內經》從陰陽開始就向我們描繪出一個中國古代樸素唯物辯證法的哲學思想的輪廓。《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中云:「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於本。」說明在《內經》中,陰陽即自然界之圭臬,進而《內經》又提出「水為陰,火為陽。陽為氣,陰為味。」的思想將抽象的陰陽化為具體的事物,正所謂「水火者,陰陽之徵兆也;陰陽者,血氣之男女也。」《內經》巧妙地用水和火來表現相互依存、相互為用、而又對立制約、生生不息的陰陽關係以及人體血氣運行規律,並同時將東西南北中分屬為木金火水土,以陰陽化生五行為基本觀點,進一步運用五行解釋人與自身,與自然的關係。正常情況下,陰陽對立統一運動有度、有序、適時當位,則陰陽和諧,反之則陰陽失調,而人體疾病的本質就是陰陽失調。所謂「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陰陽離決,精氣乃絕。」(《素問·生氣通天論》)所謂「人與天地相參也,與日月相應也。」(《靈樞·歲露論》)、「故陰陽四時者,萬物之終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則災害生,從之則苛疾不起,是謂得道。」……進而發展的《內經》中「寒者熱之,熱者寒之」、「熱因寒用,寒因熱用」等等經文及其相應的診療原則都一以貫之地幾千年指導著中醫的臨床診斷。

我們經常說中醫的「整體觀念」正是來源於《內經》的思想。「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天食人以五氣,地食人以五味。」……這說明人與天地自然的統一性。在整體觀念思想的指導下,《內經》又將生理病理變化與自然界的變化結合起來,所謂「四時之氣,更傷五臟。」在後世中又逐步發展完善了五運六氣學說。《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有云:「東方生風,風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肝主目。其在天為玄,在人為道,在地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神在天為風,在地為木,在體為筋,在髒為肝,在色為蒼,在音為角,在聲為呼,在變動為握,在竅為目,在味為酸,在志為怒。怒傷肝,悲勝怒,風傷筋,燥勝風,酸傷筋,辛勝酸……」這種整體觀念從形上學的角度對醫學進行了獨到的剖析。

《內經》是一本中醫診療的百科全書。一本《內經》,在中醫學中相當於《人體形態學基礎》(比如《靈蘭秘典論》中相關經文)、《醫學生理學基礎》(比如《六節藏象論》中相關經文)、《醫學病理學基礎》(比如《太陰陽明論》中相關經文)、《醫學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基礎》(比如《經脈別論》中相關經文)、《細胞生物學基礎》(比如《五藏別論》中相關經文)、《診斷學基礎》(比如《咳論》、《瘧論》、《痿論》中相關經文)……凡所應有,無所不有。且《內經》非一時一家一人之言,而是幾百年來各個醫家的心得體會,是木之根、水之源,是中醫不可缺少的一環。

學習《內經》之後,我確實還不能通曉陰陽變化之道,「釋縛脫艱,全真導氣,拯黎元於仁壽,濟嬴劣以獲安」。但是一些不成熟的心得體會還是有一些的,醫海拾貝,路漫漫兮!一個學期的學習,我對以後的生活和疾病診療的看法有了很大程度的改觀。《史記》稱讚孔子:「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然心嚮往之。」《內經》稱得上是中醫人的「至聖先師」,太史公讚詞亦是實至名歸。本人學習《內經》未能大徹大悟,一些篇章句讀也是一知半解,因此僅有這些膚淺的感想來寫成此文。今當臨文嗟悼,不知所言。

(作者學校:首都醫科大學中醫藥學院)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責任編輯:

