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轉載自一公一眾一號【大學答案幫手】
上面的有完整版的,因為權限限制,僅保留部分答案,題目是全部的
以下是題目
1、微生物的主要類群有哪些?
答案:評分指導:以圖表的形式而不是以文本的形式作答,答題全面、正確者得滿分。 具體得分標準: 1)未按期提交答題的,得0分。 2)僅以文本形式作答,但內容全面、正確,得15分。 3) 以圖表形式作答,但內容不全或過簡的,視完整度得15-25分。
2、微生物有哪些主要特點(共性)?其中最關鍵的是哪一個?為什麼?
答案:評分指導:按題幹要求逐一回答,每問回答正確、全面,得滿分。 具體得分標準: 1)僅回答題幹中的第一個問題,滿分20分,第二個問題滿分10分,第三個問題滿分10分。 2)視每個問題回答是否正確和全面,最高給滿分。
3、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有哪些?
答案:評分指導:緒論2條+第十二章 第二節微生物的應用6條,每條5分,全答並適當分析的得滿分。 具體評分標準: 1)缺一條扣5分。 2)每條視分析情況,適當扣2-3分。
4、最關鍵、最本質的微生物特點是( )。
A、體積小、面積大
B、繁殖快,易培養
C、適應強、易變異
D、分布廣、種類多
E、代謝旺、類型多
答案:A
5、適合所有微生物的特殊特徵是( )。
A、它們是多細胞的
B、細胞有明顯的核
C、可進行光合作用
D、一般用顯微鏡才能觀察到
答案:D
6、安東·列文虎克在微生物學界被稱作( )。
A、微生物學家
B、微生物學奠基人
C、微生物學的先驅
D、微生物學之父
答案:C
7、最早發現微生物的是( )。
A、貝依林克
B、路易·巴斯德
C、羅伯特·科赫
D、安東·列文虎克
答案:D
8、Louis ·Pasteur採用曲頸瓶試驗來( )。
A、駁斥自然發生說
B、證明微生物致病
C、認識到微生物的化學結構
D、提出微生物的預防接種
答案:A
9、建立病原學說的人是( )。
A、梅契尼可夫
B、路易·巴斯德
C、羅伯特·科赫
D、伊凡諾夫斯基
答案:B
10、提出「發酵由微生物引起」的人是( )。
A、貝依林克
B、羅伯特·科赫
C、琴納
D、路易·巴斯德
答案:D
11、最早獲得諾貝爾獎的微生物學家是製備抗毒素並用血清療法的( )。
A、羅斯
B、羅伯特·科赫
C、貝林
D、克裡克
答案:C
12、食用菌栽培為( )首創。
A、德國
B、印度
C、英國
D、中國
答案:D
13、( )發明了明膠固體培養基,分離到了炭疽桿菌等多種病原菌。
A、伊凡諾夫斯基
B、路易·巴斯德
C、羅伯特·科赫
D、安東·列文虎克
答案:C
14、微生物學的初創期實質上是處於( )階段。
A、生理水平
B、形態描述
C、生化水平
D、分子生物學水平
答案:B
15、伊凡諾夫斯基對微生物學的主要貢獻是最早發現了( )。
A、細菌
B、原生動物
C、病毒
D、黴菌
答案:C
16、史上第一次成功觀察到細胞的人是( )。
A、羅伯特·胡克
B、安東·列文虎克
C、羅伯特·科赫
D、伊凡諾夫斯基
答案:A
17、貝依林克對微生物學的主要貢獻是奠定了( )基礎。
A、細菌學
B、真菌學
C、病毒學
D、土壤微生物學
答案:D
18、梅契尼可夫對微生物學的主要貢獻是最早發現了( )。
A、青黴素的生產
B、白細胞的吞噬作用
C、牛痘接種術
D、DNA雙螺旋結構
答案:B
19、在自然界存在的各種形態的原核生物中,最多見的形態是( )。
A、球狀
B、杆狀
C、螺旋狀
D、絲狀
答案:B
20、下列微生物屬於原核微生物的是( )。
A、細菌
B、黴菌
C、酵母菌
D、單細胞藻類
答案:A
21、原核細胞與真核細胞都有的細胞器是( )。
A、內質網
B、線粒體
C、核糖體
D、葉綠體
答案:C
22、葡萄球菌細胞的分裂方向是( )。
A、一個平面
B、二個平面
C、三個平面
D、多個平面
答案:D
23、醫院感染最常見的球菌是( )。
A、金黃色葡萄球菌
B、淋病奈瑟菌
C、肺炎鏈球菌
D、腦膜炎奈瑟菌
答案:A
24、不作為桿菌分類依據的是( )。
A、排列狀態
B、運動方式
C、分裂方式
D、端部特徵
答案:B
25、弧菌的特徵一般不包括( )。
A、排列狀態
B、螺旋數
C、端生鞭毛
D、致病性
答案:A
26、螺菌的螺旋數通常為( )環。
A、<1
B、2-4
C、2-6
D、>6
答案:C
27、下列對細菌特殊形態的說法正確的是( )。
A、變異的結果
B、自然形成的
C、環境條件改變導致的
D、屬不正常分裂
答案:B
28、細菌的異常形態產生的原因是( )。
A、基因變異
B、自然形成
C、環境條件改變
D、不正常分裂
答案:C
29、一般以( )為代表來描述細菌的大小。
A、金黃色葡萄球菌
B、肺炎鏈球菌
C、梅毒密螺旋體
D、大腸桿菌
答案:D
30、細菌的大小的度量單位不可能是( )。
A、Km
B、nm
C、μm
D、mm
答案:A
31、影響細菌形態和大小的因素不包括( )。
A、培養條件
B、菌種類型
C、培養基組成
D、染料結合
答案:D
32、常用的鑑別染色法屬於( )。
A、活菌染色
B、負染色
C、複合染色
D、簡單染色
答案:C
33、革蘭氏染色不屬於( )。
A、正染色
B、活菌染色
C、鑑別染色
D、複合染色
答案:B
34、顯微鏡技術決定著微生物學的發展進程。
答案:正確
35、荷蘭人安東·列文虎克最早發現微生物,所以他是微生物學奠基人。
答案:錯誤
36、微生物吸收營養物質多、物質轉化快反映了微生物代謝旺盛的特點。
答案:正確
37、微生物和其他各界生物所共有的特徵是都有細胞。
答案:錯誤
38、細菌、放線菌和藍細菌都屬於原核微生物。
答案:正確
39、麻疹、流行性腮腺炎和鼠疫都是由真黴造成的疾病。
答案:錯誤
40、伊凡諾夫斯基於1892年最早發現了病毒,奠定了病毒學的基礎。
答案:正確
41、細菌學的奠基人是巴斯德和科赫。
答案:正確
42、微生物在周圍環境溫度達120℃時即不能存活。
答案:錯誤
43、生物起源說是被現代很多學者接受的生命起源假說。
答案:錯誤
44、外科消毒術的建立是微生物學在醫療保健戰線上的首次「戰役」。
答案:正確
45、未培養微生物是在常規培養基和自然界中都不易生長繁殖的微生物。
答案:錯誤
46、細菌中,杆狀最為常見,球狀次之,螺旋狀較少。
答案:正確
47、螺旋菌都具有致病性。
答案:錯誤
48、螺旋菌是根據其中的螺旋彎曲/環數情況不同來分類的。
答案:正確
49、細菌細胞的形態與排列方式在細菌的分類鑑定上具有重要的意義。
答案:正確
50、微生物的基本形狀和特殊形態都是其在最適宜條件下的正常形態。
答案:正確
51、細菌的特殊形態和異常形態在本質上是相同的。
52、細菌形態隨菌齡而變化,一般老齡細菌形態最穩定。
53、有些微生物的細胞大小用肉眼也能看清。
54、細菌大小隨菌齡而變化,一般幼齡細菌比成熟的或老齡的細菌要小。
55、由於細胞較透明,一般須染色後才能用顯微鏡觀察細菌的形態和大小。
56、細菌的大小和形態隨各種環境條件變化很大而與菌種種類無關。
57、細胞染色的根本目的在於將細胞與其所處的背境區別開來以便於觀察。
58、用負染色法觀察到的菌體往往大於普通染色法。
59、原核微生物和真核微生物屬於 (有/ 無)細胞的微生物。
60、列文虎克是世界上第一個用放大透鏡看到活的 和原生動物的人。
61、利用和改善有益微生物,控制或改造有害微生物是微生物學的根本 。
62、微生物學是研究微生物及其 規律和應用的學科。
63、微生物學的發展期實質上是處於 水平研究階段。
64、法國的 最先提出了系統的預防接種措施。
65、的主要貢獻是發現了白細胞的吞噬作用並因此獲諾貝爾獎。
66、20世紀諾貝樂獎獲得者中,從事微生物學研究的佔了近 比例。
67、細胞型微生物比動植物結構簡單,大多為 (單/多)細胞個體。
68、細菌的轉化現象屬於微生物學與 學科的結合。
69、原核細胞與真核細胞的主要區別在於細胞核和 。
70、原核微生物主要包含真細菌和 兩大類群。
71、是原核微生物的典型代表。
72、細菌細胞的基本形態有球狀、杆狀和 三種。
73、因環境條件改變,細菌細胞會形成各種 形態。
