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首次發現烏賊具有情景記憶能力

2020-12-06 人民網

  ■最新進展

  人類都有回到過去的能力——起碼在思維上是這樣。例如,你能夠記得,上周一你曾坐在辦公桌旁書寫一份計劃書。這種記起過去所經歷的事件、地點和時間的能力被稱為「情景記憶」,這個術語是加拿大心理學家恩德爾·託爾文在20世紀70年代首先創造的。託爾文當時認為,這種記憶是靠語言產生的,為人類所獨有。

  但是,託爾文錯了。英國劍橋大學的尼基·克萊頓利用實驗證明,西方灌叢鴉能夠記得存儲食物之處,而且記得哪些存儲的食物是最新鮮的。換句話說,灌叢鴉的大腦也擁有情景記憶。

  從那以後,具有情景記憶的動物列單在加長,包括類人猿、鼠類、蜂鳥和鴿子。但是這些都是哺乳動物和鳥類,而法國科學家克麗絲泰勒·約澤-阿爾維想知道同樣的記憶技巧是否也存在於跟上述兩類大不相同的動物中,於是她轉向研究烏賊。

  首先,研究人員訓練了3隻烏賊,讓它們接近一種黑白標誌得到食物,食物要麼是螃蟹,要麼是它們特別愛吃的小蝦。烏賊還了解到,作為食物供應的小蝦需要較長一段時間才能重新補充上,如果它們在上次吃到小蝦之後的3個小時之內再次接近那個標誌,它們會一無所獲。

  下一步,研究人員在水槽的不同位置將兩個相同的標誌呈現在烏賊面前,一個標誌前投放了小蝦,另一個標誌前投放了螃蟹,烏賊會隨意地來到其中一個標誌處進食。

  一個小時之後,研究人員再次對烏賊進行測驗。這次接近投放小蝦的標誌是毫無意義的,因為小蝦還沒有被補充上。而烏賊了解這一點,因此它們在第二次測驗時幾乎總是接近那個投放螃蟹的標誌。

  但是,如果研究人員在3小時之後進行測驗,烏賊們就會接近那個投放小蝦的標誌,它們知道那時它們最愛吃的食物可能已經補充上了,值得前去嘗試一下。

  烏賊的行為表明,它們記得之前的事件(吃的是小蝦還是螃蟹)、地點(跟食物相關的標誌)和時間(上次吃過後又過了多長時間)。研究小組承認他們雖然只對3隻烏賊進行了測試,但是它們的行為方式全都一致。跟灌叢鴉、鼠類、蜂鳥一樣,烏賊也擁有情景記憶。

  加拿大萊斯布裡奇大學研究頭足類動物智能的珍妮弗·馬瑟對此並不感到奇怪。數年前她就注意到,章魚在覓食時「不光顧舊址」,也就是說,如果它們在某個地方找到了食物,在幾天之內就不會再到那個地方覓食了。

  她認為,約澤-阿爾維的研究並不是首個無脊椎動物擁有情景記憶的證據,但肯定是首個展現這種能力的實驗性證據。她指出:「這些非常有趣的動物具有極強的靈活性和非同一般的認知能力。」

