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及氮氧化物排放降低84%、總用電量中谷電佔比提高45%、總體用能成本降低20%、系統能效提升10%以上……近日,北京寶之谷國際會議中心零碳綜合智慧能源示範項目,用最新運行成績印證了其示範性。
項目背後閃爍著的,是「山東智慧」的光芒——該項目由中國電力智慧綜能投資建設、由國家電投山東電力工程諮詢院設計並以總承包模式實施。6月30日,該項目正式投運,寶之谷園內的電、熱、水、冷迎來了「智能時代」,還讓園裡3臺燃氣鍋爐「下崗」。
讓園內鍋爐「下崗」的,正是項目對空調製熱方面的改造,「以前這裡都是用燃氣鍋爐供暖,無法儲存熱能,燃氣綜合利用能效低、供熱成本高且很不環保。改造後,空氣源熱泵、汙水源熱泵替代了燃氣鍋爐,再加上電鍋爐和蓄熱水罐在夜間谷電時蓄熱,供熱更加清潔、高效。」丁永剛興奮地指了指草叢裡的煙囪「殘骸」,據統計,新的供熱設備每年供熱量達1.9萬吉焦,可節省運行成本130萬元。
在供冷方面,該項目利用汙水源熱泵、電制冷機組和蓄冷水罐,夜間用電低谷時蓄冷供應空調,蓄冷量可達9200千瓦時,每年供冷量約1.1萬吉焦,每年可節省製冷成本26萬元。
在供電方面,寶之谷項目在市電基礎上增加了分布式光伏發電、分散式風力發電和電儲能系統,其中,電儲能系統利用峰谷電價,晚間用電低谷時充電,白天用電高峰時放電。「目前整個園區的可再生能源發電量佔辦公、生活用電的50%以上,通過儲電,每年可以節省電費30多萬元。」寶之谷項目的項目經理丁永剛向記者介紹說。
在園內西側有一個十餘米高的「大罐」,這就是丁永剛口中既可蓄冷又可蓄熱的儲能水罐,它利用的是斜溫層水儲能技術,其有效儲水量達1100立方米,蓄熱量可達1.7萬千瓦時,蓄熱效率在97.5%以上。
在各供能、蓄能系統的背後,掌控全局的是一個「最強大腦」。在園內地下二層操控間裡,六塊顯示屏隨時顯示著中心各處的實時用能、供能和蓄能數據,這就是綜合智慧能源管控系統。該系統應用的多能流優化管控技術,是山東院專利技術,通過對供需兩端的精準預測和優化管控,輔以蓄電、儲熱、儲冷、V2G等手段,實現了區域能源網絡內部的多能互補、供需互動、集成優化。負責項目運維的中電華元主管陳豪峰向記者介紹說:「管控系統全天候實時監控園裡的用能數據,萬一某處出現運行異常,顯示屏會第一時間彈出預警信息,以便我們儘快處理。」
「相比北京,山東更是能源消費大省——能源消費總量佔全國十分之一,而且煤炭消費長期居全國首位。」山東能源規劃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曙對記者說,在北京大獲成功後,山東院已開始將智慧反哺故土,未來山東或許也將看到越來越多的煙囪、鍋爐「下崗」。
關於未來推廣前景,山東電力工程諮詢院有限公司智慧能源事業部總經理兼黨支部書記尹曉東給出一組數據:如果按照全省已有公共建築的20%實施供能改造、新增公建面積全部採用綜合智慧能源供能,2020至2022年可進行清潔供能代替約1.8億平方米,其中,在用戶側推廣儲能(電、熱、冷),相當於為山東電網提供了400萬千瓦、4-6小時的儲能調峰容量;按照50%採用清潔電力替代,每年可實現煤炭消耗減少約150萬噸,二氧化碳減排約390萬噸,二氧化硫減排約1.25萬噸,氮氧化物減排約 1萬噸。
(大眾日報客戶端記者 徐晨 李夢馨 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