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8-18 11:3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原創 MMC 中國航海博物館
編者按丨
2020年7月5日,中國航海博物館傾力打造的『靖海神機:中國航海火器文物展』正式開幕。這是國內首個以航海火器為主題的臨時文物展覽,薈萃館藏130餘件/套展品,力圖從多角度、全方位來揭示中國航海火器歷史面貌。
除了精彩的展覽,『中國航海火器』系列推文也正式上線,以期讓觀眾進一步了解航海火器背後鮮為人知的航海故事。
『中國航海火器』第5期,我們將介紹的是「一窩蜂」,一種古代集束火箭。
賞·重量級展品
「一窩蜂」通常由32支火藥箭組成,這些火藥箭被放入特製木桶中,由一根總線來連接各火藥箭,這樣總線一燃,可以使眾箭齊發,達到大面積的殺傷敵人效果。「一窩蜂」發射距離可達三百步,並廣泛應用在水戰中。
展廳展出的「一窩蜂」
古代士兵使用「一窩蜂」時,先將其放在船上或者地面上,點燃總引線,使桶內火箭發射出來。32支火箭發射出來,似一條條火龍噴射而出,來殺傷遠處敵軍。
觀·「一窩蜂」演變
宋代 發明火藥箭
我國是最早發明火藥箭的國家,早在宋代就已經製造出了火藥箭。據北宋曾公亮編寫的《武經總要》記載道:「火箭,施火藥於箭首,弓弩通用之,其傅藥輕重,以弓力為準。」到12世紀,金朝人發明了飛火槍,這是我國一種較早的火藥箭。
陳家島海戰中南宋水軍所用的火箭及結構
金人發明的飛火槍是中國古代較早的火箭火器
元明 小型集束火箭
但單支火藥箭射擊面積較小,殺傷力不大。因此在元明之際,我國火器製造者又研製出集束火箭。早先的集束火箭體積較小,火藥箭數量也少,通常大概在3-10支左右,這種集束火箭基本上是單個士兵攜帶的。茅元儀的《武備志》記載一種小竹筒箭,原文如下:「每筒藏短火箭10支,長九寸,亦以毒藥塗鏃,重不過二斤,每兵可負四、五筒……發時舉竹筒稍昂,可至200步,勿謂箭小而忽之也。」根據這則史料記載,這種小型集束火箭,因為重量小,單兵可以攜帶。
《兵錄》中記載的小竹筒箭
明代 大型集束火箭
明代還有多種大集束火箭,其中,「一窩蜂」就是典型代表。「一窩蜂」具有體積大,裝載火箭多,總火藥線一燃,瞬時發射,可以大面積殺傷敵人,這就彌補了單發火箭和小集束火箭在攻擊面積上的缺點。
《武備志》中「一窩蜂」多發火箭及結構
除「一窩蜂」外,明代還有「白虎齊奔箭」「群豹齊奔箭」「長蛇破敵箭」等大集束火箭。這些集束火箭樣式繁多,廣泛應用在水陸戰場上,是明軍重要的火器裝備。
明代火箭技術還不斷對外傳播,遠傳到東亞、東南亞、阿拉伯及西歐等國。現存在韓國戰爭紀念館的「火車」就是根據中國的集束火箭技術更改而成,是中國古代火器製造技術外傳的真實見證。
韓國戰爭紀念館展廳展出的「火車」
探·水戰運用
明朝艦隊 抗擊倭寇
「一窩蜂」廣泛被明朝水師用在水戰中,據《武備志》記載道:「每桶三十二支,用之南北水陸、靡所不宜」。嘉靖年間,倭寇屢屢進犯中國東南沿海地區,明朝艦隊廣泛裝備火箭、「一窩蜂」等火器,抗擊倭寇侵略,並對抗倭戰爭勝利起到關鍵性作用。
參考文獻丨
1、(明)何汝賓:《兵錄》,清刻本。
2、(明)茅元儀:《武備志》,華世出版社,1984年版。
3、王兆春:《中國火器通史》,武漢大學出版社,2015年版。
4、潘吉星:《中國火藥史》,上海遠東出版社,2016年版。
5、(宋)曾公亮:《武經總要前集》,湖南科技出版社,2017年版。
6、白晨光:《大明水師三百年》,臺海出版社,2018年版。
7、(英)李約瑟:《中國科學技術史:第五卷 化學及相關技術 第七分冊 軍事技術:火藥的史詩》,科學出版社,2019年版。
8、(加)塞繆爾.霍利:《壬辰戰爭》,民主與建設出版社,2019年版。
END
來源 | 陳列展示部
供稿 | 李學茂
原標題:《中國航海火器丨兇狠的古代集束火箭——一窩蜂》
閱讀原文
關鍵詞 >> 航海火器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