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底煤倉是井下煤炭運至地面過程中的重要轉載硐室,特別是在以膠帶運輸為主要運煤方式的山東能源新礦集團華豐煤礦,煤倉的作用就顯得更為突出。
今年3月,由該礦自主設計施工的負750米新建煤倉正式投入使用,由此而產生的一系列「連鎖反應」,讓參與設計施工的工程技術人員至今感慨不已。
保障了精煤高品質
「我們設計建造負750米新煤倉就是為了讓4層煤、6層煤和後組11層高硫煤單獨存放、合理配洗,確保『雙八』精煤效益最大化。」該礦生產技術部主任張士強向筆者談起煤倉設計之初的目的。
華豐煤礦首創的「雙八」品牌冶煉精煤,因具有灰分小於8%,硫分小於0.8%的品牌特徵,是十分理想的工業、化工原料,一經推出便受到市場追捧。
近年來,為進一步延長礦井服務年限,華豐煤礦提出了「東部向西部轉移、深部向淺部轉移、前組向後組轉移」的工作思路。隨之而來的是後組高硫煤的產能釋放和洗選壓力的增加,如果不能實現各煤種的精準摻配,就難以保證「雙八」精煤的品質。負750米新建煤倉的投入使用,解決了這一問題。
「新煤倉投用以來,我們通過分時運輸和分倉儲存,持續加大對高硫精煤的摻配銷售力度。今年10月,我們累計摻配高硫精煤6000餘噸,較正常銷售11層高硫氣煤每噸價格提高了90元以上,預計創效54萬元,真正讓高硫煤通過合理配洗賣出了高價格。」該礦副礦長王強說。
新設計提高安全性
在傳統的煤倉設計中,「錨噴支護+砌碹澆築」施工工藝是應用最為廣泛的一種。但隨著礦井開採深度的增加,特別是在深部地壓及採動影響的疊加作用下,該施工工藝容易造成煤倉變形,需要進行定期擴修維護。此外,該施工工藝在排水設計上的先天性缺陷,也為煤炭安全運輸帶來了隱患。
為了有效解決這一難題,該礦堅持從設計源頭入手,不斷優化煤倉施工工藝。該礦技術人員在暖水瓶瓶膽上獲得設計靈感,自主設計了雙層卸壓倉體結構。這種設計可有效緩解深部水平應力對煤倉倉體的損壞,礦井水也可以及時從雙膽間隙排出,避免了潰倉事故的發生,有效增加了煤倉的服務年限。
「根據現場實際,我們還重點加強了倉體下縮口的安全防護,創新採用防砸鋼梁及井字型四層工字鋼交叉布設,進一步提高了煤倉的整體安全性。截至目前,我們已先後在負1100米煤倉、負1100米矸石倉、負1180米煤倉、負750米新建煤倉成功應用,使用效果良好。」該礦總工程師張德飛說。
大倉容保障生產連續性
「新煤倉投入使用後,皮帶檢修時間由原來的2小時,變為現在的3小時,以前需要集中檢修才能完成的工作,現在都可以列入日常檢修計劃。」該礦機電一部技術員張尚華說。
在該礦機電運輸部筆者了解到,新煤倉投用後,整個負750水平的系統緩存能力由原來的1000噸變成了現在的3000噸,有效保障了沿途運輸設備維修時間,增強了整個生產鏈的連續生產能力,同時也為集中生產創造了有利條件。
「新煤倉的投用,妥善解決了後組煤單運、單儲和集中生產的問題,11110工作面由原來每天2班出煤,減少為1個班生產,減員7人,同時取消了夜班。」該礦副礦長王濤說。(辛富軍)
掃碼在手機端打開頁面
版權聲明:轉載本網站原創作品,需在顯著位置註明來源和作者,不得擅自修改標題。若違反本聲明,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