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新冠病毒到火星樣品:我們該注意什麼?

2020-12-04 新浪科技

來源:新浪科技

科學家們一直試圖了解火星上是否有任何生命的跡象

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2月27日消息,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造成的肺炎(COVID-19)疫情仍在蔓延。世界衛生組織(WHO)和各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等公共衛生組織,以及眾多大學和研究機構都在研究這種病毒,監測其引發的疾病並研究可能的防治方法。

但是,讓我們放鬆一下,暫時把目光投向我們的星球以外。在科幻小說中,一個常見的場景是探險者將太空任務中採集的樣品帶回地球,而這些樣品中攜帶的生物可能對地球脆弱的生物圈構成危險。這種危險可能是偶然的意外,也可能是蓄意為之。

從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預算要求中,我們可以看到美國政府對採集火星樣品返回地球任務的支持。這將是一個主要由機器人完成的計劃。如果這些樣品被證明是危險的,並且具有傳染性,那將會有什麼後果?從COVID-19和其他主要傳染性疾病中,我們是否可以學到一些教訓,指導未來對待火星樣品的方式。

1973年,卡爾·薩根(Carl Sagan)發表了《宇宙的聯繫——外太空的視角》(The Cosmic Connection - An Extraterrestrial Perspective)一書,對火星可能具有的病原體提出了如下觀點:

「正因為火星是一個對生物有著巨大潛在利益的環境,因此如果火星上存在的病原體,或生物,被運到地球環境,就可能造成巨大的生物學損害——一場火星瘟疫,類似於威爾斯(H。 G。 Wells)的《世界大戰》(War of the Worlds)中的情節,只不過反了過來。這是一個非常嚴峻的考驗。一方面,我們可以說火星生物不會對地球生物造成任何嚴重的問題,因為火星生物和地球生物之間在45億年裡沒有任何生物學接觸。另一方面,正是因為45億年以來沒有這樣的接觸,我們可以說,地球生物沒有進化出對抗火星潛在病原體的防禦能力。這種感染的機率可能很小,但一旦發生,風險肯定很高。」

一無所知的情況

如果這種感染真的發生了,會發生什麼?約翰·魯梅爾(John Rummel)是美國加利福尼亞州「搜尋地外智慧生物」(SETI)研究所的資深科學家,在1986年至1993年和1997年至2006年間擔任過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的「行星防衛官」。他認為,在思考這一問題時,目前與冠狀病毒有關的擔憂氣氛或許能帶來啟發。

例如,目前可用的新型冠狀病毒診斷測試並不完全準確,而且感染者可能在感染一周之後才會出現症狀。在地球上,病原體的感染可能會受到季節變化的限制,但這對外星來源的疾病載體不一定適用。

「我認為,火星樣品採集工作面臨的挑戰是,我們是在一無所知的情況下採取預防措施,」 魯梅爾說:「這同時也是我們討論火星生命時所面臨的挑戰。」

多種觀點

對於如何將火星樣本帶回地球,科學家們提出了各種各樣的觀點。但是,這種計劃中基於對生命和生物危害嚴格控制和檢測的預防措施,與通過其他方式在樣本或火星其他地方發現生命的可能性是相容的,因為仍然允許樣品返回地球。

「如果有人在樣品中發現了生命,那他就很有可能在封閉的環境中研究它,」魯梅爾說,「這麼做的缺點是,相比對火星上的生命視而不見,(預先建造封隔設施)要昂貴得多。」

正如「行星保護獨立審查委員會」(PPIRB)最近提交給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的報告所述,這種方法需要預先開發一個專門用於分析和測試火星樣品的處理設施。魯梅爾表示,如果出現某種類似新型冠狀病毒的情況,那其他任何防範設施可能都無法及時可供使用,也無法滿足清潔度要求,確保任何來自火星的生物樣品來到地球後不致造成損害。

預防措施

地球上出現了一種新型流行病,是否就意味著我們應該採取行星間的預防措施?凱薩琳·康利(Catharine Conley)從2006年到2017年11月擔任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的「行星防衛官」。她說:「與歷史上的傳染病流行一樣,目前正在傳播的冠狀病毒是又一個例子。人類與很少接觸的環境相互作用,並將攜帶的東西廣泛傳播之後,可能會帶來嚴重的後果。新冠病毒的例子說明了理解這一點非常重要。」

「就火星探索而言,如果地球生物被運送到火星,則很可能會給未來的居民帶來麻煩,」凱薩琳·康利補充道,「如果火星上有生命存在並被帶到地球上,那它更可能對環境造成影響,而不是成為一種致命的人類病原體,比如最近發現的使格陵蘭島的冰變暖的藻類。」

然而,如果火星上的生命與地球生命存在聯繫,「那就很難把它們與地球上的汙染區分開來——而且,就像跨物種傳播的疾病一樣,它們也更有可能影響我們,」康利說道。(任天)

