厲害!會昌新增7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有你家鄉嗎?

2021-01-09 中國日報網

近日,江西省政府公布了第六批

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會昌有7處上榜

近日,省政府發文公布全省第六批文物保護單位,我縣龍光寶塔、粵贛省機關舊址群、留守蘇區中央機關舊址群(白鵝梓坑)、文武壩紅四軍軍部舊址(西北街大成殿)、中共西江縣委舊址、朱德舊居(洞頭)、祖武克繩門樓與張氏宗祠(周田)七處被公布為江西省第六批文物保護單位。至此,我縣共有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2個,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1個(羊角水堡)。

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這7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的大名

大家肯定是如雷貫耳了

那麼問題來了

它們的歷史你都了解嗎?

龍光寶塔

龍光寶塔位於會昌縣城郊區西南貢水之濱的塔豐村(距縣城三公裡),是一座純風水性質的塔,主要功能是祈禱本縣的人才與財氣旺盛,同時兼有登高眺望、休閒攬勝的作用。

龍光寶塔位於會昌縣文武壩鎮塔豐村,距縣城約二公裡,地處貢江西岸,是一座具有文峰兼風水功能的景觀塔。

龍光寶塔位於會昌縣文武壩鎮塔豐村,距縣城約二公裡,地處貢江西岸,是一座具有文峰兼風水功能的景觀塔。

龍光寶塔始建於明代天啟四年(1624年),落成於清代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至今近四百年的歷史。

該塔為八面九層(內為十二層)樓閣式磚塔;塔磚疊澀出簷,每層闢門,有倚柱、額仿等仿木構件;內部為「壁內折上,雙上雙下」式結構;塔高51.18米,塔底層外徑12.16米,佔地面積116平方米,是贛南現存明清古塔中,體量最大、高度最高的一座塔。

該塔外觀有簡單的仿木構裝飾,各層各面均設有門(窗)、角柱、額枋和地伏,青磚疊澀出簷。

塔頂呈葫蘆形,由特製鐵鍋裝蓋三層封頂。塔南面第二層嵌著紅石碑,陰刻「龍光寶塔」四字。塔內部為雙向壁內折上式結構,每層闢門,倚柱、額仿等仿木構件及樓板,設計頗具匠心。登塔遠眺,可見嵐山巍然蒼翠,田疇縱橫交錯,貢水蜿蜒如帶,鄉村景觀極富詩情畫意。

粵贛省機關舊址群

粵贛省機關舊址群,由粵贛省蘇維埃政府舊址、少共粵贛省委舊址、文武壩毛澤東舊居、蘇區防空洞、粵贛軍區紅軍醫院舊址、江西軍區第三作戰分區暨粵贛省軍區總指揮部舊址等組成,位於會昌縣文武壩鎮。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中央蘇區經過四次反「圍剿」勝利後,區域不斷擴大。為了加強南線對敵鬥爭的領導,更有利開發南方,發展商品貿易等,1933年4月,中革軍委決定將江西第三、第五作戰分區合併,在筠門嶺設立粵贛軍區,統一於都、贛縣、信豐、南康、會昌、尋烏、安遠、武平等縣的軍事指揮;同年8月16日,中央人民委員會決定設立粵贛省,9月組建粵贛省委、粵贛省蘇維埃政府和少共粵贛省委。統轄於都、會昌、西江、筠門嶺、尋烏、安遠、信康等七縣,由劉曉同志任省委書記,鍾世斌同志任省蘇主席。自1933年9月陸續搬遷至文武壩鄒屋辦公,到1934年10月撤離。其間,1934年4月至7月,中央執行委員會主席毛澤東來中央蘇區南線開展調查研究,在粵贛省委舊址旁小住,1934年7月23日早晨,毛澤東同粵贛省委書記劉曉、粵贛軍區司令員何長工等登上會昌城外高峰——嵐山嶺,豪情滿懷,詩興大發,回到住地後揮毫寫下了革命樂觀主義經典代表作——《清平樂.會昌》這首詞章。毛澤東的這首詩對南線形勢進行高度概括,極大的鼓舞了紅軍戰士。1934年8月,紅軍三十五軍獨立三師後方醫院從筠門嶺遷會昌山半山寺,改名粵贛軍區紅軍醫院。

