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江西省政府公布了第六批
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會昌有7處上榜
近日,省政府發文公布全省第六批文物保護單位,我縣龍光寶塔、粵贛省機關舊址群、留守蘇區中央機關舊址群(白鵝梓坑)、文武壩紅四軍軍部舊址(西北街大成殿)、中共西江縣委舊址、朱德舊居(洞頭)、祖武克繩門樓與張氏宗祠(周田)七處被公布為江西省第六批文物保護單位。至此,我縣共有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2個,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1個(羊角水堡)。
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這7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的大名
大家肯定是如雷貫耳了
那麼問題來了
它們的歷史你都了解嗎?
龍光寶塔
龍光寶塔位於會昌縣城郊區西南貢水之濱的塔豐村(距縣城三公裡),是一座純風水性質的塔,主要功能是祈禱本縣的人才與財氣旺盛,同時兼有登高眺望、休閒攬勝的作用。
龍光寶塔位於會昌縣文武壩鎮塔豐村,距縣城約二公裡,地處貢江西岸,是一座具有文峰兼風水功能的景觀塔。
龍光寶塔位於會昌縣文武壩鎮塔豐村,距縣城約二公裡,地處貢江西岸,是一座具有文峰兼風水功能的景觀塔。
龍光寶塔始建於明代天啟四年(1624年),落成於清代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至今近四百年的歷史。
該塔為八面九層(內為十二層)樓閣式磚塔;塔磚疊澀出簷,每層闢門,有倚柱、額仿等仿木構件;內部為「壁內折上,雙上雙下」式結構;塔高51.18米,塔底層外徑12.16米,佔地面積116平方米,是贛南現存明清古塔中,體量最大、高度最高的一座塔。
該塔外觀有簡單的仿木構裝飾,各層各面均設有門(窗)、角柱、額枋和地伏,青磚疊澀出簷。
塔頂呈葫蘆形,由特製鐵鍋裝蓋三層封頂。塔南面第二層嵌著紅石碑,陰刻「龍光寶塔」四字。塔內部為雙向壁內折上式結構,每層闢門,倚柱、額仿等仿木構件及樓板,設計頗具匠心。登塔遠眺,可見嵐山巍然蒼翠,田疇縱橫交錯,貢水蜿蜒如帶,鄉村景觀極富詩情畫意。
粵贛省機關舊址群
粵贛省機關舊址群,由粵贛省蘇維埃政府舊址、少共粵贛省委舊址、文武壩毛澤東舊居、蘇區防空洞、粵贛軍區紅軍醫院舊址、江西軍區第三作戰分區暨粵贛省軍區總指揮部舊址等組成,位於會昌縣文武壩鎮。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中央蘇區經過四次反「圍剿」勝利後,區域不斷擴大。為了加強南線對敵鬥爭的領導,更有利開發南方,發展商品貿易等,1933年4月,中革軍委決定將江西第三、第五作戰分區合併,在筠門嶺設立粵贛軍區,統一於都、贛縣、信豐、南康、會昌、尋烏、安遠、武平等縣的軍事指揮;同年8月16日,中央人民委員會決定設立粵贛省,9月組建粵贛省委、粵贛省蘇維埃政府和少共粵贛省委。統轄於都、會昌、西江、筠門嶺、尋烏、安遠、信康等七縣,由劉曉同志任省委書記,鍾世斌同志任省蘇主席。自1933年9月陸續搬遷至文武壩鄒屋辦公,到1934年10月撤離。其間,1934年4月至7月,中央執行委員會主席毛澤東來中央蘇區南線開展調查研究,在粵贛省委舊址旁小住,1934年7月23日早晨,毛澤東同粵贛省委書記劉曉、粵贛軍區司令員何長工等登上會昌城外高峰——嵐山嶺,豪情滿懷,詩興大發,回到住地後揮毫寫下了革命樂觀主義經典代表作——《清平樂.會昌》這首詞章。毛澤東的這首詩對南線形勢進行高度概括,極大的鼓舞了紅軍戰士。1934年8月,紅軍三十五軍獨立三師後方醫院從筠門嶺遷會昌山半山寺,改名粵贛軍區紅軍醫院。