相關焦點

  • ...清華團隊從新冠患者血漿中分離到高效抗新冠病毒抗體,可將S蛋白...
    因為,從理論上講,這些從新冠肺炎中康復過來的患者,體內有對抗新冠病毒(SARS-CoV-2)的「特效藥」——抗體。因此,在我國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診療方案》中,從第二版開始就提到:「康復者血漿治療:適用於病情進展較快、重型和危重型患者。」
  • 地震學研究或從新冠病毒蔓延受益?
    文章來源:https://earthsky.org/earth/covid19-lockdown-2020-caused-50-percent-global-reduction-human-linked-earth-vibrations翻譯:王延昕校對:童牧天排版:況宇庭後臺:庫特莉亞夫卡 李子琦在過去的幾個月間,為了控制新冠病毒的蔓延
  • 大猩猩新冠病毒陽性!我們應當如何應對?
    自從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以來,全球已累計有超過9005萬人感染新冠病毒。
  • 火星男孩預言了2020新冠病毒?謠言
    火星男孩預言2020年新冠病毒?不要把未來寄託於預言,也不要把發生的事強加於預言,就比如題目中說到的今年全球爆發的新冠病毒,有人就想到了十幾年前的火星男孩,下面就讓我們簡單地看一下所謂的火星男孩到底是怎麼回事吧。
  • ...重磅論文:新冠病毒或由穿山甲冠狀病毒與蝙蝠冠狀病毒重組產生
    新冠病毒的「罪魁禍首」到底是誰?蝙蝠?穿山甲?從新冠疫情爆發之初,到如今全球累計確診病例數逾 383 萬,這個問題仍然沒有確切的答案。近日,我國研究人員給出了最新的答案:新冠病毒可能是由穿山甲冠狀病毒與蝙蝠冠狀病毒重組產生!
  • 深圳聯合研究團隊利用冷凍電鏡首次觀測到滅活新冠病毒真貌
    日前,深圳國家感染性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深圳市第三人民醫院、南方科技大學強強聯手組成聯合研究團隊,於2020年1月27日成功分離出病毒株,完善了實驗室病毒擴增、純化及滅活技術,並綜合應用間接免疫螢光法 (IFA)、酶聯免疫吸附試驗(ELISA)、和基因組序列與譜系分析多種方案核實和確認滅活的新冠病毒。
  • 「川普欠我們一個道歉」,武漢病毒所石正麗正式發聲
    我們在該市場中的卷門把手、地面和汙水等環境樣品中檢測到了新冠病毒,但在冷凍動物樣品中並未檢測到。(所以)華南海鮮市場可能只是一個擁擠的場所,在那裡發現了許多早期的新冠患者。6、問:據你所知,是否有檢測過華南海鮮市場的動物(樣本)?如果沒有檢測過,為什麼不這麼做?石正麗:在湖北省政府的安排下,我的團隊和華中農業大學的研究員合作,採集了華南海鮮市場的環境樣本和冷凍動物樣本。
  • 新冠最早暴發地出現了?我們或是受害者,病毒來源逐漸明朗
    從新冠疫情發生以來,全球各國的科學家們都在尋找病毒的發源地,以便能夠從源頭將病毒給控制住。但溯源工作並沒有大家想像中那麼簡單,而且經過不斷地擴散和突變,病毒已經大規模分散在全世界,這就增大了溯源的難度。但在這種情況下,依然不斷有新的結果出現。
  • 新冠病毒在貓咪體內高效複製,疫情期間鏟屎官應該注意些什麼呢?
    但是也有特例,蝙蝠攜帶的如SARS和中東呼吸症候群(MERS)病毒,往往可以感染多種動物和人類,那麼如今在全球大流行的COVID-19(新冠病毒)是否對人類之外的某些動物易感呢?通俗地說就是貓以及雪貂對新冠病毒易感染,且該病毒在這兩種動物體內是可以複製的。
  • 關於新冠疫情,我們能從病毒進化中學到什麼?
    只要你知道怎麼看進化樹,此次新冠病毒的過去、現在和可能的未來便全都躍然紙上。目前,科學家們正在一點一點地揭開這棵進化樹的真相,並且在新技術的幫助下,能夠以更低廉的價格和更快的速度破解病毒基因序列,因此我們了解新冠病毒進化樹的速度將甚於過去任何一次傳染病。如今的問題是:我們了解它的速度能否快到可以限制病毒的傳播呢?早在疫情爆發初期,新冠病毒的進化樹就暗示了此次問題的嚴重性。
  • 英國新出現的新冠病毒變異毒株感染力增加70%,到底是什麼意思?