相關焦點

  • 科學家發現小睡能夠幫助嬰兒建立情景記憶
    學習階段和記憶測試階段的實驗圖示。 在睡覺的時候,大腦會重新經歷以前的事情,鞏固新的記憶內容,並把類似的經歷總結成常識。近期,來自德國馬克斯 普朗克人類認知和腦科學研究所(MPI CBS)的一項研究表明,對於嬰兒來說,在睡眠期間,他們不僅能夠概括經歷,還會鞏固細節,建立情景記憶。 這項研究首次證明了嬰兒的睡眠對情景記憶的重要性,可能會為嬰兒期遺忘的現象提供新的解釋。相關論文發表在《自然 通訊》雜誌上。
  • Science:發現情景記憶開始形成的時間
    2019年1月12日/生物谷BIOON/---形成和儲存記憶的能力是如何和何時產生的是神經科學家們非常感興趣的一個話題。如今,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耶魯大學的研究人員鑑定出大腦發育的三個不同階段,而且這三個不同的階段是在情景記憶(episodic memory)形成之前發生的。
  • 動物的情景記憶:怪不得能找到回家的路-虎嗅網
    但如今,隨著研究動物記憶的巧妙方法出現,科學家們前所未有地接近問題的答案,並有望徹底解決。在過去十年間,研究動物王國偏遠一隅的科學家也得出了相同結論:至少一部分動物對過去的經歷有著像人一樣的記憶。印第安納大學的神經科學家喬納森·克裡斯託認為:「長久以來,人們默認非人動物不具有形成情景記憶的能力,這種觀點是錯誤的。」
  • 「情景記憶」依賴海馬區 「語義記憶」依賴皮層
    核心提示:加拿大多倫多大學最新研究認為,記憶要比之前認為的更為動態和多變。發生在大腦的兩個區域——海馬和皮層之間的重要互動,對形成地點和事件記憶具有不同而互補的作用。研究揭示了大腦中存在不同的記憶形式,編碼也不同,但都能與部分大腦進行互動。
  • 外媒:狗具備情景記憶能力 能記住人最近做了什麼
    這種記憶被稱為情景記憶,即在腦海裡回到過去並記起某事細節的能力。已有證據表明,人類和靈長類動物具有這種能力。但迄今從未發現狗具備這種本領。首席研究員克勞迪婭·富加扎說:「不可能簡單地問它們:『你記得今天早上發生了什麼嗎?』」於是,為進行這項研究,她對自己開發的名為「跟我做」的訓練法進行了調整,讓狗用行為來回答這一問題。
  • 科學家發現烏賊的秘密,或已擁有語言能力,未來會成為文明嗎?
    作者:勵生眾所周知,地球是三分陸地,七分海洋,從現有的數據統計,人類所探測的海洋範圍,不過是海洋總範圍的5%,換句話說,海洋中還有很多事情是我們不知道的,具有很高的研究價值。深海會有什麼樣的生物存在?而這就是大王酸漿魷在深海中進化出來的能力,由於深海中存在如抹香鯨等大型生物,後者的獵物就是大王酸漿魷,因此,為了能夠在深海中存活下去,大王酸漿魷或許才進化出這種能力。但和下面這種魷魚相比,或許大王酸漿魷弱爆了。
  • 墨西哥海底發現八米長臂烏賊 頗似外星生物
    騰訊科學訊(悠悠/編譯)據英國每日郵報報導,殼牌公司在墨西哥灣海底2377米深處發現「外星生物」,體長達到8米,觸角是身體長度的15-20倍,事實上它是Mangapinna烏賊,又叫做「長臂烏賊」。殼牌公司在海底拍攝視頻中呈現一隻成年長臂烏賊,它頗似外星生物的行為特徵,視頻是採用遠程水下設備ROV拍攝的。
  • 科學家首次發現子宮或與記憶有關
    文章通訊作者,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教授Heather Bimonte-Nelson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當第二次試驗獲得了同樣的結果和模式之後,我們知道這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數據告訴我們,切除子宮後,大鼠的記憶能力確實受到了影響。」同時,她也表示,分泌雌激素和孕激素的卵巢已經被認為與大腦與認知、記憶有關,現在,可能要考慮子宮-卵巢-大腦這一新的系統。
  • 認知訓練有助改善個體長時記憶提取能力
    由此可見,假定信息只要進入長時記憶系統中就不會丟失,想要改善個體的長時記憶能力,關鍵在於提高個體的長時記憶提取能力,即從長時記憶中提取相關信息的能力。長時記憶的提取主要有兩種形式:回憶與再認。該訓練任務由詹寧斯開發並於2003年首次應用於具體的科學研究中。標準的重複滯後訓練範式包括學習階段和測試階段。在學習階段,參與者需要學習單詞列表,然後在測試階段進行新舊辨別反應(對於學習過的舊詞,回答「是」;對於未學習過的新詞,回答「否」)。
  • Nature Commun:科學家發現記憶在大腦產生了「指紋」
