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護紅土地的歷史根脈——關於江西軍地合力做好革命文物保護的...

2020-11-27 中國青年報

11月20日,在江西省興國縣將軍館,遊客用VR設備體驗飛奪瀘定橋的場景。範穎攝

在江西這片紅色的土地上,無數革命先輩用鮮血和生命鑄就了不朽的豐碑,留下了許多彌足珍貴的紀念設施、史料文物等紅色印記。這些寶貴的革命文物,見證了革命先烈為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而英勇鬥爭的光輝歷程,是革命文化和紅色基因的重要載體。

江西省革命文物數量多、分布廣、類型豐富。如何守護好紅色資源,讓革命文物煥發新活力,是擺在江西軍地面前的一道課題。

近年來,江西軍地合力推進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工作,充分發揮紅色資源在愛國主義、國防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下大力氣把紅色資源利用好、把紅色傳統發揚好、把紅色基因傳承好,探索實踐了一條具有時代特色的革命文物保護之路,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工作呈現良好發展態勢。

被修繕的「彈洞壁」

系列工程保護「一磚一瓦」

一磚一瓦皆是史,一草一木總關情。在江西這片紅土地上,無論春夏秋冬,節假日還是尋常日子,總有絡繹不絕的遊客來這裡參觀遊覽,感受紅色文化。

「江西既有遍布各地的物質形態的舊居、舊址、遺蹟、紀念場館和設施等,又有豐富多彩的文化形態的革命文獻、革命故事、革命歌謠、革命詩篇、革命書信、革命回憶錄等,承載著偉大的井岡山精神、蘇區精神和長徵精神,是我們十分珍視的歷史遺產和深感驕傲的精神財富。」江西省文化和旅遊廳副廳長、文物局局長丁新權介紹說。

江西革命文物資源豐富,據統計,截至2019年底,全省不可移動革命文物數量2960處,可移動革命文物38167件/套。340處革命紀念館、革命舊址被命名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其中國家級19個,省級47個,形成了國家、省、設區市、縣四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網絡。數量多、分布廣、類型豐富,是江西革命文物的主要特點。

「過去很長一段時間,我們把革命文物保護的重心放在各級文保單位,未能很好兼顧散落的革命文物。近年來,在軍地各級的共同努力下,這一局面得以改變。」江西省文化和旅遊廳革命文物處負責人表示。

以贛南原中央蘇區為例,由於氣候潮溼、革命遺址舊址多為磚木或土木結構,一些遺址舊址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損毀,有的甚至面臨消失的危機。

「眼睜睜看著父親和我守了這麼多年的『彈洞壁』日漸破敗,我心裡特別不是滋味。」江西省瑞金市大柏地村村民劉承漢說,毛澤東主席寫下的《菩薩蠻·大柏地》中有一句「當年鏖戰急,彈洞前村壁」,他家的老房子就是詞中描述的「彈洞壁」之一。上世紀50年代,劉承漢的父親將布滿彈孔的老房子作為革命文物捐贈給政府,並主動申請擔任義務看護員。劉承漢從父親那裡接過看護的責任後,一守就是大半輩子。然而,由於年代久遠、缺少專業維護,「彈洞壁」布滿了裂縫,劉承漢一度為此非常心焦。

採訪中,記者了解到,類似「彈洞壁」這樣的情況,不在少數。據江西省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統計顯示,僅贛南等原中央蘇區登記在冊的革命舊址就達2096處,其中大部分是清末民初的民居建築,年久失修導致破損嚴重。這些年,隨著城鎮化進程加快,不少居民外遷,一些民居建築成了「空心房」和危房,有的甚至被拆除。

2019年3月,江西省印發《江西省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工程(2018-2022年)實施方案》,提出大力實施江西黨史文物保護展示工程、革命文物集中連片保護利用工程、革命文物主題保護展示工程、革命文物陳列展覽精品工程、革命文物宣傳傳播工程、革命文物平安工程等革命文物保護6大工程,並明確到2022年,全面摸清革命文物資源狀況。

為加強革命文物機構隊伍建設,不斷提升革命文物保護管理能力,江西省結合政府機構改革,設立革命文物處,負責全省革命舊址的保護和革命紀念館的管理等工作。江西省國防教育辦公室堅持軍地一體聯動,創新搶救保護方法,合力保護革命文物。