祖武克繩門樓及張氏宗祠
祖武克繩門樓及張氏宗祠位於會昌縣周田鎮大坑村下新屋組。祖武克繩門樓於清嘉慶年間由張蘊典所建。該門樓坐北朝南,紅色條石砌成,6柱5門5樓,通高7米,面闊6.4米,進深2.9米。門樓上石浮雕精美,門額陽刻有「祖武克繩」四個行楷大字。整個門樓保存完整,雕刻精美,是不可多得具有明確年代的清代門樓,可以作為這一時期的參照物,具有較高的歷史、藝術價值。
張氏宗祠由張鎮公祠和張鉉公祠組成,兩祠並排而建。張鎮公祠於明嘉靖年間由張鎮所建,坐西南朝東北,磚木結構,封火牆,青磚鋪地。分上下兩廳,中開天井,中廳懸掛毛伯溫題贈的「詒谷堂」匾。石柱8根,木柱4根。張鉉公祠由張鎮的弟弟張鉉所建,根據《張氏合修族譜》記載,張鉉在壯年時私自創立祠宇,取名「詒經堂」,後世為紀念五世祖張鉉取名「張鉉公祠」。該祠堂坐西南朝東北,磚木結構,封火牆,青磚鋪地。分上、中、下三廳,中開兩天井,中廳上懸掛毛伯溫(明嘉靖年間曾任兵部尚書)題贈的「詒經堂」匾,石柱、木柱各6根。兩祠石柱均雕刻有對聯。張氏宗祠歷經多次整修,保存完好,建築雕梁畫棟,繪有人物,山水和花卉等圖案,文化氣息濃厚,有較高的歷史價值,是一處珍貴的文化遺產。
中共西江縣委舊址
中共西江縣委舊址位於會昌縣西江鎮許家祠(西江圩東南邊)。為典型的贛南客家建築風格,坐落於江西會昌西江鎮圩上的南面,位於323國道與贛龍鐵路之間,始建於清乾丙寅年(1746),系磚木結構,硬山頂,坐西朝東,進深28米,寬39米,一進二廳,主廳面積近400平米。
1933年7月下旬,中共西江臨時縣委成立。縣委機關駐西江圩許家祠,梁匯川、馬德民、楊志春先後任縣委書記。同年10月,西江縣第一次黨代表大會在這裡召開。西江縣委隸屬粵贛省委,縣委下設組織部、宣傳部、婦女部等工作機構,下轄莊埠、洛口、城市、南門、小密、高陂、梅坑、黃安、赤鵝、黃龍、寬田、沙心等12個區委。同月為貫徹上級指示精神,部署全縣各項工作,西江縣委召開了縣、區、鄉幹部大會,毛澤東在大會上作了重要講話。現被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名錄。
中共西江縣委是在國民黨準備對中央蘇區實行第五次「圍剿」前夕建立的。受盡封建專制和國民黨反動派壓迫的西江人民,通過幾年土地革命的實踐,深知要翻身求解放,只有跟著共產黨,建立和鞏固蘇維埃紅色政權。因此,在西江縣委的領導下,西江的各項工作都開展得有聲有色。正如毛澤東主席在第二次全國工農兵大會上表揚的那樣「贛南的西江等處地方……,那裡的同志們都有進步的工作,同樣值得我們大家稱讚。」
紅四軍軍部舊址
紅四軍軍部舊址(大成殿)始建於北宋晚期宋貞年間(1102-1106),至南宋乾道六年(1170年),縣令張琯倡議重建,歷三年始成。乾道九年(1173年),知贛州府軍州洪邁在《贛州會昌重建學記》一文中記述:重建縣學之事,由縣令張琯深倡其始;繼任縣令沈玲臣實終之。重建後,其規模還舊貫今、百楹翼如、魁伉闊闊。
直到元代至正中(約1353年),縣學被大火燒毀。知縣常方壺重建,改為州學,明洪武元年(1368年)裁州復縣,復稱縣學。明洪武戊申,知縣張桂徒於東北隅,壬申火。永樂癸未,知縣王文孜重建;成化壬辰知縣梁潛購千戶白瓊故宅,易城隍廟地、擴而新之。明萬曆四十三年(1625年),知縣冒夢齡重新修建,門始南向、中為先師廟、東西為廡,前為廟門、右為啟聖祠、左為鄉賢門;廟後為明倫堂、左右為進德育才齋,後為敬一亭、尊經閣,閣左為教諭廳、為講堂、為祭器庫;閣右為訓導廳、為饌宅,兩翼為疑業舍,廟門左右為儒學門。天啟甲子,知縣梁弘建改東向。清朝順治八年(1651年)庚寅,知縣王洵,在全縣士民的要求和支持下,從廢墟中重建縣學署,鳩工興建先師廟,兩廡及儀門、左右為名宦、鄉賢兩祠,前為欞星門,仍改南向;整座學宮聖殿巋然,橋、池、門廡一如昔制,左為明倫堂,後為尊經閣、名宦、齋祠、庖庫第興創;至此,會昌學暑自宋以來,屢經損毀、重修、擴建,建成相對完備、規劃宏恢的縣級學暑。
