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人就是一個小磁場,堅持做到3點,可提升自己的氣勢

2020-12-03 易說蓮花

自古易醫不分家。古人認為,不精通易的醫生,不是水平高的醫生。因為易的變化規律,對應人的五臟六腑,天地人三才合一,陰陽平衡,則身心健康,陰陽失衡,則出現問題。

宇宙自然是一個大天地,我們每一個人,都有一片屬於自己的小天地。相對宇宙大磁場而言,人就是一個小磁場,相對獨立又保持連接,這個磁場暢通無阻,則天人合一。

《黃帝內經》講到一條規則,道家的人也用來頤養,原話是:「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盡其天年。」

我結合生活案例,為大家提煉3點,簡單可行,堅持實踐的人,可提升自己的氣勢。

1、法於陰陽,重新構建自己的生活習慣。

現代社會的人,生活節奏快,娛樂豐富,對於不良的生活習慣,已經習以為常。

比如說,熬夜,泡吧,KTV,抽菸,喝酒,放縱自己。

人們把不好的東西,當成個性和習慣時,問題就來了,醫院總是人滿為患,不愛惜自己的身體,遲早要去醫院報到。

《黃帝內經》說:「聖人治未病,不治已病。」

那些懂得天地規律,能自律的人,在疾病沒有形成病灶之前,就已經調理好了,這是「聖人治未病」。

病灶的潛伏期,短則幾天,幾個月,長則幾年,幾十年不等。

普通人「治已病」,要等到病灶爆發,生病了,身體不行了,才去看醫生。這個時候,已經晚了。即使能治好,也大傷元氣。所以說「聖人不治已病」。

對自己無益的事情,何必要做?