祖武克繩門樓及張氏宗祠

祖武克繩門樓及張氏宗祠位於會昌縣周田鎮大坑村下新屋組。祖武克繩門樓於清嘉慶年間由張蘊典所建。該門樓坐北朝南,紅色條石砌成,6柱5門5樓,通高7米,面闊6.4米,進深2.9米。門樓上石浮雕精美,門額陽刻有「祖武克繩」四個行楷大字。整個門樓保存完整,雕刻精美,是不可多得具有明確年代的清代門樓,可以作為這一時期的參照物,具有較高的歷史、藝術價值。

張氏宗祠由張鎮公祠和張鉉公祠組成,兩祠並排而建。張鎮公祠於明嘉靖年間由張鎮所建,坐西南朝東北,磚木結構,封火牆,青磚鋪地。分上下兩廳,中開天井,中廳懸掛毛伯溫題贈的「詒谷堂」匾。石柱8根,木柱4根。張鉉公祠由張鎮的弟弟張鉉所建,根據《張氏合修族譜》記載,張鉉在壯年時私自創立祠宇,取名「詒經堂」,後世為紀念五世祖張鉉取名「張鉉公祠」。該祠堂坐西南朝東北,磚木結構,封火牆,青磚鋪地。分上、中、下三廳,中開兩天井,中廳上懸掛毛伯溫(明嘉靖年間曾任兵部尚書)題贈的「詒經堂」匾,石柱、木柱各6根。兩祠石柱均雕刻有對聯。張氏宗祠歷經多次整修,保存完好,建築雕梁畫棟,繪有人物,山水和花卉等圖案,文化氣息濃厚,有較高的歷史價值,是一處珍貴的文化遺產。

中共西江縣委舊址

中共西江縣委舊址位於會昌縣西江鎮許家祠(西江圩東南邊)。為典型的贛南客家建築風格,坐落於江西會昌西江鎮圩上的南面,位於323國道與贛龍鐵路之間,始建於清乾丙寅年(1746),系磚木結構,硬山頂,坐西朝東,進深28米,寬39米,一進二廳,主廳面積近400平米。

1933年7月下旬,中共西江臨時縣委成立。縣委機關駐西江圩許家祠,梁匯川、馬德民、楊志春先後任縣委書記。同年10月,西江縣第一次黨代表大會在這裡召開。西江縣委隸屬粵贛省委,縣委下設組織部、宣傳部、婦女部等工作機構,下轄莊埠、洛口、城市、南門、小密、高陂、梅坑、黃安、赤鵝、黃龍、寬田、沙心等12個區委。同月為貫徹上級指示精神,部署全縣各項工作,西江縣委召開了縣、區、鄉幹部大會,毛澤東在大會上作了重要講話。現被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名錄。

中共西江縣委是在國民黨準備對中央蘇區實行第五次「圍剿」前夕建立的。受盡封建專制和國民黨反動派壓迫的西江人民,通過幾年土地革命的實踐,深知要翻身求解放,只有跟著共產黨,建立和鞏固蘇維埃紅色政權。因此,在西江縣委的領導下,西江的各項工作都開展得有聲有色。正如毛澤東主席在第二次全國工農兵大會上表揚的那樣「贛南的西江等處地方……,那裡的同志們都有進步的工作,同樣值得我們大家稱讚。」

紅四軍軍部舊址

紅四軍軍部舊址(大成殿)始建於北宋晚期宋貞年間(1102-1106),至南宋乾道六年(1170年),縣令張琯倡議重建,歷三年始成。乾道九年(1173年),知贛州府軍州洪邁在《贛州會昌重建學記》一文中記述:重建縣學之事,由縣令張琯深倡其始;繼任縣令沈玲臣實終之。重建後,其規模還舊貫今、百楹翼如、魁伉闊闊。

