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國時代3的時代已經是火器的時代,除了阿茲特克之外,包括蘇族和易洛魁這樣的北美印第安民族都擁有強大的火器。而日本民族在帝國時代3中的火器輸出也頗為驚人,那麼真正歷史上,戰國日本的火器真有那麼強嗎?
首先,我們來看看所謂的日本加農炮——火焰之箭,對應歐洲國家的鷹炮和長炮,綜合了鷹炮擅長攻擊步兵和長炮反炮的能力。「火焰之箭」,正確的翻譯是焙烙火矢,這是個什麼東西呢,就要從日本水軍、忍者和僧兵常用的焙烙玉說起。
焙烙玉是在陶罐型容器中填入火藥,點燃導火線投擲向敵人的類手雷武器。一般陶具繫上繩子,通過圓形擺動利用離心力投擲,殺傷敵兵,同時可以引燃周圍的木質結構,類似於現代的燃燒彈。戰國時期的日本海戰主要是在內海、近海的海戰,更加特別化。對於船體上建造了很大的木質城牆的結構,向建築間隙不斷的投擲爆炸物加以引燃的戰術比較有效。因此村上水軍,乃美水軍,児玉水軍等瀨戶內海的水軍廣泛使用焙烙玉。
▲山丘林立的紀伊半島而以鐵炮傭兵團為人所知的雜賀眾,也改良焙烙玉之後使用。雜賀所在的紀伊地區被和泉山脈、長峰山脈、白馬山脈、大塔山脈等山地所佔據,平原較少,地形複雜,著名的雜賀眾鈴木氏就曾以紀伊為根據地和織田家的討伐軍周旋了很長時間,他們依賴的武器除了鐵炮(火繩槍)之外,焙烙玉也發揮了一定作用。這麼說來,焙烙玉本應該是類似帝國時代3當中馬爾他火環兵和擲彈兵的兵種,為什麼又被做成了炮兵了呢?
讓我們來看看帝國時代3遊戲中焙烙火矢的攻擊方式,是發射出火箭攻擊敵人。雖然中國在唐末就發明了火箭,但直到19世紀,得之印度的康格裡夫火箭技術仍然對英軍有很大幫助,足見火箭技術在古代甚至近代的戰爭中是有其實用性的。那麼,焙烙玉是被改裝成火箭了嗎?
▲中國的火箭武器神火飛鴉,在帝國時代3中被設置成中國的重型攻城火器,需要通過孔廟生產確切地說,「焙烙玉」確實被炮化了,將改裝的「焙烙玉」放入小型火炮,被稱為「焙烙火矢」,雜賀眾就很喜歡使用,這點上帝國時代3的設計有一定道理。
▲雜賀眾首領鈴木重秀
焙烙火矢後來又進一步發展,如「棒火矢」之類的火箭型發射武器也被製造出來。然而在規模浩大的壬辰戰爭當中,並沒有日軍使用「棒火矢」的記載。也就是說「棒火矢」未能投入實戰,戰國日本並沒能形成像樣的火箭技術,將「焙烙火矢」設定成強大的火箭,這就屬於帝國時代3製作組的望文生義了。雖然如此,由於戰國日本的火炮虛弱,焙烙火矢的燃燒能力對於木質結構的城堡或城堡附屬設施(石質城堡只佔日本城堡中一部分),破壞力還是可觀的,也被戰國日本時期當作攻城武器使用。說完了焙烙火矢,我們再來談談所謂的「日本迫擊炮」,這東西是大友氏的國崩,屬於大筒的一種。
戰國時代日本將大型火槍和火炮都稱作大筒,而早期火器確實也存在槍炮界限模糊的情況。那麼國崩到底是個什麼東西呢?說出來大家一定很熟悉,那就是隔壁大明也很愛用的佛郎機。
▲佛郎機樣品
國崩曾經被大友宗麟在臼杵城之戰中擊退圍城的島津軍,顯然它並非什麼攻城武器,作為佛郎機一種,屬於典型的野戰和守城火炮。而把國崩設定成所謂的「日本迫擊炮」,也實在是所謂的平衡需要。佛郎機磅數很低,在歐洲一般被當作艦炮使用。但因為它作為早期後裝武器的射速優勢,才被明軍在對抗蒙古人是大規模使用。後來清軍使用佛郎機發展而來的子母炮,除了射速之外也是考慮到子母炮輕便,利於適應各種複雜地形。(詳見冷兵器研究所之前的文章《滿清拿它當看家寶,漢人碰都別想碰,大明:這不是我們的佛朗機嘛》)而作為佛郎機一種的國崩,卻能在日本大展神威,也實是由於日本戰國時期的戰爭配置貧窮,缺乏火炮火力導致的。
在壬辰戰爭中,日軍雖然有一些優質的火繩槍,但火炮火力太過虛弱,因此總體上火器難以與明軍對抗。至此,我們介紹完了帝國時代3日本文明中的兩種火炮。除此之外,日本還有使用火繩槍的鐵炮足輕,但被稱作鐵炮的火繩槍被引入日本並大規模仿製,又是一個大的話題,我們留待下一篇文章敘說。
▲帝國時代3鐵炮足輕(萌娘百科娘化版本)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創稿件。主編原廓、作者azaz7391,任何媒體或者公眾號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部分圖片來源網絡,如有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