鸞鳥:
【原文】: 西南三百裡,曰女床之山,其陽多赤銅,其陰多石涅,其獸多虎豹犀兕。有鳥焉,其狀如翟而五彩紋,名曰鸞鳥,見則天下安寧。
【譯文】:往西南三百裡,是座女床山,山南面多出產黃銅,山北面多出產石涅,山中的野獸以老虎、豹子、犀牛和兕居多。山裡還有一種禽鳥,形狀像野雞卻長著色彩斑斕的羽毛,名稱是鸞鳥,一出現天下就會安寧。
【解說】:鸞鳥屬鳳,為鳳凰屬之瑞哆胡文煥圖說雲:「女床山有鳥,狀如翟玉,乘畢備身,如雉而尾長,名日鸞見則天下太平。周成王時西戎來獻。」據《大荒內經》:「有五採鳥三名曰皇鳥,-日鸞烏,冂鳳鳥.」《說文〉稱鸞鳥為神之精「鸞者,神靈之精也。赤色,五採,雞形、」〈禽經》稱鸞為瑞鳥:「鸞者風鳥之亞,始生類風,久則五彩變異,故字從變。省禮鬥儀曰,天下太平安寧則見。其音如鈴,巒巒然也。周之文物大備法車之上,綴以大鈴,如鸞之聲也,後改為鑾」鸞鳥大量見於《山海經》、如《海外西經》諸夭之對,《海內西經》開明西,《大荒南經》栽民國、《大荒北經》附禺之山.《海內經》都廣之野等。
郭璞《圖贊》曰;「鸞翔女床,鳳出丹穴:拊翼相和.以應聖哲。擊石靡詠,韶音其絕。」
鳧徯:
【原文】: 鹿臺之山 ,有鳥焉,其狀如雄雞而人面,名曰鳧徯,其鳴自叫也,見則有兵。
【譯文】: 鹿臺之山 中有一種禽鳥,形狀像普通的雄雞卻長著人一樣的臉面,名稱是鳧徯,它的叫聲就是自身名稱的讀音,一出現則天下就會有戰爭。
【解說】: 鳧徯為人面鳥身的懌鳥、胡文煥圖說雲:「鹿臺山有鳥,狀如雄雞人面,名曰鳧溪.其嗚自呼,見則主國有兵」,〈吳任臣按:「劉會孟曰,鳥人面者,非大美則大惡;大美者穎迦,大惡者鳧徯:黃石曾詩:海內揚戈兵,鳧徯下鹿臺:」鳧徯與朱厭都是兵燹的徵兆裾《宜春縣忐》:「崇禎九年夏大旱,谷每石至八錢』秋七月.郴江一帶鳧徯見。有居民驚以告庠生楊文盛,曰:此鳧徯也或臼:何以知之?楊日:《山海經·西山經》雲,鹿臺之山有鳥焉,其狀如雄雞而人面,名日鳧徯,其名自叫也,見則有兵鹿臺今上郡也,自西而南,吾郡其有憂乎。愈年丁丑,果有楚冠之變。」
郭璞《圖贊》日:「鳧徯朱厭,見則有兵。類異感同,理不虛行。推之自然,厥數難明。」
今見佔圖中的鳧徯有兩種形狀:其一為人面鳥,;其二為非人面鳥。
朱厭 :
【原文】: 又西四百裡,曰小次之山,其上多白玉,其下多赤銅。有獸焉其狀如猿,而白首赤足,名曰朱厭,見則大兵。
【譯文】:再往西四百裡,是座小次山,山上盛產白玉,山下盛產黃銅。山中有一種野獸,形狀像普通的猿猴,但頭是白色的、腳是紅色的,名稱是朱厭,一出現就會大起戰事。
【解說】: 朱厭屬猿猴獸類,白首赤足與鳧溪樣,在古人頭腦中都是兵燹的徵兆。郭璞注作見則有兵起焉,作見則為兵
郭璞《圖贊》曰:「鳧徯朱厭,見則有兵。類異感同,理不虛,惟之自然,厥數難明。」
犳zhuó:
【原文】: 陽之山,其獸多犳zhuó。
【解說】:犳是一種帶豹文的獸。《玉篇》:「犳 ,獸,豹文。」吳任臣按:「《字海》雲,犳 皮有虎文。《字彙雲,豹文,又音腰,狀如狗而文首。」又見《中次八經》銅山。
人面馬身 神:
【原文】: 凡西次二經之首,自鈐山至於萊山,凡十七山,四千一百四十裡。其十神者,皆人面而馬身。
【譯文】: 凡西次二經之首,自鈐山至於萊山,凡十七山,四千一百四十裡。其十神者,皆人面而馬身。
【解說】: 自鈐山至菜山共有十七座山,其中十座山的山神,為人面馬身神,又稱十翠神。汪紱本圖名之為酉山十神,他解釋十神說,是指自鈐山至大次十山之神。蔣本圖中的十神為人前馬身,作人站立狀;汪本圖中西山十神亦人面馬身、但作獸爬行狀 。
人面牛身神(飛獸之神 ):
【原文】: 自鈐山至於萊山,凡十七山…其七神皆人面牛身,四足而一臂,操杖以行,是為飛獸
之神 。
【解說】: 自鈐山至菜山共十七座山,其中七座山的山神為人面牛身,由丁其·臂操杖以行.能行疾如飛,故名為飛獸之神。此山神之所以又稱七神,是指他又是自薰吳以下七山之神。
蔣本圖中的七神作人直立狀,三足為牛蹄,操杖的一臂作人手狀。汪本圖中的西山七神,則系牛身牛蹄牛尾,四足一臂牛的大頭上嵌有·顆人的腦袋,腦袋下伸出·只操杖的人手。
以上是山海經西次二經的全部怪獸圖解,後續會繼續更新,喜歡的朋友加個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