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有發情期,人類為什麼沒有?如果男人有發情期,世界會怎樣?

2021-01-15 騰訊網

今天我們來講一講「水猿假說」,與人類生物關係最為親近的動物是黑猩猩,人類與黑猩猩的基因相似度高達98.8%,在600萬年前至700萬年前,人類才與黑猩猩分道揚鑣。然而,儘管人類與黑猩猩有著很多的相似性,但是,我們會發現人類與黑猩猩在很多方面也是截然不同的。比如:人類的身上沒有濃密的體毛;人類沒有發情期;人類是兩足直立行走的動物;人類的皮膚很薄,無法長時間暴露於陽光之下;人類的小孩,剛生下來,幾乎沒有任何的行動能力,而且人類出現了生育困難的問題。當然,這些截然不同之處,也體現在人與動物的區別之上,人類就好像是外星球來的,並不是地球上原有的動物。關於這一點,美國生態學家艾利斯·席瓦爾還提出了「地球監獄論」的假說,他認為人類是被外星人流放到地球的,人類的故鄉並不在地球,人類是在一個與地球環境完全不一樣的外星球上進化的。

黑猩猩

第一:裸猿

其實,人類不需要在一個重力比較小、恆星的光芒比較弱的行星上進化,才能學會直立行走,才會脫去身上的毛髮。人類被外星人流放的地球上的說法,不一定正確,因為地球本身就存在一個環境,重力比較小,太陽光比較弱,這個環境就是水中。水裡面因為有浮力,所以重力比較小,水因為可以遮住一部分太陽光,所以,水裡面的陽光比較弱。人類如果在水中進化的話,就完全可以成為兩足直立行走、皮膚很薄且沒有濃密毛髮的動物,這就是「水猿假說」。

大猩猩,有濃密的毛髮

1967年,英國動物學家、人類學家德斯蒙德·莫利斯寫了一本名為《裸猿》的書籍,這本書在歐美國家迅速成為暢銷書,莫利斯將人類視為一種「裸猿」,地球上的猴類和猿類一共有193種,其中的192種都是全身長滿了毛髮,唯一例外的就是人類,人類是沒有毛髮的「裸猿」。人類為什麼沒有毛髮呢?是因為幼態延續的緣故。幼態延續是指生物將幼年時期的特徵延續到成年以後並形成了一個新的物種的現象。

狗的祖先是狼,狼是非常兇猛的動物,但是,狗卻非常的溫順、可愛,兇猛的狼如何演化為狗呢?就是狼在幼年階段的一些特徵,被延續到了成年,狼在幼年階段愛好玩耍、比較可愛,狼的幼年階段的特徵符合人類的需要,於是,在人工選擇的壓力下,狼的幼年特徵被延續到了成年,形成了新的物種,即狗,而那些無法將幼年特徵延續到成年的狼,則被人工選擇所淘汰了。

圍攻野牛的狼

世界上絕大多數的鳥類都會飛翔,但是,也有少數的鳥是不會飛的,鴕鳥、渡渡鳥、雞就是不會飛的鳥,一個會飛的鳥怎麼會「淪落」到不會飛翔呢?因為鳥在幼年階段是不會飛翔的,所以,在自然選擇和人工選擇的壓力下,鳥的幼年特徵保持到了成年,形成了一些新的物種,成為了不會飛翔的鳥兒。與渡渡鳥關係最為親近的鳥類是綠蓑鳩,綠蓑鳩能夠在各個島嶼之間成群地飛翔,這顯示渡渡鳥的祖先是會飛翔的,當渡渡鳥飛翔到馬達加斯加島東部的模里西斯島時,發現這裡的果子和種子太多了,食物非常豐富,再加上沒有多少天敵,模里西斯島就成為了它們的天堂,在這樣的環境裡,不需要渡渡鳥飛翔,於是,渡渡鳥就將幼年階段的不會飛翔的特徵延續到了成年,久而久之,所有的渡渡鳥都不會飛翔了。雞的祖先是會飛翔的,人類馴化了雞以後,雞如果還是飛來飛去的鳥兒,那就不好管理了,人類需要不會飛翔的雞,再加上雞也樂於接受人類的餵食,久而久之,在人工選擇的壓力下,雞就將幼年階段不會飛翔的特徵延續到了成年,當然,人工飼養的雞,偶爾也會發生基因突變,變成了善於飛翔的雞,這些善於飛翔的雞,因不便管理,有野雞的特徵,往往會被人類提前宰殺掉,這樣一來,偶爾的基因突變就不會形成累積效應,從而使得雞重新飛向空中。