    近日,消息稱英國新出現的新冠病毒變異毒株感染力增加70%,英國衛生部長馬特·漢考克(Matt Hancock)稱該變異毒株已經失控。這到底是什麼意思?對英國和世界疫情發展和控制意味著什麼呢?新毒株感染力增加了70%?新冠病毒傳染性增加了12倍?
  • 關於新冠病毒變種 目前我們知道些什麼?
    原標題:關於B.1.1.7新冠病毒變種 目前我們知道些什麼近日,英國科學家發現了一種被稱為B.1.1.7的新冠病毒變種,引起世界一片譁然。《科學》雜誌刊文稱,變種病毒傳播能力要比原始毒株高70%左右,而倫敦最近新冠感染病例超過60%都來自變種病毒。
  • 基於CRISPR的新冠病毒快速診斷技術出現
    然而,目前的新冠病毒檢測方法往往需要幾小時甚至幾天才能出結果。  此次,美國加州大學研究人員邱華彥及其同事報導了一種基於CRISPR–Cas12的測試方法,可以從新冠病毒肺炎患者呼吸道拭子提取的RNA中鑑定出新冠病毒。這個測試名為「新冠病毒的DNA內切酶靶向CRISPR反式報告系統」。測試需要先取得樣本RNA,然後將其逆轉錄到DNA中,再通過一種名為等溫擴增的技術進行擴增。
  • 日本福山縣研究團隊,在下水道檢測出新冠病毒,系全球首次。
    日本富山縣立大學講師端昭彥和他帶領的研究小組,從富山縣內1個生活汙水處理場和石川縣的3個生活汙水處理場中,檢測出了新冠病毒。日本水環境學會的特別研究小組也在全國25個地方城市進行調查,以這種方式檢測出新冠病毒,這還是第一次。到6月16日,富山縣累計感染人數為227人,而石川縣為299人。在汙水樣本採取的4月份,這兩個縣的感染者人數,都只有幾十人。儘管這幾個縣的感染人數很小,但是依然在下水道監測出新冠病毒,足見該病毒存活能力之強大。
  • 丹麥發現變異新冠病毒,增大新冠疫苗無效風險,我們該怎麼辦?
    丹麥衛生部門在207個水貂養殖場中檢測到新冠病毒,且新冠病毒已經在水貂中發生了變異,而這種變異的病毒又傳染給了人類。目前發現至少12例感染人的新冠病毒發生了基因突變的情況。由於丹麥的新冠病毒發生了兩次跨種屬傳播——從人到水貂,再從水貂到人,新冠病毒的基因必然要發生關鍵、重要位置的突變,比如說,新冠病毒的刺突蛋白的受體結合(RBD)區域發生突變,有可能讓它更容易逃避機體的免疫識別,甚至讓機體產生的抗體對它也影響甚小;讓目前研發的疫苗對其束手無策;讓今後針對它的疫苗研發困難重重!
  • 新冠病毒起源「陰謀」滿天飛,讓我們來扒一扒這個事
    有人將此解讀為:俄方認為目前的新冠病毒是人工合成的。 但是,也有專業人員認為,新冠病毒不是天然來源或者全新的一種病毒,而是一種原本存在於動物體內的病毒進化後的產物,進化方式是基因重組。 基因重組有自然和人工兩種類型。目前,操控基因人工合成生命並不是什麼新鮮事了。
  • 視頻解讀:新冠病毒電鏡圖片如何拍攝與製作?
    在常規光學顯微鏡無法觀察到COVID-19病毒的情況下,電子顯微鏡此時便發揮了很大作用。那麼電鏡如何拍攝和處理新冠病毒的照片呢?以下這段精彩視頻進行了詳細解讀(文後附譯文):冠狀病毒的大小約為100納米,而人類可以看到的最小光波長約為400納米。這就是科學家不能使用常規的光學顯微鏡進行觀察的原因。
  • 新冠病毒不是人工合成,俄衛生部說的「病毒重組」是什麼?
    但病毒重組是什麼?新冠病毒是如何重組的?重組意味著什麼呢?重組是一種自然現象病毒之所以難以對付,最大的難題是變異快。病毒變異主要有兩種方式,一種是基因突變,即病毒DNA或RNA在複製過程中產生錯誤,形成單鹼基或多鹼基突變。
  • 新冠病毒新變種助推南非第二波疫情
    「元兇」,該新變異病毒更易在年輕人群中傳播。南非研究人員識別的該變異新冠病毒稱為501.V2變種,南非政府已將詳細信息報告世界衛生組織。大流行以來,由南非誇祖魯納塔爾省研究創新和測序平臺領導的小組已對數百種病毒樣品進行了測序,他們注意到過去兩個月中,一種特定的變種越來越佔主導地位。
  • 現在新冠病毒全球爆發,有誰還記得俄羅斯的火星男孩說過什麼嗎?
    說真話、講實話、不廢話、沒套話,讓我們今天說一點大家都能夠聽得懂的人話。 預言的全球來看屬於最神秘的,有來自於火星的,有能夠回憶起前生往事的,也有能夠預言未來的,這其中來自印度的14歲少年阿必亞最為神奇,也有來自俄羅斯的火星25歲的男孩波力斯卡,他認為自己並不屬於地球,而是在地球的遠古時期,從火星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