在軍地共同努力下,劉承漢守護的「彈洞壁」已得到專業修繕。瑞金市中央革命紀念地安排專業人員,對以「彈洞壁」為代表的革命文物進行定期檢查和維護修繕,並將「彈洞壁」的歷史以圖文形式搬進大柏地戰鬥歷史陳列展廳,讓更多人了解那段崢嶸歲月。

重放光彩的大倉村

紅色引擎賦能鄉村振興

「我是鬥爭好兒郎,革命強中強。」初冬時節,江西省興國縣瀲江鎮筲箕村,在一棟磚木結構的兩層樓房內,一群參加紅色研學的學生,在一面刷有紅色標語的磚牆邊駐足參觀。

這棟佔地688平方米的建築,是我軍建軍史上的第一個軍區——江西軍區舊址。走進展廳,一件件歷史文物、一張張戰鬥圖片,令人仿佛穿越時空,回到蘇區軍民浴血奮戰的年代。

「江西軍區的成立在人民軍隊發展史上有著重要意義。為更好展示江西軍區的歷史發展脈絡,經過軍地多年合力修繕,這一舊址於2016年對外開放。」江西軍區舊址講解員、興國縣民兵範穎向記者介紹,修繕後的江西軍區舊址,回顧並呈現了江西軍區創立、建設、壯大和戰鬥的光輝歷史。

「這些年,我們一直在探索如何更好展現革命傳統,特別是人民軍隊和老區群眾的魚水之情,真正讓革命傳統打動人、感染人、激勵人。」江西省國防教育辦公室主任鄒鐵平說。

記者了解到,自2012年起,江西省通過整體規劃、連片保護,大力實施「贛南等原中央蘇區革命舊址保護工程」,探索形成革命舊址保護利用與紅色精品景區建設相結合的瑞金、井岡山模式,與特色鄉鎮建設相結合的寧都模式,與休閒農業旅遊相結合的金溪模式,與傳統村落保護相結合的青原模式等。走進井岡山市大倉村,修葺一新的林家祠堂、吊腳樓等紅色舊址,在一片太空蓮基地的簇擁下,顯得格外搶眼。

「大倉是當年毛澤東主席與袁文才引兵井岡的會見地。」大倉村原黨支部書記林作貴告訴記者,井岡山市人武部以革命舊址修繕為契機,將革命舊址的保護利用與紅色旅遊相結合,努力讓大倉村的一磚一瓦、一草一木,都成為生動的紅色教材。同時,他們還藉助井岡山幹部學院、全國青少年教育基地等培訓資源,全方位開展革命傳統文化和理想信念教育。

如今的大倉村,成了井岡山紅色培訓教學點、美麗鄉村示範點和全域旅遊新景點,大倉村從「大倉會見」的紅色歷史中,找到一條通過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發展紅色旅遊產業,進而牽引鄉村振興的新路。

「在革命文物的保護上,我們堅持與歷史建築保護工作一體開展。」吉安市青原區人武部政委趙虎介紹,青原區是東固革命根據地所在地,同時又是歷史文化名村,擁有古村落50餘個,其中國家歷史文化名鎮1個、名村2個。為更好地傳承紅色文化和歷史文化,青原區以名村名鎮的革命舊居舊址為重點,以附著紅色標語的建築本體修繕為抓手,確立革命文物、紅色標語保護與名村鎮、傳統村落保護集中連片打造的思路,將3個古村鎮創建為國家4A級旅遊景區,先後推出「醇美青原鄉村遊」等7條精品旅遊路線,成為振興鄉村經濟的紅色引擎。

大倉村、青原區是江西眾多紅色村鎮加強革命文物保護、發展紅色旅遊經濟的代表,「贛南等原中央蘇區革命舊址保護工程」的經驗被寫入國家文物事業發展規劃,成為全國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的示範工程。

