菖蒲開心竅,補五臟,通九竅,明耳目。

2021-01-09 杏林筆記

每天學一點中醫知識

本草綱目--草部水草類--菖蒲(明 · 李時珍)

產地分布: 分布與我國南北各地。

成熟周期: 花期6~9月,果期8~ 10月。

形態特徵: 根狀莖橫走,粗壯,稍扁。葉基生,葉片劍狀線形,葉基部成鞘狀,對這抱莖,中部以下漸尖,中助脈明顯,兩側均隆起,花葯淡黃色;子房長圓柱形,頂端圓錐狀,花柱短,胚珠多數。漿果紅色,長圓形。

功效主治: 能除風寒溼痺,咳逆上氣,開心竅,補五臟,通九竅,明耳目。

[釋名] 昌陽、堯韭、水劍草。

李時珍說: 菖蒲,是蒲類植物中生長昌盛的,所以叫菖蒲 。又有《呂氏春秋》上說,冬至後五十七天,菖蒲開始生長,是百草中最先開始生長的,標誌耕種的開始,則菖蒲 、昌陽的意義在此。《典術》上說,堯帝時,天降精於庭為韭,感百陰之氣為菖蒲 ,所以叫堯韭。方士隱稱它為水劍,是因它的葉子的形狀。

菖蒲根

[性味]味辛、性溫、無毒。

(1) 徐之才說: 與秦皮、秦艽相使,惡地膽、麻黃。

(2) [主治] 能除風寒溼痺,咳逆上氣,開心竅,補五臟,通九竅,明耳目,出聲音。主耳聾、癰瘡,能溫腸胃,治尿頻。《神農本草經》

(3) 四肢溼痺不能屈伸,小兒溫瘧身熱不退,可用菖蒲煎湯洗浴。《名醫別錄》

(4) 治耳鳴、頭昏、淚下,殺諸蟲,療惡瘡疥瘙。(甄權)

(5) 將菖蒲根做末炒,趁熱外敷,能除風下氣,療男子腎病、女子血海冷敗,治鍵忘,解煩悶,止心腹痛,霍亂轉筋及耳痛。《日華子諸家本草》

(6) 治痰蒙清竅引起的昏迷、癲癇,療崩漏。安胎漏,散癰腫。搗汁服,能解巴豆、大戟毒。(李時珍)

菖蒲葉

[主治] 洗疥瘡,大風疥。(李時珍)

附方

1、癲闡風疾。用菖蒲搗成末。生前了三錢。

2、喉痺腫痛。用菖蒲根嚼汁,燒鐵秤錘淬酒一杯飲服。

3、鼓脹(食積、氣積、或血積)。用石菖蒲八兩,銼細,斑蝥四兩,去翅足,同炒黃後,去掉斑蝥,研為細末,加醋、糊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三十至五十丸,溫水送下。

4、肺損吐血用。用九節菖蒲末、白面等分,每服三錢,新汲水送下。一天服一次。

5、赤白帶下。用石菖蒲、破故紙等分、共炒為末。繁服二錢,以菖蒲泡酒調服。一天服一次。

6、產後流血不止。用菖蒲一兩半,加酒二碗,煎成一碗,去渣,分三次服。飯前溫服。

7、病後耳聾。用菖蒲汁滴耳中。

8、眼長挑針。用菖蒲根同鹽一起,研為末,敷患處。

9、癰疸。用生菖蒲搗爛貼瘡上。如瘡乾燥,則以菖蒲研末,加水調勻塗搽。

10、熱毒溼瘡(遍身生瘡,痛而不癢,四肢更我,粘著衣被,不能安睡)。用菖蒲三鬥,曬乾,研為末,撒床上,令病人裸臥,遍體著藥,再蓋衣被,既不粘衣,又可得睡,其瘡如失。

菖蒲文化

菖蒲是我國傳統文化中可防疫驅邪的靈草。菖蒲「不假日色,不資寸土」,「耐苦寒、安淡薄,生野外則生機盎然,富有而滋潤,著廳堂則亭亭玉立,飄逸而俊秀。江南人家每逢端午時節,懸菖蒲、艾葉與門、窗,飲菖蒲酒,以祛避邪疫,夏、秋之夜,燃菖蒲、 艾葉,驅蚊滅蟲的習谷保護至今。古人夜讀,常在油燈下防治一盆菖蒲,原因就是菖蒲具有吸附空氣中微塵的功能,可免燈煙燻眼之苦。

