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磨一劍。
華豐燈飾界,已然是中原燈具細分市場的頂尖論劍者。
2007年籌備規劃入局,2010年至今建設五大分區,容納千餘家商戶入駐,「買好燈,到華豐」的品牌號角已吹響十年。華豐燈飾界的十年路,不僅是品牌化、國際化的發展之路,也是專業細分化、質量服務優質升級的成長路。
三年規劃成就一座高地
坐落在商都路上,隔岸即是七裡河,華豐燈飾界是華豐集團在商都路建材核心區域投資興建的首個商業地產項目,可以說,燈飾界的出現填補了十年前中原燈飾業細分市場的空白。
然而,這個極具預見性的燈飾產業項目並非一錘定音。在2010年11月開業前,燈飾界項目已歷經了3年的業態市場調研,宏觀規劃的背後往往是巨量細節的填充,燈飾界未來要走的路子,每一步都是精心丈量過的,正如華豐燈飾界總經理楊軍所說:「一開始我們就要做燈具專業市場。」
專業燈具市場不僅在於燈飾產品的專業,更重要的是在於市場定位、戰略規劃、經營思路等方面的專業。如今佔地180餘畝、規劃建築面積32萬平方米的燈飾界在2007年還只是一片空地,這麼大一塊兒地拿來做什麼最合適?
欲成大事,必將謀之深遠,華豐在半年後才有了最終的答案。半年時間,華豐參考了來自北京、上海、深圳三家調研公司的可行性報告,「結合全國最發達、最有經濟活力的三家調研公司,最終我們得出的觀點是:圍繞家居建材行業,尋找細分市場,再找商業機會。」在楊軍看來,細分市場在於燈飾業,商業機會則在於鄭州。
2007年,整個鄭州還沒有專業的燈具細分市場,從最早的東建材、居然之家、紅星美凱龍以及五洲陶瓷板材市場、石材市場,這些市場由未來路向東分布,在當時主要以街鋪貿易的形式存在,專業細分市場尚未成型。但沿街門店逐漸聚集了消費力量,擁有天然的家居產業基礎,商都路成為了家居建材行業的黃金大道。
開拓市場打造區位優勢
「燈具市場現狀告訴我們,河南雖然有幾千個照明燈飾經銷商,但相對於毎年上千億的燈具市場銷售份額,目前的燈具經營商家還只是在數量上達到一定規模,真正缺乏的是經營創新和思路。當前的現狀更加堅定了我們開拓和全面建設專業型市場的信心。」有了三家專業調研公司背書,並經過長期的調研定位,華豐燈飾界商業地產的打造已初具模型,當時上海、成都、瀋陽等地的自持物業企業已經率先已經開始做商場型燈飾,在華豐看來,做燈具是有機會的。
放眼目前國內燈具類別較為成功的專業市場,無非三種類型:產地型、物流中轉型和地域銷售型。但無論哪種類型的市場,都是能夠充分的依託各類的優勢資源,經過長期的培育和發展進而走向成功的,並且已經在全國乃至國際形成了較強的影響力,成為所屬行業或產業的標誌性和代表性市場。
在楊軍看來,這些專業市場之所以能夠成功與所處區域特定的產業基礎、特定的生產環境、特定的消費群體,特定輻射區域和交通優勢都是密不可分的,在鄭州商都路黃金建材商圈打造燈飾界不無道理。打造專業細分市場,首先要考慮當地城市的產業基礎,這是商都路老家居建材產業天然的集聚優勢。作為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專業燈具市場,其經營規模、商戶數量、產品種類、輻射能力都要求相當高。
大型的專業燈具市場已經由簡單"中轉"功能邁向集"中轉""積聚"的複合型功能。專業燈具市場,同時也是燈具產業的集散地,具有「聚集」和「發散」作用,不僅要解決誰來經營的問題,更要解決誰來消費的問題,既要考慮經營產品的問題,更考慮客戶消費需求、消費能力的問題。其次是考慮物流交通網絡,交通是流通的基礎,而鄭州是國家重要的綜合交通樞紐,屬於國家九個新一線特大城市、中原城市群核心城市,無論從區位、從交通、從人口或需求都有著非常大的優勢和機會。
十年五區完備細分產業
在行業細分方向和區位安排最終定下後,按照行業需求設計物業結構,也是需要精心籌備的項目。不同的商業模式適合做哪一類的物業結構?普通照明結構和電工產品所需要的場地容易規劃,但宮廷式、藝術花燈類產品需要縱深比例和層高。
「我們最終選擇分兩大期開發,從7萬平方米到15萬平方米,商戶入駐後我們預計培育期是兩年,結果一年半這個市場已經成熟。」楊軍所說的兩期地產開發完成後,商戶的認租率幾乎達到100%。
正逢鄭州批發市場外遷大勢,各類外遷批發市場近177個,行業需求遠遠超出預期,華豐率先選擇把二期規劃的17萬平方米地產建設起來。在不到兩年的時間裡,隨著大二期的建設完成,華豐燈飾界順利的招商開業。至今為止,華豐燈飾界總建築面積達32萬平方米,共有700家燈飾商戶,項目規劃已有A、B、C、D、E五個區域:A區為星級燈具商場,B區為商業照明基地,C區是工程照明基地,D區為軟裝定製館,而E區則是批發展示館。5個館區各自承載不同的產業類別,精細劃分。目前,5區32萬平方米已全部建設完成,全部成功招商並投入運營。
服務升級首創無理由退貨
品牌化發展,需要的不僅僅是品牌,還需要商戶自身服務體系跟得上品牌化發展需求。華豐燈飾界A區開業時,楊軍帶著所有的商戶去到當時全國第一的北京高力國際燈具港學習,「我們讓商戶與商戶之間面對面交流、分享經驗,談方法、方向。」品牌該怎麼選、怎麼做?實體店鋪體驗感該怎麼強化?細節服務和店員培訓該怎麼進行?在楊軍看來,這些都是華豐燈飾界未來想要達到的標準。
華豐燈飾界成立前三年時,「華豐愛開會」這句調侃話在市場內流傳甚廣,商戶的日常培訓對於燈飾界來說,和品牌化的聚集打造同等重要。形成合力和方向的思想傳遞,讓商戶們對整個市場的發展方向都有了自己的考量。燈飾界五區都承載著不同的產品定位,合理分配的市場板塊,讓紊亂的燈具批發商貿市場有了規範和統一。通過培訓和開會,銷售之間的惡性競爭問題也有了極大的改善。
在開業第二年,燈飾界首創了一個月無障礙退貨,這在當時的行業內也未曾有過先例。「很多商家不理解,認為我們做不到,他們覺得客訴會非常嚴重,」但是楊軍覺得,既然承諾了就一定要做到。為了推行無障礙退貨流程,市場方拿出200多萬元作為保證金資金池,在出現產品質量或服務問題時,從保證金中優先給消費者償付退單。在品牌化和服務升級的推動下,十年以來,通過資金池協調消費者退款的只有2單,通過完備的服務體系,大多商戶都能夠自行協調解決,並提供給顧客良好的服務體驗。
十年前,沒有人知道落子燈具行業、敢為人先的燈飾界未來將會如何發展。而十年後,憑藉過硬的產品質量和服務,如今的燈飾界已然成為了中原燈具行業的再主沉浮者。
本文為河南商報原創,著作權歸河南商報所有。
未經河南商報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
包括轉載、摘編、複製或建立鏡像。
河南商報保留追究侵權者法律責任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