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生命的探索,長時間以來都存在與歷史的各個階段,從最開端的三皇五帝再到秦始皇,都曾經幻想著有朝一日自己可以長生不老,其實從歷史的夾縫當中細細的看,任何朝代都沒有逃脫掉這個桎梏,煉丹、修煉等各種方式都有很大一撥人來追捧,甚至直到最近一段時間,很多商業人士也在苦苦探索著那理論上似乎能夠永生的生命形式,矽基生命。
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平均壽命開始得到了有效的加長,在這種技術的刺激之下,很多人更是加深了對於未來生命的探索,2015年穀歌設計了一個可以自主學習的人工智慧的神經網絡機器人,也就是AI,這個AI有大量的數據可以參考學習,可以作為分析素材,最重要的是其還會模擬人類的思維方式來思考問題,當時人們就問了它一個究極的問題:我們為什麼要活著?AI的回答是,為了永生。
當時作為群體,除了永生之外顯然我們有更為重要的事情要做,那就是讓整個群體延續下去,這個不僅是人類考慮的問題,更是所有物種都會考慮的問題,種群當中能夠創造更大利益的人往往也會接受到更多的資源,從最開始的原始部落到而今已經形成了一個整齊的社會機器,各個層面都是按照這個最基本的邏輯來進行運轉的,在這種模式之下,我們進化出了道德、功績、尊卑等理念,在不同的時代,其實都有一種類似的邏輯來讓整個群體更好地存在,而在這個過程當中,我們也不能說就是找到了最究極的模式,而是在不斷地探索當中。
受到這個理論的刺激,其實人們對於永生這個話題也有了更多地猜想,人們的衰老其實也是為了整個群體更好地延續下去,根據歷史進程,那些年紀越大的個體對於整體的貢獻變少,而青壯年貢獻的更多,而由於不同社會的發展,年老個體通常對於整體的資源都比年輕人享有的更多,所以為了整體更好的延續,只能通過衰老,通過死亡這種方式來維持平衡。
隨著科學的不斷發展,人們在科技領域似乎也發現了類似的佐證,比如端粒酶這種東西跟壽命就呈現出正比的關係,端粒酶越長,生物的壽命也越長,而在對於人體基因當中,端粒酶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逐漸變少,最終出現衰老和死亡。
隨著商業經濟的發展,當大部分資源掌握在少數的富豪手中的時候,其實對於死亡這種事情的研究勢必還是會不斷發生,但是長時間的進化過程中已經敲定了一個事實,那就是個體更迭,生老病死,即便是資源也無法逆轉這個事實。在這個過程中死亡本身也被賦予了價值,那就是可以通過繁殖來讓整體變得更為強大且具備更強的復原能力。
在這種既定情況之下,其實財富最有意義的用途也幾乎被劃定,財富從本質來講也就是社會資源,而利用這種資源,為社會創造更大的價值,讓社會整體具備更大的抵禦風險的能力,便是財富最有意義的歸宿。
其實從人們的生活當中,無論是巴菲特承諾死後裸捐,還是比爾蓋茨而今已經早早脫離商業,置身於全人類的公益事業當中,都是最符合人類整體利益的事情。
了解更多,歡迎留言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