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滸中多次寫到戰爭,有戰爭,就有攻守方。正因如此,所以書中提到了許多攻城守城的器具,比如雲梯、飛樓、強弩硬弓、灰瓶、炮石,還有火炮等。
除了這些之外,還有火箭。
秦明急回到山下看時,只見這邊山上,火炮、火箭一發燒將下來。(34回)
《水滸傳》的背景,設定在宋代徽宗年間。那麼,宋代歷史上真的有火箭嗎?如果有,又是什麼樣呢?後來有改進發展嗎?帶著這些問題,聊一聊中國古代火箭的歷史。
一、火箭的起源
在三國之前,中國還沒有「火箭」一詞,那時候,火和箭還是分開的。直到三國時期的太和二年,即公元228年的陳倉之戰中,中國歷史上才第一次出現「火箭」。這一點,裴松之注《三國志》引《魏略》以及《資治通鑑》等史料,都有提及。
亮自以有眾數萬,而昭兵才千餘人,又度東救未能便到,乃進兵攻昭,起雲梯衝車以臨城。昭於是以火箭逆射其雲梯,梯然,梯上人皆燒死。
這時候的火箭,是什麼樣呢?說起來很簡單,就是在箭頭處綁上浸過油的麻布等物,發射之前,把油布點燃,這樣射出去就能起到火攻的作用。
此後,直到唐朝,《北史》《宋書》《南齊書》《周書》《大唐西域記》等史料中的「火箭」,也都是這樣。這時候的火箭,主要用來火攻,或是燒攻城器具,或是燒房舍,或是燒角樓等。
但是,到了宋代,火箭有了變化。
二、宋代的火箭
簡單來說,宋代的火箭,與之前火箭的最大區別,就是可燃物的不同。之前的火箭,是用油布綁在箭上,而宋代的火箭,則使用火藥綁在箭上。北宋曾公亮在《武經總要》中,說到了當時的火箭。
又有火箭,施火藥於箭首,弓弩通用之。其傅藥輕重,以弓力為準。
從《武經總要》可知道,宋代的火箭,是把火藥放在箭頭處,取代了之前的箭鏃,火藥之輕重,根據弓的力量來定,而且這種火箭,弓和弩都可以用。從這裡可以看出來,這種火箭主要還是用於火攻,而不是殺敵,所以箭頭用火藥製成。
宋代火箭技術的改進,與宋代戰爭頻繁,君主重視有關,尤其是軍事上的發明。
以火箭為例,早在開寶三年(公元970年),兵部令史馮繼升就發明過新火箭,他還親自演示給宋太祖看。宋太祖一高興,就給了他賞賜。
後來的神衛水軍隊長唐福,冀州團練使石普,也都曾向皇帝進獻過自製的火箭。
較之前,宋代時的火箭已經大規模使用,尤其是對外戰爭中。《續資治通鑑》中記載,元豐七年,從汴京調到煦州、河州的火器中,就有神臂弓火箭10萬支。正因如此,所以導致金、蒙古等也開始使用火箭。
水滸中的火箭,應該也是以火藥為箭頭的火箭,故而常作為火攻的利器。當然,在守城或者攻城戰中,也能用火箭。
另外,南宋時期的周密,在《武林舊事》中,提到過一種特殊的煙火。
至於吹彈、舞拍……煙火、起輪、走線、流星、水爆、風箏,不可指數,總謂之「趕趁人」,蓋耳目不暇給焉。
從發射原理來看,「煙火、起輪、走線、流星」與現代火箭的原理一樣,尤其是「走線流星」,都是利用反作用力來升天。據此,有人推測:早在南宋時,中國發明出以火藥燃燒噴射的火箭,應該是合理的。
也即是說,這種火箭已經不需要弓或者弩來發射了,完全可以用火藥燃燒時的噴射力,來飛向目標。
三、明代的火箭
當然,也有人說,水滸成書於明代,所以這裡的火箭應該是明代火箭。那麼,明代的火箭又是什麼樣?較之宋代的火箭,有何不同呢?
