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五號去月球「挖土」,到底有多厲害?
相隔44年,人類能不能從月球上再帶一次東西回來,就看這一波了,期待見證歷史!
去月球薅東西回來,真的是無比艱巨,比上火星還難,畢竟火星大家還隔幾年就去一次呢。
難,就意味著加錢,之前由於太空競賽,阿波羅計劃燒了200多億美刀,將人類技術強行拔高到登陸月球的水平,美蘇去月球上插了個旗,留了幾個腳印。
截至1976年前蘇聯的月球22號返回地球,地球人總共擁有了382.335kg的月球樣本,小數點前382kg是阿波羅計劃帶回來的,小數點後0.335kg是蘇聯月球計劃帶回來的。
這一次,咱們的嫦娥5號打算去月亮上挖2公斤的土帶回來。
許多科學家和黃金時代的科幻小說家都表示過類似的觀點,人類是不能停留在地球上的,如果止步於地球,資源遲早會被用光。
而邁出的第一步,我們至少要先徵服月球吧!
美國也將重返月球
我們的嫦娥五號成功發射,NASA(美國宇航局)也在摩拳擦掌,公布的Artemis-重返月球計劃裡,預計四年後再次將人類送上月球。
正如嫦娥在我們華夏神話故事裡有特殊含義,在希臘神話裡,Artemis阿爾忒彌斯是掌月亮的女神,並且也是太陽神阿波羅Apollo的孿生姐姐,這也象徵著將有女性航天員出現。
NASA預計在2024年,實現第一位女性航天員和一位男航天員送上月球,這也是將是1972年阿波羅計劃之後的首次登月。
國家在努力,個人也要努力,我們家長也要努力,要為國家輸送更多的科學苗子。
我也在想,怎麼能夠用好玩的方式,能讓孩子看懂等月球探測系統,不能只會衝著屏幕喊「三二一點火」。
終於找到了NASA親自打造的一個科普教育項目,專門把載人登月計劃Artemis中,所要用到的太空飛行器材和設備,都仔細地分解拆開,手把手地教小朋友們畫出來!
這裡面有孩子們熟悉的火箭、宇宙飛船,愛畫畫是許多孩子的天性,在動手畫的同時,還能學到最前沿的科技知識,弄懂NASA研製的最新款太空服有多麼「黑科技」。是不是很硬核,又超好玩?
Artemis 計劃要用到的航天設備
「獵戶座」飛船 (Orion Spacecraft)獵戶座飛船,負責把太空人送去太空,完成任務後再把他們安全帶回家。
它融合了電腦、電子、生命維持系統、推進系統和熱防護系統等諸多最新科技,還具有中止發射系統,以確保太空人在發射期間的安全。安全係數提高了10倍,還可以回收再利用。
太空發射系統(SLS)火箭想登陸月球,需要一艘強大的火箭來發射並推進宇宙飛船,使之能夠克服地球引力,並且抵達精確軌道上。
而SLS火箭,是NASA有史以來(也約等於人類有史以來),所建造的最強勁的運載火箭,比當年阿波羅登月計劃使用的土星5號運載火箭要強勁得多。它用於把太空人和貨物送往月球,甚至可以是太陽系內、比月球更遠的目的地。
xEMU 太空服這個就是太空人在月球表面行走的「工作服」了。
背部的大箱子,實際上是可攜式的生命支持系統,它可以輸送氣壓、氧氣、清除二氧化碳和溼氣,同時幫助監測太空人的體徵,還有機器裝載設備的各項數據。
而且還用到了3D掃描技術,不僅精確測量太空人的身體全方位的尺寸,還會對其動作和姿勢進行掃描測量,這才是真正的私人定製款。
50年前,阿波羅太空人在月球漫步必須是以「兔子跳」的方式行走,並且途中還因為撿拾掉落的設備而摔倒。
現在新一代的太空服可靈活多了,能夠完成行走、上肢大幅度旋轉深蹲、拾撿物品等動作,是不是看上去方便得多了?
除了這些其他還有很多器材和設備,包括能在月球表面自動駕駛的月球車,太空裡的Wi-Fi(深空網絡系統),阿波羅計劃也用過的39B號發射臺,等等。
順便說一聲,資料是全英語的,正好可以讓娃感受原汁原味的英文教程。不懂英語也沒關係,每一步驟都很清晰,照著圖片畫就可以啦。
低齡小朋友如果自己獨立畫有難度,可以直接給列印好的線稿塗色,或者將大頭貼粘到太空衣上玩遊戲啦。
載人的可比挖土的登月計劃要難得多,看懂了Artemis的各部件,孩子們對於嫦娥五號的相關構造,對咱們祖國下一步的載人登月計劃,也都能觸類旁通了。
沒準還能升起自己的「小心思」,成為科學家或者下一位登月者,或者像劉慈欣一樣仰望星辰大海的科幻作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