「活」起來的紀念館

守正創新推進文旅融合

來自西安的李先生是一名歷史文物愛好者。近日,在南昌八一起義紀念館的參觀讓他印象深刻。

「當年的槍炮聲似乎就在耳邊,觀看紀念館展示的《攻打敵軍總指揮部》影像時,太震撼了!」李先生興奮地說。

南昌八一起義紀念館講解員周甜介紹,為增強陳展對觀眾的感染力和衝擊力,紀念館採用多媒體場景、全息投影、幻影成像、多通道環幕投影、多點觸控螢幕技術等現代化陳列手段,增強展覽的敘事功能,拉近觀眾與歷史的距離。

2019年,南昌八一起義紀念館推出5G紅色旅遊體驗區,成為該省首個5G+VR紅色旅遊項目。體驗區內,遊客可進行VR實景沉浸式參觀,身臨其境了解八一起義經過,感受激烈的戰鬥場景。

有專家認為,革命文物的保護和傳承,不僅需要創新方式吸引人,還應融入生活、融入現實煥發新的生機。革命文物承載革命文化,將革命文化融入旅遊發展,在文旅融合中推進革命文物保護,成為江西省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的主要路徑之一。

記者了解到,目前,江西省共建成11個全國紅色旅遊經典景區,3個5A級紅色旅遊景區,8個4A級紅色旅遊景區。此外,江西省還與20多個省市成立「中國紅色旅遊推廣聯盟」,舉辦中國(江西)紅色旅遊博覽會;與湖南省籤署《湘贛邊紅色旅遊合作框架協議》,聯合打造全國紅色旅遊融合發展創新區;與貴州、陝西等省紅色景區籤署《共同發展紅色旅遊井岡山行動綱領》,以推動紅色旅遊深層次、可持續發展。

「近年來,紅色旅遊受到追捧,越來越多的遊客走進革命舊址、革命博物館、革命紀念館,在參觀、體驗中感受革命文化、領悟革命精神。紅色旅遊對促進革命老區經濟社會發展,也具有獨特的意義和作用。」丁新權表示。

陳淅是江西新餘學院的學生。上個月,她參加了江西省委教育工委、江西省教育廳舉辦的「紅色走讀」競賽活動。活動中,她和其他參賽學生一起來到於都中央紅軍長徵出發紀念館,重溫革命歷史,學習革命傳統。

「走進紀念館,置身展廳藉由數位技術呈現的震撼場景,感受那段艱難的鬥爭歲月,特別令人難忘。長徵精神永不褪色!相信我們新時代的青年一定能繼承先輩遺志,走好新的長徵路。」陳淅說。

「紅色旅遊的發展極大帶動了紅色文化的繁榮。越來越多的人在重溫紅色歷史中加深了對革命傳統的認識,在感受紅色文化中受到了革命傳統教育。」丁新權說,下一步,江西將繼續加強文旅融合,推動革命文物保護,特別是加強革命文物的展示傳播,充分利用好數位技術,開發更多特色文創產品,講好江西的紅色故事。

