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0日,在江西省興國縣將軍館,遊客用VR設備體驗飛奪瀘定橋的場景。範穎攝
在江西這片紅色的土地上,無數革命先輩用鮮血和生命鑄就了不朽的豐碑,留下了許多彌足珍貴的紀念設施、史料文物等紅色印記。這些寶貴的革命文物,見證了革命先烈為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而英勇鬥爭的光輝歷程,是革命文化和紅色基因的重要載體。
江西省革命文物數量多、分布廣、類型豐富。如何守護好紅色資源,讓革命文物煥發新活力,是擺在江西軍地面前的一道課題。
近年來,江西軍地合力推進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工作,充分發揮紅色資源在愛國主義、國防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下大力氣把紅色資源利用好、把紅色傳統發揚好、把紅色基因傳承好,探索實踐了一條具有時代特色的革命文物保護之路,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工作呈現良好發展態勢。
被修繕的「彈洞壁」
系列工程保護「一磚一瓦」
一磚一瓦皆是史,一草一木總關情。在江西這片紅土地上,無論春夏秋冬,節假日還是尋常日子,總有絡繹不絕的遊客來這裡參觀遊覽,感受紅色文化。
「江西既有遍布各地的物質形態的舊居、舊址、遺蹟、紀念場館和設施等,又有豐富多彩的文化形態的革命文獻、革命故事、革命歌謠、革命詩篇、革命書信、革命回憶錄等,承載著偉大的井岡山精神、蘇區精神和長徵精神,是我們十分珍視的歷史遺產和深感驕傲的精神財富。」江西省文化和旅遊廳副廳長、文物局局長丁新權介紹說。
江西革命文物資源豐富,據統計,截至2019年底,全省不可移動革命文物數量2960處,可移動革命文物38167件/套。340處革命紀念館、革命舊址被命名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其中國家級19個,省級47個,形成了國家、省、設區市、縣四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網絡。數量多、分布廣、類型豐富,是江西革命文物的主要特點。
「過去很長一段時間,我們把革命文物保護的重心放在各級文保單位,未能很好兼顧散落的革命文物。近年來,在軍地各級的共同努力下,這一局面得以改變。」江西省文化和旅遊廳革命文物處負責人表示。
以贛南原中央蘇區為例,由於氣候潮溼、革命遺址舊址多為磚木或土木結構,一些遺址舊址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損毀,有的甚至面臨消失的危機。
「眼睜睜看著父親和我守了這麼多年的『彈洞壁』日漸破敗,我心裡特別不是滋味。」江西省瑞金市大柏地村村民劉承漢說,毛澤東主席寫下的《菩薩蠻·大柏地》中有一句「當年鏖戰急,彈洞前村壁」,他家的老房子就是詞中描述的「彈洞壁」之一。上世紀50年代,劉承漢的父親將布滿彈孔的老房子作為革命文物捐贈給政府,並主動申請擔任義務看護員。劉承漢從父親那裡接過看護的責任後,一守就是大半輩子。然而,由於年代久遠、缺少專業維護,「彈洞壁」布滿了裂縫,劉承漢一度為此非常心焦。
採訪中,記者了解到,類似「彈洞壁」這樣的情況,不在少數。據江西省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統計顯示,僅贛南等原中央蘇區登記在冊的革命舊址就達2096處,其中大部分是清末民初的民居建築,年久失修導致破損嚴重。這些年,隨著城鎮化進程加快,不少居民外遷,一些民居建築成了「空心房」和危房,有的甚至被拆除。
2019年3月,江西省印發《江西省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工程(2018-2022年)實施方案》,提出大力實施江西黨史文物保護展示工程、革命文物集中連片保護利用工程、革命文物主題保護展示工程、革命文物陳列展覽精品工程、革命文物宣傳傳播工程、革命文物平安工程等革命文物保護6大工程,並明確到2022年,全面摸清革命文物資源狀況。
為加強革命文物機構隊伍建設,不斷提升革命文物保護管理能力,江西省結合政府機構改革,設立革命文物處,負責全省革命舊址的保護和革命紀念館的管理等工作。江西省國防教育辦公室堅持軍地一體聯動,創新搶救保護方法,合力保護革命文物。
在軍地共同努力下,劉承漢守護的「彈洞壁」已得到專業修繕。瑞金市中央革命紀念地安排專業人員,對以「彈洞壁」為代表的革命文物進行定期檢查和維護修繕,並將「彈洞壁」的歷史以圖文形式搬進大柏地戰鬥歷史陳列展廳,讓更多人了解那段崢嶸歲月。
重放光彩的大倉村
紅色引擎賦能鄉村振興
「我是鬥爭好兒郎,革命強中強。」初冬時節,江西省興國縣瀲江鎮筲箕村,在一棟磚木結構的兩層樓房內,一群參加紅色研學的學生,在一面刷有紅色標語的磚牆邊駐足參觀。
這棟佔地688平方米的建築,是我軍建軍史上的第一個軍區——江西軍區舊址。走進展廳,一件件歷史文物、一張張戰鬥圖片,令人仿佛穿越時空,回到蘇區軍民浴血奮戰的年代。