我們要改變習以為常的習慣,法於陰陽,重新構建自己的生活習慣。

法於陰陽,就是效法自然規律。

2、起居有常,順應陰陽勢能,順勢而為。

我們都有這樣的體會,早上早起,精神飽滿,做事或學習的效率特別高,下午昏昏欲睡,精力則集中不起來。

這背後,就是陰陽的運勢。陽氣從子時萌生,到午時到達頂峰,早上最寶貴的幾個小時,是陽氣上升高峰期,這個時候,我們做什麼事,都是順勢而上,容易得多。

下午到晚上,則是陰氣升起,和陽氣交替,太陽下山以後,意味著要開始休息了。

這些最簡單的東西,人們總是視而不見,他們去追逐那些深奧的東西,那樣是本末倒置。

3、不妄作勞,該工作時工作,該休息時休息。

我曾經和大多數人一樣,經常熬夜,看電影,吃夜宵,和同事、客戶KTV,都參與。

當我下定決心,過一種全新的生活時,最開始就是拒絕,拒絕,再拒絕。所有的夜間活動,我都推掉了。有事安排在白天。不用害怕得罪別人,對方介意的話,可以不跟他做朋友。

法於陰陽,早上早起幹活,下午放鬆休閒,夜晚早點休息。

堅持幾個月後,身心得到極大的改變,精氣神飽滿,心情舒暢,工作效率提高。精神好了,身體壯了,氣勢強了,賺的錢也多了,生活進入一種良性的循環。真的是越來越好。

當一個人真正做到以上3點:法於陰陽,起居有常,不妄作勞。堅持一段時間以後,一定能提升自己的氣勢。

《黃帝內經》是好書。我讀書,和別人不一樣。別人讀完書,喜歡找人討論。我讀完書,不喜歡討論,默默去實踐。

實踐以後,自己變好了,就寫成文章,告訴大家這樣做可行。同時,也是自我總結,自我反省,追求精益求精。

希望這篇文章對大家有用。共勉。

相關焦點

  • 老祖宗:神氣充足的人智慧高,堅持做到3點,可提升精氣神
    古人認為,宇宙是一個大天地,而人都是獨立的一片小天地。相對整個宇宙的大磁場,人也是獨立的一個小磁場,人與天地之間,即相對獨立,又能相互連接,使磁場暢通無阻,也就達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因此,古人勸導人們要「修身養性」。因為修身,方能神氣充足;因為養性,方能提升與人、事相處的智慧。修身養性,能使人精神飽滿,內心寧靜,與大自然合二為一。
  • 《黃帝內經》:男人若是做到這「4點」,越活越年輕!
    現在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進步,很多人都希望自己能夠一直保持年輕的姿態,當然不僅僅是女人,男人也有,現在也有很多男人慢慢開始注重自己的顏值。那麼一個男人如果是像保持年輕的秘密到底是什麼呢?在生活中我們一定要有志向,當你有了志向之後,可以更多有了發展方向,自己有了一定方向之後,能夠更多成長。有閒的人一定是一個高效的人,勁頭也比較大,對於那些經常在忙碌的人多數都是窮人。
  • 黃帝內經:男人到40,做到這4點,「發不墮齒不槁」,越活越年輕
    《黃帝內經》中有自古以來備受帝王重視的「長生不老」之道。《黃帝內經》以黃帝與岐伯的對話來闡明各個問題,開篇黃帝就提出了「上古之人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今時之人年半百而動作皆衰」的疑問。岐伯則指出:「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長壽的人之所以長壽,並不僅僅是因為他的某一個好的生活習慣,而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 《黃帝內經》人體類似全息宇宙,三陰三陽就是體內自然氣候流通!
    《黃帝內經》樵夫精解第009篇通過前面數篇的精解,我們慢慢明白:人秉天地陰陽二氣造化生成,發為星辰,頭為天,足為地,中為天精地氣混合之五臟六腑,八萬四千經絡與自然萬物息息相關,因此人體本身就是一個全息宇宙,是神一般的造化!
  • 《黃帝內經》:「法於陰陽、和於術數」,百病的起因,無非一個
    中醫典籍《黃帝內經》裡,就有很多關於疾病形成、健康養生的論述。《素問.上古天真論》: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這應該是中醫關於健康長壽最早的總結。
  • 中醫經典閱讀優秀文章展——《黃帝內經》讀書感悟
    首先看舌質,舌神榮枯,舌色是否為淡紅;舌形有老嫩、胖瘦、齒痕、腫脹、點刺、裂紋;舌態有萎軟、強硬、歪斜、顫動、短縮;還有舌苔,薄厚、潤燥、膩腐、剝落…… 《黃帝內經》與男女生命規律 《黃帝內經》開篇「上古天真論」裡曾提到過一個重要的定律,叫做「女七男八」。女七男八就是指女子的生命節律跟七相關,男子跟八相關。
  • 黃帝內經:天真的人能得到天助
    中醫是博大精深的,作為一門能夠通曉宇宙道理的學問,過去這一兩百年可以說飽受垢病,很多人都不太理解。所以,我們特別希望能夠用一種嶄新的視角,用我們現代人都能理解的語言,重新去講講我們的中醫經典《黃帝內經》,它是一本足足可以讓很多人一輩子都捨不得讀完的書。
  • 《黃帝內經》洩露天機:女7男8,「生命密碼」暗藏在人的年齡中
    涵義如果再推廣一些,男的就是逢八有變,女的逢七有變。《黃帝內經》:「女子七歲,腎氣盛,齒更髮長;丈夫八歲,腎氣實,髮長齒更。」剛開始發育時,女子是七歲,男子是八歲。男子八八六十四歲的時候就進入更年期了。剛開始發育時,他們年齡相差是很少的,到最後會相差越來越大,這也是女子為什麼比男子衰老得快的原因。女子七歲「齒更髮長」,男子八歲是「髮長齒更」。
  • 《黃帝內經》:40歲之後,如何調理,才能達到陰陽平衡?