相關焦點

  • 中醫經典閱讀優秀文章展:《黃帝內經》心得體會——淺談養生
    原標題:中醫經典閱讀優秀文章展:《黃帝內經》心得體會——淺談養生 點擊上方「光明微教育」可訂閱哦! 眾所周知,《黃帝內經》分為《素問》和《靈樞》兩個部分,是一部博大精深的醫學經典著作,也是每一個中醫學子必讀的中醫典籍,是中華炎黃子孫尋求養生之道的寶藏。
  • 中醫經典閱讀優秀文章展——《黃帝內經》學習心得
    原標題:中醫經典閱讀優秀文章展——《黃帝內經》學習心得 和大多數中醫學子一樣,初學內經時我也覺得她太博大精深,晦澀難懂,理論性太強,不能直接指導臨床,自然學習興趣就漸減。然而到了高年級,隨著各科學習的深入,並跟過中醫門診,特別是上次參加內經培訓後,我對內經有了些許思考與感悟,現總結如下。
  • 中醫經典閱讀優秀文章展——《黃帝內經》讀書感悟
    原標題:中醫經典閱讀優秀文章展——《黃帝內經》讀書感悟 點擊上方「公眾號」可以訂閱哦! 《黃帝內經》是我國傳統醫學四大經典著作之一,也是第一部冠以中華民族先祖「黃帝」之名的傳世巨著。
  • 中醫經典閱讀優秀文章展——陽道實,陰道虛
    原標題:中醫經典閱讀優秀文章展——陽道實,陰道虛 在解釋「陽道實,陰道虛」這一理論之前,我們要首先明白何為陰陽。這個我們可以從《黃帝內經》的相關篇章中找到答案,例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陰在內,陽之守也;陽在外,陰之使也。」《素問•陰陽離合論》:「外者外陽,內者為陰。」《素問•調經論》:「夫陰與陽,皆有俞會,陽注於陰,陰滿之外」等等。所以《黃帝內經》已經給我們提供了陰陽的「定義」,毋庸我們去費力的探索,這個概念就是「內外」。
  • 誦讀醫學經典——《黃帝內經》素問·陰陽離合論篇(一)
    ……」大家好,我是曹曦,歡迎收聽誦讀醫學經典——黃帝內經。今天我將繼續為大家分段誦讀黃帝內經原文及白話文解釋,《黃帝內經》是中國第一部養生寶典,也是中國最早的醫學典籍,奠定了人體生理、病理、診斷以及治療的認識基礎,是影響極大的一部醫學著作,被稱為醫之始祖。此書講到了怎樣治病,更重要的是講到了怎樣不得病,書中還有許多與人體健康有關的其他內容,涉及養生、預防、針灸、調攝等諸多方面。
  • 誦讀醫學經典——《黃帝內經》素問·金匱真言論篇(十一)
    SBS健康節目主持人90後軟妹子一枚 愛貓·愛旅行·懂健康「希望能用聲音,在年輕人中掀起中醫健康新熱潮……」大家好,我是曹曦,歡迎收聽誦讀醫學經典——黃帝內經。今天我將繼續為大家分段誦讀黃帝內經原文及白話文解釋,《黃帝內經》是中國第一部養生寶典,也是中國最早的醫學典籍,奠定了人體生理、病理、診斷以及治療的認識基礎,是影響極大的一部醫學著作,被稱為醫之始祖。此書講到了怎樣治病,更重要的是講到了怎樣不得病,書中還有許多與人體健康有關的其他內容,涉及養生、預防、針灸、調攝等諸多方面。
  • 自我康療30:解讀《黃帝內經·素問·陽明脈解論》
    自我康療30:解讀《黃帝內經·素問·陽明脈解論》《黃帝內經》裡記載著這樣一段對話:黃帝問曰:足陽明之脈病,惡人與火,聞木音則惕然而驚,鐘鼓不為動,聞木音而驚何也?願聞其故。岐伯對曰:陽明者,胃脈也,胃者土也,故聞木音而驚者,土惡木也。
  • 《黃帝內經》裡的10句經典語錄,體悟深刻,句句受用!
    《黃帝內經》裡的10句經典語錄,體悟深刻,句句受用。1. 春夏養陽,秋冬養陰。語出《黃帝內經·四氣調神大論》。春天和夏天的時候,應當蓄養陽氣。語出《黃帝內經素問·上古天真論篇》。保持著自身的恬淡虛無,這樣真氣會按照自己的本性運行。精神內守而不耗散,那麼,你的病還從哪來呢?3. 七七,任脈虛,太衝脈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壞而無子也。出自《黃帝內經·素問》。
  • 黃帝內經:天真的人能得到天助
    中醫是博大精深的,作為一門能夠通曉宇宙道理的學問,過去這一兩百年可以說飽受垢病,很多人都不太理解。所以,我們特別希望能夠用一種嶄新的視角,用我們現代人都能理解的語言,重新去講講我們的中醫經典《黃帝內經》,它是一本足足可以讓很多人一輩子都捨不得讀完的書。
  • 《黃帝內經》中暗藏的修行方法,有啟發!