74、球菌種類根據細胞 及子細胞的空間排列狀態來劃分。
75、是細菌的典型代表。
76、當條件適宜時,細菌的異常形態可恢復至原來的 形態。
77、腎形、臂形、網格狀等是某些細菌在最適條件下自然形成的 形態。
78、細菌細胞大小的常用度量單位是 。
79、目前發現的世界上最小的細菌是 。
80、經乾燥固定後的菌體比活菌體的細胞長度要 1/3~1/4。
81、幼齡細菌或 細胞形態一般較穩定,適宜於進行形態特徵的描述。
82、革蘭氏染色是菌種鑑定中最常用的 (活菌/死菌)染色法。
83、細胞染色的本質是通過染液將細胞與其所處的 區別開來。
84、下列微生物中,( )屬於革蘭氏陰性菌。
A、大腸桿菌
B、金黃色葡萄球菌
C、巨大芽孢桿菌
D、肺炎鏈球菌
85、革蘭氏陽性細菌細胞壁中的特有成分是:( )。
A、肽聚糖
B、磷壁酸
C、脂蛋白
D、脂多糖
86、革蘭氏陰性細菌細胞壁中的特有成分是:( )。
A、肽聚糖
B、磷壁酸
C、脂蛋白
D、脂多糖
87、脂多糖(LPS)是革蘭氏陰性細菌( )最外層的類脂、多糖類物質。
A、糖被
B、細胞壁
C、細胞膜
D、外鞘
88、革蘭氏陰性細菌脂多糖(LPS)的基本分子結構不包括( ) 。
A、m-DAP
B、類脂A
C、核心多糖
D、O-特異側鏈
89、革蘭氏陰性菌的四肽側鏈中用( )代替革蘭氏陽性菌的L-lys 。
A、L-Ala
B、D-Ala
C、D-Glu
D、m-DAP
90、下列成分能使菌體帶負電荷增多的是( )。
A、脂多糖
B、磷壁酸
C、脂蛋白
D、蛋白質
91、青黴素抑制細菌生長的原因是它的作用位點是細胞壁的( )。
A、肽橋
B、肽尾
C、聚糖骨架
D、外膜
92、革蘭氏染色是否成功最關鍵的因素是( )。
A、染色液濃度
B、菌液濃度
C、製片方法
D、脫色時間
93、革蘭氏染色機制與下列哪種細胞結構有關( ) 。
A、細胞壁
B、細胞質
C、核區
D、細胞膜
94、古生菌的假肽聚糖的聚糖骨架由( )苷鍵連接 。
A、α-1,4
B、β-1,4
C、β-1,3
D、β-1,6
95、下列最容易受溶菌酶攻擊的微生物是( )。
A、支原體
B、革蘭氏陽性菌
C、革蘭氏陰性菌
D、原生質體
96、由於自發突變而形成的缺壁細胞是( )。
A、支原體
B、原生質體
C、L型細菌
D、球狀體
97、包裹在單個細胞上,在細胞上有固定層次,層次較薄的是( )。
A、大莢膜
B、微莢膜
C、粘液層
D、菌膠團
98、細菌鞭毛的運動方式是( ) 。
A、滑動式
B、跳躍式
C、旋轉式
D、揮鞭式
99、革蘭氏陰性菌的鞭毛基體中,連在肽聚糖內壁層的是( )。
A、L環
B、S環
C、,M環
D、P環
100、目前用於解釋細胞膜功能的學說,主要是( )。
A、滲透調節皮層膨脹學說
B、液態鑲嵌模型
C、化學滲透學說
D、構象假說
101、細胞膜的主要化學成分為( )。
A、磷脂和多糖
B、磷脂和蛋白質
C、核酸和多糠
D、核酸和蛋白質
102、固定細菌細胞外形的是( )。
A、細胞壁
B、細胞膜
C、細胞質
D、細胞壁和細胞膜
103、細菌細胞質內游離於染色體外的環狀DNA稱為( ) 。
A、內質網
B、高爾基體
C、質粒
D、間體
104、原核細胞中特有的碳源貯藏顆粒是( )。
A、異染粒
B、藻青素
C、澱粉粒
D、聚-β-羥基丁酸
105、異染粒的功能不包括( ) 。
A、儲藏磷元素
B、儲藏能量
C、提高細胞電負性
D、降低細胞滲透壓
106、在細菌細胞中能量代謝場所是( )。
A、細胞膜
B、線粒體
C、核糖體
D、質粒
107、核區是細菌負載遺傳信息的主要物質基礎,其功能不包括( )遺傳信息。
A、存儲
B、傳遞
C、加工
D、調控
108、不能在光學顯微鏡油鏡下看到的細菌特殊結構是( )。
A、核區
B、糖被(莢膜)
C、菌毛
D、鞭毛
109、與細菌變異性有關的特殊結構是( )。
A、鞭毛
B、糖被(莢膜)
C、普通菌毛
D、性菌毛
110、細菌糖被(莢膜)的主要功能是( )。
A、抗熱性
B、形成菌膜
C、保護細菌
D、使細菌運動
111、細菌鞭毛的主要功能是( )。
A、傳遞遺傳信息
B、形成菌膜
C、保護細菌
D、使細菌運動
112、弧菌的鞭毛著生方式一般為 ( )。
A、一端生
B、兩端生
C、側生
D、周生
113、生鞭毛最多的菌屬於( )。
A、球菌
B、桿菌
C、螺旋菌
D、古生菌
114、微生物和其他各界生物中共有的特徵是都有細胞壁。
115、肽聚糖多樣性變化主要發生在肽橋上。
116、革蘭氏染色的初染操作和簡單染色相同。
117、革蘭氏陽性菌最終被染成紅色。
118、革蘭氏陰性細菌外膜層的脂多糖(LPS)就是它的內毒素成分。
119、革蘭氏陽性細菌的細胞壁化學組成中只含肽聚糖和磷壁酸。
120、因為細胞壁是細菌的基本構造,故細菌都有細胞壁。
121、外膜是革蘭氏陰性細菌細胞壁所特有的成分。
122、抗酸細菌的細胞壁中含有大量的分枝菌酸等蠟質,為革蘭氏陰性菌。
123、古生菌與真細菌在細胞壁和細胞膜上都有很大區別。
124、古生菌的細胞骨架中不含N-乙醯胞壁酸。
125、L型細菌是指自發突變形成的細菌細胞膜缺陷型。
126、支原體是自然界天然存在的缺壁細菌。
127、原生質體和原生質球上即使有鞭毛,也無法運動。
128、周質空間僅存在於革蘭氏陽性菌中,其中存在多種周質蛋白。
129、細菌細胞膜一般含有固醇類物質。
130、細菌的中介體具有擬線粒體的功能。
131、原核生物細胞膜上的磷脂是由醚鍵而不是酯鍵連接的。
132、原核微生物的細胞質是不流動的,這一點與真核生物不同。
133、原核微生物的細胞核數量與細胞的生長速率有關。
134、質粒作為細菌最常見的核外染色體,與細菌的生存密切相關。
135、糖被與外膜的性質一樣,都有儲存養料的功能,是細胞外碳源和能源的儲存場所。
136、糖被是細菌細胞的特殊結構之一,通過負染色法在光學顯微鏡下可以觀察到。
137、鞭毛的著生方式是菌種鑑定的依據之一。
138、性毛的功能是傳遞遺物質。
139、典型的革蘭氏陽性細菌肽聚糖單體由雙糖單位、 和肽橋三部分組成。
140、革蘭氏陽性細菌所特有的成分是帶電負性的 。
141、革蘭氏陰性細菌所特有的細胞壁結構是 。
142、是革蘭氏陰性細菌產生內毒素的主要化學成分。
143、溶菌酶能攻擊細菌細胞壁聚糖骨架的 糖苷鍵而使細菌徹底死亡。
144、細菌簡單染色一般操作順序是塗片、乾燥、 和染色。
145、革蘭氏染色成功的關鍵是要嚴格控制 時間。
146、抗酸細菌的細胞壁中含有大量的 等蠟質,為革蘭氏陽性菌。
147、構成古生菌細胞壁聚糖骨架的化學成分是 。
148、假肽聚糖中,由3個L-型胺基酸形成 。
149、用青黴素處理革蘭氏陰細菌獲得的細胞,稱為 。
150、支原體細胞膜上含有獨特的 而維持細胞強度。
151、較多學者傾向於用 模型來解釋細胞膜的結構與功能。
152、既能儲藏磷元素和能量,又能降低細胞滲透壓的內含物是 。
153、核區是的主要功能是存儲、傳遞和調控 。
154、有糖被的細胞菌落表面常溼潤,光滑、圓整,被稱為 菌落。
155、通過負染色法在 顯微鏡下可以觀察到糖被。
156、鞭毛、菌毛和性毛化學本質上都屬於 。
157、革蘭氏陽性菌和陰性菌都有的鞭毛基體結構是嵌入 的S環和M環。
158、是細菌在胞外儲藏碳源和能源的場所。
159、菌毛多見於革蘭氏 致病菌中,它具有粘附功能。
160、原核生物的鞭毛構造由基體、鉤形鞘和 三部分組成。
161、常用 理論解釋原核生物鞭毛的運動機制。
162、周生鞭毛菌的運動速度明顯 (高於/低於)端生鞭毛。
163、性毛一般見於革蘭氏陰性菌的 (雄性/雌性)菌株。
164、圖示肽聚糖的模式構造,並分析革蘭氏陽性和革蘭氏陰性細菌肽聚糖結構的差別
165、什麼是缺壁細菌?比較四種缺壁細菌的形成、特點 和實際應用。
166、簡述革蘭氏染色法的機制並說明此法的重要性
167、滲透調節皮層膨脹學說是如何解釋芽孢的耐熱機制的?
168、簡述菌落的概念,並說明細菌的細胞形態與菌落形態的重要相關性。
169、什麼是芽孢?它在什麼時候形成?試從其特殊的結構與成分說明芽孢的抗逆性。
170、衣原體與立克次氏體都為專性活細胞內寄生,兩者有何差別?
171、病毒對( )不敏感。
A、高溫
B、紫外線
C、抗生素
D、幹擾素
839、最早給病毒命名為「virus」的人是( ).
