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學一點中醫知識
本草綱目--草部水草類--菖蒲(明 · 李時珍)
產地分布: 分布與我國南北各地。
成熟周期: 花期6~9月,果期8~ 10月。
形態特徵: 根狀莖橫走,粗壯,稍扁。葉基生,葉片劍狀線形,葉基部成鞘狀,對這抱莖,中部以下漸尖,中助脈明顯,兩側均隆起,花葯淡黃色;子房長圓柱形,頂端圓錐狀,花柱短,胚珠多數。漿果紅色,長圓形。
功效主治: 能除風寒溼痺,咳逆上氣,開心竅,補五臟,通九竅,明耳目。
[釋名] 昌陽、堯韭、水劍草。
李時珍說: 菖蒲,是蒲類植物中生長昌盛的,所以叫菖蒲 。又有《呂氏春秋》上說,冬至後五十七天,菖蒲開始生長,是百草中最先開始生長的,標誌耕種的開始,則菖蒲 、昌陽的意義在此。《典術》上說,堯帝時,天降精於庭為韭,感百陰之氣為菖蒲 ,所以叫堯韭。方士隱稱它為水劍,是因它的葉子的形狀。
菖蒲根
[性味]味辛、性溫、無毒。
(1) 徐之才說: 與秦皮、秦艽相使,惡地膽、麻黃。
(2) [主治] 能除風寒溼痺,咳逆上氣,開心竅,補五臟,通九竅,明耳目,出聲音。主耳聾、癰瘡,能溫腸胃,治尿頻。《神農本草經》
(3) 四肢溼痺不能屈伸,小兒溫瘧身熱不退,可用菖蒲煎湯洗浴。《名醫別錄》
(4) 治耳鳴、頭昏、淚下,殺諸蟲,療惡瘡疥瘙。(甄權)
(5) 將菖蒲根做末炒,趁熱外敷,能除風下氣,療男子腎病、女子血海冷敗,治鍵忘,解煩悶,止心腹痛,霍亂轉筋及耳痛。《日華子諸家本草》
(6) 治痰蒙清竅引起的昏迷、癲癇,療崩漏。安胎漏,散癰腫。搗汁服,能解巴豆、大戟毒。(李時珍)
菖蒲葉
[主治] 洗疥瘡,大風疥。(李時珍)
附方
1、癲闡風疾。用菖蒲搗成末。生前了三錢。
2、喉痺腫痛。用菖蒲根嚼汁,燒鐵秤錘淬酒一杯飲服。
3、鼓脹(食積、氣積、或血積)。用石菖蒲八兩,銼細,斑蝥四兩,去翅足,同炒黃後,去掉斑蝥,研為細末,加醋、糊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三十至五十丸,溫水送下。
4、肺損吐血用。用九節菖蒲末、白面等分,每服三錢,新汲水送下。一天服一次。
5、赤白帶下。用石菖蒲、破故紙等分、共炒為末。繁服二錢,以菖蒲泡酒調服。一天服一次。
6、產後流血不止。用菖蒲一兩半,加酒二碗,煎成一碗,去渣,分三次服。飯前溫服。
7、病後耳聾。用菖蒲汁滴耳中。
8、眼長挑針。用菖蒲根同鹽一起,研為末,敷患處。
9、癰疸。用生菖蒲搗爛貼瘡上。如瘡乾燥,則以菖蒲研末,加水調勻塗搽。
10、熱毒溼瘡(遍身生瘡,痛而不癢,四肢更我,粘著衣被,不能安睡)。用菖蒲三鬥,曬乾,研為末,撒床上,令病人裸臥,遍體著藥,再蓋衣被,既不粘衣,又可得睡,其瘡如失。
菖蒲文化
菖蒲是我國傳統文化中可防疫驅邪的靈草。菖蒲「不假日色,不資寸土」,「耐苦寒、安淡薄,生野外則生機盎然,富有而滋潤,著廳堂則亭亭玉立,飄逸而俊秀。江南人家每逢端午時節,懸菖蒲、艾葉與門、窗,飲菖蒲酒,以祛避邪疫,夏、秋之夜,燃菖蒲、 艾葉,驅蚊滅蟲的習谷保護至今。古人夜讀,常在油燈下防治一盆菖蒲,原因就是菖蒲具有吸附空氣中微塵的功能,可免燈煙燻眼之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