相關焦點

  • 冬天記得吃靈芝,靈芝入五臟,補一切之「虛」
    大量地使用化學物質,影響農作物的成長乃至汙染了食物,給人體帶來潛在的損害; 肉類中的脂肪太高,易引起多種疾病; 吸菸、喝酒、喝茶、喝咖啡,損失體內多種養分素; 今日,現已很難有人具有一個徹底健康的身體,陰虛、陽虛、氣虛、血虛、氣血兩虛……而這種種問題的呈現都是由於人體五臟的正常功用造成了損害乃至是破壞
  • 一味路邊常見卻又被人們忽略的良藥,「明耳目,烏鬚髮,固肝腎」
    要說女貞子的藥用歷史可是非常悠久的,在《神農本草經》之中女貞子就已經被古人視為「上品」養生良藥,並說其有「補中,安五臟,養神,除百疾」的良效。李時珍在其說著的《本草綱目》之中對於女貞子的養生價值也是高度讚許,說其功善「益肝固腎」,服之有「健腰明目,烏須強發」之功。可見女貞子的這些藥用價值,對於中老年人群的身體健康還是有許多好處的。
  • 第十三集,猶如牛頭菱角,補五臟,可減肥健美,嫩莖可做蔬菜
    第十三集,猶如牛頭菱角,補五臟,可減肥健美,嫩莖可做蔬菜。今天還是和繼續大家分享,一些健康食材。這些食材在我們日常生活中較為普遍,但是很多人不知道,其真正食材價值,寫此文章目的就是讓大家更多知道食材營養價值。今天的主題是菱角。
  • 養好五臟之五行圖
    五行養生之說由來已久,五行是相鄰相生,相隔相剋,中醫學裡講究「五行、五氣、五臟、五味、五色」,他們彼此勾連,相互提攜,相生相剋。五行和諧與否直關身體運營,哪一項強了弱了都會出現相應的身體症狀,所以,了解機體五行也是健康的必要。木火土金水不僅是五種物質,而且是蘊含在這五種物質中的屬性、運動趨勢等。
  • 讓色彩五豆保五臟
    紅豆補心臟,黃豆補脾臟,綠豆補肝臟,白豆補肺臟,黑豆補腎臟,五豆補五臟。   一說到維生素C,很多人馬上會聯想到綠葉蔬菜、鮮棗、沙棘、檸檬、獼猴桃等新鮮蔬菜和水果,您有沒有想到豆芽?一粒豆子,無意間落入水中,不需要從外界補充任何的養料,就能長出一棵生機勃勃的小芽,這就足以說明豆芽的營養非同一般。
  • 《本草精薈》:大補元氣:人參
    功效能大補元氣,補脾益肺,生津止渴,安神益智。其特點善補人體元氣,能救危扶顛,為「中藥四維」之首,乃補氣固脫、養陰生津之要藥。 名家名著摘要: 《本經》:「補五臟,安精神,定魂魄,止驚悸,除邪氣,明目,開心益智,久服輕身延年。」 《別錄》:「療腸胃中冷,心腹鼓痛,胸脅逆滿,霍亂吐逆,調中,止消渴,通血脈,破堅積,令人不忘。」
  • 五行與五臟的關聯
    中醫認為,五色與五臟六腑相匹配,五色可以帶給我們美好視覺感受的同時還帶給我們健康意義,而且食物的顏色對應五臟。紅色養心:紅豆、紅薯、胡蘿蔔、紅棗、西紅柿、山楂、草莓等黃色養脾:黃豆、薏米、南瓜、蘋果、蛋黃、慄米、玉米等白色潤肺:白豆、冬瓜、梨、銀耳、百合、蓮藕、米、面、豆腐、山藥、竹筍等黑色補腎:黑豆、黑芝麻、黑木耳、紫菜、烏雞等五味在中醫講可調理五臟
  • 《黃帝內經》中的養生之道 五味相宜調五臟
    根據中醫五行學說,酸、辛、苦、甘、鹹五種味道與五臟有著特定的「親和性」。《黃帝內經·素問·宣明五氣篇》說道,「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鹹入腎,甘入脾。」其中,酸味食物如青梅、山楂、橙子等,具有收斂、固澀的作用,能制肝火、補肝陰,是肝臟的最愛;辛味食物包括蔥、姜、蒜等,擅長發散風寒、行氣止痛,有助宣洩肺氣,防止外邪犯肺;苦味食物入心經,常吃苦瓜、蓮子心等,能清熱瀉火,治療心火旺盛引起的失眠、煩躁等症;鹹味食物指海帶、海藻、紫菜、螃蟹等「天然鹹鮮」的食物,而不是多吃鹽,它們與腎氣相通,能滋養腎精、軟堅散結;甘味食物如山藥、南瓜、米飯、紅薯等,是補養氣血
  • 五臟與六腑之間存在著密切的聯繫
    五臟與六腑之間存在著密切的聯繫,互相影響~從中醫角度來講,將髒與相應的腑之間的關係總結為相表裡的關係,也就是說,心與小腸相表裡,肺與大腸相表裡,腎與膀胱相表裡,肝與膽相表裡,脾與胃相表裡~除此之外,五臟還與五味,五色,五官,五體,五華,五志,五氣一一對應~
  • 中基基礎理論-五臟-筆記