A、俞大紱
B、伊萬諾夫斯基
C、梅契尼可夫
D、貝傑林克
840、病毒研究工作的迅猛發展取決於( )技術的發展。
A、生物純培養
B、無菌操作
C、色譜分析
D、顯微鏡
841、病毒體積非常微小,一般需用( )才能觀察到。
A、放大鏡
B、電子顯微鏡
C、相差顯微鏡
D、光學顯微鏡
842、真菌、細菌、病毒三者直徑的大致比例是( )。
A、10:5:1
B、10:6:4
C、100:50:2
D、100:10:1
843、動物病毒在其宿主的單層細胞培養物上所形成的群體,稱為( )。
A、包涵體
B、噬菌斑
C、空斑
D、枯斑
844、狂犬病毒的形狀如槍彈狀,它的對稱體制是( )。
A、螺旋對稱
B、二十面體對稱
C、複合對稱
D、以上都不是
845、TMV的核心是一種( )。
A、ssDNA
B、dsDNA
C、ssRNA
D、dsRNA
846、TMV的特徵是( )。
A、病毒粒子杆狀,核酸為+ssRNA
B、病毒粒子球狀,核酸為+ss RNA
C、病毒粒子杆狀,核酸為-ssRNA
D、病毒粒子絲狀,核酸為-ss RNA
847、人類最早發現的病毒是( )。
A、噬菌體
B、TMV
C、腺病毒
D、狂吠病毒
848、下列屬於微生物病毒群體形態的是( )。
A、多角體
B、空斑
C、噬菌班
D、包涵體
849、T偶數噬菌體的核心是一種( )。
A、ssDNA
B、dsDNA
C、ssRNA
D、dsRNA
850、二十面體對稱的病毒粒子的五鄰體位於( )。
A、12個頂角上
B、20個面上
C、30條稜上
D、任何位置上
851、病毒含有的核酸通常是( )。
A、DNA和RNA
B、DNA或RNA
C、DNA
D、RNA
852、組成病毒粒子核心的化學物質是( )。
A、糖類
B、蛋白質
C、核酸
D、脂類
853、下列對+dsDNA病毒的說法正確的是( )。
A、是環狀DNA
B、是TMV的核心
C、是信使DNA
D、是正鏈DNA
854、組成病毒粒子衣殼的化學物質是( )。
A、糖類
B、蛋白質
C、核酸
D、脂肪
855、病毒的包膜蛋白不具有( )。
A、遺傳性
B、抗原性
C、特異性
D、融合性
856、病毒的脂質與糖類均來自( )。
A、自然環境
B、宿主細胞
C、病毒合成
D、底物
857、噬菌體屬於病毒類別中的( )。
A、微生物病毒
B、昆蟲病毒
C、植物病毒
D、動物病毒
858、病毒( )是引起機體發熱、中毒等症狀的主要物質。
A、核酸
B、蛋白質
C、糖類
D、脂質
859、皰疹病的病原微生物是( )。
A、細菌
B、病毒
C、黴菌
D、酵母菌
860、( )是病毒感染宿主細胞的第一步,也是關鍵的一步。
A、穿入
B、脫殼
C、吸附
D、生物合成
861、病毒主要通過其表面的( )與易感細胞進行特異性結合。
A、吸附蛋白
B、結構蛋白
C、分解蛋白
D、輔助蛋白
862、病毒的特異性吸附結合程度與溫度( )。
A、不相關
B、成正比
C、成反比
D、非線性相關
863、包膜病毒常以( )的方式進入宿主細胞。
A、吞噬
B、胞飲
C、直接穿入
D、融合
864、不屬於病毒的計數方法的是( )。
A、菌落
B、電鏡
C、噬(蝕)斑
D、血細胞凝集
865、病毒包膜是( )組成。
A、類脂雙層膜
B、質膜
C、細胞膜
D、衣殼
866、植物葉片的病毒( )。
A、枯斑
B、病斑
C、噬菌斑
D、空斑
867、溶菌酶的主要作用是( )。
A、消化
B、促進反應
C、防禦
D、破壞宿主細胞膜與細胞壁
868、真病毒蛋白質的主要功能是( )。
A、營養
B、結構功能
C、轉錄
D、遺傳物質
869、病毒離開宿主細胞後,感染性將消失。
870、病毒至少含有一種核酸,不是DNA,就是RNA。
871、病毒個體非常微小,一般只有納米級。
872、一種細胞能被多種病毒感染,一種病毒也能感染多種細胞。
873、菸草花葉病毒的2130個衣殼粒順時針纏繞成杆狀病毒粒子。
874、菸草花葉病毒是最早發現並證明的病毒。
875、病毒是由一團纏繞的核酸和碳水化合物外殼包圍構成的。
876、病毒和支原體都沒有細胞壁,因此它們都對抗生素敏感。
877、病毒的感染既可以在細胞質中,又可以在細胞核內。
878、病毒感染宿主細胞後,都能產生包涵體。
879、噬菌斑是微生物病毒在宿主細胞的菌苔上形成的空斑。
880、凡是呈螺旋對稱的病毒均為無包膜的DNA病毒。
881、裸露病毒的核衣殼就是其病毒體。
882、結構複雜的病毒與結構簡單的病毒的核酸幾乎無差別。
883、DNA病毒都是雙鏈的。
884、RNA病毒大多是單鏈的。
885、包膜病毒可被膽汁滅活,故一般不能經消化道感染。
886、包膜的脂質和糖類均來源於宿主細胞。
887、裸露病毒能夠以融合的方式侵入宿主細胞。
888、植物病毒和動物病毒都通過與細胞特異性受體結合而侵入宿主細胞。
889、不同種屬病毒的細胞受體可能不同,也可能相同。
890、病毒靜電吸附階段有嚴格的特異性,呈不可逆性結合狀態。
891、噬菌體穿入時,只將其核酸注入宿主細胞內。
892、所有病毒都具有一樣的脫殼過程。
893、病毒穿入和脫殼可能是前後連續的過程,也可能同時發生。
894、某些病毒的蛋白質也是遺傳物質。
895、溶菌酶是為了破壞宿主細胞膜與細胞壁。
896、所有病毒都是有害的。
897、病毒的特異性強,對寄主有專一性。
898、分離病毒可以採用分離蛋白質的方法。
899、病毒是一種嚴格寄生於 活細胞內的非 超顯微微生物。
900、根據病毒核酸的不同,可將其分為 病毒和 病毒兩大類。
901、直到20世紀30年代,人們才在 下真正了解病毒的形態和結構。
902、病毒體是完整成熟的病毒顆粒,具有病毒典型的形態、 和 。
903、絕大部分動物病毒和植物病毒分別呈 形和 形。
904、常作為病毒鑑定和臨床診斷依據, 常用於病毒計數。
905、病毒的基本結構包括 和 ,二者構成核衣殼。
906、T 偶數噬菌體的核心位於其基本結構的 ,化學成分為雙鏈 核酸。
907、病毒衣殼是由一定數量 組成的,其主要成分是 。
908、通常以 的鹼基序列作為標準,將核酸鏈分為正鏈(+)和負鏈(-)。
909、核酸是病毒 的模板,部分核酸本身還具有 性。
910、包膜蛋白質由病毒基因組編碼,具有病毒的 性和 性。
911、病毒吸附可分為 吸附和 吸附前後兩個階段。
912、能導致細胞死亡的噬菌體稱為 ,其增殖過程稱為 。
913、TMV 是 對稱體, T 偶數噬菌體是 對稱體。
914、病毒的繁殖方式是( )。
A、二等分裂
B、出芽繁殖
C、複製或增殖
D、孢子繁殖
915、任何真病毒的生物合成時,其mRNA必然來源於或本身就是( )。
A、+ssDNA
B、-ssDNA
C、-ssRNA
D、+ssRNA
916、病毒生物合成( )階段,宿主細胞的正常代謝被阻斷。
A、晚期
B、早期
C、次早期
D、次晚期
917、除痘病毒外,大多數dsDNA病毒都在( )裝配。
A、細胞核內
B、細胞質內
C、細胞膜上
D、細胞外
918、E.coli T4噬菌體的形態屬於( )型。
A、D型
B、C型
C、B型
D、A型
919、T4噬菌體的裝配需要有一些非結構蛋白的參與,被稱為( )。
A、容納裝配
B、隨機裝配
C、指導裝配
D、自體裝配
920、感染性核酸與完整病毒體相比,具有( )的感染性。
A、更高
B、更低
C、一樣
D、不確定
921、感染性核酸與完整病毒體相比,感染宿主範圍( )。
A、更廣
B、更小
C、一樣
D、不確定
922、決定病毒感染專一性的物質基礎是( )。
A、核酸
B、蛋白質
C、脂類
D、糖類
923、有一類病毒的RNA是具有侵染性的,它是( )。
A、±RNA病毒
B、+RNA病毒
C、-RNA病毒
D、反轉錄病毒
924、一步生長曲線是定量描述( )生長規律的實驗曲線。
A、敏感指示菌
B、溶原菌
C、溫和噬菌體
D、烈性噬菌體
925、一步生長曲線的三個重要特徵參數是( )。
A、潛伏期,對數期,穩定期
B、潛伏期,裂解期,裂解量
C、潛伏期,對數期,衰敗期
D、潛伏期,對數期,裂解期
926、在潛伏期人為地裂解宿主細胞後,其裂解液已呈現侵染性的一段時間被稱為( )。
A、潛伏期
B、隱晦期
C、胞內累積期
D、裂解期
927、噬菌體核酸侵入宿主細胞後至第一個成熟噬菌體粒子裝配前的一段時間為( )。
A、潛伏期
B、裂解期
C、平穩期
D、衰亡期
928、感染後宿主細胞已經全部裂解,噬菌體效價達到最高峰的時期為( )。
A、潛伏期
B、裂解期
C、平穩期
D、衰亡期
929、衣殼中只含有宿主細胞DNA的某一片段的病毒為稱為( )。
A、偽病毒
B、朊病毒
C、輔助病毒
D、前病毒
930、前噬菌體是指().