直到元代至正中(約1353年),縣學被大火燒毀。知縣常方壺重建,改為州學,明洪武元年(1368年)裁州復縣,復稱縣學。明洪武戊申,知縣張桂徒於東北隅,壬申火。永樂癸未,知縣王文孜重建;成化壬辰知縣梁潛購千戶白瓊故宅,易城隍廟地、擴而新之。明萬曆四十三年(1625年),知縣冒夢齡重新修建,門始南向、中為先師廟、東西為廡,前為廟門、右為啟聖祠、左為鄉賢門;廟後為明倫堂、左右為進德育才齋,後為敬一亭、尊經閣,閣左為教諭廳、為講堂、為祭器庫;閣右為訓導廳、為饌宅,兩翼為疑業舍,廟門左右為儒學門。天啟甲子,知縣梁弘建改東向。清朝順治八年(1651年)庚寅,知縣王洵,在全縣士民的要求和支持下,從廢墟中重建縣學署,鳩工興建先師廟,兩廡及儀門、左右為名宦、鄉賢兩祠,前為欞星門,仍改南向;整座學宮聖殿巋然,橋、池、門廡一如昔制,左為明倫堂,後為尊經閣、名宦、齋祠、庖庫第興創;至此,會昌學暑自宋以來,屢經損毀、重修、擴建,建成相對完備、規劃宏恢的縣級學暑。

1930 年4 月17 日,毛澤東、朱德等率領紅四軍第三縱隊和軍部,首次來到會昌,駐在「孔聖殿」內,時間一個多星期。毛澤東在這裡住的時間雖短,活動的內容卻很重要,他在這裡接見過盤古山礦工和清溪農民代表三百餘人;接見了尋烏紅五十團新編第二營指揮員和安遠二十三縱隊的指戰員。4 月20 日,在孔聖殿門口召開了鬥爭土豪的群眾大會,毛澤東對群眾作了重要講話。

洞頭朱德舊居

洞頭朱德舊居位於洞頭鄉洞頭畲族村,該建築始建於明朝後期,系當地畲族的藍氏宗祠,距今有500多年歷史,是畲族藍氏在洞頭最早的建築。該宗祠座南朝北,佔地面積約400多平方米,是藍氏族人舉行各種社儀及信仰的地方,在建築風格上有它獨特的民族風格和豐富的客家文化內涵。同時該建築具有深厚的紅色文化底蘊,根據洞頭老人藍昌啟(蘇區老幹部,已故)、藍錦長(85歲,曾擔任洞頭鄉鄉長)、蘭瑞良(79歲)等人的口述,革命家朱德同志曾在藍氏宗祠住宿,並做詩一首(現未收集到)。此外,蘇區紅軍也多次在藍氏宗祠內休整、招兵。

1929年1月,毛澤東、朱德率紅四軍從井崗山出擊贛南。2月6日,毛澤東、朱德、陳毅等率紅四軍主力由福建省武平縣的東留鄉進入江西省會昌縣洞頭鄉,經過下東坑村的會武山路(現仍保存有當年朱德走過的會武古橋)到達洞頭畲族村,據說朱德當晚夜宿在洞頭畲族村藍氏宗祠,這是紅四軍主力第一次進入會昌縣境內。相傳朱德司令員經過洞頭鄉境內時,遠望群山逶迤和連綿起伏的山河美景,情不自禁吟詩讚嘆「山河美景在,戰士雄心高」。

1932年6月13日毛澤東率領紅四軍從福建武平回師贛南。18日進入會昌洞頭鄉的官豐、洞頭村,在藍氏宗祠短暫休息後,經過永隆,隨後部隊集中在會昌的周田河墩整訓。

1934年4月下旬,紅二十二師在筠門嶺戰鬥中遭受嚴重挫折,師部退駐站塘李官山一帶,其中一部轉戰洞頭鄉洞頭畲族村打遊擊,並在藍氏宗祠內宣傳和傳播革命火種,並休整和招兵。

