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攻城器械中,雲梯算什麼?看看朱元璋玩過的一窩蜂火箭桶

2021-01-18 騰訊網

在古代,攻城是戰爭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最讓人頭痛的一部分。

縱觀古代城牆,可以說是一個賽著一個高,一個賽著一個厚,時不時還搞點小迷宮來個「甕中捉鱉」。為了減少在攻城時的損失,古人又一次運用自己的智慧,建造出很多實用的攻城器械。

想必大家都在影視作品中看過攻城士兵在城牆上架設飛梯,依次爬上城牆的場景,不過這種方法在電視上看起來有點排隊送人頭的意思,只要守城方看到有人爬上來戳下去就行了,實在不算一種好的攻城方法。其實在古代,人們早就考慮到了,於是就有了揚塵車與風扇車。

顧名思義,揚塵車就是在己方士兵爬城樓的時候,向上潑灑石灰粉,讓守城的士兵睜不開眼,從而幫助己方更快地爬上城樓。而風扇車是在地道中遇敵時,可以往前吹石灰粉和煙霧,來迫使敵人後退。

揚塵車與風扇車

雖然有這些輔助措施,但此種攻城方法需要的人力成本還是太大,最直接的方法還是攻門。不過就連小兔子都知道不要給大灰狼開門,作為進城最便捷的通道,城門自然會被嚴防死守。

所以為了提高攻門效率,周文王在攻伐崇國都城時就發明了一輛攻門車,名曰「攻城槌」。攻城槌的核心是一根頂端削尖了的巨大原木,然後利用士兵推動力撞擊城門,頂棚使用了了稻草等軟性材質用以抵擋敵人的弓箭進攻。

攻城槌成功幫助周文王攻下了崇國,《詩經·大雅·皇矣》在歌頌周文王戰績的詩中寫道,「以爾鉤援,與爾臨衝,以伐崇墉。臨衝閒閒,崇墉言言。執訊連連,攸馘安安。」,大意為攻城槌轟然而動,就破了崇國的防禦工事,隨後俘虜就被成群結隊地抓了出來。

周文王的「攻城槌」不僅象徵著古人對力學的基礎應用,其木輪和軸承結構等設計還濃縮著中國早期「科學家」的心血。而當我們翻開中國古代戰爭史,除了烽火和硝煙以外,還能看到更多在「數理化」等科技的基礎上在戰爭中的運用。

到了明朝,一種名為「呂公車」的大型器械對攻城的方式做了優化,從單純撞門變為直接翻越城牆。呂公車一般建得跟敵方城樓一樣高,像一座可以移動的碉堡,動力來源主要靠牛拉或者人推。車外披著皮革作掩護,車內隱藏著許多士兵。這輛車可以悄悄推到敵人城下,之后里面的士兵魚貫而出,攻敵不備。

除了呂公車,在《武備志》中還記載了一個名字頗為形象的戰鬥器械——一窩蜂。

一窩蜂起源於宋代,並在明朝得到進一步改良,在朱元璋奪取政權的戰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這種一種多髮式火箭裝置,用長柱狀的木桶盛裝火箭,每個桶內還有兩層

盛箭

隔板。在裝置的旁邊設有火門和活塞,用以點燃火箭並發射。其實,一窩蜂聽起來很恐怖,原理卻非常經典,即為火藥推動發射裝置上的弓箭進行射擊,藉助燃氣流的反作用力的推動,獲得與空氣流反向運動的加速度。甚至現在的武器火箭炮,也能找到當年一窩蜂的影子。

據記載,一窩蜂可以將32支淬滿毒藥的箭簇放在木桶中發射,順風射程達百步,且「見血封喉,立時而斃」。之後甚至還產生了名為「神火萬全鐵圍營式」的聯裝火箭車,能同時發射三百二十支箭矢,其威力可見一斑。不過一窩蜂也有缺點,就是極難裝填。基本上在戰場上就是一次性武器,而且準星非常分散,但是亂拳也能打死老師傅,「一窩蜂」的弓箭對付步兵和騎兵已經非常有效了。