不會飛翔的渡渡鳥

人類沒有體毛,腦容量特別大(頭大),對自然界的事物存在強烈的好奇心,其實也是將幼年階段的特徵延續到了成年。黑猩猩和猴子的幼崽,也是沒有多少體毛的,頭也比較大,對自然界的一草一木存在強烈的好奇心。

第二:水猿

究竟是什麼樣的自然環境,促成了人類將幼年階段的特徵延續到了成年呢?英國作家伊蓮·摩根在「裸猿」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出了「水猿假說」。

生物界普遍存在幼態延續的現象,但是,幼態延續無法解釋人類變成「裸猿」的原因。最初,人類學家提出了「熱帶大草原假說」,由於地球氣候的變化,非洲的原始森林減少了,大量的猿類被迫走向了大草原。我們都知道,熱帶雨林和熱帶草原相比,顯然,熱帶草原的生物量要少很多,面對生存的壓力,人類必須尋求新的食物來源,那就是在草原上採集植物的根莖以及捕獲一些小型的哺乳動物,也就是說,人類走向大草原之後,也開啟了採集和狩獵的生活。熱帶大草原的氣候非常炎熱,動物在大草原上奔跑,需要散熱,很多善於奔跑的動物,其實都是短跑選手,而不是長跑選手,更不是馬拉松式的長跑選手,因為動物的身上都有濃密的毛髮,沒法散熱,人類則不同,人類的奔跑速度雖然不快,但是,人有耐力,能夠長時間奔跑,人類的全身都可以散熱,人是以持久力戰勝了速度。因此,在採集狩獵的社會,很多動物都是因為經受不住長時間的追逐,而被人類的弓箭和長矛捕獲了,或者掉入了人類設計的陷阱中。人類狩獵是群體出動,人類作為一個狩獵動物,甚至都可以捕捉在獅子和老虎這樣的食肉動物。由於狩獵的需要,人類將幼年階段沒有毛髮的特徵延續到了成年,在自然選擇的壓力下,成年階段依然沒有毛髮的人類獲得了生存優勢,這種基因突變獲得了累積效應,久而久之,所有的人都失去了毛髮。

非洲的原始部落在捕獵獅子

然而,「熱帶大草原假說」如果成立的話,失去毛髮的應該是男人,而不是女人,因為女人是不參加狩獵活動的,女人是在大草原上從事採集活動的。事實上,就毛髮的量而言,一般來說,男人身上的毛髮多於女人身上的毛髮,這與狩獵使得人類脫去了毛髮的說法完全相違背。

英國作家伊蓮·摩根認為「水猿假說」可以解釋一切,我們觀察地球上的動物會發現一個現象,那就是凡是生活在水裡的動物,都是沒有多少毛髮的,比如:鯨魚、海豚、海豹等等,水陸兩棲以及喜歡溼地環境的動物,也沒有多少毛髮,比如:犀牛、河馬、大象、水牛等等。

東非大裂谷是地球上最大的斷裂帶,在500萬年前,這裡湖泊遍地,到處都是沼澤地,並且溪流交錯,人類的祖先就生活在這裡,為了適應多湖泊、多溪流的環境,人類必須要涉水前進,人類在涉水的過程中,必須要直立行走,這樣才能夠使得自己的身高變高,不至於被水淹沒。人類是在涉水的過程中學會了直立行走,我們在自然界也可以看到這樣的場景:黑猩猩和大猩猩在涉水的過程中,也試圖直立行走。

人類的鼻腔和喉腔是相通的,只有水棲哺乳動物才有這樣的特徵,陸地上的哺乳動物,鼻腔和喉腔都是不相通的,哺乳動物一般不能用嘴呼吸。鼻腔和喉腔相通,是為了用口腔呼吸,哺乳動物沒有腮,到了水中,如果口腔也能輔助呼吸,就意味著能夠很好地換氣,有利於遊泳。