A、以整合到宿主菌染色體上的噬菌體基因組
B、進入宿主菌體內的噬菌體
C、尚未感染細菌的游離噬菌體
D、尚未完成裝配的噬菌體
931、溶源性細菌對( )具有免疫性。
A、所有噬菌體
B、部分噬菌體
C、外來同源噬菌體
D、其他噬菌體
932、類病毒是一類僅含有侵染性( )的亞病毒。
A、蛋白質
B、RNA
C、DNA
D、DNA和RNA
933、只含不具獨立侵染活性的RNA的病毒是( )。
A、擬病毒
B、類病毒
C、衛星病毒
D、輔助病毒
934、朊病毒的主要特徵是( )。
A、只有蛋白質,沒有核酸
B、只有dsRNA,沒有蛋白質外殼
C、只有ssRNA,沒有蛋白質外殼
D、只有DNA,沒有蛋白質外殼
935、狂牛症的病原體是( )。
A、衣原體
B、朊病毒
C、DNA病毒
D、支原體
936、腺病毒伴隨病毒是一種( )。
A、正常病毒
B、缺陷病毒
C、輔助病毒
D、偽病毒
937、昆蟲核型多角體病毒形成於昆蟲( )。
A、細胞外
B、細胞膜上
C、細胞質內
D、細胞核內
938、昆蟲顆粒體病毒每個包含體內一般含有( )個病毒顆粒。
A、無數個
B、100
C、10
D、1
939、我國用於防治棉鈴蟲的病毒殺蟲劑是一種( )製劑。
A、核型多解體病毒
B、質型多角體病毒
C、顆粒體病毒
D、杆狀病毒粒子
940、下列細胞中,不受噬菌體侵襲的是 ()。
A、淋巴細胞
B、真菌細胞
C、螺旋體細胞
D、衣原體細胞
941、白喉棒狀桿菌產生白喉毒素與( )有關。
A、環境變化
B、溶源轉變
C、自身基因突變
D、以上都不對
942、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是一種( )。
A、雙鏈DNA病毒
B、單鏈DNA病毒
C、逆轉錄病毒
D、正單鏈RNA病毒
943、下列( )不是利用病毒為人類服務的實例。
A、無脊椎動物病毒製成殺蟲劑
B、給高燒病人注射青黴素
C、用噬菌體治療燒傷病人的化膿感染
D、給健康人注射流行性乙型腦炎疫苗
944、不屬於病毒的繁殖過程的是( )。
A、有絲分裂
B、侵入
C、吸附
D、裂解
945、病毒與宿主的關係是( )。
A、共生
B、互惠
C、寄生
D、捕食
946、病毒對細胞結構的影響不正確的是( )。
A、促進細胞生長
B、細胞凋亡病斑
C、包涵體
D、細胞骨架瓦解
947、朊病毒的侵染因子是( )。
A、DNA
B、蛋白質
C、RNA
D、核酸
948、病毒的繁殖的蛋白質來源是( )。
A、宿主
B、自身攜帶
C、DNA
D、核酸
949、病毒不具有能獨立代謝的酶系統,只能在活的易感宿主細胞內才能增殖。
950、病毒生物合成的早期階段合成結構蛋白,晚期階段合成非結構蛋白。
951、病毒早期蛋白的作用主要是作為病毒生物合成的酶以及抑制或阻斷細胞的生物合成。
952、所有病毒都在細胞核內裝配。
953、噬菌體生物合成階段產生的早期蛋白為頭部外殼的結構蛋白。
954、病毒包膜來自宿主細胞膜,故其結構和脂質種類和含脂量與細胞膜相同。
955、宿主細胞雖被溫和噬菌體侵染,卻無被裂解的危險。
956、用TMV病毒的RNA去感染菸草,若在感染前用TMV抗體處理,則不出現TMV型病灶。
957、一步生長曲線是描述溫和噬菌體生長規律的一種實驗曲線。
958、一步生長曲線處於隱蔽期,人為裂解宿主菌,裂解液無感染性。
959、一步生長曲線的裂解期具有突發、瞬間的特點。
960、病毒的裂解量等於穩定期病毒效價與潛伏期病毒效價之比。
961、以高濃度的噬菌體懸液接種敏感細菌平板,培養後可形成單個噬菌斑。
962、病毒對幹擾素敏感,對抗生素不敏感。
963、白喉棒狀桿菌產生白喉毒素、肉毒梭菌產生肉毒毒素都與溶源性轉換有關。
964、溫和噬菌體只有溶源周期,不可能有溶菌周期。
965、不使用可疑菌種、嚴格保持環境衛生是預防噬菌體汙染的有效措施。
966、人類感染病毒多數呈隱性感染,少數為有症狀的顯性感染。
967、脊椎動物病毒都是通過呼吸道或腸道傳播。
968、昆蟲病毒都能形成多角體。
969、類病毒是一類能感染某些植物的單鏈閉合環狀RNA分子。
970、含有朊病毒的肉制口品,經121℃處理1~2h後即可去除其傳染性。
971、朊病毒的發現,證實了遺傳信息可由蛋白質 RNA DNA的新途徑。
972、朊病毒進入人或動物的中樞神經系統後,可能過「構象感應」方式逐步得到增殖。
973、昆蟲病毒的多角體蛋白,其性質一般是酸溶性結晶蛋白。
974、病毒都是由DNA或者RNA指導複製的。
975、病毒對抗生素不敏感,是由於其特殊結構導致的。
976、病毒和複製方式與細菌類似。
977、流產感染系由基因組不完整的缺損病毒引起。
978、幹擾缺損顆粒基因組有缺損,不能完成複製循環,必須依賴於其同源的完全病毒才能複製。
979、病毒增殖是指在病毒基因控制下的病毒 複製和 生物合成過程。
980、病毒裝配一般經過 、 和核酸裝入等步驟。
981、逆轉錄病毒自身攜帶 酶,基因組由兩條相同的 組成。
982、裸露病毒多採用 方式釋放,包膜病毒常以 方式釋放。
983、烈性噬菌體溶菌周期包括吸附、穿入、增殖、 和 五個階段。
984、病毒的異常增殖主要由 和 兩個方面的因素造成。
985、因病毒基因組 或基因發生改變,而不能進行正常 的病毒,稱為缺陷病毒。
986、病毒的非增殖感染有 感染、 感染和潛伏感染。
987、溶源噬菌體又稱為溫和噬菌體,它的存在形式有 態、 態和營養態。
988、噬菌體一步生長曲線中的潛伏期又可以分為 、 兩個階段。
989、在一步生長曲線隱蔽期,宿主細胞正處於 複製和 合成的階段。
990、噬菌斑計數的關鍵是將適量 的烈性噬菌體接種於 濃度敏感宿主細胞。
991、常用噬斑形成單位反映樣品中的 數量,通常以 表示。
992、朊病毒是一種比病毒小、不含 、有侵染性的 分子。
993、缺陷幹擾顆粒具有正常病毒的 和 ,內含缺損的基因組。
994、簡述病毒複製的一般過程。病毒在宿主細胞內增殖的結果如何?
995、何謂潛伏期、裂解量?簡述噬菌體一步生長曲線各期的特點。
996、如何檢查細菌是否感染了噬菌體?
997、如何理解病毒、人類、自然界三者之間的關係?
998、下列關於遺傳型的說法正確的是( )。
A、是一種內在的可能性或潛力
B、受外界環境和生長發育的影響
C、同一親本,其後代遺傳型相同
D、同一遺傳型,其表型相同
999、下列不屬於變異特點的是( )。
A、概率低
B、性狀變化幅度大
C、個體同時變化
D、新性狀能穩定遺傳
1000、黏質沙雷氏菌在25℃和37℃下能重複顯示不同顏色的現象,此即( )。
A、遺傳型
B、表型
C、變異
D、飾變
1001、關於轉化實驗,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A、包括動物試驗和離體培養試驗
B、證明RNA是遺傳因子
C、是不同科學家的共同研究成果
D、證明DNA是遺傳因子
1002、關於噬菌體感染實驗,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A、感染宿主的是噬菌體DNA而不是蛋白質
B、證明RNA是遺傳因子
C、是不同科學家的共同研究成果
D、證明DNA是遺傳因子
1003、關於植物病毒的重建實驗,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感染宿主的是噬菌體DNA而不是蛋白質
B、證明RNA是遺傳因子
C、是不同科學家的共同研究成果
D、證明DNA是遺傳因子
1004、不屬於真核微生物核外遺傳物質的是( )。
A、質粒
B、中心體
C、卡巴顆粒
D、核糖體
1005、原核微生物基因組的特點不包括( )。
A、轉錄產物為多順反子
B、具有基因重疊現象
C、基因排列是連續的
D、具有內含子
1006、真核微生物基因組的特點不包括( )。
A、轉錄產物為單順反子
B、有大量重複序列
C、基因排列是連續的
D、有多個複製子
1007、不是原核生物基因調控系統操縱子基因的是( )。
A、調節基因
B、啟動基因
C、操縱基因
D、結構基因
1008、基因組包括編碼蛋白質的結構基因、調控序列以及目前功能還尚不清楚的( )。
A、RNA序列
B、DNA序列
C、內含子序列
D、操縱子序列
1009、古生菌是真細菌和真核生物特徵的一種奇異的結合體,一般而言,古生菌的基因組在結構上類似於( )。
A、酵母
B、絲狀真菌
C、細菌
D、病毒
1010、有關質粒的敘述不正確的是( )。
A、質粒是細菌核質以外的遺傳物質
B、質粒是細菌必需結構
C、質粒能自主複製和轉移
D、質粒是環狀雙鏈DNA
1011、瓊脂糖膠電泳可根據()和電泳呈現的帶型而將染色體DNA與質粒分開( )。
A、數量
B、相對分子質量大小
C、凝膠用量
D、線型結構
1012、有關耐藥性質粒的描述錯誤的是( )。
A、由耐藥傳遞因子和耐藥決定因子組成
B、耐藥傳遞因子和F質粒的功能相似
C、R質粒的轉移是造成細菌間耐藥性傳播的主要原因
D、細菌耐藥性的產生是由於R質粒基因突變所致
1013、選擇性突變和非選擇性突變的劃分是依據其( )的不同。
A、表型
B、毒力
C、發酵能力
D、代謝產物種類
1014、一個大腸桿菌的突變株,它不能合成精氨酸,這一突變株稱為( )。
A、營養缺陷型
B、產量突變型
C、原養型
D、抗性突變型
1015、將DNA的鹼基序列CATCATCAT突變為CTCATCAT的突變類型是( )。
A、缺失
B、插入
C、顛換
D、轉換
1016、某微生物經誘變後,其DNA鏈上一鹼基由A變T或由G變C,則應歸屬( )。
A、轉換
B、顛換
C、移碼
D、轉座
1017、關於轉座子,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能從DNA分子的一個位點轉移到另一個位點
B、是一種特殊類型的質粒
C、是一種鹼基類似物
D、可引起嘌呤和嘧啶的化學修飾
1018、Mu噬菌體是一種以大腸桿菌為宿主的溫和噬菌體,其基因組是最大的( )。
A、噬菌體
B、插入序列
C、重複序列
D、轉座因子
1019、對微生物進行誘變處理時,可採用的化學誘變劑是( )。
A、青黴素
B、紫外線
C、吖啶類染料
D、轉座子
1020、下列關於理化因子誘變作用的說法正確的是( )。
A、一種理化因子只能誘導一種基因突變
B、一種理化因子只能誘導一種染色體畸變
C、一種理化因子能誘導多種突變
D、理化因子的誘導功能是單一的
1021、DNA損傷修復中的複製前修復不包括( )。
A、SOS修復系統
B、錯配修復系統
C、切除修復系統