在朱元璋親自操縱一窩蜂奪取政權時,歐洲還只將火箭用於打勝仗之後的煙火晚會,直到17世紀,歐洲才真正開始重視火箭的研製。

在1792年的邁索爾王國戰爭中,當地的印度人對中國火箭進行改良,製造出規模更大、射程更遠的大型火箭,致使英法聯軍傷亡慘重。艱難地徵服邁索爾之後,英軍將所有繳獲的火箭悉數運回國內,當時歐洲正處在拿破崙戰爭時期,拿破崙組織了一隊海軍,意圖登上英國領土,而英國正發愁沒有合適的武器來對付這幫來勢洶洶的士兵。

印度火箭運回英國後,引起了當時在兵工廠工作的威廉·康格裡夫的極大興趣,經過他的改造,康格裡夫火箭誕生了。

康格裡夫火箭頭

康格裡夫火箭的一大特點就是結構簡單,便於拆裝。整個火箭由彈筒(內儲火藥)、爆炸榴彈和尾杆三部分組成,並且三角形的設計也符合數學中的三角穩定原則。

為了提高發射精度,火箭需要提前放入鐵管,然後通過彈筒底蓋上的小孔來點燃火藥。當然,這樣設計的缺點也比較明顯,就是只能進行高低調整,不能選擇方向。火箭最初主要靠尾焰燃燒來殺傷敵軍,後來又在箭身裝上了爆炸彈頭,增強了殺傷力。

跟一窩蜂對比起來,康格裡夫火箭機動性更強,且傷害點更為集中,但平行瞄準不如一窩蜂。

康格裡夫火箭射程可達3000米以上,並且根據裝藥量,分為多種型號,光彈頭就有15種之多,大致分為榴霰彈火箭和燃燒彈火箭兩種。由於這種火箭便攜且殺傷力強,康格裡夫火箭迅速成了英軍的寵兒,不僅擊退了法軍,還讓整個歐洲掀起了製造火箭的高潮。

康格裡夫火箭的誕生,也宣布著中國火器技術的衰落。1840年之後兩次鴉片戰爭中,英軍就是用康格裡夫火箭幾次打破清軍的防禦,並擊沉了大部分戰船,最後逼迫清政府籤訂了不平等條約。

縱觀古代戰爭史,冷兵器時代的許多武器,都能深刻體現出古人的智慧和技藝。我們不鼓勵戰爭,但古人的創造力還是令人讚嘆不已,他們通過有限的材料和稍顯「樸素」的科學知識,製造了無數件看似簡單卻相當有效的戰爭器械。

在科技高速發展的今天,面向現代戰爭武器運用了更多複雜的原理,而威力也令人瞠目。不過好在很多武器只是用來威懾,而不是發射,比起戰爭來說,還有更多事情值得人類去做。世人擁抱科技的發展,但可能每個人都希望,這些科技的附屬品——戰爭武器永遠都不要上膛。

(遊民星空 刪改)

