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夏商時代,生產力低下,基本上不會有什麼大型的攻城戰。夏商時期的戰鬥,大多數都是兩撥人哐哐的一頓F2A,主帥偶爾操作一下。一般來說哪邊的人多,身體條件好就會取得戰爭的勝利。隨著時間的發展,到了周朝,生產力有了長足的進步,尤其到了春秋時代。
春秋時代,各式各樣的戰車已經開始應用到了戰爭之中,戰爭的興致也不再是以掠奪為主,而是變成了徵服和兼併。戰爭的目標和模式的變化,就需要新型的器械對城池造成傷害,各式各樣的攻城器械也就應運而生。
周朝的生產力雖然有了長足的發展,但是城池的建築技術依然不是很成熟,大部分的城牆還是夯土牆,呈梯形。在攻城的時候用一種頂端帶有鉤子的梯子、繩子或者長杆來勾住城牆,進攻者順著攀爬上去。這種簡陋的攻城設備叫做鉤援。因為是夯土牆,城牆也不算太高,鉤援在當時算的上是一種攻城利器。
和鉤援同時期的還有兩種攻城設備叫做臨車和衝車,在周文王進攻崇的時候,就用了鉤援、臨車和衝車:「以爾鉤援,與爾臨衝,以伐崇墉」!
臨車是根據在城外築土臺的靈感,用移動的木製高層車輛代替土臺,士兵在車上對守軍進行壓制。樓車、巢車都是根據臨車發展演變來的。衝車就好理解了,就是用來衝擊城門的一種戰場。
在周代,還有一種犀利的攻城武器叫做「拋車」據《範蠡兵法》記載,「飛石重十二斤,為機發,行三百步」!一種用機械發出石頭的武器,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投石機。在周代,科技也不是太發達,這種簡易版的投石車就是一個木頭架子,架子串著一根橫軸,一根大木頭,用槓桿和離心力的原理把石塊發射出去。在木架下面裝上輪子,還可以方便在戰場上移動。這就是最早的拋石機的雛形。
到了三國時期,著名的官渡之戰中,曹軍就是用的可以移動的拋車攻擊袁軍的櫓樓和戰車,因為拋車命中目標後會迸發出巨大的聲響,故而心驚膽戰的袁軍敬畏地稱其為「霹靂車」!後來司馬懿打公孫淵、司馬昭攻壽春都大量的使用過投石機。
南北朝時期,把發射石頭的器械固定在戰車上,這種戰車被叫做「拍車」,固定在船上就叫做「拍船」!隋末又把拋車叫做「將軍炮」!唐宋的時候,拋車的發展更加成熟,分為輕、中、重型三種,最大的重型拋車需要兩百多人一起操作。
到了元代,在元世祖攻打襄陽的時候,用的一種巨型投石機,可以投出一百五十斤的石彈,這種投石機就是著名的「回回炮」!這種投石機已經不需要人力去拉動炮索了,而是用一塊巨石當作配重,用鐵鉤勾住拋竿,鬆開鐵鉤後,配重的巨石下墜,把石彈拋射出去。據《元史》描述,這種炮「機發時聲震天地,所擊無不摧毀,入地七尺」,威力十分的巨大。
到了明代,投石機逐漸的被火炮所替代,開始慢慢的退出戰場,直到清代,完全的被火器所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