D、DNA聚合酶的3』-5』的校正功能
1022、UV誘變微生物突變主要的效應是( )。
A、引起鹼基置換
B、引起移碼突變
C、產生嘧啶二聚體
D、引起染色體易位
1023、證明基因突變的非對應性的經典實驗是( )。
A、轉化實驗,噬菌體感染實驗,變量實驗
B、轉化實驗,噬菌體感染實驗,植物病毒的重建實驗
C、變量實驗,塗布實驗,平板影印培養實驗
D、平板影印培養實驗,噬菌體感染實驗,植物病毒的重建實驗
1024、點突變是由DNA鏈上的( )引起的。
A、鹼基置換或移碼突變
B、鹼基置換或染色體畸變
C、鹼基轉換或基因轉座
D、移碼突變或染色體畸變
1025、插入序列和轉座子的共同特徵之一是它們的兩端都有( )。
A、反向末端重複序列
B、不同源序列
C、同源序列
D、不重複序列
1026、DNA損傷系統中,複製時越過損傷部位,複製後再修復的是( )。
A、切除修復
B、重組修復
C、直接修復
D、SOS修復
1027、引起DNA鹼基發生氧化脫氨作用的誘變劑是( )。
A、亞硝酸
B、烷化劑
C、5-嗅尿嘧啶
D、吖啶類染料
1028、大多數原核微生物的DNA都是( )。
A、雙鏈環狀
B、雙鏈線狀
C、單鏈環狀
D、單鏈線狀
1029、在大腸桿菌(E.coli)的乳糖操縱子中,基因調節主要發生在( )水平上。
A、細胞
B、核酸
C、轉錄
D、翻譯
1030、將DNA的鹼基序列CATCATCAT改變為CACCATCAT的突變類型是( )。
A、缺失
B、插入
C、顛換
D、轉換
1031、抗藥性質粒(R因子)在醫學上很重要是因為它們( )。
A、可引起某些細菌性疾病
B、攜帶對某些抗生素的特定抗性基因
C、將非致病細菌轉變為致病菌
D、可以將真核細胞轉變為癌細胞
1032、核苷酸水平或鹼基水平可以認為是一個最小( )。
A、遺傳表達單位
B、遺傳信息單位
C、遺傳功能單位
D、遺傳突變單位
1033、飾變則指遺傳物質和遺傳型不改變而只有表型改變的現象。
1034、飾變是生物在環境條件改變時表現出來的一種表型變化,它是生物自發突變的結果。
1035、大腸桿菌屬低等原核生物,所以其遺傳物質只是一條鬆散的環狀雙鏈DNA,不存在DNA高級結構。
1036、RNA基因組的突變頻率高於DNA基因組的1000倍以上。
1037、一切變異都毫無例外的是由於核酸分子結構上發生了變化。
1038、質粒在微生物細胞中並非是生存所必需的遺傳物質。
1039、大腸桿菌素食細菌素的一類,它是由質粒編碼的蛋白質類殺菌物質,具有很廣的抗菌譜。
1040、F因子和R因子能在不同菌株間發生轉移。
1041、F質粒具有附加體的功能。
1042、任何突變的本質均是發生了基因突變。
1043、當基因發生突變時,由該基因指導合成的胺基酸順序也必然發生改變。
1044、鹼基AGA突變成UGA是一種錯義突變。
1045、條件致死突變株是一類非選擇性的突變株。
1046、抗原突變型是一類選擇性突變株。
1047、色氨酸突變株(trp-)表示該菌本身不能合成色氨酸,因此不能在基本培養基上生長。
1048、基因突變具有獨立性、自發性、可逆性和高頻性等特點。
1049、某種抗生素使用一段時間後,會引起大量抗藥性菌株,這是因為該抗生素對周圍敏感菌發生了誘變劑的作用。
1050、鹼基對的置換是DNA的一種微小損傷,所以引起的突變屬於點突變。
1051、5-嗅尿嘧啶可嵌入兩個相鄰DNA鹼基對之間,在DNA複製時,引起移碼突變。
1052、微生物的抗紫外線突變必須用紫外線誘發。
1053、轉座子可自主複製,因此在不同細胞間傳遞時不需要載體。
1054、轉座子可引起插入突變。
1055、大腸桿菌因缺乏光解酶,因而在用紫外線進行誘變後不會發生光復活作用。
1056、暗修復可以修復因紫外線帶來的DNA損傷。
1057、SOS修復和重組修復都不需要DNA為模板而合成酶。
1058、有莢膜的肺炎球菌毒力強,其菌落形態是S或光滑型。
1059、組氨酸突變株(his-)表示該菌不能利用組氨酸生長。
1060、在核酸水平,基因組大小一般可用bp,kb等單位表示。
1061、非選擇性突變株包括形態突變型、抗原突變型型和產量突變型。
1062、基因工程技術的載體可以使用隱秘質粒。
1063、噬菌體感染實驗中,核酸(DNA)通過 同位素標記,蛋白質通過 同位素標記。
1064、經典的TMV植物病毒重建實驗證明 是遺傳物質。
1065、變異是指生物體在某種外因或內因的作用下所引起的 結構或數量的改變。
1066、泛基因組包括 和 。
1067、細菌核染色體外的遺傳物質被廣義地稱為 。
1068、質粒在提取過程中常具有三種不同構型,分別為 型DNA、 型DNA和線性DNA。
1069、一般可將質粒分為 質粒、 質粒、Col質粒、毒素質粒、代謝質粒和隱秘質粒。
1070、轉座因子通常有 、 和Mu噬菌體三類。
1071、按表型變化的選擇性突變型有 、 和條件致死突變型。
1072、變量試驗、塗布試驗和影印平板培養法證明了基因突變的 性和 性。
1073、點突變分為 和 。
1074、微生物的化學誘變劑主要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各種烷化劑。
1075、紫外線殺菌的原理是形成_________, 造成DNA損傷。
1076、紫外線誘變育種時都須在避光下進行操作或處理,其理由是避免_______作用。
1077、暗修復又稱_________作用,能修復除_________和單核苷酸插入以外的其他DNA損傷。
1078、1.F質粒的功能不包括( )。
A、複製
B、整合
C、轉移
D、溶源化
1079、F因子和λ噬菌體的共同點是( )。
A、可提供外源DNA
B、使宿主死亡
C、與染色體重組後才可複製
D、僅由感受態細胞攜帶
1080、染色體上整合有F質粒的細菌稱為( )。
A、F+菌
B、F-菌
C、F』菌
D、Hfr菌
1081、F質粒在細菌內的複製方式是( )。
A、半保留模式
B、滾環模型
C、全解鏈模式
D、溶原性轉換
1082、Hfr菌株是在其細胞中存在著( )。
A、游離的F因子
B、游離的F』因子
C、線狀的F因子
D、整合的F因子
1083、F』質粒來自( )。
A、F+菌株
B、F-菌株
C、Hfr菌株
D、雙重溶源菌
1084、在Hfr菌株中,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F因子插入在染色體中
B、在接合過程中,F因子首先轉移
C、在接合過程中,質粒自我複製
D、常發生高頻重組
1085、F+×F-接合時,以下( )表述是錯誤的?
A、F-細胞轉變為F+細胞
B、F+細胞轉變為F-細胞
C、染色體基因不轉移
D、細胞與細胞間必須接觸
1086、當F+×F-雜交時,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F因子只在F+細胞中自我複製
B、F因子幾乎總不轉移到F-細胞中
C、基因重組的發生頻率較低
D、F因子經常插入到F-細胞染色體上
1087、F'×F-的雜交後,受體細胞就變成了( )。
A、F+
B、F'×F-的雜交後,受體細胞就變成了( )。 F'
C、F-
D、Hfr
1088、當Hfr×F-時,正確的說法是( )。
A、進入到F-細胞中的第一個基因來源於F質粒
B、結果常是產生2個Hfr菌株
C、單鏈DNA鏈的3'端首先進入F-細胞
D、可用來繪製Hfr菌的核基因組圖
1089、Hfr與F-接合的結果多數是( )。
A、F-成F+,重組頻率低
B、F-成F』,重組頻率高
C、F-未變,重組頻率高
D、F-成Hfr,重組頻率高
1090、不需要細胞與細胞之間接觸的基因重組類型有( )
A、接合和轉化
B、轉導和轉化
C、接合和轉導
D、接合
1091、以下不適用於接合的特點是( )。
A、基因轉移是單向的
B、要求細胞與細胞的接觸
C、溶源細胞被誘導後才發生
D、F因子參與該過程
1092、在接合中,下列正確的說法是( )。
A、基因交常發生在Hfr和F-細胞之間
B、與F因子相鄰的染色體基因被轉移到F-細胞中
C、F因子常被插入到F-細胞中的染色體上
D、如果雜交被中斷,則只有F因子全部轉入F-中
1093、在細菌發生接合後,罕見有受體細胞改變性別的是( )。
A、F+×F-
B、F』×F-
C、F+×Hfr
D、Hfr×F-
1094、1955年,由法國學者提出的E.Coli的環狀染色體圖是根據細菌的( )而繪製的。
A、轉化
B、轉導
C、接合
D、轉染
1095、若二株菌不能接觸且僅有個別重組子出現,則一定是( )的結果。
A、接合
B、轉化
C、普遍轉導
D、局限轉導
1096、轉化過程中受體菌獲得供體菌遺傳物質的方式是( )。
A、通過鞭毛
B、通過性菌毛
C、細胞融合
D、直接攝取
1097、轉化現象不包括( )。
A、DNA的吸收
B、感受態細胞
C、限制性酶切作用
D、缺陷型媒介
1098、下列有關轉化因子的說法錯誤的是( )。
A、是離體的DNA片斷
B、質粒形式的轉化頻率最高
C、一般為環狀雙鏈
D、相對分子質量都較小
1099、細菌以轉化方式進行基因轉移時有( )特性。
A、大量供體細胞的基因被轉移
B、包含有F質粒參加
C、依靠噬菌體感染受體細胞
D、可通過從供體細胞中提取DNA片段來完成
1100、轉化與轉染的區別在於( )。
A、供體DNA
B、受體細胞
C、遺傳因子的交換與整合
D、DNA的吸收過程
1101、下列有關轉導的說法,錯誤的是( )。
A、由J.Lederberg首先發現
B、以缺陷噬菌體為媒介
C、可轉移大量供體細胞DNA
D、重組後代為轉導子
1102、以下關於轉導噬菌體的特點,說法錯誤的是( )。
A、必須是原噬菌體狀態
B、可轉移供體細胞中的任何染色體基因片段
C、通常為溫和噬菌體
D、噬菌體某些基因也會轉入受體細胞
1103、轉導子是指( )。
A、供體菌
B、轉導噬菌體
C、轉導前供體菌
D、轉導後重組菌
1104、完全在普遍性轉導中,交換的同源DNA分子要求是( )。
A、轉座子
B、插入序列
C、DNA鏈的斷裂和重新連接
D、反轉錄
1105、流產轉導不具有的特性是( )。
A、轉導DNA能進行重組和複製
B、供體基因為單線遺傳
C、在選擇性培養基平板上形成微小菌落
D、後代細胞均可獲得供體基因產物
1106、高頻轉導產生的原因在於( )。
A、有人工幹預
B、有轉導噬菌體
C、受體為感受態
D、供體為雙重溶源菌
1107、細菌的轉導和溶原性轉換的共同特點是( )。
A、供體菌與受體菌直接接觸
B、不需供體菌
C、需要噬菌體
D、不需受體菌