相關焦點

  • 古代城牆最高12米,怎麼攻城?其實方法很摟,所以死人很多
    古代城牆是一種很強大的防禦工事,又高又寬,非常堅固。城牆的高矮因城池的戰略地位而定,小城的城牆比較矮,大城的城牆比較高,都城的城牆最高。但城牆最矮的也有6米,最高的可達12米。古代城牆那麼,怎麼攻城呢?其實方法很摟,很簡單,就是登著梯子上,所以攻城死人很多,下面這幾種就是最常用的攻城設備。
  • 從水滸中的「火箭」,淺說中國古代火箭的起源及發展
    水滸中多次寫到戰爭,有戰爭,就有攻守方。正因如此,所以書中提到了許多攻城守城的器具,比如雲梯、飛樓、強弩硬弓、灰瓶、炮石,還有火炮等。除了這些之外,還有火箭。秦明急回到山下看時,只見這邊山上,火炮、火箭一發燒將下來。(34回)
  • 中國航海火器丨兇狠的古代集束火箭——一窩蜂
    中國航海火器丨兇狠的古代集束火箭——一窩蜂 2020-08-18 11:3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科普古代人是如何攻城的:詳解古代攻城器械的發展和投石機的使用
    從夏商時代,生產力低下,基本上不會有什麼大型的攻城戰。夏商時期的戰鬥,大多數都是兩撥人哐哐的一頓F2A,主帥偶爾操作一下。一般來說哪邊的人多,身體條件好就會取得戰爭的勝利。隨著時間的發展,到了周朝,生產力有了長足的進步,尤其到了春秋時代。
  • 雲梯是冷兵器戰場上的攻城利器,《帝國神話》中投石車比之如何?
    雲梯是冷兵器戰場上的攻城利器,《帝國神話》中投石車比之如何? 投石車,做為古代攻守城的重要兵器之一,蘊含著來自神秘東方的智慧。在戰場上尤其是攻城戰中投石車可以說是強大的攻城利器。投石車在戰場上的運用最早出現在春秋時期,有人說是百家爭鳴時期的墨家所創造也有人說是來自於神秘的縱橫家。
  • 國產冷兵器騎戰網遊《戰意》已上線,15V15的攻城大戰即將開始
    《戰意》為網易遊戲「不鳴工作室」歷時7年傾力打造的一款冷兵器騎戰網遊,本作也是主打國戰與沙盒相結合的RPG模式,一望無際的戰場,「百萬雄師過大江」的場景讓人熱血沸騰,沙盒世界中的不確定因素也為這個遊戲添加了幾分樂趣。
  • 新編世界上下五千年,中國古代「震天雷」「火龍出水」式火箭
    中國、古希臘、埃及、印度和阿拉伯地區的古代飛行神話傳說中,有許多流傳廣泛,著名的,膾炙人口的神話故事。中國流傳於民間的神話故事《牛郎織女》中的天河、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名畫《銀河的起源》中的銀河,都是古代人類對宇宙天體的生動想像的描繪。眾周所知的中國美麗神話《嫦娥奔月》,創造出栩栩如生的會飛的仙女嫦娥,表現了人類最早的登月幻想。
  • 中國古代,其實就已經有「火箭」了
    中國古代火箭中國古代的「火箭」有四大部分,即箭頭、箭杆、箭羽和火藥筒。其中,火藥筒的外殼由竹筒或硬紙筒製成,裡面填充火藥,筒上端封閉,下端開口,筒側有小孔,以便將導火線引出來。點火後,火藥在筒中燃燒,產生大量氣體,高速向後噴射,從而向前推動火箭。這就是「現代火箭的雛形」。「火藥筒」等同於現代火箭的推進系統。箭頭的殺傷力可以穿透人體,等同於現代火箭的戰鬥部。尾端安裝的箭羽在飛行中的作用是用來平衡,等同於現代火箭的穩定系統。箭杆則等同於現代火箭的箭體。火箭誕生以後,在中國很快被應用於軍事行動和民間娛樂中。
  • 諸葛亮草船借箭,為啥敵人不用火箭?曹操:你以為我不想?
    後來,有魯肅幫忙,諸葛亮再利用大霧和曹操多疑的性格,調了幾條草船誘敵,終於借到了十萬餘支箭,小編記住在小學五年級學這篇課文的時候,同班的一個朋友就問過小編這樣一個問題:諸葛亮草船借箭,曹操為什麼不用火箭呢?
  • 中華熱兵談之火箭概論:從古代引火箭的衰落到經典火箭的誕生
    按照火箭發射技術的燃燒原理和殺傷原理,清代以前的火箭可以簡要分為古代引火箭、火藥引火箭以及經典火箭三類,其中古代引火箭早在火藥產生之前就已經出現在戰場之上,並且時常成為火攻戰的主角;而隨著黑火藥技術的發展與改革,火藥引火箭以及經典火箭逐步取代了古代引火箭的地位,成為了中國古代火箭最重要的兩種發展方向。
  • 細數古代戰亂中的各種火器,古代火箭很厲害