    Nature Commun:科學家發現記憶在大腦產生了「指紋」 2020-11-23 15:4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吸血鬼烏賊:章魚烏賊的共同祖先,海洋垃圾處理器
    某島曾經介紹過世界上唯一具有毒性的火焰烏賊,今天就來講講它的老祖宗吸血鬼烏賊,也叫幽靈蛸。第一次看到這種生物,還以為是長了耳朵的烏賊,其實那是吸血鬼烏賊的兩隻大鰭,大海果然深不可測。
  • 人類首次精確發現大腦記憶形成原理
    目前,科學家首次精確發現人類大腦記憶是如何形成的。英國萊斯特大學一支研究小組能夠探測到人們大腦記憶歸檔經歷事件所激活的神經細胞。這項「特殊發現」可能有助於更好地解釋記憶損失,以及研究新的方法治療阿爾茲海默症和其它神經系統疾病。研究小組發現當新的記憶形成時,大腦神經細胞如何有區別地立即激活。
  • 人類首次拍到活的公羊角烏賊,網友卻「靈魂發問」:好吃嗎?
    當這條7釐米多長的烏賊出現在畫面中時,科學家們並不知道他們看到的是什麼,這種烏賊長著突出的眼睛、八條手臂和兩條觸手,在它圓柱形的身體內包裹著一個帶有氣室的內殼,幫助它保持浮力。 當它死後留下體內的旋螺狀內殼,伴隨著洋流漂泊到世界各地沙灘上,但活體的樣貌卻一直不為人所知。施密特海洋研究所在社交媒體上興奮地分享了他們的發現:「令人興奮的消息!
  • 寧波大學在國際上首次實現虎斑烏賊大規模人工繁育
    中新網杭州5月27日電(童笑雨 遊玉增)5月27日,記者從寧波大學獲悉,該校課題組團隊攻克了虎斑烏賊大規模人工繁育難題,在世界上首次實現該物種的規模化苗種繁育與養殖。成年虎斑烏賊。校方提供  據悉,寧波大學課題組團隊累計育出虎斑烏賊苗種120餘萬隻,養成500克以上商品烏賊11萬隻,創造了中國人工養殖數量最多、單體最大的歷史記錄,為開展大規模養殖奠定了基礎。  烏賊曾是東海四大海產之一,但因過度捕撈和環境問題,面臨瀕危。其中,虎斑烏賊在東海已難覓蹤跡。進行繁育,就要從南海引種。但烏賊又有噴墨習性,性成熟個體很難運輸養活。
  • 抹香鯨捕殺巨型烏賊(組圖)
    相關閱讀  英國發現侏羅紀箭烏賊化石 1.5億年前墨汁仍能寫出字  英國發現侏羅紀箭烏賊化石 1.5億年前墨汁仍能寫出字  紐西蘭將解剖10米長巨型烏賊  紐西蘭首次捕獲體長10米全球「烏賊王」  打馬英九是民進黨烏賊戰術  >>更多...
  • Nat Rev Neurosci:海馬齒狀迴環路與情景記憶的編碼、提取和分辨
    與成熟GCs相比,成體新生GCs的內在興奮性提高,對外界輸入的響應程度更強,突觸可塑性增強,但其空間調整能力比成熟GCs更弱,在相似環境中的空間活動模式區別也較小。在小鼠中,4-6周大的GCs消融後,某些記憶功能(比如對相似記憶的分辨能力)也隨之受損。
  • 首次發現,科學家確認細菌具有24小時生物鐘
    在同類的首次發現中,科學家發現,一種非光合作用細菌受到與其他許多生命形式息息相關的晝夜節律的調節。在人類中,我們的晝夜節律就像細胞中的生物鐘一樣,控制著我們體內幾乎所有的過程,影響我們的睡眠和起床時間,以及新陳代謝和認知過程的功能。
  • 觸手長8米 日本科學家海底成功拍攝巨型烏賊影像
    關於巨型烏賊的存在一直以來一直都是一個傳說。雖然在此之前,人們偶爾可以從海灘邊撿到的觸手來判斷這樣烏賊的存在。然而至今為止,人們依然沒有一個完整的巨型烏賊標本,因此也有人把巨型烏賊稱「海洋留給人類的最後謎團之一」。這個傳說近日被日本人打破,根據日本NHK報導,科學家首次在深海撲抓到了巨型烏賊的生息影像。
  • 嬰兒具有短時記憶和長時記憶兩種記憶
    如果認為新生兒真的什麼也不懂,那只能說,你還不了解他們,千萬不要低估了新生寶寶的能力,小寶寶掌握的小技能,也許會讓你大吃一驚,以下這些小嬰兒的記憶力特點,就會讓你對他們刮目相看。 2、短時記憶與成人相比毫不遜色 記憶分為短時記憶和長時記憶,短時記憶是指那些只能延續5~15秒的記憶,之後馬上就被忘掉;長時記憶就是那些延續2分鐘以上,甚至一輩子的記憶。 同成年人一樣,嬰兒也具有短時記憶和長時記憶兩種記憶。但是,他們這兩種類型的記憶運作方式會同成年人一樣嗎?
  • 英國科學家發現烏賊「心眼兒」多,知道晚上有好吃的,中午就少吃
    此前已經有很多研究表明,烏賊、章魚等海洋軟體動物有著很神秘的智慧,最近一項實驗反映了它們不僅僅非常聰明,而且還會在食物選擇上「耍心眼兒」,英國劍橋大學科學家波林·比拉德和他的同事對29隻烏賊做了這項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