1108、屬於2μm質粒基本結構特點的是( )。
A、封閉線狀的雙鏈
B、含有多對反向重複序列
C、反向重複序列的相互重疊
D、能賦予宿主一定的遺傳表型
1109、下列有關準性生殖的說法正確的是( )。
A、通過減數分裂導致基因重組
B、有可獨立生活的異核體階段
C、可導致高頻率的基因重組
D、常見於子囊菌和擔子菌中
1110、下列( )不能提高誘變效率。
A、一種誘變劑一次使用
B、兩種或多種誘變劑先後使用
C、一種誘變劑重複使用
D、兩種或多種誘變劑同時使用
1111、下列( )不是誘變育種提高代謝物產量的方法。
A、營養缺陷型突變株
B、抗阻遏和抗反饋突變株
C、抗生素抗性突變株
D、形態突變株
1112、代謝工程育種技術不包括( )。
A、改變代謝途徑
B、擴展代謝途徑
C、構建體外重組菌株
D、構建新的代謝途徑
1113、F+細菌或F'細菌與F-細菌接合時,使F+或F'細菌變成F-細菌。
1114、初生F』菌株和次生F』菌株都屬於部分二倍體。
1115、F因子是決定菌株性別的核外基因。
1116、F+與F'菌株轉移給F-菌株的只是F因子,因此發生基因重組的頻率一樣。
1117、Hfr菌株的基因重組頻率和轉移F因子的能力較其它接合菌株高。
1118、接合中斷實驗利用了Hfr菌株染色體轉移的嚴格順序性。
1119、原核生物細胞基因重組時,供體細胞與受體細胞一般無或僅短暫接觸。
1120、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均可以進行原生質體融合。
1121、一般說來,原核生物細胞基因重組的頻率遠高於真核生物細胞。
1122、轉化因子和感受態因子的分子性質相同,都是外源DNA片斷。
1123、外源質粒也可以作為轉化因子與適宜的感受態細胞實現轉化。
1124、外源噬菌體也可以作為轉化因子與適宜的感受態細胞實現轉化。
1125、轉染的結果是產生大量的病毒後代而不是轉化子。
1126、影響轉化的因素一般也影響轉導。
1127、轉化子產生的頻率一般沒有轉導子高。
1128、轉化與轉導都是不需要供體菌和受體菌的完整細胞直接接觸而進行的。
1129、.λ噬菌體是能整合到宿主細胞染色體上任何位點的溫和噬菌體。
1130、凡能引起轉導的噬菌體,不是部分缺陷噬菌體,就是完全缺陷噬菌體。
1131、細菌的轉導需噬菌體作為媒介,不受DNA酶的影響。
1132、普遍性轉導產生的轉導子一般都是非溶源菌。
1133、所謂轉導子就是帶有供體基因的缺陷噬菌體。
1134、流產轉導的特點是在選擇性培養基平板上形成微小菌落。
1135、單線遺傳是局限性轉導的結果。
1136、普遍轉導可使受體菌成為獲得全套供體菌基因組的轉導子。
1137、普遍轉導、局限轉導和溶源轉變中的噬菌體均為缺陷噬菌體。
1138、一個酵母菌單倍體細胞,有時會發生從a型變成α型或再回到a型的轉變。
1139、線粒體基因表達過程中的密碼系統與通用密碼系統一樣。
1140、微生物育種的目的就是要設法使它們變成「浪費型」,使某種代謝產物過量積累。
1141、抗阻遏和抗反饋突變株與溫度敏感抗性突變株過量積累代謝產物的機制相同。
1142、代謝工程育種是對多種性狀改變的定向性和穩定性最強的一種育種技術。
1143、F質粒和F'質粒統稱為 。有多少F質粒或F'質粒,細菌表面就有多少條 。
1144、F質粒屬於 質粒,即既可以獨立存在,又可以整合至染色體DNA上。
1145、在________菌株與F-菌株雜交過程中,F-菌株很難轉變成F+菌株。
1146、控制Hfr菌株的________試驗,可以繪出較為完整的供體菌環狀染色體圖。
1147、可以結合併吸收自由DNA分子的細菌細胞所處的狀態稱為 ________。
1148、用於轉化的供體菌離體的DNA片斷被稱為 。
1149、目前把抽提的病毒DNA轉移至動物細胞的過程稱為____________。
1150、普遍性轉導和局限性轉導的媒體分別是____________的噬菌體和____________的噬菌體。
1151、____________脫離宿主時和____________在裂解循環時的「誤包裝」可形成完全缺陷噬菌體。
1152、溶源轉變與轉導的本質區別在於其溫和噬菌體的基因組___________來自於病毒基因組。
1153、酵母接合型的調控機制是拷貝合適的________基因a或α,插入並取代_______座位上原來的基因。
1154、線粒體遺傳是一種________遺傳,有時也稱之為非孟德爾遺傳。
1155、選育各種________是誘變育種以提高代謝物產量的重要策略。
1156、結構類似物抗性突變株包括抗________和抗________兩種類型突變。
1157、微生物育種可採用誘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DNA Shuffling等技術。
1158、歷史上證明核酸是遺傳物質基礎的經典實驗分別是哪幾個?實驗者是誰?試舉一例加以說明。
1159、什麼是質粒?它有哪些特點?主要質粒有幾類?各有何理論與實際意義?
1160、何謂基因突變?它具有哪些特點?
1161、光復活作用和暗修復作用的機制是什麼?
1162、什麼叫接合中斷法?試述利用此法測定E. coli Hfr菌株染色體圖的基本原理。
1163、簡述細菌基因轉移和重組的主要方式及其特點。
1164、簡述酵母菌線粒體的特性、mtDNA的功能、線粒體密碼的非通用性及其蛋白質合成過程。
1165、列表比較微生物常見育種技術的基本原理和優缺點。
1166、原核生物的基因調控主要發生在轉錄水平上,在負轉錄調控系統中,調節基因的產物是( ),起著阻止結構基因轉錄的作用。
A、效應物
B、代謝產物
C、輔阻遏物
D、阻遏蛋白
1167、實驗證實:降解物敏感型操縱子都是由( )調節的。
A、CAMP-CAP
B、代謝產物
C、ATP
D、阻遏物
1168、當細菌處於胺基酸缺乏時,導致出現空載tRMA,這種空載tRNA會激活焦磷酸轉移酶,使( )大量合成,其濃度可增加10倍以上。
A、ATP
B、應急蛋白質
C、cAMP
D、ppGpp和pppGpp
1169、枯草桿菌通過有序的( )更換,使RNA聚合酶識別不同基因的啟動子,使與孢子形成有關的基因有序地表達。
A、基因
B、信號肽
C、σ因子
D、調節蛋白
1170、接受甲基趨化性蛋白(MCPs)是一些細菌的感受蛋白,也是( )之一,負責傳遞化學感受信號穿過細胞膜。
A、阻遏蛋白
B、激活蛋白
C、跨膜蛋白質
D、酶蛋白
1171、遺傳信息翻譯成多肽鏈起始於mRNA上的RBS,在RBS中有SD序列,其功能是與核糖體 l6S rRNA的3,端互補配對,使核糖體結合到( )上,以利翻譯的起始。
A、mRNA
B、多肽鏈
C、胺基酸
D、RNA
1172、在許多放線菌抗生素合成基因與該抗生素的抗性基因之間存在( )現象,有的可以採用抗性基因作為探針從基因文庫中去分離到抗生素合成基因。
A、基因不重疊
B、基因重組
C、基因突變
D、基因重疊
1173、革蘭氏陰性細菌的大多數分泌蛋白中,包括質膜多肽、周質多肽和外膜多肽都有( )。
A、短桿菌肽
B、信號肽
C、肽聚糖
D、穀胱甘肽
1174、某生物的色氨酸生物合成酶系的合成由色氨酸操縱子控制,該操縱子含有trpE、trpD、trpC、trpB、trpA5個結構基因,操縱子結構 ( )。
A、都由一個啟動子,一個終止子和數個結構基因構成
B、是生物基因表達調控的基本結構模式
C、將生物功能相關的結構基因控制在同一調控系統作用下
D、能使其內部結構基因產物分子比相等
1175、乳糖操縱子模型是在哪個環節上調節基因表達( )。
A、複製水平
B、轉錄水平
C、轉錄後水平
D、翻譯水平
1176、大腸桿菌乳糖操縱子中屬於調控元件的是( )。
A、操縱基因
B、調節基因
C、啟動子
D、以上都是
1177、與RNA聚合酶相識別和結合的DNA片段是( )。
A、增強子
B、衰減子
C、沉默子
D、啟動子
1178、下列哪項不屬於真核生物基因的順式作用元件( )。
A、激素反應元件
B、衰減子
C、啟動子
D、沉默子
1179、使乳糖操縱子實現高表達的條件是( )。
A、乳糖存在 葡萄糖缺乏
B、乳糖缺乏 葡萄糖存在
C、乳糖和葡萄糖均存在
D、葡萄糖存在
1180、遺傳和變異的物質基礎是( )。
A、蛋白質
B、DNA
C、RNA
D、莢膜多糖
1181、通過供體菌和受體菌完成細胞間性菌毛的直接接觸而傳遞大段DNA的過程稱為( )。
A、轉化
B、轉導
C、接合
D、突變
1182、一個λ噬菌體顆粒感染帶λ的溶源性細胞,可能發生以下哪種情?( )
A、出現正常的裂解周期
B、λ噬菌體DNA環化但不複製
C、細胞死亡
D、λ原噬菌體被切除
1183、原核及真核生物調節基因表達的共同意義是( )。
A、適應環境、維持細胞發育和細胞分裂
B、細胞分化
C、個體發育
D、組織分化
1184、λ阻遏蛋白是一種DNA結合蛋白,它屬於以下哪一組?( )
A、螺旋-環-螺旋蛋白
B、螺旋-轉角-螺旋蛋白
C、鋅指蛋白
D、亮氨酸拉鏈蛋白
1185、λ原噬菌體的晚期基因的表達依靠( )。
A、聚合酶,σ因子,σRE,從啟動子PRE起始轉錄
B、抗終止:N因子允許從啟動子PR開始轉錄的繼續
C、抑制:Cro蛋白抑制從啟動子PR開始的轉錄
D、以上全不對
1186、原噬菌體(整合到宿主基因組的噬菌體基因組)是自私DNA。這是因為( )。
A、它總是與溶源菌的基因組一起增殖
B、它獨立於溶源菌的基因組複製
C、它對病毒顆粒的進一步感染具有免疫力
D、A和C正確
1187、DNA依賴的RNA聚合酶的通讀可以通過( )。
A、ρ因子蛋白與核心酶的結合
B、抗終止蛋白與一個內在的ρ因子終止位點結合,因而封閉了終止信號
C、抗終止蛋白以它的作用位點與核心酶結合,因而改變其構象,使終止信號不能被核心酶識別
D、NusA蛋白與核心酶的結合
1188、色氨酸操縱子的調控作用是受兩個相互獨立的系統控制的,其中一個需要前肽的翻譯,下面哪一個調控這個系統? ( )
A、Trp
B、色氨醯-tRNATrp
C、色氨醯-tRNA
D、Camp
1189、乳糖操縱子的直接誘導物是( )。
A、β-半乳糖苷酶
B、乳糖
C、葡萄糖
D、半乳糖
1190、lac操縱子阻遏蛋白結合乳糖操縱子的( )。
A、lacP序列
B、1acO序列
C、CRP結合位點
D、lacI基因
1191、lac操縱子的阻遏蛋白由( )編碼。
A、lacZ基因
B、lacY基因
C、lacA基因
D、lacI基因
1192、trp操縱子調控過程涉及( )。
A、轉錄激活調控
B、轉錄水平調控