1930 年4 月17 日,毛澤東、朱德等率領紅四軍第三縱隊和軍部,首次來到會昌,駐在「孔聖殿」內,時間一個多星期。毛澤東在這裡住的時間雖短,活動的內容卻很重要,他在這裡接見過盤古山礦工和清溪農民代表三百餘人;接見了尋烏紅五十團新編第二營指揮員和安遠二十三縱隊的指戰員。4 月20 日,在孔聖殿門口召開了鬥爭土豪的群眾大會,毛澤東對群眾作了重要講話。
洞頭朱德舊居
洞頭朱德舊居位於洞頭鄉洞頭畲族村,該建築始建於明朝後期,系當地畲族的藍氏宗祠,距今有500多年歷史,是畲族藍氏在洞頭最早的建築。該宗祠座南朝北,佔地面積約400多平方米,是藍氏族人舉行各種社儀及信仰的地方,在建築風格上有它獨特的民族風格和豐富的客家文化內涵。同時該建築具有深厚的紅色文化底蘊,根據洞頭老人藍昌啟(蘇區老幹部,已故)、藍錦長(85歲,曾擔任洞頭鄉鄉長)、蘭瑞良(79歲)等人的口述,革命家朱德同志曾在藍氏宗祠住宿,並做詩一首(現未收集到)。此外,蘇區紅軍也多次在藍氏宗祠內休整、招兵。
1929年1月,毛澤東、朱德率紅四軍從井崗山出擊贛南。2月6日,毛澤東、朱德、陳毅等率紅四軍主力由福建省武平縣的東留鄉進入江西省會昌縣洞頭鄉,經過下東坑村的會武山路(現仍保存有當年朱德走過的會武古橋)到達洞頭畲族村,據說朱德當晚夜宿在洞頭畲族村藍氏宗祠,這是紅四軍主力第一次進入會昌縣境內。相傳朱德司令員經過洞頭鄉境內時,遠望群山逶迤和連綿起伏的山河美景,情不自禁吟詩讚嘆「山河美景在,戰士雄心高」。
1932年6月13日毛澤東率領紅四軍從福建武平回師贛南。18日進入會昌洞頭鄉的官豐、洞頭村,在藍氏宗祠短暫休息後,經過永隆,隨後部隊集中在會昌的周田河墩整訓。
1934年4月下旬,紅二十二師在筠門嶺戰鬥中遭受嚴重挫折,師部退駐站塘李官山一帶,其中一部轉戰洞頭鄉洞頭畲族村打遊擊,並在藍氏宗祠內宣傳和傳播革命火種,並休整和招兵。
留守蘇區中央機關舊址群
留守蘇區中央機關舊址群位於會昌縣白鵝鄉梓坑村,舊址為當地傳統民居建築,土或磚木結構,建於清末、民國時期,各舊址間相距2公裡範圍內。整個舊址群,建築面積約為2300平方米。舊址內留有蘇區標語,由總供給部、中央國家銀行、運輸連、供銷合作社、兵工廠、政治部、政治保衛局等舊址組成。1934年10月13日,中央分局和中央政府辦事處在瑞金宣布成立,項英任中央分局書記,陳毅任中央政府辦事處主任。
中央分局、中央政府辦事處和中央軍區(1934年10月22日在於都寬田成立)的主要任務是領導留守蘇區的黨、政、軍工作,掩護主力紅軍和中央機關安全轉移,堅持遊擊戰爭,打擊進犯蘇區的敵人。白鵝梓杭村方圓約5公裡,與於都黃龍相鄰,距井塘村僅20餘華裡,水陸交通便利,加上白鵝的革命群眾基礎好(1931年10月,白鵝建立了區革命委員會),又地處深山密林環抱,較為隱蔽和安全,客觀上為部分留守中央機關駐紮於此提供了有利條件。第五次反「圍剿」失利後,1934年10月,中央蘇區主力紅軍進行戰略轉移,開始了漫漫長徵。歷史清晰地記載,中華蘇維埃中央政府轉移後,為了配合主力紅軍轉移,保護根據地軍民,一大批蘇區幹部和紅軍戰士繼續留守在贛南,領導根據地人民的革命鬥爭。
為了保存實力,1934年12月4日(農曆10月28日),在時任中央政府副主席項英的率領下,蘇區中央政府從瑞金遷到了梓坑村的一個小山窩裡,將中央政府的各項工作堅持到1935年2月18日(農曆1月15日),並與僅一山之隔的黃麟鄉井塘村裡的黨中央分局和軍區遙相呼應。
好啦,介紹完畢~
這些地方你都去參觀過嗎?
沒有去過的小夥伴們
可以在這大好春光中約起來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