留守蘇區中央機關舊址群

留守蘇區中央機關舊址群位於會昌縣白鵝鄉梓坑村,舊址為當地傳統民居建築,土或磚木結構,建於清末、民國時期,各舊址間相距2公裡範圍內。整個舊址群,建築面積約為2300平方米。舊址內留有蘇區標語,由總供給部、中央國家銀行、運輸連、供銷合作社、兵工廠、政治部、政治保衛局等舊址組成。1934年10月13日,中央分局和中央政府辦事處在瑞金宣布成立,項英任中央分局書記,陳毅任中央政府辦事處主任。

中央分局、中央政府辦事處和中央軍區(1934年10月22日在於都寬田成立)的主要任務是領導留守蘇區的黨、政、軍工作,掩護主力紅軍和中央機關安全轉移,堅持遊擊戰爭,打擊進犯蘇區的敵人。白鵝梓杭村方圓約5公裡,與於都黃龍相鄰,距井塘村僅20餘華裡,水陸交通便利,加上白鵝的革命群眾基礎好(1931年10月,白鵝建立了區革命委員會),又地處深山密林環抱,較為隱蔽和安全,客觀上為部分留守中央機關駐紮於此提供了有利條件。第五次反「圍剿」失利後,1934年10月,中央蘇區主力紅軍進行戰略轉移,開始了漫漫長徵。歷史清晰地記載,中華蘇維埃中央政府轉移後,為了配合主力紅軍轉移,保護根據地軍民,一大批蘇區幹部和紅軍戰士繼續留守在贛南,領導根據地人民的革命鬥爭。

為了保存實力,1934年12月4日(農曆10月28日),在時任中央政府副主席項英的率領下,蘇區中央政府從瑞金遷到了梓坑村的一個小山窩裡,將中央政府的各項工作堅持到1935年2月18日(農曆1月15日),並與僅一山之隔的黃麟鄉井塘村裡的黨中央分局和軍區遙相呼應。

好啦,介紹完畢~

這些地方你都去參觀過嗎?

沒有去過的小夥伴們

可以在這大好春光中約起來啦!

