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豆補心臟,黃豆補脾臟,綠豆補肝臟,白豆補肺臟,黑豆補腎臟,五豆補五臟。
一說到維生素C,很多人馬上會聯想到綠葉蔬菜、鮮棗、沙棘、檸檬、獼猴桃等新鮮蔬菜和水果,您有沒有想到豆芽?一粒豆子,無意間落入水中,不需要從外界補充任何的養料,就能長出一棵生機勃勃的小芽,這就足以說明豆芽的營養非同一般。據說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海軍因無意中吃了受潮發芽的綠豆,竟然治癒了困擾全軍多日的壞血病,這就是因為豆芽中含有豐富的維生素C的緣故。
豆類富含蛋白質,幾乎不含膽固醇。含有豐富的賴氨酸和生物類黃酮而享有「植物肉」、「綠色的乳牛」等美譽。成為中國人物美價廉的優質蛋白質以及鈣和微量元素鋅的最佳來源。豆類是唯一能與動物性食物相媲美的高蛋白、低脂肪的食品。豆類中的不飽和脂肪酸居多,成為防止冠心病、高血壓、動脈粥樣硬化等疾病的理想食品,所以,提倡老百姓多吃豆類及其製品。
許多老百姓,尤其是老年人很喜歡吃黃豆,把黃豆、綠豆等豆類作為他們的主要食物,如拌雪裡蕻黃豆、蒸煮黃豆。也常見很多人直接拿它來磨豆漿作為早點來喝。其實,這樣做是很不合算的,原豆中含有很多人們並不熟知的抗營養因素:除了含有抗胰蛋白酶因子,能抑制胰蛋白酶的消化之外,還含有大量的植酸,會影響微量元素鋅、鐵以及礦物質鈣的吸收,所以,現實生活中就會出現吃進去許多的豆類,還會有貧血、鋅缺乏症和缺鈣的現象,這是因為豆類中的抗營養因素使得其中的鐵、鋅、鈣的吸收率相當的低,譬如:雖然黃豆含鐵豐富,但鐵的吸收率卻僅為3%左右。
由此可見,豆類雖然好,食用起來卻有講究,食之不當將會適得其反。本人在1988年的「國家自然基金資助項目」所做的研究生課題中發現:將豆子浸泡(一份豆子八份水)並使之發芽,是降低豆子中植酸的一個非常好的辦法。研究發現:將大豆發芽之後,蛋白質含量增長18%,還原型維生素C增加40%(原豆中是不含維生素C的),維生素B2以及乳酸脫氫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都有較大幅度的增加,促進鈣吸收的游離胺基酸(天門冬氨酸等)、總游離胺基酸明顯增加,植酸酶活性不斷升高,不斷地水解植酸,致使植酸———這一妨礙鈣吸收的主要抑制因子呈現下降趨勢,比大豆或豆腐中植酸含量下降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