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明代有許許多多的火器,最早出現在明洪武年間,並發揚於永樂年間。明代的火器研製和火器的配置在當時14世紀到15世紀都處於世界的領先水平。 而在15世紀中葉以後,西方的火炮、火槍得到較快發展,而明朝後期因各種原因導致研發力量衰退從而讓出了火器的世界領先地位。但在整個明朝時代,火器的研發及其在戰爭中的戰術使用都處在世界前沿。可以說,是明朝激發了火器的黃金時代,引領世界走上了熱兵器時代。也是因明朝的衰弱拱手讓出了世界的舞臺中心,從而導致中國在熱武器時代的國力衰退。
l 火器運用於戰爭始於元代
元代成吉思汗非常重視軍事科技的發展,他在消滅金朝之後就將大批的漢人、契丹人、女真人的工匠收入軍中製造軍械,在成吉思汗規劃常備軍時,就把大炮軍也給規劃了進來,當時就製造出了火炮和攻城火油桶。在攻打南宋時候,更是使用了最先進的火球。在蒙古大軍進攻歐洲時,成吉思汗之孫拔都率軍,攜火炮、火藥箭橫掃整個歐洲的各個城邦,在萊格尼查附近的瓦爾施塔德戰役中,使用了火藥箭和集束火箭等火器,大敗波蘭和日耳曼的聯軍。
13世紀到14世紀,蒙古部隊在歐洲的攻城戰中也大量的使用了火器。最終導致提起蒙古騎兵談虎色變,還稱之為「上帝之鞭」。在元軍東徵日本時,有《八幡愚童訓》記載說:
元軍「飛鐵炮,火光閃閃,聲震如雷,使人肝膽俱裂,眼昏耳聾,茫然不知所措」。
元代後期,除了火炮、火箭、火球以外,還發明了單人可使用的火銃,各國也是因此體會到火器在戰爭之中的重要作用,戰爭利器開始登上世界舞臺。
l 火器在明朝初年蓬勃發展
元末明初的時候,農民起義並不怎麼用火器。因為火器操作非常複雜,其技術含量很大。因此使用火器的專業士兵部隊很難煉成。但是,朱元璋在與元朝的交戰之中敏銳地發現了火器的重要作用,他是元末明初的各路起義軍中最倚重火器的人,其步兵裝備中火器佔比10%,即使是蒙古鐵騎遇到朱元璋的部隊也是無可奈何。因此,在洪武年間就湧現出了大量的新式火器裝備。例如碗口銃、洪武鐵炮、手銃等,並逐步淘汰了元鐵銃等元代火器。火器在戰爭中不斷發揮其作用,它的技術研發與戰爭運用方式在明朝初年蓬勃發展。
元末明太祖時期,火銃已經開始嶄露頭角,並在朱元璋建國和統一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朱元璋很早就建立起一支火器兵部隊,其在洪都爭奪戰中發揮關鍵作用。當時,陳友諒60萬大軍逼近洪都,而朱元璋只有2萬部隊(一說是4萬),鄧愈在城牆被敵方攻破的情況下毫不慌張,而是派了一些火器兵上去,以火銃排射很快就壓制住了陳軍的進攻。而洪都守將朱文正也率主力趕來,修好城門,並把陳軍成功擊退。此役,火銃嶄露頭角發揮巨大作用,狠狠的打擊了陳友諒的部隊,甚至在他逃跑時還被打中了幾槍。
之後,洪武帝就率大軍趕到消滅了陳友諒,並回師攻擊張士誠。在攻擊有「第一堅城」美稱的平江時,洪武帝修建了大型木塔,派火器兵在上面日夜不停的用火銃和襄陽炮轟擊。我無法想像冷兵器時代當時的場景,張軍在拼命守城,上有大炮轟擊、下有士兵衝擊,整個城池地動山搖、雷聲陣陣。這場戰爭結束後,木塔上的士兵才下來,整個城池變成了人間地獄,火器之利對戰爭留下了深刻影響。
在火器戰術使用方法方面,14世紀名將沐英發明了先進的「火槍三段擊」,《明太祖實錄》記載沐英平定雲南思倫發之亂的情況。當時,思倫發大軍以大象布陣,沐英:「乃下令軍中置火銃神機箭為三行,列陣中。俟象進,則前行,銃箭俱發;若不退,則次行繼之;又不退,則三行繼之」。
而這種步兵火器戰術比歐洲「北方雄獅」古斯塔夫大帝發明了橫掃歐洲的「六排三段擊」早了近300年(17世紀)。
在明初無論是火器裝備還是火器戰術都處在世界領先地位,並因其在戰爭中的作用而蓬勃發展。
l 火器在永樂年間正式成為軍隊核心裝備
