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訊員 周晨曦 科技日報記者 李麗雲
1月6日清晨5點50分,海拉爾的天還沒亮。此時的海拉爾站臺上零下34度,中國鐵路哈爾濱局集團有限公司齊齊哈爾客運段承運的6238次列車的乘務人員,穿著厚重的大衣在車門口立崗迎接旅客,走下天橋的旅客大都縮著脖子頂著寒風,快步鑽進零上20度的車廂。6點20分,這趟只有四節車廂的綠皮「慢」火車,71年如一日,載著去往山裡的旅客緩緩離開站臺。
深山裡蜿蜒穿行的公益「慢火車」。柏彥輝 攝
從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市海拉爾區開往牙克石市塔爾氣鎮的6238次普通旅客列車開行於1949年9月,是與共和國同齡的一趟公益「慢」火車,今年是它運行的第71個年頭。在鐵路高速發展的今天,「快捷」已成為火車的形容詞,但在偏遠地區,依舊運行著綠皮「慢」火車。他們雖然速度慢,卻是冬日裡深山百姓出行的唯一方式。這趟車全程票價21.5元,每公裡才6分錢,只要有人乘車,慢火車就會停,真正做到了火車向著民生開,為大山裡的百姓帶去溫暖。
6238次始發站。柏彥輝 攝
與共和國同齡的火車據史料記載,6238次列車從1949年9月開行。他的前身是運行在博克圖到狼峰間的393/4次列車,在1971年5月從博克圖延長到塔爾氣,自此6237/8次列車定圖到現在。
6238次列車被當地人稱為博林線上的「小客車」。之所以稱為「小」,是因為列車只有4節車廂,但它卻是途經免渡河、烏奴爾、綽爾、塔爾氣四個林業局和牙克石林管局的唯一一趟旅客列車,也是冬日裡,運送博林線林區沿線群眾就醫、務工、購物、通勤、通學唯一的交通工具。
韓玲今年60歲了,她9歲跟著父親支援林區建設來到塔爾氣,第一次坐火車就是6238次,她還記得當時列車是硬板車,來回上學、買糧食都指著「小客車」,同行的都是小夥伴,只要上了火車也不害怕,就跟家一樣,大家滿車廂追逐玩鬧。講述這段話的時候,花甲之年的韓玲熱情洋溢,滿眼嚮往,那小小的車廂裡裝滿了她的童年回憶。
韓玲和愛人帶著孫子。柏彥輝 攝
最早的6238次列車是什麼樣,供水員王友還是從師傅那裡聽說的,列車經過石門子鐵路的坡度是42.5‰,過此處列車需兩個火車頭同時工作,一個車頭拉一個車頭推,過去的車速非常慢,如果趕上冬天下雪,火車就推不上去,只能原地等救援,晚點到站是常事。雖然王友已在列車上工作了34年,但這趟車的年齡可是跟他父親差不多。「小客車」上免費提供熱水,為避免旅客意外燙傷,王友會打水送水,服務到每一位旅客身邊。供水員推著熱水,小心翼翼地穿梭在旅客中間,這是屬於「小客車」的獨家記憶。
供水員王友小心翼翼推著熱水穿梭在車廂之間。柏彥輝 攝
速度雖慢6237/8次列車單程走行348公裡,運行7小時53分,有23個停車站,全程票價21.5,有8個站之間票價1元,有近20多年沒漲過票價。票價低、零利潤的「小客車」在山區深處站站停靠,風雨不誤,時間長了,山裡人都認準了這趟溫暖的「自家火車」。
陳燕一輩子沒出去過大山溝,只要出門就靠「小客車」在山溝裡轉。對於列車的熟悉,就像自家一樣。陳燕說:「經常坐車,乘務人員都認識,只要上了小客車,我就很放鬆、很隨便,溝裡閉塞,沒什麼新鮮事,一上火車看看旅客,就知道誰家來客人了,想出門就周圍鄰居招呼一聲,大家搭夥就上車了,很方便。」
