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是立規矩的地方。」2013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在西柏坡面對當年毛澤東提議的「六條規矩」時發出感嘆。「治理一個國家、一個社會,關鍵是要立規矩、講規矩、守規矩。」然而,近年來有關漠視、違反、扭曲規則的事屢見不鮮,小到闖紅燈、公共場所吸菸,大到違規用權、官員腐敗,無不凸顯著破壞規則引致的種種風險和危害。而這種規則意識薄弱或缺乏問題的普遍存在,已經成為提升社會治理現代化水平和構築現代社會治理格局的主要挑戰和短板。
規則意識深受傳統文化價值影響。眾所周知,我國傳統社會有兩大典型特徵:一是「人治」而不是「法治」,二是熟人社會而非陌生人社會。熟人社會因血緣、地緣與業緣等各種關係和人情,形成「差序格局」,根據親疏遠近形成不同的規則,圈內人與圈外人會得到不同的對待,社會規則也因成員是否屬於這個「圈子」而有所不同。傳統因人而異的「規則」,實質上與現代規則的定義大相逕庭。而這種傳統意識一直流傳至今,成為社會現代化進程中的嚴重障礙之一,與構建現代社會規則體系的要求形成衝突。
正確的價值觀是規則意識的基礎,但改革開放後,市場經濟在充分激發人性自利因素的同時,也容易引致過於強調、追逐私利甚至是損人利己的不良價值觀。在缺乏多方面強有力的社會規則的堅守與執行的情況下,這種不良價值觀又引致許多「非正式規則」或「潛規則」。社會的有序發展,依賴於公共規則的廣泛實施,而非「非正式規則」的泛濫。相反,如果一部分人因破壞規則而獲利,遵守規則的大多數人卻利益受損,就會形成「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即符合法治精神和道義基礎的顯規則被驅逐,破壞法治精神和道義基礎的潛規則成為人們行動的指南,漠視或者拒絕遵守規則的意識就會在社會成員中變本加厲地膨脹起來。久而久之,就會形成規則意識缺失和社會價值觀念變異、扭曲的惡性循環。
國內外的實踐經驗都表明,違法必究是維護法律法規尊嚴最重要且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執法不嚴必然導致違法現象橫行。規則亦是如此。一般認為,我國一些基本規則不被嚴格執行和遵守,與缺乏有效約束手段、違規成本太低有關。制度約束不力,或可通過人情關係化解,故而大家都不把規則當回事,缺乏敬畏之心,尤其在「法不責眾」思想的支配下,會產生集體違規的「廣場效應」。缺乏有效的約束機制,也會影響人們對規則的信任度。
我國地域遼闊、人口眾多,區域差異明顯,各地的實際情況差異很大,規則制定者常常需要頒布比較靈活的規定,而非「一刀切」政策,以便各地可以因地制宜,根據實際情況對規定進行細化和微調,但這樣做也留下了一定的地方自主空間,造成規則的模糊性。而一旦規則本身不明確或不易理解,人們即使出於良好的動機盡力去遵守規則,在實踐中也很難做到。例如,對大多數民眾來說,「紅燈停,綠燈行」是我們最熟悉的交通規則,也是最常見的交通規則宣傳內容。這條規則雖然朗朗上口、簡單易懂,卻不能清晰地指引我們的交通行為。例如,紅燈停應停在何處?黃燈時又該如何?在一個沒有轉向紅綠燈的路口,非機動車駕駛人若轉向應該是紅燈行還是綠燈行,還是其他時間段行?當然,我們的交通規則對這些問題有明確的規定,但除交通管理者、司機等群體必須認真學習交通規則外,大多數人的交通規則知識主要是通過媒體宣傳等渠道自學而來的。而規則內容宣傳得不明確,容易導致人們在遵守交通規則時出現誤區,例如許多人違規越過停止線,停在人行道上而不自知。
作答要求根據「給定資料」,概括當今社會民眾普遍缺乏規則意識的原因。(10分)
要求:全面、準確。不超過200字。
參考答案一是受傳統文化價值影響,傳統因人而異的「規則」意識流傳至今,成為社會發展障礙之一,與構建現代社會規則體系的要求形成衝突。二是市場經濟引致不良價值觀,繼而引致「非正式規則」或「潛規則」泛濫,可能形成「劣幣驅逐良幣」現象。三是制度約束不力、違規成本太低,令民眾對規則缺乏敬畏之心,影響人們對規則的信任度。四是規則制定的模糊性以及規則內容宣傳的不明確,不能清晰指引人們的行為,影響了人們對規則的遵守。
[免責聲明]本文來源於網絡轉載,僅供學習交流使用,不構成商業目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在第一時間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