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中醫經典閱讀優秀文章展:悠悠蒼天,此何書哉!——《黃帝內經》心得感悟
點擊上方「 光明微教育」可訂閱哦!
易小風說:「幾千年來,中醫理論,以她天地人,無所不包的廣闊胸懷,以集藏象學,運氣學,養生學,哲學,天文學,地理學,氣象學心理學,季候,風水,曆法,陰陽,五行於一體的絕世學說,立足於世。」而我從剛剛進入大學接觸中醫的時候就已聽聞《黃帝內經》(以下簡稱《內經》)的大名,位冠中醫四大經典之首,這不由得讓人好奇,這本博古通今的書,究竟是一本什麼書呢?
《重廣補註黃帝內經素問》序中讚美《內經》:「上窮天紀,下極地理,遠取諸物,近取諸身,更相問難,垂法以福萬世。」教科書上說,《內經》奠定了中醫學的理論體系,確立了中醫學的醫學模式,樹立了多學科研究醫學的典範,為後世制定了一整套極具實踐價值的防治疾病的原則和方法……我一時不甚了了。
剛開始學習內經的時候不得要領,我總把小時候學習文言文的那一套經驗搬到《內經》上,懂得的意思大部分停留在字面上,不能深入思考,更談不上聯繫實際,學習到最後的時候又總是想的太偏,忽略了文字本來的意思,只知道書中信手拈來的一字一詞都值得玩味,卻不知如何參悟箇中奧妙。佛家云:「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內經》的字裡行間也有著見微知著的大學問,需要後世慢慢琢磨。學習內經,重在掌握其內在的醫理和哲學的思想,我才疏學淺,如今再一次通篇鑽研內經,也不由得有種溫故而知新的感慨。
《內經》是一本指導養生的書,王冰本《素問》開宗明義就是《上古天真論》,指明養生之道應該「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人生活在天地之間,既然不能「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就該順應四時的生長收藏的變化規律,順應自身生老病死的自然規律,維持一個有規律的作息時間。現在人生活節奏快,有許多人維持著「以妄為常」的不規律的生活習慣。最普遍的現象是熬夜、吸菸、酗酒、飲食不規律、暴飲暴食……像《內經》中「務快其心」的人更是比比皆是。時間久了難免會氣虛無力。一些年輕人總仗著身體好,體質不錯,不注重養生之道,殊不知「夫為稼於湯之世,偏有一溉之功者,雖終歸燋爛,必一溉者後枯。然則一溉之益,固不可誣也。而世常謂一怒不足以侵性,一哀不足以傷身,輕而肆之,是猶不識一溉之益,而望嘉穀於旱苗者也。」《內經》告訴我們,養生永遠都不早,人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作息習慣,甚至情志活動都與養生息息相關。放縱的生活是背離陰陽之道的,長此以往,五臟之氣相搏,營氣衰少而衛氣內伐,就會出現失眠或者嗜睡等症狀。當今之世,亞健康的體質的人呈幾何級數增加,心腦血管疾病呈年輕化的趨勢,人未半百,卻是未老先衰,《內經》中強調防患於未然,「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古人誠不欺我。
《內經》不但在健康上給我們提供了辯證的思想,在精神上也給了我們有益的指引,《內經》告訴我們,喜怒憂思悲恐驚等精神情志活動,也是五臟功能的表現,所以,我們在現實生活中要保持平常的心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保持和諧的生活方式和人際關係,對我們的身體健康、生活工作學習都有好處。然而當世之世,工作壓力大,社會關係複雜,人們的情緒很難不受影響,又有幾人能心平氣和?有幾人能保持恬惔虛無精神內守的精神狀態呢?全然不知《內經》中大喜傷心,大悲傷肺,大怒傷肝,大恐傷腎,憂思傷脾的醫理。另外,《靈樞·本神》中也指出「心怵惕思慮則傷神」、「脾愁憂不解則傷意」、「肺喜樂無極則傷魄」、「腎盛怒而不止則傷志」、「恐懼而不解則傷精」……不由得覺得《內經》所言極是。