人類的鼻孔是朝下的,而黑猩猩和大猩猩的鼻孔是朝上的,鼻孔向下的動物,潛入水中,水流不容易灌入鼻腔,而鼻孔朝上的動物,一旦進入水中,水流很容易進入鼻腔。

人類是喜歡洗澡的動物,在我們居住的環境中,臥室、廚房、浴室是必不可少的地方,臥室是睡覺的,浴室是洗澡的,廚房是做飯的,這意味著對於人類而言,洗澡與睡覺、吃飯同等重要,如果讓黑猩猩、小狗來營造它們的家居環境,那麼,浴室是完全可以省略的,洗不洗澡都無所謂,因為有毛髮的哺乳動物,比較討厭水。

此外,人類還有皮下脂肪,地球上的動物只有像海豹、鯨魚、海豚這樣的海洋動物才有大量的皮下脂肪,皮下脂肪的作用,就是保暖,因為水中的溫度比空氣中的溫度要低,皮下脂肪還會形成一定的浮力,有利於生物體在水中漂浮。

海豹身上的毛髮也退化了

成為水陸兩棲的動物,對於人類來說有什麼好處呢?當面對陸地上的猛獸時,人類可以潛入水中,當遇到水裡的猛獸時,人類又可以上岸。水陸兩棲,有利於躲避天敵,除非運氣特別差,為了躲避獅子,潛入水中,在水裡又遇上鱷魚。

第三:人類為什麼沒有發情期?

人類是直立行走的動物,直立行走就意味著臀部變窄,進而出現生育困難的問題,對於一個物種而言,連生孩子都出現了困難,就意味著這個物種很有可能會滅絕。可是,為什麼面對生育困難的問題,人類還是選擇了直立行走呢?運用「水猿假說」能夠解釋這一現象。人類如果是在水中分娩,分娩的困難程度就會大大降低。現在有很多的案例,證明水中分娩存在諸多的優點,因此,在歐美國家,曾一度提倡水中分娩。水中分娩的諸多優點,也在一定程度上證明了「水猿假說」的正確性。人類的祖先在遠古時期,很有可能就是在水中分娩的,直立行走,實際上並不影響生育。

哺乳動物一般都有發情期,這是因為自然界的動物都處於飢餓狀態,就算是食物鏈最頂端的獅子、老虎也經常處於飢餓狀態,每天絕大部分的時間,都在尋找食物。草食性動物,是吃綠色植物的,地球上的綠色植物到處都是,但是,草食性動物的食量非常大,它們要吃進去大量的植物,才能將其轉化為自身所需的能量和物質,而且草食性動物每天都要躲避天敵。對於動物而言,交配是一件非常耗費能量的事情,它們要選擇最佳的時間交配,最大限度地提高受孕率。因此,自然界的雌性動物一旦進入到了發情期,身上就會釋放出一些信號,讓雄性很快就能捕捉到這些信號,實現交配,這樣一來,就提高了受孕率。有發情期的動物,雄性和雌性之間,一般只在發情期對異性感興趣,在平時,則毫無興趣。有些獨居的動物,甚至只在發情期與異性保持來往。

人類是隱性排卵,人類的女性進入到排卵期,男性根本無法從女性的外觀上看到變化,對於人類而言,如何才能提高受孕率呢?那就是異性之間經常保持吸引力。

孕婦

人類為什麼是隱性排卵呢?用「水猿假說」也可以解釋,水中的環境,是不利於氣味傳播的,人類的嗅覺已經退化了,女性進入排卵期,釋放出外在的信號,男性根本感受不到,久而久之,這種毫無意義的信號就被自然選擇所淘汰了。相比於其他的動物,人類身上的氣味非常少,人類身上的香味,其實都是洗髮水、香皂或者化妝品上的香味的殘留,而不是自然產生的。因為人類的嗅覺已經退化了,必須走近了,才能夠聞到彼此身上的味道,身體上自然產生一些氣味,吸引對方,是毫無意義的,而人類的嗅覺之所以會退化,就是因為曾經在水中生活了一段時間。

人類發情期的消失,只是說人類的排卵是隱性排卵,並不是說人類對性毫無興趣,有性生殖的動物,雌性和雄性都對性失去了興趣,物種如何繁衍呢?