C、翻譯水平調控
D、轉錄/翻譯水平調控
1193、原核基因調節過程涉及基因重組的是( )。
A、乳糖操縱子機制
B、阿拉伯糖操縱子機制
C、色氨酸操縱子機制
D、沙門氏菌的鞭毛相變異
1194、下列關於SD序列的說法正確的是( )。
A、SD序列對真核生物和原核生物的翻譯都是重要的
B、SD序列相對於起始密碼子AUG而言,是與方向和位置都無關的
C、SD序列有時會隱藏在mRNA莖-環結構中,對翻譯起到抑制作用
D、原核生物中的編碼基因的翻譯共同受到一個上遊SD序列的控制
1195、對於大腸桿菌RNA聚合酶的敘述,不正確的是( )。
A、由核心酶和σ因子構成
B、核心酶由α2ββ′組成
C、全酶與核心酶的差別在於β亞單位的存在
D、全酶包括σ因子
1196、真核生物RNA聚合酶Ⅱ對α--鵝膏蕈鹼的反應為( )。
A、不敏感
B、中度敏感
C、高度敏感
D、低度敏感
1197、雙鏈中,指導合成RNA的那條鏈稱作( )。
A、模板鏈
B、岡崎鏈
C、編碼鏈
D、非編碼鏈
1198、轉錄過程中需要的酶是( )。
A、DNA指導的DNA聚合酶
B、核酸酶
C、RNA指導的RNA聚合酶Ⅱ
D、DNA指導的RNA聚合酶
1199、下列關於rRNA的敘述錯誤的是( )。
A、原核rRNA由RNA聚合酶催化合成
B、真核生物部分rRNA由RNA聚合酶Ⅲ轉錄合成
C、45S rRNA加工過程中需進行甲基化修飾
D、染色體DNA中rRNA基因為單拷貝基因
1200、下列關於σ因子的敘述正確的是( )。
A、參與識別DNA模板上轉錄RNA的特殊起始點
B、參與識別DNA模板上的終止信號
C、催化RNA鏈的雙向聚合反應
D、是—種小分子的有機化合物
1201、許多來自噬菌體、細菌的不同的DNA結合蛋白顯示出螺旋-轉角-螺旋結構,例如,噬菌體λ阻遏蛋白、大腸桿菌Lac和Trp阻遏蛋白等。
1202、大腸桿菌的aci基因與乳糖操縱子的作用是典型的負控阻遏系統,因為在這個系統中,i基因是調節基因,當它的產物——阻遏蛋白與操縱區結合時,RMA聚合酶便不能轉錄結構基因,即在環境中缺乏誘導物時,乳糖操縱子是受阻的。
1203、大腸桿菌色氨酸操縱子轉錄是通過操縱區和阻遏蛋白控制的,當色氨酸供應不足時,阻遏物失了所結合的色氨酸,從操縱區上解離下來,trp操縱子的轉錄就此開始。這個系統是典型的負控誘導系統。
1204、大腸桿菌麥芽糖操縱子的調控是典型的正控阻遏系統,這裡麥芽糖是誘導物,激活蛋白只有與麥芽糖結合時才能與DNA的特殊結合位點結合,促使RMA聚合酶開始轉錄。
1205、分解代謝物阻遏中,葡萄糖進入細胞後,胞內的cAMP水平下降,RNA聚合酶不能與啟動子結合,操縱子就不表達。
1206、大腸桿菌的rRNA的操縱子上有兩個啟動子P1和P2,細菌在對數生長期時,P1起始的轉錄產物比P2大3-5倍,所以n是強啟動子。但是當細菌處於胺基酸飢餓的緊急狀態時,細胞內 ppGpp濃度增加,這時P1的作用被抑制,由P2啟動少量的rRNA的合成,以維持生命的最低需要。
1207、SD序列是原核mRNA先導序列中的一段,長度一般為5個核苷酸,富含C、A。功能是與核糖體16 S rRNA的3'端互補配對,使核糖體結合到mRNA上,以利翻譯的起始。
1208、重疊基因是具有一些共用核苷酸序列的基因。重疊的序列可涉及到調控基因或結構基因。最早是在大腸桿菌噬菌體X174中發現的,其許多不同蛋白質就是由重疊基因合成的。
1209、核糖體結合位點是起始密碼子AUG上遊30~40核苷酸的一段非譯區,它是遺傳信息翻譯成多肽鏈起始於mRNA上的核糖體結合序列。
1210、細菌對某些特殊的化學藥物具有「趨向」或「逃離」的行為,它是生物的一種趨(向)性。
1211、原核生物的信號傳導系統,由能檢測環境信號的位於細胞質膜上的傳感激酶蛋白質和位於細胞質中的應答調節蛋白組成。
1212、細菌生活在不斷變化的環境中,必須隨時作出相應的反應和調節以求生存,外部信號並不是直接傳遞給調節蛋白,而是首先通過傳感器檢測到信號,然後以變化的形式傳到調節部位,這一過程稱為細菌的信號傳導。
1213、熱激應答是生物體受熱激誘導所進行的一種轉錄和翻譯的調控。如大腸桿菌生長在較高的溫度下(如42-50℃),某些基因則迅速表達,誘導產生熱激蛋白,這種現象稱為大腸桿菌的熱激應答。
1214、σ因子幫助RNA聚合酶核心酶識別基因起始區啟動子的蛋白質,起始轉錄作用。σ因子自身並無催化活性,在轉錄之前與核心酶結合。
1215、分泌的啟動和抑制調控與SRP有關,由於SRP暫時中止這些分泌蛋白的轉錄,能確保這些蛋白質未達到細胞膜或內膜之前不能完成轉錄,這樣,在信號肽和SBP的共同作用下,使得這些分泌蛋白能及時完成轉運和分泌。
1216、大腸桿菌質粒 COlEI的複製是受反義RNA調節的例證之一,因為RNAI能夠與質粒DNA複製時的引物RNA結合,所以DMA聚合酶不能與引物RNA結合,致使質粒複製受阻,這樣,RNAⅠ通過調節RNA引物數目來對DNA的複製實行控制。
1217、同一種微生物細胞中不同蛋白質的mRNA的穩定性相差很大,mRNA的穩定性是影響翻譯效率的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基因的表達量與mRNA的半衰期成反比例關係。
1218、當溶源菌受到紫外線等因素作用時,由於DMA上造成損傷,RecA蛋白具有切割阻遏蛋白的活性,使江蛋白被切割,亞基被破壞,CI蛋白從DNA上脫落,於是RNA聚合酶便有機會與cro基因的啟動子結合,表達Cro蛋白,使轉錄向裂解方向進行,即Cro蛋白阻止cI基因的表達,起負調控作用。
1219、當MCP未與引誘物結合時,該複合物刺激CheA自身磷酸化,進而再使CheY和CheB兩個細胞質蛋白也磷酸化,CheY-P與鞭毛傳動器結合,啟動鞭毛/頃時針旋轉,細菌作翻筋鬥運動。如果引誘物結合到MCP上,則CheA的自身磷酸化被抑制,CheY不能與鞭毛傳動器結合,此時鞭毛逆時針旋轉,細菌則進行直線運動。
1220、σ70基因作為σ操縱子的一部分而轉錄多基因的mRNA,但σ70基因本身還有一個熱激應答啟動子,σ70基因在熱激應答反應中大量表達,這一情況與細菌的熱激應答反應需要σ70密切相關。
1221、反義RNA是具有調節基因表達功能的RNA。它具有與另一「靶」RNA或DNA互補結合的鹼基序列,能特異性地與「靶」結合而抑制其活性。它參與許多調節系統,調節基因的表達,調節作用主要在翻譯水平,也包括少數在轉錄或DNA複製前引物加工水平。
1222、信號肽是分泌蛋白質N末端一段由15-30個親水胺基酸殘基組成的肽。
1223、信號識別顆粒是由6種信號識別蛋白質與單個RNA分子形成的核糖核蛋白顆粒,其作用是能與核糖體結合,並停止蛋白質合成,對翻譯起負調節作用,與分泌的啟動和抑制調控密切有關。
1224、當細菌處於胺基酸飢餓的緊急狀態時,導致出現空載tRNA,這種空載tRNA會激活焦磷酸轉移酶,使 ppGpp和pGpp大量合成,從而會關閉許多基因,也會打開一些合成胺基酸的基因,以應付這種緊急情況。
1225、當細胞內某種氨醯tRMA缺乏時,弱化子不表現終止子功能;當細胞內某種氨醯tRNA足夠時,弱化子表現終止功能,從而達到基因表達調控的目的,不過這種終止作用並不使正在轉錄中的mRNA全部都中途終止,而是僅有部分中途停止轉錄。
1226、λ噬菌體的黏性末端與噬菌體的感染活性無關。
1227、λ噬菌體的基因調控通過轉錄進行,其一個轉錄單位包括功能上並不直接相關的基因。
1228、負責λ噬菌體DNA合成的酶是在裂解循環的晚期形成的。
1229、溶源化是一個dsDNA病毒的生活周期中的一種狀態,是當病毒的基因組整合進一個宿主細胞的基因組時形成的狀態。
1230、C Ⅱ蛋白的穩定性是影響溶源和裂解循環之間開關的一個關鍵。
1231、lacA的突變體是半乳糖苷透性酶的缺陷。
1232、在非誘導的情況下,每個細胞大約有4分子的β-半乳糖苷酶。
1233、乳糖是一種安慰誘導物。
1234、RNA聚合酶同操縱基因結合。
1235、乳糖操縱子操縱區的核苷酸序列的反向重複結構是阻遏蛋白_____的結合部位。
1236、無論在原核生物還是真核生物中,DNA結合蛋白有幾種共同的結構形式:____、鋅指結構和亮氨酸拉扣結構,這些形式對於蛋白質準確地與DNA相結合是非常關鍵的。
1237、原核生物的基因調控主要發生在轉錄水平上,根據調控機制的不同又可分為負轉錄調控和_____。
1238、分解代謝物阻遏又被稱為_____,這是因為葡萄糖是首先被發現具有這種阻遏效應的物質。
1239、分解代謝物阻遏實際上是_____缺少的結果。如果在培養基中補充cAMP,阻遏現象可以被抵消。
1240、當細菌處於一種胺基酸全面匱乏的「胺基酸飢餓」狀態時,細菌會採取一種應急反應以求生存,實施這一應急反應的信號,大量合成兩種物質,它們是:_____和鳥苷五磷酸。
1241、如果讓大腸桿菌生長在較高的溫度下(如42-50~C),某些基因則迅速表達,誘導產生熱激蛋白,這種現象稱為____。
1242、傳感激酶在與膜外環境的信號反應過程中,本身磷酸化,磷醯基團然後被轉移到應答調節蛋白上,_____的應答調節蛋白即成為阻遏蛋白。
1243、入噬菌體感染宿主後最先轉錄,併合成一些調節蛋白,通過調節蛋白的作用,其他基因的轉錄或被激活或被阻遏,從而使它進入裂解或_____途徑。
1244、遺傳信息翻譯成多肽鏈起始於mRNA上的_____,它是指起始密碼子AUG上遊30-40核苷酸的一段非譯區。
1245、微生物的某些胞外酶的mRNA半衰期比較_____,可在轉錄終止後仍然能夠繼續翻譯,從而增加基因的表達量。
1246、微生物利用稀有密碼子進行轉錄後調控,主要反映在對同一操縱子中不同基因_____的控制。
1247、大腸桿菌含有兩種受滲透壓調節的膜蛋白OmpC和OmpF,在高滲透壓時,OmpC合成增多,OmpF的合成受到抑制;在低滲透壓時則相反,但兩種蛋白質的總量保持不變,其中起調節作用的就是_____。
1248、微生物轉錄水平的調控一般都是蛋白質或某些小分子物質對基因轉錄的阻遏或激活,而在翻譯水平上也發現了類似的_____作用。
1249、15. 某些核糖體蛋白mRNA的部分二級結構和rRNA的部分二級結構相似,當rRMA短缺時,多餘的核糖體蛋白質與本身的mRNA結合,從而阻斷本身的翻譯,同時也阻斷同一多順反子的mRMA下遊其他核糖體蛋白質編碼區的翻譯,使_____的合成和rRNA的合成幾乎同時停止。
1250、敘述負控誘導和正控誘導兩種操縱子轉錄調控的差異。
1251、為什麼說乳糖操縱子的功能實際上是在正、負兩個相互獨立的調控體系作用下實現的?