相關焦點

  • 這些地方被列入衢州第五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有你老家的嗎?
    近日,衢州市政府公布了第五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名錄,文物保護單位共8處。快來看看有你家鄉的嗎?廟山尖土墩墓遺址廟山尖土墩墓遺址位於浙江省衢州市衢江區雲溪鄉棠陵邵村廟山尖,該墓為熟土堆築的淺坑木室墓。該墓多次被盜,發掘仍出土了大量的隨葬品,主要為青銅器、玉器,少量陶瓷器。
  • 平遙古城「文物密度」罕見 全國重點保護單位19處
    從世界文化遺產平遙古城管委會了解到,平遙古城現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處,省級和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01處,經普查具有一定文物價值但尚未公布保護單位者為數更多。它們穿越中國五代、宋、金、元、明、清等多個歷史時期,具有很高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 「如此眾多的文物分布在一個縣域之內,這在中國也是不多見的。」古建文物專家柴澤俊說。
  • 追跡攻略|陝西寶雞市27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一覽
    岐山周公廟,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位於陝西省岐山縣城西北六公裡處的鳳凰山南麓,面積約62萬平方米。歷經1200多年的風雨,楊珣碑依舊巍然屹立而紋絲未動,1957年楊珣碑被陝西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當時為了保護此碑,曾準備將楊珣碑搬遷到西安碑林作為鎮館之寶,終因碑體龐大和限於當時的設備不足而未能成行。2006年楊珣碑被核定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7天文物展!快來大城美術館欣賞吧!
    目前,我縣有不可移動文物194處,其中省保單位5處,縣保單位11處;可移動文物158件,其中三級文物5件,一般文物153件。這些得天獨厚、豐富多彩的文物遺存,為大城可持續發展增添了強大助力。「我和我的家鄉」大城縣文物展共展出了50餘件縣域內出土、徵集的涵蓋商代、漢代、明清以及抗戰時期的陶器、瓷器、革命文物,同時通過展牌形式對縣域內龍冢古墓、李松墓、齊圪墶漢墓、燕南長城遺址、烈士陵園等省縣文物保護單位進行介紹。
  • 文保單位旁開店掩護打盜洞,團夥盜走阿育王塔、佛金骨等文物
    中國裁判文書網近期公布的判決書顯示,該盜墓團夥所盜的古蹟中,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4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的2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的1處;所盜文物包括疑似舍利子、佛金骨、銀質阿育王塔、金棺、銀棺、銅棺、鎏金棺、銅鏡等珍貴文物。該團夥將所盜文物倒賣牟利,其中一批文物,經多次倒手後,被人以2300萬元收購回家供奉。案發後,該買家主動上交了其購買的文物。
  • 江西省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錄
    第一至六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名單序號所在縣 (市區)>文物保護單位名稱批次類別是否革命類備註一、南昌市(661處)「仙人奕樂」、「月窟」、「天台」、「問天台」、「鞠躬門」、「和掌門」、「獅」、「龜」等)3石刻729會昌城牆5
  • 文博安防:文物博物館及文物保護單位安防工程現場勘察指南
    這也涉及到初步設計方案能否通過專家組的評審,項目現場勘察報告,有一個很重要的內容就是現狀照片,不是早期拍的,也不是宣傳拍的、不是風光照。必須體現工程相關細節內容照片,照片要能體現安全現狀。因此文博安防工程做好細緻的現場勘察,很重要。這也是對文物保護的一種正確態度。
  • 江西會昌:打好米粉產業特色牌
    日前,走進會昌縣內的江西五豐食品有限公司,只見工人們在生產線上有條不紊地忙碌著,一粒粒優質大米經過一道道工序被製成一根根潔白的米粉。該公司相關負責人告訴筆者,會昌米粉不僅獲得出口歐盟資格,還經過申報、初審、現場審核、公示等各項環節程序,正式成為全國首個米粉類國家生態原產地保護產品,這一個個喜訊讓公司上下異常振奮,公司正開足馬力,加緊生產。
  • 來賓市自治區級及以上的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有哪些?
    來賓市自治區級及以上的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有哪些?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來賓市自治區級及以上的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有哪些
  • 中國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歷史展覽館被推介為2020全國革命文物保護...