雖然火器在戰爭中獲得了很大的效果,但因其製作複雜(純手工製作)、操作難(沒有瞄準設備)、故障多(火藥不穩定)等特點,在戰爭中遠未成為主流,更無法替代冷兵器的作用。而永樂大帝卻很大地影響了火器的發展與方向。
在永樂大帝在靖難時,由於被盛庸用火炮狠狠地打擊過,深刻認識到火器的威力,於是明成祖朱棣就在稱帝後建立了神機營,並因此確立了「要你命三板斧戰鬥系統」。神機營下轄戰車、步兵和騎兵三營,在戰爭開始前先戰車營用火炮和射程較遠的火銃進行炮火全覆蓋式轟擊,然後步兵營手持火銃萬槍齊發,全面火力壓制掃射,最後由騎兵營手持射程較近的三眼銃(早期是純狼牙棒,後發明三眼銃,三眼銃打光火藥後就作為狼牙棒使用了)衝鋒到敵人軍前一陣猛射,接著掄起狼牙棒收拾殘敵。這是當時世界上最早的炮騎、步炮協同作戰戰術,歐洲在18世紀腓特烈大帝才發明這樣的火器戰術,而拿破崙將此炮騎協同戰術發揚光大,還聲稱「炮火乃戰爭之神」。明成祖憑藉著神機營的這招戰術五徵蒙古,打得對方哭爹喊娘。從此以後,火器正式確立了它的地位,邁上了歷史舞臺。
而在後來的「北京保衛戰」中,于謙力挽狂瀾的自信,就是由於神機營的出現。正統十四年,因土木堡之變導致京城空虛,瓦剌軍在也先的帶領下長驅直入直逼王都。于謙採用誘敵深入的方法,先派石亨預先埋伏於德勝門外道路兩旁的空房中,待瓦剌軍被少量精騎引誘進入伏擊圈時,立刻指揮神機營突發火炮、火銃,大敗瓦剌軍,而有「鐵元帥」之稱的也先的弟弟孛羅也中炮身亡。
在永樂大帝建立神機營之後,火器成為軍隊的核心裝備,並逐漸在戰爭中不斷創造以少勝多的優秀戰例。從而讓火器的發展越來越規範、火器戰術越來越強大。
l 明末,火器的擁有成為明朝必勝的把握
火器逐步發展到明末時期,在各戰爭中越來越多在戰場上見到了它的身影。它充分發揮了熱武器的優勢,成為明朝在戰爭中必勝的信心。而同時,西方也經歷火器革命,技術不斷發展,在1521年的中葡屯門海戰和1523年的中葡西草灣之戰中明朝雖然勝利了,但對西班牙火炮留下了深刻影響。明朝虛心學習並成功改良了這種可後膛裝彈的弗朗機火炮,這種火炮不僅可以步兵使用,還改良成騎兵也可使用,從明嘉靖至萬曆年間,明軍大概裝備了四、五萬門佛郎機之多。
在抗倭戰場上,戚繼光就大量使用火器裝備,鳥銃、佛郎機大顯身手。橫嶼之戰中明軍全殲島上的倭寇,而己方傷亡才13人,其秘訣就在於大將軍炮先進行海陸全覆蓋轟炸,將敵船和大營都打爛,再地面部隊收拾殘局,這是非常經典的炮步協同作戰戰術。
火器在明代各場戰爭中不斷發揮其重要作用。抗倭援朝的關鍵戰役「平壤之戰」,李如松打破了七星門就用的是大將軍炮。而一開始炮擊用的是佛郎機(連髮型,一擊十發),讓日本人小西行長摸不著頭腦。因為日本人覺得大炮應該單發,所以,他就吃了火器技術的虧。明朝火器技術不斷發展,子母銃的發明讓大炮上升了一個層次,成為連發的大炮。在使用的時候,把子銃往母銃裡一塞,點燃後就發射。一炮射出,拉出子銃、塞入原料,又可以發射了,這種大炮在戰場上大大提高攻擊力,讓明軍所向披靡。
在明末時期,吳三桂成為三藩中最強者的關鍵在於其擁有關寧鐵騎。關寧鐵騎配置三眼神銃,它是一種很厲害的火器,槍管突出,純鐵打造,一開始就在炮管裡塞了炮彈。如果三炮放完了,那麼換個方向豎著拿,手中拿的鐵榔頭打遍天下無敵手。這種可遠戰又可近戰的戰爭利器,使得三千關寧鐵騎便足以輕鬆掃蕩一萬騎兵,從而成為八旗軍的噩夢。
l 結語:
明代的火器在當時世界上最為先進。當我回眸歷史,在看到存有的各種明代神奇火器時,不禁為明代那豐富的想像力和創造力感嘆。明代擁有最優秀的創造能力,以及最優秀的火炮製造能力,無論是火器裝備還是火器戰術都在當時的世界處於領先地位。但是,明末的腐敗以及內戰導致火器技術及戰術止步不前,特別是清朝的閉關鎖國反而讓中國逐步退出了熱武器時代,甚為遺憾。假如中國能夠一直保持火器這戰爭利器的領先地位,世界也將為之而改變吧!
l 參考書錄:
《明史》
《明實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