《內經》是一本擁有高深哲學思想的書,中醫的理論也根源於中國古代的思想。孫思邈曰:「凡欲為大醫,必須諳《素問》、《甲乙》、《黃帝經》、明堂流注、十二經脈、三部九候、五藏六腑、表裡孔穴、本草藥對、張仲景、王叔和、阮河南、範東陽、張苗、靳邵等諸部經方。又須妙解陰陽祿命、諸家相法,及灼龜五兆、《周易》六壬,並須精熟。如此乃得為大醫。」。而《內經》從陰陽開始就向我們描繪出一個中國古代樸素唯物辯證法的哲學思想的輪廓。《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中云:「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於本。」說明在《內經》中,陰陽即自然界之圭臬,進而《內經》又提出「水為陰,火為陽。陽為氣,陰為味。」的思想將抽象的陰陽化為具體的事物,正所謂「水火者,陰陽之徵兆也;陰陽者,血氣之男女也。」《內經》巧妙地用水和火來表現相互依存、相互為用、而又對立制約、生生不息的陰陽關係以及人體血氣運行規律,並同時將東西南北中分屬為木金火水土,以陰陽化生五行為基本觀點,進一步運用五行解釋人與自身,與自然的關係。正常情況下,陰陽對立統一運動有度、有序、適時當位,則陰陽和諧,反之則陰陽失調,而人體疾病的本質就是陰陽失調。所謂「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陰陽離決,精氣乃絕。」(《素問·生氣通天論》)所謂「人與天地相參也,與日月相應也。」(《靈樞·歲露論》)、「故陰陽四時者,萬物之終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則災害生,從之則苛疾不起,是謂得道。」……進而發展的《內經》中「寒者熱之,熱者寒之」、「熱因寒用,寒因熱用」等等經文及其相應的診療原則都一以貫之地幾千年指導著中醫的臨床診斷。
我們經常說中醫的「整體觀念」正是來源於《內經》的思想。「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天食人以五氣,地食人以五味。」……這說明人與天地自然的統一性。在整體觀念思想的指導下,《內經》又將生理病理變化與自然界的變化結合起來,所謂「四時之氣,更傷五臟。」在後世中又逐步發展完善了五運六氣學說。《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有云:「東方生風,風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肝主目。其在天為玄,在人為道,在地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神在天為風,在地為木,在體為筋,在髒為肝,在色為蒼,在音為角,在聲為呼,在變動為握,在竅為目,在味為酸,在志為怒。怒傷肝,悲勝怒,風傷筋,燥勝風,酸傷筋,辛勝酸……」這種整體觀念從形上學的角度對醫學進行了獨到的剖析。
《內經》是一本中醫診療的百科全書。一本《內經》,在中醫學中相當於《人體形態學基礎》(比如《靈蘭秘典論》中相關經文)、《醫學生理學基礎》(比如《六節藏象論》中相關經文)、《醫學病理學基礎》(比如《太陰陽明論》中相關經文)、《醫學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基礎》(比如《經脈別論》中相關經文)、《細胞生物學基礎》(比如《五藏別論》中相關經文)、《診斷學基礎》(比如《咳論》、《瘧論》、《痿論》中相關經文)……凡所應有,無所不有。且《內經》非一時一家一人之言,而是幾百年來各個醫家的心得體會,是木之根、水之源,是中醫不可缺少的一環。
學習《內經》之後,我確實還不能通曉陰陽變化之道,「釋縛脫艱,全真導氣,拯黎元於仁壽,濟嬴劣以獲安」。但是一些不成熟的心得體會還是有一些的,醫海拾貝,路漫漫兮!一個學期的學習,我對以後的生活和疾病診療的看法有了很大程度的改觀。《史記》稱讚孔子:「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然心嚮往之。」《內經》稱得上是中醫人的「至聖先師」,太史公讚詞亦是實至名歸。本人學習《內經》未能大徹大悟,一些篇章句讀也是一知半解,因此僅有這些膚淺的感想來寫成此文。今當臨文嗟悼,不知所言。
(作者學校:首都醫科大學中醫藥學院)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