    火藥是古代中國人的偉大發明,是古代帝王們沉迷於煉製長生不老藥的過程中發明的配方。大約在晚唐時期,火藥才開始被用作戰爭,而最早使用的火器是火箭和火炮。那個年代的火箭和火炮與現代軍事上的火箭、火炮是完全兩回事,雖然技術含量並不高,但也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
  • 中國古代偉大發明,冷兵器時代的必殺技:火箭
    火箭的發明最早出現在中國,在中國古代的記載中,火箭的含義比較廣泛,最早的記載出現在三國時期,魏國第一次在射出的箭上裝上火把,從而有了「火箭」之名。從唐末到宋初火藥武器開始使用,但由於其配方和製作方法還處於初級階段,所以不足以作為推進的燃料。
  • 攻城中連長脫崗,按軍法該殺,時任團長的這開國中將卻說:算了!
    今天給大家介紹的這位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將軍,是遼寧大連人,他也是人民解放軍滿族將軍中軍銜最高者——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他就是萬毅將軍。
  • 古埃及金字塔建造成謎,有人提出新假設,跟攻城器械有關
    在刀劍無影、戰法嘶鳴的古代戰場,沙場上的血流成河不只是長矛盾牌所造成,破壞力極強的攻城器械--投石機的出彩表現也非常重要。那麼時隔數千年,在同一天空下,埃及金字塔石塊的堆砌是否與投石機的使用有著莫大的聯繫?
  • 元素周期表中的漢字,跟朱元璋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
    我們都知道我國古代封建社會中,尋常人家最忌諱的就是跟皇帝的名諱同字同音了,皇帝可是象徵著至高無上的權力,是政治權利的塔尖,怎麼能容許有人跟自己的名諱一樣呢?那便是意味著對權利的挑釁和對皇權的藐視,是統治者最不能饒恕的,所以古代就有很多這樣的法律規定,不能起同皇帝諧音同字的名字,朱元璋是明朝的皇帝,那麼他跟元素周期表有什麼關係?這就跟我們前邊講的有關係了!這朱元璋也是一個奇葩皇帝,不但不允許老百姓的名字跟自己類似,他還給自己的子孫後代們定下了一個起名字的規矩,你以為是不能同字同音嗎?錯了!
  • 攻城打仗吃小當家炒飯必備的投石車不了解下?
    攻城打仗吃小當家炒飯必備的投石車不了解下? 阿基米德說過,給我一根槓桿我能翹起地球。今天小編就給大家科普一下玩槓桿,中國才是老祖宗!! 玩遊戲的朋友們肯定對一些古代戰爭遊戲多有涉獵,那麼在這些戰爭遊戲中,一款攻城必不可少的武器投石車想必大家也不陌生吧!什麼你不知道?那麼中華小當家(中華一番)再該看過吧!
  • 600年前的明朝,他便開始火箭載人航天了,被朱元璋封「萬戶」
    回國後不久錢學森便提出了《建立中國國防航空工業的意見》,引領了中國航空和火箭事業的新篇章。1960年2月19日中國自行設計製造的試驗型液體燃料探空火箭首次發射成功。緊接著又是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發射成功,以及2003第一艘載人火箭發射成功,中國的航天事業已經在世界舞臺上取得了舉世矚目的輝煌成績。
  • 中國對天空的探索之路,歷史上第一個發明火箭的國家
    家喻戶曉的神話故事中的主角嫦娥,便是人類最早的一位女「航天員」。人們把即將進入太空的首位中國女航天員,親切地稱為「嫦娥」;中國把登月計劃命名叫「嫦娥工程」,也是基於這種認識。需要說明的是,類似傳說中的古代女航天員並非嫦娥一人,「女媧補天」中的女媧、秦穆公的女兒弄玉等,都是傳說中的古代中國航天女性。
  • 「化學教父」朱元璋。對中國元素周期表的貢獻僅次於門捷列夫
    在中國人眼裡,這並沒有什麼稀奇之處,但放眼世界,中文版元素周期表絕對是「神一般的存在」!有人肯定問了,這和朱元璋有什麼關係?小編想說,有,有大關係。先看看朱元璋的子孫們的名字,像朱成鈷、朱成鈀、朱恩銅、朱恩鉀這些,莫名其妙的生僻字,可不就是元素周期表裡面的元素?一個個王爺怎麼會去取這樣的名字。
  • 《戰意》康格裡夫火箭怎麼樣 裝備圖鑑分享
    導 讀 攻城器械是《戰意》攻城戰中必須學會使用的道具,不論攻城方還是防守方,合理使用這些器械能大大提升己方的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