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經1600多年的桑樹王。
蜜蜂正在給九翅豆蔻授粉。
竹子發芽。
青藏高原塔黃。
罕見的茶樹花果同掛枝頭。本文圖片由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提供
①千年古蓮子孕育出了新的生命。
②黃花蒿,有著2000多年歷史的中國本草,如今以青蒿素聞名於世,拯救了成千上萬瘧疾患者。
光核桃樹,從野生光核桃進化為山桃、甘肅桃、普通桃。漫長的歲月,是人馴化了桃,桃也滋養了人。
從華中屋脊到四川盆地、從青藏高原到大洋彼岸……
在剛剛落幕的2019天府書展上,由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以下簡稱「川科社」)重點推薦的大型紀錄片同名圖書《影響世界的中國植物》十分亮眼。9月13日,該紀錄片開播時就曾引發熱議。「每一幀都是精品,每一幀都是壁紙,恨不能全列印出來貼在牆上。」有觀眾說。
於是,川科社把紀錄片「印」到了書上,一本適合大人和孩子共讀的植物類科普讀物橫空出世,在書展首露真容。400幅高清、顯微攝影大圖;40部高速、延時拍攝的珍貴視頻,掃碼即可觀看……跟隨主創團隊的鏡頭,人們可以去往中國的遼闊大地,尋找植物的故事。
□本報記者 肖姍姍
獨特地理
造就神奇的植物版圖
從喜馬拉雅山脈到太平洋,從北國的黑龍江到南國的島嶼,兩年時間,主創團隊遠不能窮盡對中國植物的探索。中國獨特的自然地理,決定著這片土地上植物的樣貌。
「兩年的探索無法讓我們獲得全部答案,但足以顛覆我們曾經對生命的認知。」紀錄片《影響世界的中國植物》總導演李成才如此感嘆,「我們無法小覷那一棵小草,無法以居高臨下的姿態,俯視那些任由我們擺布的植物。可以說,當我們走近植物的生命,便開始了重新理解世界與萬物的旅程。」2018年1月,經過幾個月的籌備,主創團隊開始中國植物探索之旅。
出發。他們進入神農架原始森林,這片位於中國湖北省西部的群山,海拔超過3000米。「在這裡,生活著4000多種植物,它們每小時通過光合作用釋放的氧氣量,大約可以滿足300人一生的需求。正因為這樣,神農架又被稱為『中國天然氧吧』。」另一位總導演周葉介紹。
神奇的何止神農架?位於中國西南部的青藏高原植被區,更令人興奮。「在青藏高原東南緣的橫斷山脈,海拔接近5000米,這裡有一種特殊的地貌——流石灘。它形成於千萬年來強烈的寒凍風化,巖石不斷崩裂成碎石,滑落、堆積在山脊上。但看起來一片荒涼的流石灘,卻隱藏著生命的奇蹟!」周葉說,在這片碎石中,竟然能生長出最美麗的花朵。「植物紮根在碎石深處的稀薄土壤裡,從石縫中生長出來。流石灘物種間彼此遠離,它們以遺世獨立的姿態,塑造著中國海拔最高的植物花園。」李成才透露,這石縫中開出的花,就有水母雪兔子。「它一生只有一次開花的機會。為了積蓄開花的力量,它們在碎石下蟄伏長達數年,一旦開花,便進入了生命倒計時。」
湛藍海水中的絲狀物藍藻、不起眼的苔蘚如何站立……整個探索之旅中,攝製組用影像建立起植物的生命檔案。他們用1000幀每秒高速攝影捕捉人眼難以觀察的植物爆發時刻,用顯微攝影光學放大100倍進入植物器官內部帶來視覺奇觀。
滋養人類
為世界文明添彩
中國植物,成就了輝煌的中華文明。水稻、茶葉、桑樹、大豆等30餘種植物的故事被主創團隊一一記錄。它們不僅為中國帶來福祉,還不斷遷徙到各地,為世界文明添彩。
「我們的文字大多與植物有關,比如草字頭、竹字頭、禾木旁、絞絲旁、米字旁等,而這些文字組成了我們的文明。」周葉列舉著中國植物與人的親密,如數家珍。「1萬多年前,水稻、小米塑造了我們的農耕文明;8000年前,大豆用一粒種子,飽滿了無數生命;7000年前,桑樹用身體裡的蛋白質,成就了未來的絲綢之路;4000年前,桃樹用果實,豐富了我們的味覺;2000年前,茶樹用一片樹葉,造就了世界第一大飲品……」有趣的是,這些剛好都與吃有關。李成才直言,中國植物之所以能走向世界,影響世界,吃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比如說水稻進入日本,形成了壽司這種既有海洋生物魚類,又有陸地植物稻米的食物結構,進而影響他們的文化。」《影響世界的中國植物》顧問、植物學家曾孝濂也強調:「遠古時代,我們的祖先就開始種植水稻,湖南道縣王蟾巖一萬多年前的古稻遺存考古發現,證實長江流域是水稻種植的發源地。水稻由此傳向世界,成為世界上三分之一人口的主食,世界各國栽培的大豆也是直接或間接從中國引入的。」
