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網記者劉軼琳3月21日報導:今天是世界睡眠日,調查顯示,9成有3歲以下孩子的寶爸寶媽每天睡眠時間不足5小時。
「嬰幼兒的睡眠障礙直接影響到孩子父母的睡眠水平和正常生活,」中國醫師協會睡眠健康促進中心秘書長,原中國睡眠協會秘書長汪光亮表示,根據中國睡眠研究會最近的一項調查,約30%的4歲以下幼兒存在睡眠障礙,這使得「晚上哄孩子,白天打瞌睡」在年輕寶爸寶媽中成了普遍現象,甚至引發了更多問題。
孩子鬧大人苦睡覺問題成家庭隱患
晚上照顧寶寶,白天不住地打瞌睡,是滬上不少「80後」白領父母的生活現狀。「孩子就是晚上精神,怎麼哄都不睡,我們已經41天沒睡過一個好覺了,平均每天最多睡4小時,」一位網名「小魚媽媽」的寶媽在論壇發貼說道。調查顯示,在有3歲以下孩子的家庭中,約9成父母每天睡覺的時間不足5小時,其中2成左右父母,睡覺時間甚至只有3-4小時,比應有睡眠時間少了整整3個小時,而沒有孩子的家庭和孩子在3歲以上的家庭中,睡眠時間則要充裕得多,幾乎都能達到7小時以上。「這不僅影響工作,長此以往,大人的身體也受不了」。
「因為孩子睡覺的問題,我幾乎已經和丈夫分居,」29歲的寶媽告訴記者,孩子睡覺不好,在他們家的影響簡直是巨大的,因為女兒夜晚容易驚醒、哭鬧,工作忙碌的丈夫已經搬回了婆婆家住,兩人形同分居。記者調查發現,這並不是一個偶然現象,採訪中,每10對家中有幼兒的父母中至少有1-2對夫妻為了照顧孩子睡覺而短期或長期分床、分房甚至分居。「事實上,孩子晚上哭鬧影響大人休息,導致父母吵架,甚至還是一些離婚案件最初的導火索,」育嬰專家徐正儀表示。
聲音大光線亮自然睡眠環境好夢難求
記者了解到,安靜、黑暗等嬰幼兒自然入睡環境的缺失是嬰幼兒睡眠障礙出現和增多的一大原因。「我家住在水電路、廣中路,路口剛好有一塊分貝牌,晚上8點左右,室外分貝數還有65分貝,即使關上門窗,家裡的聲響也還有30-40分貝,對孩子來說還是吵的,而這個時間段其實已經是嬰兒的睡覺時間了」虹口區一位年輕母親告訴記者,比起她小時候,現在的城市環境要吵得多,3歲的兒子每次睡著了也很容易被聲音驚醒。「從光線上看,即使是在半夜,城市裡的一些廣告牌和霓虹燈還是能把室內照得清清楚楚」。
「其實嬰幼兒睡眠的環境很重要,一個獨立的有安全感的空間,安靜、光線微弱的臥室,熟悉的、舒適的床鋪和寢具,都對嬰兒的睡眠至關重要,」芙兒優營運總監沈愛平表示,現代社會不比祖輩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環境,僅僅依靠「搖籃」或「搖籃曲」來哄孩子睡覺變得很困難,要減小噪音和光線對孩子休息的影響,父母就需要在聲音、光線、寢具等環境上下功夫,給孩子提供一個適合自然入睡的睡眠環境。
孩子睡得好和吃得好一樣重要
「嬰幼兒時期的睡眠對孩子的生長發育至關重要,但很多父母並不知道,」解放軍第四一一醫院婦產科主任戴良圖告訴記者,很多父母很關心奶粉,覺得孩子吃進去的東西直接影響健康狀況和身體發育,其實,睡眠對於嬰幼兒的重要性絕不亞於食物。「在新生兒的睡眠過程中,內分泌系統釋放的生長激素要比平時多3倍,所以嬰兒的睡眠質量狀況直接影響到身體發育、免疫力、智力和新陳代謝等,甚至還會影響到孩子未來性格的形成。」
「正常的新生兒每天需要睡17到20小時,是成人的2-3倍,之後很長一段時間內,嬰兒平均每天睡眠時間也應該超過16個小時,這些睡眠時間中,嬰兒是在深睡和淺睡中交替進行,隨著年齡增長,深度睡眠時間會增加。」戴良圖說,嬰兒在淺睡時會有一些肢體運動,比如發出哼哼聲,眼球在轉動或哭鬧、做夢等,而進入深度睡眠就會比較安靜,臉部和四肢放鬆,呼吸均勻,可能發出打呼嚕聲,父母可以據此判斷孩子是否進入深睡,睡眠狀態是否正常。
正視嬰幼兒睡眠障礙讓大人孩子都睡好覺
「平時難以入睡、睡不安穩、睡眠節律紊亂如白天睡夜裡清醒、磨牙、遺尿、囈語、夢遊、抽搐,這些嬰幼兒睡眠障礙的現象經常被大部分家長所忽視,」上海兒童醫院特需門診主任騰國良提醒道,當出現這些現象時,家長應該意識到孩子是出現了睡眠障礙,積極尋找原因和解決問題,而不是單純寄希望於哄哄抱抱就好。
中國醫師協會睡眠健康促進中心秘書長汪光亮則表示:「其實我們需要更正一些最基本的認識,比如科學布置嬰兒房,選擇安全健康的兒童寢具,最重要的是,一定要培養孩子單房睡、單床睡的睡眠習慣,家長不要陪睡,讓孩子獨立睡覺不僅有利於孩子的睡眠健康和心理成長,還能把父母解放出來,保證大人的睡眠質量」。
每年3月21日的「世界睡眠日」始於2001年,由國際精神衛生和神經科學基金會提出, 2003年正式引入中國。今年世界睡眠日,中國健康教育中心、母嬰健康網、《母嬰健康》雜誌和芙兒優聯合舉辦「嬰童睡眠知識推廣會」,今天起將向5000個家庭免費贈送嬰童睡眠指導書《寶寶優質睡眠全攻略》,索取電話:40077989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