精子到達卵子

人類發情期的消失,對人類社會的形成也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想想看,如果地球上的人類都有發情期,世界會怎麼樣?人類文明可能不復存在。

在動物界,雄性和雄性之間往往是不能進行有效合作的,它們互相之間有很強的攻擊性,因為雄性動物都有發情期。比如:獅子是典型的群居動物,獅群裡面承擔狩獵工作的都是雌獅,雄獅雖然體型很大,脖子的周圍有鬃毛,顯得威風凜凜,但是,它們一般都不捕捉野獸,雄獅只是負責保護獅群的領地,防止其他的獅群闖入,在一些特殊的情況下,才參與狩獵工作。為什麼雄獅常常不勞而獲呢?因為一個獅群裡面往往只有1到2個成年的雄獅,雄獅的數量非常有限,它們無法形成狩獵群體,有些獅群雖然有2個以上的雄獅,但是獅王只有一個,地位最高的雄獅享有優先交配權,因為雄獅的內部有等級,所以這些雄獅之間根本無法進行有效地合作。

雄獅

哺乳動物有發情期,選擇在最佳的時機交配,其實也是為了節省資源,提高受孕率,在自然界,哺乳動物尋找食物佔用了一天的絕大多數時間,在低受孕率的情況下,實現交配,是非常浪費能量的。自然界的動物,到了交配的季節,為什麼是雄性之間會互相爭鬥呢?因為雌性的子宮只有一個,而雄性的精子卻有成千上萬個,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雌性的肚子是稀缺資源,而雄性的精子並不是稀缺資源,於是,在雄性內部,就形成了競爭交配權的問題。

人類都是男人狩獵

人類的發情期消失以後,就意味著人類不需要在特定的時間去完成生兒育女的任務,成年的男性與男性之間,在某一段時間以內,也不會互相爭奪女性。這樣一來,人類就能夠進行有效地合作,人類在原始社會,從事狩獵工作的就是男性。