簡單來說,明代的火箭,樣式更多,威力也大了。
明代的火箭,大概可以分兩大類,一類是單級火箭,還有一類是二級火箭。其中,單級火箭又分為單發火箭和多發火箭,下面詳細說一下。
1. 先說單級火箭
①單級火箭中的單發火箭。
宋代時的火箭,儘管箭頭處的火藥可以起到火攻的作用,但是這種火箭效果不好,因為箭頭不夠鋒利,不能射入目標,容易落地,放出的火也很容易被撲滅。所以,明代據此改進出了「釘篷火箭」。
釘篷火箭,是在箭頭後綁上一個或多個火藥筒,以及倒須似的鐵頭,當射中目標時,倒須鐵頭會自動張開,牢牢抓住目標,同時火藥噴火。這樣,既能釘在目標上,噴出來的火也更大,敵人要滅火就不容易了。
明代何汝賓在《兵錄》中,提到過釘蓬火箭。當然,釘篷火箭主要用於水戰,射中敵船的帆後,很快就能讓敵船失去機動能力和作戰能力。
除了釘蓬火箭,還有一種用弓發射的火石榴箭。
這種箭會在箭頭後面綁著帶引線的火藥包,發射前點燃引線,命中目標後火藥包開始燃燒,不但燃燒效率高,而且水潑不滅。火石榴箭的箭鏃也很鋒利,能夠傷敵,也能夠牢固釘在目標上。
另外還有「三飛箭」,即飛刀箭,飛槍箭和飛劍箭。其箭頭製成刀、劍、槍的樣式,上有火藥筒,可以用於水陸作戰。這種箭頭相當鋒利,能穿透士兵的鎧甲,對敵人造成很大傷害。「三飛箭」是戚繼光部下所創,他在《練兵紀實》中提到過。
②單級火箭中的多發火箭。
除了單發火箭,明代還有能發射多支的火箭。
比如「一窩蜂」,可以一次性發射三十二支火箭。「一窩蜂」有蓋板,也有點火的火門和防止漏氣的火門蓋。為了增大殺傷力,這些箭的箭頭甚至會抹上毒藥。「一窩蜂」有大小樣式,在使用時,小者可以直接抱起來對著敵人或者目標發射,大者可以放在車上或者地面。
除了「一窩蜂」,明代還有多種多發火箭。
像可以五發的「五虎出穴箭」,二十發的「火龍箭」,以及四十發的「群豹橫奔箭」,四十九發的「四十九矢飛廉箭」,甚至還有一百發的「百虎齊奔箭」等。
除上述的火箭外,還有兩種有翼式火箭。一種是利用四支火箭燃燒目標的「神火飛鴉」(飛鴉體內有火藥);一種是爆炸式的「飛空擊賊震天雷」等火箭。這兩種火箭,多用於攻城。
2. 再說二級火箭
二級火箭中,以「火龍出水」最有名。
「火龍出水」是在龍體內放有多支火箭,龍體外有四支用於飛行的火箭。體內的火箭引線串聯,而體外的火箭引線並聯。使用時,先點燃外面的火箭引線,這樣龍就能飛行。當飛行到目標處時,裡面的火箭引線被點燃,就會直接飛出,傷害敵人。
可以發現,「火龍出水」是兩次使用火箭推進,屬於二級火箭。這種原理,今天的火箭依然使用,可以說是現代火箭的先導,不過現代火箭多是「三級推進模式」。
明代還有一種高級火箭,可以返回,叫「飛空砂筒」,也屬於二級火箭。
「飛空砂筒」有往返裝置和發射筒兩個部分,上裝火藥筒兩個,筒口方向相反;「飛空砂筒」內部安裝毒沙和火藥,前頭還有倒須鐵刺。
使用時,「飛空砂筒」會先飛向敵人,射中目標後,鐵刺會牢牢「抓住」,並且噴射毒沙和火藥,焚燒的同時,可以讓敵人難以救火。當毒沙和火藥耗盡,返回的火藥筒被點燃,於是整個砂筒會返回,令敵人不知所措。
可以發現,明代的火箭,不僅用於放火,還能用於殺敵。而到了清代,火箭基本原地踏步了,雖有所發展,但終究沒有更大進步。
從《水滸傳》來看,書中提到的「火箭」,應是宋代火箭,威力不甚大,所以使用不多,規模也不大,多是一筆帶過。
參考資料:《水滸傳》《宋史》《三國志》《魏略》《武經總要》《三才圖會》《練兵紀實》《續資治通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