相比冷暖隨意切換的「空調車」,這趟燒煤的「小客車」夏天靠風扇,冬天靠鍋爐,但乘務員總是把車廂燒得暖暖和和的,當地人常年坐車與乘務員都成了「老熟人」,車廂裡總是洋溢著濃濃的人情味。列車員張九龍說:「今年天氣尤其冷,車外面零下30多度,我們必須把車廂燒到16度以上,一趟車就得用將近1噸的煤,就為讓旅客乘車舒適。」
列車員張九龍在為列車鍋爐續煤。柏彥輝 攝
當地有句話叫「火車就一趟,公路靠不上」,冬天大雪封山,「小客車」成了沿線山區人出行的重要生命線。基本上每趟乘務,列車長王振軍都能遇到出門看病的旅客,只要病情需要,鐵路就會為了旅客變更線路,真正做到火車向著民生開。王振軍:「因為山裡的百姓普遍歲數大,患有心臟病的人很多,只要遇到溝裡到牙克石看病的,心臟病患者不宜動,我們就會提前聯繫車站變更線路到1站臺,可以讓急救車或者旅客不走天橋。」
韓玲說:「山溝裡的醫療條件現在也不是太好,像我們到年齡的人,小時候考慮吃喝,到老了就考慮傷病了,有個病就指著這個車去外面看病呢,這就是我們的自家車。」
不斷提升服務「小客車」車體落後,可列車上的服務卻在不斷提升。為方便山區百姓購票乘車,列車建立了「服務管家」微信群,韓玲就是最早加入微信群的人,她為了照看孫子,常年來往於牙克石到新綽源之間,因為不會用手機買票,只能去車站排隊,或者讓兒媳幫忙。自從加入了微信群,只要在群裡說句話,就有人主動聯繫她,幫她解決車票。韓玲:「這個群太方便了,冬天不用跑去排隊買票,而且疫情期間,也不用接觸那麼多人。」
列車長王振軍。柏彥輝 攝
王振軍說:「列車上可以用電子交互機幫旅客在線搶票,當時建立微信群的時候就想著如果有重點旅客上車,聯繫能方便些,沒想到受到大家的熱烈歡迎,現在一個群變成3個群,有1400多人了。」
「服務管家」微信群不僅可以幫旅客買票,還可幫乘車的病患提前聯繫救護車、提前聯繫變更線路、幫忙買藥捎證件等等。王振軍說:「有時候群裡有人需要藥品比較著急,我們就在海拉爾買完直接快遞過去,快遞也沒多少錢,但是山溝裡的人卻等藥救命呢!」只要在群裡求助的旅客,乘務人員都盡全力幫忙,鐵路服務不僅在列車上,也延伸到了百姓家裡。
山溝裡沒有學校,學生們只能坐著火車到牙克石求學,每到放假時間,車廂裡就擠滿了學生,大多都是自己出行,沒有家長。為保證孩子們安全,列車在周五到周日,會把孩子聚集到四號車廂,為他們提供學習和寫作業的條件,還有學習好的乘務人員為他們輔導功課。
小客車承載著過去過去的「小客車」是山裡人的生命線,把人往出運,現在的「小客車」是山裡人的經濟線,把人往裡載。綽爾一直以「大峽谷、大溼地、『森』呼吸、慢生活」聞名於世,近幾年牙克石市大力發展旅遊業,每到夏季和冬季,就有源源不斷的遊客乘坐「小客車」來到大山裡感受自然。
開向民生的老百姓的「自家車」。柏彥輝 攝
悠悠數載,彈指瞬間。「小客車」在大山裡跑了71載春秋,也陪伴山裡人71年。對於塔爾氣當地人來說,它不僅是一列火車,還是一條長長地生命線,更是一位親人。現在第四代鐵路「小客車人」已經承擔起6238次列車的乘務工作,他們將秉承服務好每一名旅客的理念,繼續延續那份老百姓和鐵路的情。王振軍說:「小客車是為了山區群眾造福的火車,只要有一個人坐車,這個車就會一直開下去,一直陪著山裡的百姓。」
來源:科技日報
原標題:《一公裡6分錢,這趟與共和國同齡的「慢火車」穿行在深山裡》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