相關焦點

  • 為什麼動物都有發情期,但是人類沒有?如果人類有發情期會怎樣?
    發情期對於動物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只有處於這段時間的動物才會進行繁殖行為。發情期是有周期性的, 絕大多數的雌性哺乳動物會在這段時間內進行排卵,從而繁殖後代。但是我們會發現,人在這方面和動物展現出了極大的不同,大多數的哺乳動物只會在發情期間進行交配行為,但是人類卻不是的,人類幾乎可以隨時進行交配行為,為什麼人類在交配行為上與動物有如此巨大的差別呢?發情期的意義發情期對於動物而言最為重大的意義在就在於它的繁衍功能,幫助基因流傳下來。如果所有的動物都不發情,那麼它們就不會進行交配行為,更不會進行繁殖。
  • 人類為什麼沒有發情期
    眾所周知,世界上所有的動物都有發情期。比如大象的發情期一般為一個月,狗的發情期一年兩次,一次大概6~14天。可為什麼偏偏人類每時每刻都是激情滿滿。1973年,科學家在埃色俄比亞的一個考古廠發現了後來被命名為「露西」的古猿化石。
  • 大部分動物都有發情期,為什麼人類沒有?
    ,但人類是不存在發情期的,或者說,人類可以365天都處於發情期。所謂「發情期」,就是要到某個特定的時段,才能進行交配,雌性哺乳動物的「發情期」,其實是同排卵期有密切聯繫的。它們在排卵期間通過視覺表觀、外激素來表現自己已做好受孕的準備,從而吸引雄性動物。而人類雌性則用月經周期來替代了發情期。
  • 動物為什麼都有固定的發情期,人類卻沒有固定的發情期呢?
    在生活中我們經常能看到動物交配的場景,這都是在為了繁衍而做準備,並且,我們知道,在動物的世界裡,它們為了生存繁衍,都有獨特的辦法,並且動物們適應著環境,找到了最適合自己的發情期,可以讓種族繼續繁衍,就目前我們所接觸到的普遍動物,都有一個固定的發情期,不知道你有沒有想過,我們人類卻沒有固定的發情期,這個問題也有很多人好奇,今天我們就來說一說為什麼我們人類沒有固定的發情期。
  • 為什麼動物都有發情期,而人類卻可以隨時交配?專家揭露真相
    文/行走天涯為什麼動物都有發情期,而人類卻可以不限時間地點?專家揭露真相又到了一年一季的春天了,在這個萬物復甦的季節裡面,不論是人,還是大自然界內的很多動物之間的感情都在快速的升溫。尤其是叢林中的動物更是不避諱自己的情感。它們都在為自己的下一代所努力繁衍著。顯得人類在這時好像還含蓄了很多。不過主要一部分原因還是因為全球性的新型冠狀病毒爆發之後,很多人都被困在了家裡,沒有辦法出門一步。又更何談加深感情呢!
  • 為何動物都有發情期,唯獨人類沒有?研究人員告知答案
    ,這也是很正常的,這也就在一定的程度上表明了,咱們人類還是和動物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的,有一些習性是很難改變的。於是在這個時候就有人問了,為何動物都有發情期,唯獨人類沒有?研究人員告知答案.小編相信咱們現在在看這篇文章的小夥伴們對於這個問題應該也有著同樣的困擾吧,肯定也想知道明明咱們人類的祖先也是動物,咱們卻沒有發情期呢?
  • 同是哺乳動物,為什麼唯有人類365天都是發情期?
    人類同樣需要將自己的基因延續下去,在其他生物選擇了發情期來確保種族延續時,人類卻在進化中拋棄了發情期,這是為何呢?人類已經獲得了進化發展的優勢,發情期的存在只會阻礙人類的生存,拋棄的發情期正是人類智慧的表現。那麼同是哺乳動物,為什麼唯有人類365天都是發情期呢?
  • 同是哺乳動物,為什麼唯有人類365天都是發情期?
    人類同樣需要將自己的基因延續下去,在其他生物選擇了發情期來確保種族延續時,人類卻在進化中拋棄了發情期,這是為何呢?人類已經獲得了進化發展的優勢,發情期的存在只會阻礙人類的生存,拋棄的發情期正是人類智慧的表現。那麼同是哺乳動物,為什麼唯有人類365天都是發情期呢?
  • 世界上有那麼多哺乳動物,為何只有人類,全年都可以是發情期?
    世界上有那麼多哺乳動物,為何只有人類,全年都可以是發情期?當然,人類和動物在這一方面,還是存在著區別的,比如全世界有許許多多的哺乳動物,它們都存在這特定的發情期,但是很顯然,人類並不存在發情期,或者說,人類全年365天都可以是發情期,那麼這又是為什麼呢?
  • 為什麼動物發情交配都有季節性,而人類卻一年四季均可?
