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四十周年系列報導】
未來網北京12月17日電(記者 謝青)「穿著棉襖,趴在桌子上答題。」看著「偉大的變革——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型展覽」上的一張照片,一位老人回顧了自己40年前參加高考時的情景。
1977年12月舉行的高考,是新中國歷史上唯一一次冬季高考。
恢復高考,讓寒冬裡570萬考生仿佛看到了春日新生的嫩芽。關閉十年的考場大門重新敞開,無數人的命運為之改變。自改革開放40年來,累計已有2.28億人次報名參加普通高考。
考生正在參加1977年12月舉行的高考。(圖片來自網絡)
從恢復高考,到頒布實施義務教育法;從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和掃除文盲,到保證農村義務教育投入;從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連年增長,到我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留學生生源國……
40年光陰過去,教育既是改革開放的先行者,又是改革開放的受益者,更是改革開放的助力者。
自1978年至2018年發生的教育大事記,一場穿梭40年時光的教育發展變革,展現著無數人的命運轉折……
1977年8月4日至8日,鄧小平主持召開科學和教育工作座談會,決定恢復高考。(圖片來自網絡)
1978-1990 恢復高考轉折點 改革開放教育先行
縱觀40年改革開放發展進程,1977年底那一場科學和教育工作座談會,炸開了「恢復高考」的春雷。
「這是人生的轉折點」「這是改變命運的考試」「那場考試令我終身難忘」,提起當年的經歷,參與者無不感慨。
1977年8月4日至8日,鄧小平主持召開科學和教育工作座談會,決定恢復高考。
1977年9月,教育部在北京召開全國高等學校招生工作會議,決定恢復已經停止了10年的全國高等院校招生考試,以統一考試、擇優錄取的方式選拔人才上大學。
鄧小平就恢復招生制度作的批示。(圖片來自網絡)
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從而揭開了書寫中華民族史以及中國教育史的新篇章。
從1978年清華大學發出的錄取通知書,再到1982年3月4日籤發的新中國第一張博士學位證書,高等教育翻開了新篇章。
實際上,1978年我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只有2.7%,高考錄取率很低,優中擇優的精英教育,為日後的教育發展打下了基礎。
1985年3月、5月,中共中央分別作出《關於科學技術體制改革的決定》、《關於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圖片來自網絡)
「我們國家,國力的強弱,經濟發展後勁的大小,越來越取決於勞動者的素質,取決於知識分子的數量和質量。」1985年5月19日鄧小平在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講話指出,一個10億人口的大國,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資源的巨大優勢是任何國家比不了的。有了人才優勢,再加上先進的社會主義制度,我們的目標就有把握達到。
高等教育重視人才培養,在相關制度上也保證了明確規劃實施。1985年5月27日 中共中央作出《關於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闡明教育體制改革的措施、步驟和目的,提出有步驟地實行九年制義務教育,大力發展職業技術教育,改革高等學校招生計劃和畢業生分配製度,擴大高等學校辦學自主權。
據有關數據顯示,改革開放以來,高等教育已累計為國家培養和輸送了9900萬名高素質專門人才,職業學校累計培養和輸送了2億多名技術技能人才。
普及九年義務教育 1993年2月13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提出到20世紀末,要實現全國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的目標。(圖片來自網絡)
1991-2000 普及九年義務教育 重視人民群眾教育獲得感
打開知識文化的大門,文字建起溝通的橋梁。新中國剛剛成立時,我國的文盲率高達80%。
1993年2月13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指出,到20世紀末,我國要實現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
歷史的發展證明,到2000年年底,如期實現以上「兩基」目標。2011年年底,全面完成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和掃除青壯年文盲戰略任務,我國加速從人口大國向人力資源強國邁進。
學有所教。(圖片來自網絡)
再從教育普及程度看,2017年,我國學前教育三年毛入園率達到79.6%,超過中高收入國家平均水平;小學學齡兒童淨入學率達到99.9%、初中階段毛入學率達103.5%,義務教育普及程度達到高收入國家平均水平;高中階段毛入學率達到88.3%,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45.7%,均超過中上收入國家平均水平。
教育普及水平的大幅提高,提升了人民群眾教育的高度滿足感。1993年7月1日 國家教委印發《關於重點建設一批高等學校和重點學科點的若干意見》,提出面向21世紀重點建設100所大學和一批重點學科點的計劃,簡稱「211工程」。
隨後1998年5月,教育部決定努力建設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批國際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簡稱「985工程」。
學前教育快速發展,義務教育全面普及,高中階段教育基本普及,高等教育跨越式發展,我國正從人口大國向人力資源強國邁進。
另在1999年6月13日,中共中央、國務院作出《關於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中提出,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培養適應21世紀現代化建設需要的社會主義新人。15日,江澤民在第三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講話指出,教育必須以提高國民素質為根本宗旨。
改革開放以來,國家不斷實施中小學「校安工程」、貧困地區學校「改薄工程」、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等重大項目,學校辦學條件得到根本改善,全國 81% 的縣實現縣域義務教育基本均衡。從而有力保障了人民群眾受教育權利,也促進了國民整體素質的提升。
實施人才強國戰略。(圖片來自網絡)
2001-2018 中國教育對外開放 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
「落實好人才強國戰略,必須樹立適應新形勢新任務要求的科學人才觀,使我國由人口大國轉化為人才資源強國。」
2003年12月26日,中共中央、國務院作出《關於進一步加強人才工作的決定》。
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的路線圖正在逐步明晰,2010年7月8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
同年7月13日,胡錦濤在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講話指出,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是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戰略主題,是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的時代要求,核心是解決好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的重大問題,重點是面向全體學生、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堅持以人為本,在教育工作中的最集中體現就是育人為本、德育為先。
幼有所育(圖片來自網絡)
2014年8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審議通過《關於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
2015年10月24日,國務院印發《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
「辦好我國高校,辦出世界一流大學,必須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這個核心點,並以此來帶動高校其他工作。」2016年12月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講話指出,高校立身之本在於立德樹人。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遠程同步教學。(圖片來自網絡)
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2018年9月1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講話指出,要堅持改革創新,以凝聚人心、完善人格、開發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為工作目標,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建設教育強國、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
同年11月7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於學前教育深化改革規範發展的若干意見》中指出,推進學前教育普及普惠安全優質發展,更好實現幼有所育。
土房漏雨的掃盲班,演變成遠程同步教學的多功能教室,再到我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留學生生源國。經過改革開放40年的發展,在波瀾壯闊的偉大改革徵程中,教育正在助推中國走近世界舞臺,將對外開放呈現於世人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