    五臟「藏」,是指藏於體內的臟腑組織器官,包括五臟、六腑和奇恆之腑。  「象」,是這五個生理病理系統的外在現象和比象。  藏象,指藏於體內臟腑及其表現於外的生理病理徵象及與外界環境相通應的事物和現象。五臟主藏精氣,以藏為主,藏而不洩;六腑傳化水谷,傳化物而不藏。奇恆之腑,雖名為腑,但其功能卻有異於六腑,並有類似於五臟貯藏精氣的作用,具有似髒非髒、似腑非腑的特點。  藏象學說的特點是以五臟為中心的整體觀,體現在以五臟為中心的人體自身整體性及五臟與外界環境的統一性兩個方面。
  • 「五臟肝為首」的出處和意義
    五臟的生理功能首先是整體統一,在正常狀態中完成著每個臟器各自的生化收藏出入。按照五行理論: 肝主木,心主火,脾主土,肺主金,腎主水。 五行相生分別為: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五行相剋分別為: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 《素問》23:宣明五氣,論五臟與五味的關係
    五氣,五臟之氣。本篇論述五味所入,五氣所病,五精所並,五臟所惡,五臟所液,五味所禁,五病所發,五邪所見,五臟所藏,五臟所主,五勞所傷,五臟應象等內容。在古代這套方法診病,有其合理性。至今,每一個人都可自己對照檢驗,五臟與外界的對照關係是有規可循,有方可測,有法可治的,可以作為診斷治療的指導原則。
  • 《黃帝內經》:五臟應七竅,五臟的問題,全「寫」在臉上
    五臟不和,則七竅不通」。由此可見,臟腑雖然看不見,但它們的「竅」則是隨時可用觀察的。所謂「竅」,我們可以理解成一個「觀察的門戶」。因此,又有『五臟應五竅』的說法,因為鼻和耳都是一竅雙孔,五竅常被稱為「七竅」。1、肝的問題看眼睛:眼睛是心靈的窗戶。眼睛的炯炯有神,雖然和精氣神都有關係,但主要還是有賴於肝血的充養,以及肝氣的疏洩。
  • 補氣補肝,養血護肝,尋到肝臟食療方法,是追求健康食物的根本
    比如牛肉,豬肝,核桃,梨子,枸杞等都是大家較為熟悉的補肝食材。多吃這些食物,有利於肝病患者康復,但是正確烹飪手段和準確搭配,才能夠起到合理養肝效果。否則不僅不利於肝病康復,反而還可能會引起其他疾病。這次專欄就是為大家解決這個問題,而專門編寫。補氣補肝,養血護肝,尋到肝臟食療方法,是追求健康食物的根本。
  • 茶的五應(五行、五臟、五色、五味、五經)
    五應:應五行、應五臟、應五色、應五味、應五經Five should: five elements, five internal organs, five colors, five flavors, five meridians古人云「茶中直五行,養生有講究。」
  • 寶寶養五臟,身體倍兒棒!
    穀物還有一個很棒的作用就是可以養護五臟,所以對於秋季需要養好腸胃的小朋友來說,五穀可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媽媽們快行動吧。【秋季推薦穀物—糙米】隨著養生越來越時髦,糙米這一其貌不揚的穀物也被公認為調養佳品。糙米可以補中益氣,調和五臟。
  • 關於五臟的幾個小秘密,你一定不知道!
    人體五臟與大自然的五色有著密切的關聯。大家在日常生活中熟知的五種顏色(綠、紅、黃、白、黑),各入不同的臟腑,各有不同的作用。不同顏色的食物,它養生保健的功效是不盡相同的。不同顏色的食物,屬性也是不相同的,歸經也不同。
  • 補中益氣湯略談東垣學術用藥之精妙
    其治療主要是三點:補脾;陷者升之;甘溫除大熱。 需要注意一點,李東垣之補中益氣湯症狀所寫不全,因金元醫學只為說理而非重在方證對應。 現在常用的方證對應主要來自於醫方考—勞倦傷脾,中氣不足,懈於言語,惡食便溏(脾氣虛不能克制中宮之溼故便溏,脾氣虛不能勝谷氣故惡食),日漸消瘦(脾主肌肉),此方主之。
  • 《身體密碼》五臟之毒是什麼?
    一、五臟之毒是什麼?  在中醫看來,我們體內有很多毒素,凡是不能 及時排出體外、對我們的身體和精神會產生不 良作用的物質都可以稱為「毒」,例如瘀血、痰 溼、寒氣、食積、氣鬱、上火。這些毒素堆積 在五臟之內,就會加速五臟的衰老,然後由五 髒供養的皮膚、筋骨、肌肉、神經也就跟著一 起衰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