    作者:陳全林某女士,是北大樓宇烈先生的學生,她很推崇《黃帝內經》,認為當代真正懂這部經典的人還沒有。她想舉辦一個《黃帝內經》、《黃帝陰符經》的講課、培訓,想找人講課,想請我推薦講課老師。我推薦了兩位。我談到了《黃帝內經》與修道的道理,好比《西遊記》的回目就是丹訣,而故事文本裡隱藏者很多丹道口訣。《黃帝內經》的陰陽論、藏象論、經絡論、精氣神論、天人合一論等,都是丹道的基本內容。而《黃帝內經》裡很多篇章的標題,是丹道理法,而一些篇章裡的部分內容,也是丹道口訣、丹道理法。
  • 《黃帝內經》洩露天機:女7男8,「生命密碼」暗藏在人的年齡中
    《黃帝內經》是以醫學原理為核心,集合文學、哲學與史學的巨著,藏著中國人的生命密碼。將對治中國人的病因、病理和診療方法,凝練成一套完整而深刻的認知體系。中醫核心理論的源頭,陰陽五行、脈象、藏象、經絡學等皆來源於此。
  • 《黃帝內經》:「亢則害、承乃制、制則生化」,怎麼理解
    《黃帝內經》:「亢則害、承乃制、制則生化」,怎麼理解。關於養生,越來越受到我們重視,畢竟,即使身家億萬,總比不上身體健康。但是,養生「養」的是什麼?這個問題,相信能難倒大部分朋友。即使沒有被難倒的,您的答案是什麼,養陽、養陰、養氣還是養血?確實,在具體的操作上,陰陽氣血的調理、或者說補益陰陽氣血,是大部分養生之道所應該做的。
  • 中醫築基為什麼要學天文?
    直接報名築基二期請點文末閱讀原文
  • 《黃帝內經》記載的今年下半年的「溫病」會是「G4豬流感病毒」嗎?
    在總人口中多達4.4%可能已暴露在此新型豬流感病毒中。新冠疫情未平之際,這條消息的肅殺之氣,顯然超過了近日新疆的大雪、中南部的洪水和北疆的乾旱帶給人們的驚異與錯愕。面對提醒,防患於未然,提前做好防備工作必不可少;但是,筆者認為過於擔憂則無必要。
  • 2017年諾貝爾醫學獎,生物鐘,時間醫學與黃帝內經有關係嗎?
    因為只有70年歷史的諾獎,卻證實了二千七百年前,中醫的經典,黃帝內經,傷寒論關於時間醫學的內容記載,歷史悠久與正確。下面我們學習一下,黃帝內經記載的時間醫學部分內容。素問:第一篇上古天真論:岐伯曰:女子七歲,腎氣盛,齒更髮長。……七七,任脈虛,太衝脈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壞而無子也。丈夫八歲,腎氣實,髮長齒更。……八八,則齒發去。就是人生,長,老的生物鐘。
  • 《黃帝內經》:百病生於氣,止於音。五行音樂對五臟的療愈
    《黃帝內經》提出了「五音療疾」的理論。(後面我們會提供五種音樂古曲參考。)《黃帝內經·素問·舉痛論》:百病生於氣……而止於音。意思是,疾病是由臟腑之氣和情緒之氣導致的,可以通過音樂的方式進行調理,直至療愈。《左傳》說,音樂像藥物一樣有味道,可以使人百病不生,健康長壽。
  • 《黃帝內經》:「法於陰陽、和於術數」,百病的起因,無非一個
    #黃帝內經裡的養生名言#>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中醫養生也逐漸被大家所喜愛。中醫典籍《黃帝內經》裡,就有很多關於疾病形成、健康養生的論述。《素問.上古天真論》: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這應該是中醫關於健康長壽最早的總結。
  • ...我用量子化學來解釋 《黃帝內經》裡說的精、氣、神到底是什麼
    在這個過程中,我也逐漸學習了一些中醫基本知識,尤其對於《黃帝內經》 學得比較多,幾乎是一個字兒一個字兒摳的。像我這樣的人呢,儘管學起來很困難。但是,還是學了不少東西。所以,最後我得出一個結論。  什麼結論呢?  就是這個《黃帝內經》裡面所講的原理啊,從當代自然科學的角度來看,那絕對是一個超前的科學。
  • 自我康療125:解讀《黃帝內經·靈樞·順氣一日分為四時論》
    自我康療125:解讀《黃帝內經·靈樞·順氣一日分為四時論》人體百病生於氣,邪起寒熱風燥溼。飲食失調精氣衰,多愁善感怒悲喜。環境汙染生惡變,宅院居室忌陰溼。邪氣無形病有形,治病治本當治氣。調養身心治未病,生活起居順天時。春夏生長秋冬藏,晝夜氣候有四季。朝陽初起沐春光,盛夏當為中午時。夕陽西下看秋色,夜半冬寒陰至極。內外表裡氣相通,人體五臟應五季。
  • 35歲後,為什么女人比男人越來越顯老,2000年前黃帝內經已揭秘
    這其中的答案,就藏在2000年前的一本書中,那本書就是《黃帝內經》。△以上圖片來自網絡《黃帝內經》言:「女子七歲,腎氣盛,齒更髮長。從《黃帝內經》中,我們可得知,女子是以7年為一個周期計算生命生長;男子則是以8年為一個周期計算生命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