來源:解放軍報

相關焦點

  • 每日一詞∣革命文物保護利用 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 of...
    國家文物局將在今年下半年加快推進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工程,以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為重點,編制分省、分市革命文物保護利用行動計劃。中共一大會址紀念館外景(圖片來源:新華社)【知識點】革命文物凝結著中國共產黨的光榮歷史,展現了近代以來中國人民英勇奮鬥的壯麗篇章,是革命文化的物質載體,是激發愛國熱情、振奮民族精神的深厚滋養,也是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不忘初心、繼續前進的力量源泉。
  • 昔日不變的風景 老人與狗,如今人走了,遊客:紅土地沒了靈魂
    紅土地是指紅色土壤的土地,紅土在中國主要分布於長江以南的低山丘陵區,包括:江西、湖南兩省的大部分,滇南、湖北的東南部,廣東、福建北部及貴州、四川、浙江、安徽、江蘇等的一部分,以及西藏南部等地。關於這則消息,我也是通過多方面去證實了解到:「張老頭」81歲高齡,今年一月份的時候離世,於是我又翻了一下他的照片,很是懷念,只能心中默默祝福他:異世安好!
  • 墾利區博物館發布公告徵集革命文物及社會發展變遷物證
    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 苟金鈴 東營報導  為進一步豐富博物館館藏資源,同時貫徹落實《關於做好建黨一百周年革命文物徵集工作的通知》和《山東省文化和旅遊廳關於開展「山東省社會發展變遷物證徵藏」工作的通知》要求,12月24日,墾利區博物館發布公告面向社會公開徵集革命文物及社會發展變遷物證。
  • 全省第一批革命文物名錄公布 惠民11處入選(濱州市35處)
    近年來,惠民縣緊緊圍繞創建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目標定位,按照「政府引導、規劃引領、項目帶動、特色支撐」的思路,高點定位抓規劃、多措並舉抓項目、攻堅破難抓保護、服務配套抓產業,探索出了一條具有惠民特色的革命文物保護利用新路子。
  • 中國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歷史展覽館被推介為2020全國革命文物保護...
    記者從甘肅省文物局獲悉,12 月 11 日,2020 全國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十佳案例宣傳推介活動終評會在京舉行。經過 20 家入圍項目單位代表精彩匯報和評審專家認真評議,中共惠州市惠城區委宣傳部等單位申報的 " 東湖旅店——營救中國文化名人陳列館 " 等 20 項案例被分別推介為 2020 全國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十佳案例和優秀案例,其中,中國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歷史展覽館申報的中國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歷史展覽入選 2020 全國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十佳案例。
  • 公益訴訟|發揮公益訴訟職能 ,助力文物保護!
    將樂縣檢察院在對巖仔洞遺址進行現場勘查後,發現存在安全保護措施不完善、保護標識設置不明顯等問題,及時啟動行政公益訴訟訴前程序,督促行政機關全面履行文物保護職責,確保該遺址能夠得到妥善保護,並積極開展文物保護相關法律法規宣傳教育工作,提高全社會文物保護意識。
  • 會昌新增7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有你家鄉嗎?
    近日,江西省政府公布了第六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會昌有7處上榜近日,省政府發文公布全省第六批文物保護單位,我縣龍光寶塔、粵贛省機關舊址群、留守蘇區中央機關舊址群(白鵝梓坑)、文武壩紅四軍軍部舊址(西北街大成殿)、中共西江縣委舊址、朱德舊居(洞頭)、祖武克繩門樓與張氏宗祠
  • 革命烈士紀念碑旁建違章鐵塔?一場公開聽證會依法捍衛英烈榮光
    此時,福建省檢察院與福州軍事檢察院結合開展軍地檢察機關公益訴訟專項監督活動過程中發現的全省其他8件案件線索,決定予以立案。9月22日,福建省檢察院副檢察長羅輝和福州軍事檢察院檢察長舒愛民帶領相關部門負責同志到湖山革命烈士紀念碑實地調查核實相關情況,並指導推動全省各地檢察機關立案辦理當地有關具體案件。
  • 元謀人遺址再曝管理問題 專家:保護需多方合力
    元謀人遺址再曝管理問題 專家:保護需多方合力   追求經濟效益或為重要原因  遺蹟保護一直是備受公眾關心的話題。奇怪的是,遺蹟保護不善現象雖屢經媒體曝光卻似乎屢禁不止,究其原因大致有二:一是文物遺址保護與當地經濟發展存在一定衝突;二是文物遺址保護措施尚不完善。
  • 晉江檢察安平橋公益保護入選最高檢10起文物和文化遺產保護公益...