「江西軍區的成立在人民軍隊發展史上有著重要意義。為更好展示江西軍區的歷史發展脈絡,經過軍地多年合力修繕,這一舊址於2016年對外開放。」江西軍區舊址講解員、興國縣民兵範穎向記者介紹,修繕後的江西軍區舊址,回顧並呈現了江西軍區創立、建設、壯大和戰鬥的光輝歷史。
「這些年,我們一直在探索如何更好展現革命傳統,特別是人民軍隊和老區群眾的魚水之情,真正讓革命傳統打動人、感染人、激勵人。」江西省國防教育辦公室主任鄒鐵平說。
記者了解到,自2012年起,江西省通過整體規劃、連片保護,大力實施「贛南等原中央蘇區革命舊址保護工程」,探索形成革命舊址保護利用與紅色精品景區建設相結合的瑞金、井岡山模式,與特色鄉鎮建設相結合的寧都模式,與休閒農業旅遊相結合的金溪模式,與傳統村落保護相結合的青原模式等。走進井岡山市大倉村,修葺一新的林家祠堂、吊腳樓等紅色舊址,在一片太空蓮基地的簇擁下,顯得格外搶眼。
「大倉是當年毛澤東主席與袁文才引兵井岡的會見地。」大倉村原黨支部書記林作貴告訴記者,井岡山市人武部以革命舊址修繕為契機,將革命舊址的保護利用與紅色旅遊相結合,努力讓大倉村的一磚一瓦、一草一木,都成為生動的紅色教材。同時,他們還藉助井岡山幹部學院、全國青少年教育基地等培訓資源,全方位開展革命傳統文化和理想信念教育。
如今的大倉村,成了井岡山紅色培訓教學點、美麗鄉村示範點和全域旅遊新景點,大倉村從「大倉會見」的紅色歷史中,找到一條通過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發展紅色旅遊產業,進而牽引鄉村振興的新路。
「在革命文物的保護上,我們堅持與歷史建築保護工作一體開展。」吉安市青原區人武部政委趙虎介紹,青原區是東固革命根據地所在地,同時又是歷史文化名村,擁有古村落50餘個,其中國家歷史文化名鎮1個、名村2個。為更好地傳承紅色文化和歷史文化,青原區以名村名鎮的革命舊居舊址為重點,以附著紅色標語的建築本體修繕為抓手,確立革命文物、紅色標語保護與名村鎮、傳統村落保護集中連片打造的思路,將3個古村鎮創建為國家4A級旅遊景區,先後推出「醇美青原鄉村遊」等7條精品旅遊路線,成為振興鄉村經濟的紅色引擎。
大倉村、青原區是江西眾多紅色村鎮加強革命文物保護、發展紅色旅遊經濟的代表,「贛南等原中央蘇區革命舊址保護工程」的經驗被寫入國家文物事業發展規劃,成為全國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的示範工程。
「活」起來的紀念館
守正創新推進文旅融合
來自西安的李先生是一名歷史文物愛好者。近日,在南昌八一起義紀念館的參觀讓他印象深刻。
「當年的槍炮聲似乎就在耳邊,觀看紀念館展示的《攻打敵軍總指揮部》影像時,太震撼了!」李先生興奮地說。
南昌八一起義紀念館講解員周甜介紹,為增強陳展對觀眾的感染力和衝擊力,紀念館採用多媒體場景、全息投影、幻影成像、多通道環幕投影、多點觸控螢幕技術等現代化陳列手段,增強展覽的敘事功能,拉近觀眾與歷史的距離。
2019年,南昌八一起義紀念館推出5G紅色旅遊體驗區,成為該省首個5G+VR紅色旅遊項目。體驗區內,遊客可進行VR實景沉浸式參觀,身臨其境了解八一起義經過,感受激烈的戰鬥場景。
有專家認為,革命文物的保護和傳承,不僅需要創新方式吸引人,還應融入生活、融入現實煥發新的生機。革命文物承載革命文化,將革命文化融入旅遊發展,在文旅融合中推進革命文物保護,成為江西省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的主要路徑之一。
記者了解到,目前,江西省共建成11個全國紅色旅遊經典景區,3個5A級紅色旅遊景區,8個4A級紅色旅遊景區。此外,江西省還與20多個省市成立「中國紅色旅遊推廣聯盟」,舉辦中國(江西)紅色旅遊博覽會;與湖南省籤署《湘贛邊紅色旅遊合作框架協議》,聯合打造全國紅色旅遊融合發展創新區;與貴州、陝西等省紅色景區籤署《共同發展紅色旅遊井岡山行動綱領》,以推動紅色旅遊深層次、可持續發展。
「近年來,紅色旅遊受到追捧,越來越多的遊客走進革命舊址、革命博物館、革命紀念館,在參觀、體驗中感受革命文化、領悟革命精神。紅色旅遊對促進革命老區經濟社會發展,也具有獨特的意義和作用。」丁新權表示。
陳淅是江西新餘學院的學生。上個月,她參加了江西省委教育工委、江西省教育廳舉辦的「紅色走讀」競賽活動。活動中,她和其他參賽學生一起來到於都中央紅軍長徵出發紀念館,重溫革命歷史,學習革命傳統。
「走進紀念館,置身展廳藉由數位技術呈現的震撼場景,感受那段艱難的鬥爭歲月,特別令人難忘。長徵精神永不褪色!相信我們新時代的青年一定能繼承先輩遺志,走好新的長徵路。」陳淅說。
「紅色旅遊的發展極大帶動了紅色文化的繁榮。越來越多的人在重溫紅色歷史中加深了對革命傳統的認識,在感受紅色文化中受到了革命傳統教育。」丁新權說,下一步,江西將繼續加強文旅融合,推動革命文物保護,特別是加強革命文物的展示傳播,充分利用好數位技術,開發更多特色文創產品,講好江西的紅色故事。
來源:解放軍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