    《黃帝內經》:40歲之後,如何調理,才能達到陰陽平衡?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年四十,而陰氣自半,起居衰矣」。 這是一句很有意思的經文。因為文中「陰氣自半,起居衰」的說法,和我們大多數人既有的、對陰陽的認知是相反的。
  • 《黃帝內經》氣血為人體信號能量類似光電,與自然氣候流通感應!
    《黃帝內經》依序精解第014篇,融古今一爐,述百科同理!人體就是個自然氣候變化流通感應的磁場,各飛禽走獸魚蟲也是如此,所以晨來雞叫,春來燕入,夏近蛙鳴,秋往大雁南飛,冬臨蛇蛙等動物冬眠,都是自然氣候流通變化的結果,甚至連風雨雷電出現,日月星辰照耀,都是自然氣候暗能量磁場相互交織感應的緣由!
  • 《黃帝內經》:冬季不懂「養藏」,春天非「痿」即「厥」
    只可順它,不可逆它,「逆之則災害生,從之則苛疾不起」。而陰陽變化是有規律的,反映在季節上,就是春夏秋冬循環往復,萬物因此呈現出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自然規律,因此養生也有法可循。  冬季的養生之道,就是兩個字:「養藏」。如何「養藏」?《黃帝內經》說:「冬三月,此謂閉藏。水冰地坼,無擾乎陽。早臥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溫,無洩皮膚,使氣亟奪。
  • 《黃帝內經》中暗藏的修行方法,有啟發!
    作者:陳全林某女士,是北大樓宇烈先生的學生,她很推崇《黃帝內經》,認為當代真正懂這部經典的人還沒有。她想舉辦一個《黃帝內經》、《黃帝陰符經》的講課、培訓,想找人講課,想請我推薦講課老師。我推薦了兩位。我談到了《黃帝內經》與修道的道理,好比《西遊記》的回目就是丹訣,而故事文本裡隱藏者很多丹道口訣。《黃帝內經》的陰陽論、藏象論、經絡論、精氣神論、天人合一論等,都是丹道的基本內容。而《黃帝內經》裡很多篇章的標題,是丹道理法,而一些篇章裡的部分內容,也是丹道口訣、丹道理法。
  • 《黃帝內經》:「亢則害、承乃制、制則生化」,怎麼理解
    談及中醫養生,自然繞不開《黃帝內經》。這是一部中醫的理論巨著,可以說任何的養生知識,都出自其中。那麼,《黃帝內經》是如何闡述這個問題的呢?《素問.六微旨大論》:「亢則害,承乃制,制則生化」。我認為,這句話簡單的十個字,就足以說明一切養生的目的、方法和機理。從五行學說的掛觀點,決定了人身臟腑氣血的正常、異常、調理機制。
  • ...我用量子化學來解釋 《黃帝內經》裡說的精、氣、神到底是什麼
    一個是他已經84歲了,但為什麼他的皮膚像嬰兒一樣的細膩?第二點就更吸引我了,為什麼他整天那麼高興,渾身透著可愛孩童的生命力。  我沒見過這樣的人。  金日光:特別感謝杜院長(記者註:林泉高致書院院長杜囂,此次大會的發起人之一)叫我來參加這次會議,讓我講講有關中醫方面的事,尤其是《黃帝內經》這本書。
  • 自我康療30:解讀《黃帝內經·素問·陽明脈解論》
    自我康療30:解讀《黃帝內經·素問·陽明脈解論》《黃帝內經》裡記載著這樣一段對話:黃帝問曰:足陽明之脈病,惡人與火,聞木音則惕然而驚,鐘鼓不為動,聞木音而驚何也?願聞其故。岐伯對曰:陽明者,胃脈也,胃者土也,故聞木音而驚者,土惡木也。
  • 《黃帝內經》:百病生於氣,止於音。五行音樂對五臟的療愈
    《黃帝內經》提出了「五音療疾」的理論。(後面我們會提供五種音樂古曲參考。)五音:宮、商、角、徵、羽(相當於1、2、3、5、6),又稱「天五行」,分別對應五行:土、金、木、火、水,對應五臟:脾、肺、肝、心、腎。《黃帝內經·素問·舉痛論》:百病生於氣……而止於音。
  • 35歲後,為什么女人比男人越來越顯老,2000年前黃帝內經已揭秘
    「女人老得快,要注意保養」,老人們善意的提醒,卻道出一個殘酷的事實。47歲的蔡少芬看起來真的就是47歲的樣子,而46歲的張晉看起來卻頗像30多歲的樣子。這其中的答案,就藏在2000年前的一本書中,那本書就是《黃帝內經》。
  • 從「情志致病」看《黃帝內經》養生智慧,教你5點情緒養生法
    ~每周二更新~現代醫學認為精神情緒因素是疾病發生的一個重要影響因素。其實早在幾千年前我們的經典理論著作《黃帝內經》就提出了"情志致病"的說法。《內經》云:"大怒則形氣絕,而血菀(yu)於上,使人薄(bao)厥",即大怒後肝陽上亢、氣血上逆,會出現頭暈頭痛等症狀。經常發怒的人也容易誘發高血壓、腦血管疾病等。影視劇中的例子就太多了,尤其是中老年人,本身有基礎疾病,又極度生氣導致血壓飆升,進而血管破裂,出現腦出血。簡·尼爾森在《正面管教》這本書中提出一種有效的方法----積極暫停。
  • 中醫經典閱讀優秀文章展:《黃帝內經》心得體會——淺談養生
    原標題:中醫經典閱讀優秀文章展:《黃帝內經》心得體會——淺談養生 點擊上方「光明微教育」可訂閱哦!《黃帝內經》講究「天人相應」、陰陽平衡、五行對應五臟等中醫思維,其篇章字字珠璣,言言如玉,因而幾千年來,經久不衰,代代相傳。讀經典,誦經典,是每個中醫學子的基礎功課,我也不例外。現將自己品讀《黃帝內經》的經歷和養生心得體會與大家分享。
  • 《黃帝內經》裡的10句經典語錄,體悟深刻,句句受用!
    《黃帝內經》裡的10句經典語錄,體悟深刻,句句受用。1. 春夏養陽,秋冬養陰。語出《黃帝內經·四氣調神大論》。春天和夏天的時候,應當蓄養陽氣。語出《黃帝內經素問·上古天真論篇》。保持著自身的恬淡虛無,這樣真氣會按照自己的本性運行。精神內守而不耗散,那麼,你的病還從哪來呢?3. 七七,任脈虛,太衝脈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壞而無子也。出自《黃帝內經·素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