    檢察機關發揮公益訴訟協同優勢,以召開圓桌會議等形式,推動多部門共同履職,形成文物保護合力,促進文物保護與地方經濟發展協調推進。 【基本案情】 甘肅敦煌莫高窟是世界文化遺產,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朱虹:江西金溪—心香書屋紅 五彩錦繡谷
    鵝湖書院華夏香都走進金溪,香氣芬芳。古屋翹首竹橋古村金溪是江西十大古縣之一,古村落、古建築資源豐富,民居、牌坊、宗祠、廟宇、祭壇、官廳、書院,不同類型的建築一應俱全,堪稱「一座沒有圍牆的古村落博物館」。根據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金谿縣有明清古建築11633棟,數量居江西第一、中國前五位。
  • 贛南採茶戲非遺傳承與保護紀實:「鄉土小戲」綻新姿
    非物質文化遺產既是民族精神的載體,又是民族精神和傳統文化的象徵,保護非遺、傳承非遺、發揚非遺,絕不僅僅是把他們摘出來,寫到小本本上。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工作,關係到文化血脈的傳承、精神家園的維護,關係到民族文化身份和國家文化主權的維護。《非遺周刊》從今天起推出「『國寶』巡禮系列」專欄,展示贛州市各縣(市、區)的國家級非遺項目的前世今生與創新傳承。
  • 全面保護河流湖泊 江西在行動
    中國江西網訊 萬菁 記者封雲報導:湖泊是江河水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蓄洪儲水的重要空間,在防洪、洪水、航運、生態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為全面保護好河流湖泊生態環境,近日省委辦公廳、省政府辦公廳印發《關於在湖泊實施湖長制的工作方案》的通知,為全面實施湖長制明確了職責範圍。
  • 最高檢發布10起文物和文化遺產保護公益訴訟典型案例
    檢察機關發揮公益訴訟協同優勢,以召開圓桌會議等形式,推動多部門共同履職,形成文物保護合力,促進文物保護與地方經濟發展協調推進。【基本案情】甘肅敦煌莫高窟是世界文化遺產,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各相關行政單位在整改期間,依據各自職責,分工負責、相互配合,共同做好監管工作,按期完成石料廠關閉退出工作。
  • 回眸「十三五」|寶雞:累計投資3.4億元 用於重點文物保護、考古...
    「十三五」期間,我市按照「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針,努力提高全社會的文物法制意識,不斷加大文物保護工作力度,有力地推動了全市文物事業的持續快速健康發展。走在寶雞,隨時都可能與歷史文化「相遇」。寶雞青銅器博物院、周原博物院、張載祠、紅光溝航天工業遺址、周公廟、龍門洞石窟、九成宮遺址公園等等,這離不開我市對於文物保護工作的重視和落實。
  • 從黃土地到紅土地
    該書將中國革命的歷史進程同窯洞主人的生活變遷結合起來,從一個獨特的視角表現中共領袖與人民群眾的魚水情深。    之所以會對這本書感興趣,多半緣於我三年前參加的「中央新聞單位編輯記者延安行活動」。那一次,我第一回踏上黃土地,走進延安與老鄉同吃同住同勞動。三年後的今天,我又參加了「贛州行活動」,第一次踏上紅土地。
  • 《生態中國的見證者——極度瀕危物種白鶴的繁衍、遷徙和保護》:
    或許有這樣一部紀錄片可以歸類到這一範疇之中,若干年前,筆者曾為紅星音像出版社出品的《白鶴王國》光碟做過一篇小碟評,而這次,獲得過2018年度國家出版基金資助項目的紀錄片《生態中國的見證者——極度瀕危物種白鶴的繁衍、遷徙和保護》更是氣勢如虹。    狀元出自草莽間。
  • 淺談三維數位化技術在文物保護中的應用
    中國歷史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每一個文物和遺蹟都是中華民族歷史的載體,是五千年燦爛文化的縮影,更是國家重要的珍寶和研究資料。新拓三維光學掃描系統可以完整精確採集文物的尺寸、紋理、細節等,在文物的數據保存、三維建模、虛擬修復、復仿製和創意設計等方面應用廣泛。
  • 婺源發布「彩虹令」令人淚目,還好他們在風雨中守護
    風雨中,他們守護「彩虹」  日前,一條「史上最淚目的尋物啟事」在網上熱傳。受連日強降雨影響,江西婺源擁有800多年歷史的彩虹橋被洪水衝斷。婺源發布「彩虹令」,全網尋找被衝走的古橋梁原木構件。彩虹橋的命運,牽動著人們的心……  彩虹橋遭遇史上最高水位  7月8日,江西婺源,大雨滂沱。
  • 江西省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錄
    第一至六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名單序號所在縣 (市區)>文物保護單位名稱批次類別是否革命類備註一、南昌市(661處)山口秋收起義建軍編師會議遺址6近現代148秋收起義部隊駐地舊址群(秋收起義崇陽通城農民自衛軍駐地和羅榮桓同志舊居、秋收起義部隊駐地和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軍旗製作地舊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