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攻城是戰爭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最讓人頭痛的一部分。
縱觀古代城牆,可以說是一個賽著一個高,一個賽著一個厚,時不時還搞點小迷宮來個「甕中捉鱉」。為了減少在攻城時的損失,古人又一次運用自己的智慧,建造出很多實用的攻城器械。
想必大家都在影視作品中看過攻城士兵在城牆上架設飛梯,依次爬上城牆的場景,不過這種方法在電視上看起來有點排隊送人頭的意思,只要守城方看到有人爬上來戳下去就行了,實在不算一種好的攻城方法。其實在古代,人們早就考慮到了,於是就有了揚塵車與風扇車。
顧名思義,揚塵車就是在己方士兵爬城樓的時候,向上潑灑石灰粉,讓守城的士兵睜不開眼,從而幫助己方更快地爬上城樓。而風扇車是在地道中遇敵時,可以往前吹石灰粉和煙霧,來迫使敵人後退。
揚塵車與風扇車
雖然有這些輔助措施,但此種攻城方法需要的人力成本還是太大,最直接的方法還是攻門。不過就連小兔子都知道不要給大灰狼開門,作為進城最便捷的通道,城門自然會被嚴防死守。
所以為了提高攻門效率,周文王在攻伐崇國都城時就發明了一輛攻門車,名曰「攻城槌」。攻城槌的核心是一根頂端削尖了的巨大原木,然後利用士兵推動力撞擊城門,頂棚使用了了稻草等軟性材質用以抵擋敵人的弓箭進攻。
攻城槌成功幫助周文王攻下了崇國,《詩經·大雅·皇矣》在歌頌周文王戰績的詩中寫道,「以爾鉤援,與爾臨衝,以伐崇墉。臨衝閒閒,崇墉言言。執訊連連,攸馘安安。」,大意為攻城槌轟然而動,就破了崇國的防禦工事,隨後俘虜就被成群結隊地抓了出來。
周文王的「攻城槌」不僅象徵著古人對力學的基礎應用,其木輪和軸承結構等設計還濃縮著中國早期「科學家」的心血。而當我們翻開中國古代戰爭史,除了烽火和硝煙以外,還能看到更多在「數理化」等科技的基礎上在戰爭中的運用。
到了明朝,一種名為「呂公車」的大型器械對攻城的方式做了優化,從單純撞門變為直接翻越城牆。呂公車一般建得跟敵方城樓一樣高,像一座可以移動的碉堡,動力來源主要靠牛拉或者人推。車外披著皮革作掩護,車內隱藏著許多士兵。這輛車可以悄悄推到敵人城下,之后里面的士兵魚貫而出,攻敵不備。
除了呂公車,在《武備志》中還記載了一個名字頗為形象的戰鬥器械——一窩蜂。
一窩蜂起源於宋代,並在明朝得到進一步改良,在朱元璋奪取政權的戰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這種一種多髮式火箭裝置,用長柱狀的木桶盛裝火箭,每個桶內還有兩層
盛箭
隔板。在裝置的旁邊設有火門和活塞,用以點燃火箭並發射。其實,一窩蜂聽起來很恐怖,原理卻非常經典,即為火藥推動發射裝置上的弓箭進行射擊,藉助燃氣流的反作用力的推動,獲得與空氣流反向運動的加速度。甚至現在的武器火箭炮,也能找到當年一窩蜂的影子。
據記載,一窩蜂可以將32支淬滿毒藥的箭簇放在木桶中發射,順風射程達百步,且「見血封喉,立時而斃」。之後甚至還產生了名為「神火萬全鐵圍營式」的聯裝火箭車,能同時發射三百二十支箭矢,其威力可見一斑。不過一窩蜂也有缺點,就是極難裝填。基本上在戰場上就是一次性武器,而且準星非常分散,但是亂拳也能打死老師傅,「一窩蜂」的弓箭對付步兵和騎兵已經非常有效了。
在朱元璋親自操縱一窩蜂奪取政權時,歐洲還只將火箭用於打勝仗之後的煙火晚會,直到17世紀,歐洲才真正開始重視火箭的研製。
在1792年的邁索爾王國戰爭中,當地的印度人對中國火箭進行改良,製造出規模更大、射程更遠的大型火箭,致使英法聯軍傷亡慘重。艱難地徵服邁索爾之後,英軍將所有繳獲的火箭悉數運回國內,當時歐洲正處在拿破崙戰爭時期,拿破崙組織了一隊海軍,意圖登上英國領土,而英國正發愁沒有合適的武器來對付這幫來勢洶洶的士兵。
印度火箭運回英國後,引起了當時在兵工廠工作的威廉·康格裡夫的極大興趣,經過他的改造,康格裡夫火箭誕生了。
康格裡夫火箭頭
康格裡夫火箭的一大特點就是結構簡單,便於拆裝。整個火箭由彈筒(內儲火藥)、爆炸榴彈和尾杆三部分組成,並且三角形的設計也符合數學中的三角穩定原則。
為了提高發射精度,火箭需要提前放入鐵管,然後通過彈筒底蓋上的小孔來點燃火藥。當然,這樣設計的缺點也比較明顯,就是只能進行高低調整,不能選擇方向。火箭最初主要靠尾焰燃燒來殺傷敵軍,後來又在箭身裝上了爆炸彈頭,增強了殺傷力。
跟一窩蜂對比起來,康格裡夫火箭機動性更強,且傷害點更為集中,但平行瞄準不如一窩蜂。
康格裡夫火箭射程可達3000米以上,並且根據裝藥量,分為多種型號,光彈頭就有15種之多,大致分為榴霰彈火箭和燃燒彈火箭兩種。由於這種火箭便攜且殺傷力強,康格裡夫火箭迅速成了英軍的寵兒,不僅擊退了法軍,還讓整個歐洲掀起了製造火箭的高潮。
康格裡夫火箭的誕生,也宣布著中國火器技術的衰落。1840年之後兩次鴉片戰爭中,英軍就是用康格裡夫火箭幾次打破清軍的防禦,並擊沉了大部分戰船,最後逼迫清政府籤訂了不平等條約。
縱觀古代戰爭史,冷兵器時代的許多武器,都能深刻體現出古人的智慧和技藝。我們不鼓勵戰爭,但古人的創造力還是令人讚嘆不已,他們通過有限的材料和稍顯「樸素」的科學知識,製造了無數件看似簡單卻相當有效的戰爭器械。
在科技高速發展的今天,面向現代戰爭武器運用了更多複雜的原理,而威力也令人瞠目。不過好在很多武器只是用來威懾,而不是發射,比起戰爭來說,還有更多事情值得人類去做。世人擁抱科技的發展,但可能每個人都希望,這些科技的附屬品——戰爭武器永遠都不要上膛。
(遊民星空 刪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