1252、在負控系統中,如果操縱區缺失,將會發生什麼情況,在正控系統中又將怎樣呢?
1253、為什麼弱化作用只影響合成代謝,而阻遏作用既影響合成代謝途徑也能影響分解代謝途徑?
1254、解釋為什麼無義密碼的功能在蛋白質的合成中為終止位點,而在mRNA的合成中就不能作為終止位點?
1255、土壤中三大類群微生物以數量多少排序為( )。
A、細菌>放線菌>真菌
B、細菌>真菌>放線菌
C、放線菌>真菌>細菌
D、真菌>細菌>放線菌
1256、人類最豐富的微生物種質資源庫是( )。
A、水體
B、土壤
C、植物
D、動物
1257、土壤放線菌的主要優勢種群為 ( )。
A、鏈黴菌屬
B、小單孢菌屬
C、放線菌屬
D、節桿菌屬
1258、土壤中的主要真菌種群是 ( )。
A、半知菌
B、擔子菌
C、子囊菌
D、接合菌
1259、決定土壤藻類類群的主要因子是 ( )。
A、溫度
B、溼度
C、酸鹼度
D、氧化還原電位
1260、要篩選產生抗生素的放線菌,應選擇( )環境。
A、含水量低,有機質豐富,中性微偏鹼的土壤
B、含水量低,有機質豐富,偏酸性的土壤。
C、含水量高,有機質豐富,偏鹼性的土壤。
D、含水量高,有機質豐富,中性偏酸性的土壤。
1261、根際環境是 ( )。
A、根際表面幾釐米的土壤區域
B、整個根系生長的土壤範圍
C、根際表面至幾毫米範圍
D、根際內部環境
1262、我國飲用水的細菌總數標準是:1 mL自來水不超( )。
A、1000個
B、100個
C、500個
D、150個
1263、我國飲用水的大腸桿菌數標準是:1 L自來水不超過( )。
A、5個
B、3個
C、8個
D、10個
1264、最早發現的極端微生物是 ( )。
A、嗜冷微生物
B、嗜熱微生物
C、嗜鹽微生物
D、嗜酸微生物
1265、下列微生物中比較適合於乾燥環境存在的是 ( )。
A、細菌
B、食用菌
C、放線菌
D、酵母菌
1266、大多數土壤的酸鹼度( )。
A、5.5~8.5
B、4.0~10.0
C、3.5~12.0
D、8.0左右
1267、氧化亞鐵硫桿菌要在( )環境下生活?
A、鹼性
B、酸性
C、中性偏鹼性
D、中性
1268、超嗜熱細菌主要是 ( )。
A、古生菌
B、真細菌
C、真菌
D、黴菌
1269、產甲烷細菌屬是 ( )。
A、真細菌
B、古生菌
C、真菌
D、黴菌
1270、一般存在於鹼性鹽湖和碳酸鹽含量高土壤中的微生物是 ( )。
A、嗜鹼微生物
B、嗜鹽微生物
C、嗜熱微生物
D、嗜酸微生物
1271、接種土壤至含放射性14C的葡萄糖培養基中培養後, ( )能證明土壤中有生命存在。
A、放射性土壤
B、放射性葡萄糖
C、放射性CO2
D、無放射性
1272、生態系統結構不包括下面哪一個方面( )。
A、外源太陽能
B、生物關係
C、營養循環
D、能量代謝
1273、生物在生態系統物質循環中扮演著重要作用,但不包括 ( )。
A、生產者
B、消費者
C、分解者
D、固定者
1274、微生物生態系統自身的特點不包括 ( )。
A、微環境
B、穩定性
C、協調性
D、適應性
1275、成熟的生態系統的平衡特點是 ( )。
A、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比例相同
B、物質循環與能量循環協調暢通
C、系統的輸入和輸出在比例上合理
D、物質循環與能量循環大致相等
1276、「可分可合,合比分好」的微生物間關係是( )。
A、互生
B、共生
C、寄生
D、競爭
1277、加大接種量可控制少量汙染菌的繁殖,是利用微生物之間的( )。
A、互生關係
B、共生關係
C、競爭關係
D、寄生關係
1278、根菌瘤與豆科植物所形成的根瘤,是目前所知生物固氮效率最高的( )體系。
A、競爭
B、寄生
C、共生
D、互生
1279、反芻動物牛的瘤胃中的優勢微生物種群是 ( )。
A、纖維素降解菌
B、細菌
C、真菌
D、黴菌
1280、白蟻與其消化道中細菌和原生動物的關係是 ( )。
A、寄生
B、共生
C、抗生
D、互生
1281、動物腸道固氮菌與動物之間的關係是 ( )。
A、寄生
B、共生
C、捕食
D、互生
1282、生物循環的特點是 ( )。
A、運轉較緩慢
B、可循環性
C、運轉迅速
D、運轉太複雜
1283、適用於生物冶金的微生物類群主要是 ( )。
A、嗜冷微生物
B、嗜冷微生物
C、嗜酸微生物
D、嗜壓微生物
1284、自然界中的微生物在物質循環中的作用不包括對各種元素的( )。
A、示蹤作用
B、同化作用
C、異化作用
D、協同作用
1285、陸生生境的主要載體是( ),是主要的微生物源。
A、土壤
B、水
C、大氣
D、巖石
1286、微生物在生態系統中角色不包括( )。
A、分解者
B、初級生產者
C、消費者
D、能量儲存者
1287、氨化作用是指( )。
A、有機氮化物轉變成氨
B、氨轉變成硝酸根
C、亞硝酸根轉變成硝酸根
D、硝酸根轉變成氮氣
1288、極端微生物的研究意義不包括( )。
A、開發微生物資源
B、提供新基因庫
C、探索生命起源
D、研究環境變化
1289、微生物在廢水處理時主要通過( )作用降解廢水。
A、分解作用
B、光合作用
C、合成作用
D、光解作用
1290、一般情況下土壤表層的微生物數量高於土壤下層。
1291、土壤微生物在土壤中的分布受到土壤團粒結構的明顯影響。
1292、土壤、水域和空氣都是微生物的天然生境。
1293、清水型環境中其水生微生物主要是化能異養菌。
1294、罐藏食品經過乾燥和冷鏈處理,一般就不會再腐敗變質了。
1295、一般用大腸菌群數作為待檢測物中是否含有病原菌的指標。
1296、悉生生物是指已經人為接種某已知純種微生物的無菌動物。
1297、好氧菌是腸道正常菌群的主體和優勢菌群。
1298、微生物能夠在不同環境生存的主要原因是其高度的多樣性而不是其生態適應性。
1299、生物圈是地球表面進行生命活動的有機圈層。
1300、生態系統是生物群落與其周圍生物環境相互作用的自然系統。
1301、生態系統中的生產者包括自然界中所有的綠色植物和光合微生物。
1302、微生物在生態系統中扮演角色包括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但主要是分解者。
1303、植物生態系統中的微環境其實就是根際微環境。
1304、微生物生態系統的組成是由微生物、環境裡的生物因子和非生物因子共同構成。
1305、微生物是是地球上物質和能量的保存者,也是生物食物鏈的初級消費者。
1306、乳酸菌其他腐敗菌的拮抗作用保證了泡菜的風味、質量和良好的保藏性能。
1307、白蟻、蟑螂等昆蟲腸道中的細菌和原生動物是其互生生物。
1308、瘤胃微生物與反芻動物間是一種共生關係。
1309、冬蟲夏草是真菌寄生於昆蟲而形成的一種名貴中藥。
1310、生物循環的主要特點是運轉平衡和物質平衡。
1311、硝酸鹽還原細菌在無氧且有硝酸鹽時進行厭氧呼吸,在有氧時可進行有氧呼吸。
1312、湖水的「水華」或海水中的「赤潮」是由於水體中可溶性磷酸鹽的濃度過高。
1313、各種元素的生物化學循環主要由特定的微生物完成,但也有其他生物的協同作用。
1314、在各種汙水處理方法中,最根本、有效和簡便的方法就是利用微生物的處理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