中國植物不僅溫暖了世界人們的胃,更裝點了世界人們的眼。「幾百年前,杜鵑、珙桐、月季等來自中國的花卉,裝點了世界的園林。」李成才說。19世紀末,英國人威爾遜繞過大半個地球,來到中國西部,開啟他的植物採集之旅。10多年裡,他先後四次到訪中國,足跡遍及四川、雲南、重慶、湖北,先後把1593份植物種子和168份植物切片帶到西方,包括「中國鴿子樹」珙桐、「高傲瑪格裡特」黃花杓蘭等奇異花卉。此前的歷史長河中,還有更多植物通過各種途徑,傳向世界,影響著世界歷史進程。
「稻穀小米塑造了我們的血肉,茶湯桑麻豐富了我們的生活,梅蘭竹菊滋養了我們的精神、百味本草守衛了人類的健康……」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社長錢丹凝說。
四川植物
生命力強勁傳承至今
兩年來,主創團隊去到中國27個省、市、自治區和7個國家,探訪了30多種富有傳奇色彩的中國植物。其中,很重要的一站,就是四川。在這裡,攝製組拍了毛竹、珙桐、茶和蜀葵……而珙桐,不僅讓攝製組欣喜若狂,更讓曾孝濂激動不已。
「四川是一個植物資源特別豐富的地方。」李成才直言,紀錄片中很多重要的中國植物,都是在四川拍到的。在蜀南竹海,攝製組探訪了毛竹家族,「竹林裡突然風雨大作。不多久,倒春寒包圍了這裡。但對整個毛竹家族來說,比這更加惡劣的天氣,它們也早就經歷過千百萬次。」據介紹,在四川這樣的山區,即便出現倒春寒,低溫也不會持續太久,同時,山體的坡度也可以防止雨水積存。得天獨厚的出生環境,讓這裡的一部分竹筍得以倖存。「東亞文明乃是『竹子文明』。」這是英國學者李約瑟的觀點。「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李成才說,這是四川大文豪蘇東坡的精神雅趣,而四川的毛竹,因其強勁的生命力,將文明傳承至今。「毛竹的根莖向四周不斷擴展,攻城略地。它們讓竹子長上了雙腳,繁殖擴張變得更加便利。」李成才感嘆,在生存繁衍的本能驅使下,在自然界的各種考驗中,竹子不斷改變著自己。那些存活至今的竹子,或許不是最美麗、最強大的,有時只是最頑強或最幸運的。
曾孝濂在肯定紀錄片和圖書的同時,特別提到:「眾多生活在城市的人,對原產於自己國家的植物知之甚少,綠絨蒿、塔黃、兜蘭鮮為人知,就連漫山遍野的高山杜鵑也只有為數不多的人目睹過。而一些歐洲人都知道的『中國鴿子樹』珙桐,不少國人也沒見過,可謂一大遺憾。」他提到的這幾樣珍稀植物中,攝製組都在四川找到,尤其是珙桐,拍到它開花的那一瞬,全組上下激動到不能言語。「對我們來說,那是疲於奔命的時刻。」李成才回憶,從2018年3月初到2018年5月初,整個探索小分隊拆分成三個小組,其中一組,就是在峨眉山守著珙桐花開,記錄它完整的綻放過程,兩個多月,無數次開機關機,珙桐真正的花終於被記錄了下來:白色的苞片,隨風飛舞,等待著過往的昆蟲為它駐足。西方植物學家稱它為「中國鴿子花」,將它引種到西方園林,而它引起世界的關注不僅因為美麗的花型,還因為它獨特的身世。「珙桐是古老的開花植物,它們的祖先曾遍布北半球。直到200多萬年前,地球開始大幅度降溫,全球有三分之一的大陸被冰雪覆蓋。地球四季寒徹,大片森林消失,大量生物死亡甚至滅絕。而珙桐在中國倖存了下來,延續著種群的古老基因。」李成才透露,珙桐曾在全球廣泛分布,現在已大大衰退,只在很小的區域,而四川,有它生存的絕佳環境。
每年的五月中下旬,是英國最好的賞花時節。倫敦,也迎來了一年一度的切爾西花卉展。作為世界上最引人矚目的花卉展之一,在這裡總能見到令人驚奇的植物。展臺上,有一種花格外引人注目。它們有的開著藍色的花朵,有的開著白色的花朵,還有的開著紅色的花朵。在這裡,它們被稱為「喜馬拉雅藍罌粟」。事實上,它們都來自中國,中文名綠絨蒿。更重要的是,100多年前,「植物獵人」威爾遜是從四川的巴朗山帶走了它們。「在巴朗山,我們拍到了紅花綠絨蒿,在這裡,低著頭的綠絨蒿並不少見,對它們來說,這是一種守護的姿態。」
在四川,攝製組還尋訪到被西方稱為「絲路之花」的蜀葵,這是最早被引種到西方的花卉之一,它比中國的菊花、牡丹、茶花、月季、杜鵑等花卉傳入西方的時間早了近兩三個世紀。早在大概古羅馬時期,人們就開始種植並觀賞蜀葵,古羅馬時期的壁畫中便已經出現了蜀葵。早期的歐洲藝術作品中,更是屢屢見到蜀葵的身影。
攝製組還到四川雅安尋訪了茶的歷史。他們查閱了清朝時編纂的《四川通志》,那裡留有人工種植茶樹的最早文字記載:西漢吳理真在四川蒙頂山手植七棵茶樹,後世稱其為「蒙頂茶祖」;他們去到雅安,記錄製茶的古老工藝:「在四川雅安,有一種茶,是在現今茶類中歷史最為悠久的。它的製作過程粗獷、原始,顏色黝黑,和茶葉的本色相去甚遠,被命名為黑茶。」黑茶對茶葉的重塑,藉助了火的幫助。茶葉自茶樹上採下,並不需要經過太多挑選,粗獷的製作手法讓十幾片葉子都能物盡其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