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五號月球探測器的探月挖土工作,也已告一段落。眾人對嫦娥5號登月、返航的畫面,想必都已經參詳多次,能夠分辨一二;但對於嫦娥5號,在空無一人的「月宮」之中,是如何進行月面取土作業的,就並不太有人了解。現在,我們就跟隨嫦娥探月項目科研人員,一起回憶一下嫦娥挖土的那些事。
為了讓嫦娥5號登月時,能夠在無人協助的情況下,精確挖到每一寸指定月土,由哈爾濱工業大學研製的嫦娥5號機械臂,全長3.7米,重3.1公斤,通體銀白色的機械臂,厚度僅1.4毫米,多溫度性能檢測表明,這僅1.4毫米厚的「芊芊玉手」,剛度和尺寸均實現技術穩定,在挖取月土並轉移至盛放容器這一看似簡單,對無意識體而言卻難以協調的過程中,具備極高的定位精度,甚至超出了原設計方案要求。
憑藉著這一其貌不揚,卻能夠應對複雜月球環境的機械臂,在取土作業關鍵時刻,助嫦5一臂之力。2020年12月2日的深夜,嫦娥5號在選定的落點,對近8平方米的扇形區域內的不同月面,順利進行了12次複雜的自主採樣操作,並精確將樣品轉移到封裝容器當中,共用時15個小時。至此,嫦娥5號探月的首要任務,就宣告完成。這看似平常的15小時,不僅是包含關鍵領域材料技術創新的十餘項國家發明專利壘起來的,更是哈工大科研團隊一年多時間裡,上百次強度、剛度等性能測試的累積,才最終實現的世所矚目的科研成果,也開啟了我國後續的月土研究工作、未來的探月工程之序幕。
雖說中國的探月取土,晚了蘇聯月球24號探測器44年,晚了美國阿波羅11號載人登月計劃50年,但這並不意味著現實意義上的落後,因為探月工程,應當是一項長久的事業,而非短暫的,就以阿波羅載人航天計劃為例,從規劃到行動結束的短短12年時間,就能夠窮盡月球的奧秘。當我國從2004年計劃起探月三步走的時候,美、俄、日、印也在摩拳擦掌,但現在看來,只有中國實現了當年「吹」出去的「牛」,揚眉吐氣也不過如此。
當年日本計劃在2025年建立月球基地,並讓機器人在月球定居;印度計劃的是,在2008年發射第一艘無人登月飛船,2015年實現載人登月;美國曾表示,在2015年完成再度登月,最晚不超過2020年,並在月球建設「多國太空站」。如今,日本的月球基地不僅沒影,而且登月計劃也才剛剛開始;印度則更直接,自己打臉,2019年的探月衛星失聯之後,登月就像「天女散花」一樣,不見蹤影了。
如今的美國,已經不是當年與蘇聯制霸的美國,不僅在資金投入的效能上,不能與中國相比,在人才儲備方面,也以年長者居多,而中國目前的航天技術研究者,多為三四十歲的年輕人,可以稱得上是「江山代有人才出」,一代更比一代強。從這個角度來看,未來的中國航天事業,只會比美國越走越快、越走越遠、越走越好。讓我們得以揚眉吐氣的,不只是當年吹的牛,只有我們實現了,更因為現在中國的探月實踐已經走在了歐美國家之前,更因為我們走出了自己的探月之路,不受任何國家技術資源的挾持,未來的前景也更為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