    經過 20 家入圍項目單位代表精彩匯報和評審專家認真評議,中共惠州市惠城區委宣傳部等單位申報的 " 東湖旅店——營救中國文化名人陳列館 " 等 20 項案例被分別推介為 2020 全國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十佳案例和優秀案例,其中,中國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歷史展覽館申報的中國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歷史展覽入選 2020 全國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十佳案例。
  • 湖北新增一批示範園區和基地!快來看看有你家鄉的嗎?
    注意啦~湖北又新增一批示範園和基地快點看過來~讓有思想的人聚集,讓有創意的點子匯聚,是十堰首家「網際網路+文創」基地。十堰日報傳媒文化產業示範園第六批湖北省文化產業示範基地第6批省文化產業示範基地一共有43個快來看你的家鄉有沒有~武 漢
  •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福建篇:泉州洛陽橋
    洛陽橋,又名萬安橋,位於泉州市的洛陽江入海口處,是中國境內第一座跨海石橋,有「中國古代四大名橋之一」之譽。該石橋始建於北宋皇祐五年(1053年)。1988年,入選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修建的過程中,工程遇到了包括資金緊缺、7個橋墩無法修建、橋板無法搭建等問題。嘉祐三年(1058年)七月,蔡襄擔任泉州知州,並隨即主動參與到洛陽橋的修建之中。他號召捐款,並用養殖海蠣的方式加固橋墩,同時利用潮水漲落成功架設橋面。嘉祐四年(1059年)十二月,洛陽橋正式建成,蔡襄為此專門題寫了《萬安橋記》。
  • 晉江檢察安平橋公益保護入選最高檢10起文物和文化遺產保護公益...
    最終,促成無錫市人民政府2018年12月10日出臺《關於公布無錫市文物保護單位和文物遺蹟控制保護單位保護範圍及建設控制地帶的通知》,對全市275處文物保護單位、文物遺蹟控制保護單位的保護範圍及建設控制地帶,進行了具體、明確劃分,並形成圖紙,在全市公布。
  • 回眸「十三五」|寶雞:累計投資3.4億元 用於重點文物保護、考古...
    寶雞資訊網訊(記者 汪妍)記者近日從寶雞市文物局獲悉,「十三五」期間,寶雞累計投資3.4億元,用於重點文物保護、考古發掘、展覽展示等。全市累計入選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7個,免費開放博物館11個,在16個國家(地區)和國內20多個城市舉辦文物展覽,連續實現34個館藏文物安全年。
  • 最高檢發布10起文物和文化遺產保護公益訴訟典型案例
    【基本案情】鎮羌堡位於陝西省府谷縣新民鎮新民村,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始建於明成化二年(1466年),是府谷長城線上最南端的一個軍事戰略防禦重鎮。最終,促成無錫市人民政府2018年12月10日出臺《關於公布無錫市文物保護單位和文物遺蹟控制保護單位保護範圍及建設控制地帶的通知》,對全市275處文物保護單位、文物遺蹟控制保護單位的保護範圍及建設控制地帶,進行了具體、明確劃分,並形成圖紙,在全市公布。
  • 追跡攻略|山西運城市103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一覽
    文物旅遊景點1600餘處,國保文物102處、省保文物67處,馳名中外的有武廟之祖——關帝廟,中國四大歷史名樓之一——鸛雀樓,藝術宮殿——永樂宮,《西廂記》故事發生地——普救寺,祭祖聖地——舜帝陵,中華瑰寶——黃河大鐵牛,國內獨此一家的鹽湖黑泥浴、豪門望族——聞喜裴氏宰相村,關聖文化建築群名列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第五位。
  • 全省第一批革命文物名錄公布 惠民11處入選(濱州市35處)
    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 王君彩 見習記者 段峰 濱州報導近日,山東省文化和旅遊廳公布了第一批山東省革命文物名錄,惠民縣有渤海軍區衛生部新華醫學院附屬醫院、淄角烈士陵園、沙窩戰鬥遺址及烈士墓、毛岸英大商舊居、吳洪英烈士殉難地及烈士墓、歸化烈士陵園、夾河戰鬥遺址等11處革命文物入選。
  • 「草原神鷹」,織就文物保護天羅地網
    可以說,伴隨著多項重要考古發現,邊疆地區正成為文物考古界新的富礦。但與此同時,我國邊疆地區有大批文物、古墓、古遺址分布在偏遠的地區,由於這裡交通、信息、人力受限,文物保護工作具有很大難度,「文物犯罪分子有從中原向邊疆地區轉移的趨勢。」內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陳永志告訴記者。該如何應對? 從2013年起,包頭開全國先河,在邊境地區推廣警民共建文物保護「草原神鷹」工程。
  • 山東新增7家省級地質公園
    新華社濟南4月26日電(記者王汝堂)近日山東省又有7家地質公園被批准為省級地質公園,至此,全省各級地質公園達到27家,其中省級地質公園17家。    據山東省國土資源廳介紹,這7家省級地質公園是山東省第五批審批通過的省級地質公園,分別是山東濟南華山地質公園、山東煙臺磁山地質公園、山東沂源地質公園、山東青州地質公園、山東諸城恐龍化石地質公園、山東肥城牛山地質公園和山東郯城馬陵山地質公園。    近年來,地質公園品牌已經成為振興地方旅遊的一面新旗幟,部分地區更是藉助地質公園品牌對當地旅遊資源進行有效整合。
  • 大慶文物丨滿天星鬥
    快速發展階段隨著第二次全國文物普查的開展,大慶地區發現了大量的古代文化遺存。其中,重點遺址在大規模發掘的基礎上,還開展了系統和有計劃的考古學研究工作。1977年,林甸縣東升公社建國大隊社員在牛尾巴崗燒磚取土時,發現了大量的人骨、骨器、青銅器及殘碎的陶器;1981年和1983年,文物工作者對牛尾巴崗墓葬進行了兩次調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