    在自然界中生活著無數種動物,大部分的動物都有發情期,處於發情期的雌性哺乳動物會出現一些變化,以此來吸引雄性完成傳宗接代的任務。但對於處於發情期的貓來說,發情期是會對母貓的身體造成傷害的,當母貓處在發情期時,身體逐漸消瘦,精神不振,嗜睡,並出現大量飲水的情況,即便是平日裡很少喝水的貓貓,也會在發情期內頻繁的飲水。大多數的動物都有固定的發情期,只有在發情期內,雌性動物才會接納雄性,否則等待雄性的就是一頓胖揍。為什麼動物有發情期,而作為地球上最高等的生物—人類,卻沒有發情期呢?
  • 人類隨時都能懷孕,可為啥動物卻要等發情期?理由說出來很害羞
    這個世界上有很多物種,不管是動物還是植物還是微生物,要想長久地存在,都需要通過繁衍。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通過繁衍行為,我們也可以更加深刻地認識到人類與動物的不同之處很多動物都有發情期,它們在這個時期進行繁衍活動,但是人類可以控制自己的行為,在自己想繁衍的時候進行繁衍活動。
  • 為什麼動物只在發情期才交配,人類卻可以隨時交配?
    雖然發情期可以提高生物幼崽的生活率,但不是每一種生物都會被自然選擇出發情期。沒有發情期的原因?如果一個生物沒有發情期,那只能說明一點:該生物幼崽的存活率,在各個季節相差不大。比如:人類。
  • 為什麼人類隨時都可以有性行為,而動物卻要等到發情期才能交配?
    發情其實就是動物的一種生理表現,不同的動物有不同的表現形式,就好比野貓來說,一般到了春季就會發出一種叫聲,其實就是在吸引異性,當過了這個時間以後就會拒絕。動物的發情期,是有相對較為固定的時期的。不光是哺乳動物,禽類和鳥類也是一樣,都會有不同的表現形式,其中孔雀開屏也是在發情期才會有的。
  • 為什麼動物只有在發情期才交配,人類卻隨時都可以交配?
    不知道你有沒有發現,很多動物都有發情期,但人類是個例外。人類的發情好像沒有季節限制,隨時隨地都能夠發情。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動物的發情期在了解人類為什麼沒有發情期之前,我們先看一下動物為什麼具有發情期。
  • 人類有沒有像其他動物一樣有「發情期」嗎?
    無論是動物還是人類,天生就能分泌雄性激素和雌性激素,這使得他們產生對異性的渴望,從而完成交配、分娩等繁衍子嗣的職責。在地球上,幾乎所有的動物,都有一個「發情期」。所謂的「發情期」,就是要到了某個特定的時段,才能進行交配。不到那個時候,動物的「情慾」發作不起來。
  • 動物都有固定的交配季節,為什麼人類這麼特殊?365天都可以?
    發情期對於人類來說已經完全沒有必要了,寒冷的冬天也還是可以生娃的,當然問題並不會這麼簡單,必然還有些未知的原因在作祟,接下家可以深入的了解一下。同時需要保證超高的後代成活率,讓每一次付出都儘量得到更高的回報,因此動物都有固定的發情期,這可能是幾十萬年來形成的一種習慣,或者說一種生存方式,一個合理時間內的發情期會讓該物種保證自己的後代更好地存活,之後儘可能的減少讓自己處於這種狀態的時間。【人類為什麼沒有明顯的繁殖周期?】
  • 大多數動物都有繁殖季,為什麼人類沒有?
    趙忠祥渾厚的男中音配音聲中動物世界的繁殖季又到了,動物們都忙著在這個季節中完成重要的繁衍任務,這已經是動物世界的標準開場白,人類曾經也是動物世界的一員,但數百萬年的演化中似乎有一個非常關鍵特徵改變了,即大多數動物都有繁殖季,而人類似乎根本就沒有,甚至隨時都可以被挑起欲望!
  • 動物裡雄性普遍比雌性漂亮,為什麼人類正好相反?
    雖然很多人認為人類男性和女性的差別不大,但在歷史上,以「美貌」聞名的更多的是女性。但是在自然界中,以「美貌」聞名的更多是雄性。比如:公孔雀的尾巴更絢麗多彩,公鴛鴦比母鴛鴦看起來更好看。動物之所以表現出這種特徵,達爾文在《人類的由來及性選擇》中有描寫,公孔雀之所以更好看,是為了獲得雌性的注意。
  • 人類與動物有何不同?動物孕育需要固定時期,而人類365天都可以!
    地球上的生物都有自身固定的屬性,比如人與動物就是不同的,其中最大的區別便是在他們體內都存在著可以自然分泌的性激素,然而表現出來的形式卻是不一樣的。不知道各位有沒有看過《動物世界》,裡面有這樣一句配音:春天來了,又到了動物交配的季節。為何很多動物都會選擇在春天進行交配呢?而我們人類卻是365天都可以。
  • 在自然界中,只有人類才有「大姨媽」嗎?為什麼?
    先說答案:動物界中並不是只有女人才會來「大姨媽」,「大姨媽」是所有雌性哺乳動物共有的,不同的是,除了人類外,不同的雌性哺乳動物的周期各有不同,不過總的來說大都有規律可循。下面我們就來簡單的分析一下這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