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年前,5個國家宣布探月計劃,唯有中國沒有吹牛

2020-12-16 雙馬尾班長

隨著嫦娥5號的發射成功,標誌著中國探月工程正式進入第三也是最後階段:回,自2004年我國正式宣布實施探月計劃以來,已經過去16年了,而較少為人所知的是,在我國公布探月計劃的同時,還有4個國家雄心勃勃的宣布了自己的月球計劃,但現在看來,似乎只有中國沒有吹牛。

15年前的報紙

中國為探月工程取了一個非常浪漫的名字:嫦娥工程,嫦娥中國神話中一位美女,偷吃了神藥飛到了月亮上,住在月亮上的宮殿-廣寒宮中,留下他的丈夫後裔在地球上苦苦守望。這裡要給大家科普一下,中國嫦娥工程的目標是探月,而不是大家心心念念的登月,因為對2004年的中國來說,月球還是非常陌生的存在,航天技術也遠遠達不到登月水平,所以中國結合自身技術水平,確定了先探後登的路線。

同一張報紙下方,還有4個國家先後宣布雄心勃勃的計劃

讓班長印象深刻的是,在中國宣布探月計劃的同時,先後有4個國家也宣布了自己的登月計劃,它們是日本、印度、俄羅斯和美國。其中尤其以日本、美國的計劃最為大膽,日本計劃在2025年在月球建立基地,該基地配備機器人作為拓荒者,進行月球探測。而美國作為世界上唯一登過月球的國家,這次也來湊熱鬧,宣布要重返月球,並且直接將時間定在2015年,而且宣稱最遲不超過2020年……

嫦娥5號,16年時間的成果

而印度緊隨中國也開展了自己的探月計劃,同中國一樣印度探月也分為繞、落、回三步,但不幸的是,印度的第一顆繞月衛星「月船一號」(2008年)在發射9個月後因為衛星質量問題,導致內部溫度驟升損壞了一些傳感器,雖然最終失去了聯繫,但印度宣稱這顆衛星已經完成了95%的任務。到了10年後的「月船二號」準備實施降落至月球項目,但這顆衛星在到了月球後就失蹤了,印度官方說法是月船二號在月球表面正常運行,只是無法聯繫而已,但有媒體報導,這顆探測器是直接砸在月球上成零件了……

美國登月後,誰是第二個登上月球的國家?

16年說快不快說慢不慢,16年前5個國家雄心勃勃一起高談闊論,仿佛登月如探囊取物,16年後,人們才發現,只有一個國家不是吹牛,他們是真牛啊!

相關焦點

  • 嫦娥5號上升器落月,印度:1年前我們就做到了,可惜是非受控的
    嫦娥4號發射準備中在2004年中國宣布了嫦娥工程探月計劃後,印度不甘示弱,同樣向世界公布了自己雄心勃勃的探月計劃,而且更有意思的是,印度的探月計劃幾乎是中國嫦娥工程的姊妹版,同樣是分為:繞、落、回三個階段。
  • 一份15年前的報紙引發吐槽:中國因不會吹牛,顯得與國際格格不入
    2007年10月24日,「嫦娥一號」發射,並實現我國首次繞月探測的成功,也使得中國成為繼美俄之後第三個成功探月的國家;2013年12月2日,「嫦娥三號」探測器發射,並攜帶月球車「玉兔」號成功著陸月球;2020年11
  • 當年說好一起上月球,如今只有中國實現,其他國家都在「吹牛」?
    網上都在熱傳一張老圖,是15年前全球各大航天強國制定的探月計劃,中美俄,日本歐洲印度都立下了宏大的志願,但到如今只有我國基本實現了當初的夢想,我國網友評論:當初大家只是吹吹牛而已,怎麼你就當真了呢?雖然任務還沒有全部完成,但世界多個國家都在關注嫦娥五號的進展,並且希望和中國展開合作。
  • 16年:中國探月的腳步
    16年後,2004年2月,國防科學技術工業委員會宣布:中國月球探測計劃已經進入實施階段。又過了16年,嫦娥五號任務圓滿成功,標誌著中國月球探測工程第一階段順利完成。16年,可以讓一個牙牙學語的嬰兒,成長為英姿勃發的少年。16年,也足以讓空白的中國探月史,印上一串奔向月球的堅實足跡。中國探月工程的標誌上,有兩個腳印和一彎新月。
  • 大家一起吹吹牛,怎麼就中國當真了呢?
    「中國人民的不屈不撓的努力必將穩步地達到自己的目的。」11月24日嫦娥五號順利升空,作為中國探月工程第六次任務,首次在月球表面自動採樣,從2004年月球探測工程啟動以來,嫦娥家族在長徵系列火箭的託舉下,讓奔月神話一步步成為現實。
  • 印度再次推遲探月 要想成為第四個登月的國家還需加把勁
    【環球時報綜合報導】在中國「嫦娥四號」成功著陸月球背面的當天,印度空間研究組織宣布再次推遲該國「月船2號」探月計劃,這已是該項目發布以來第三次推遲,前兩次推遲分別在2016年12月和2018年10月,而關於推遲的原因印度方面並沒有說明。
  • 嫦娥5號無人探月,全自動挖土如何實現?揚眉吐氣不是吹牛
    2020年12月2日的深夜,嫦娥5號在選定的落點,對近8平方米的扇形區域內的不同月面,順利進行了12次複雜的自主採樣操作,並精確將樣品轉移到封裝容器當中,共用時15個小時。至此,嫦娥5號探月的首要任務,就宣告完成。
  • 大家不過是在一起吹吹牛,中國咋都當真了呢?
    你品品大家聚團吹牛B,沒想到中國當真了2007年,嫦娥一號拉開中國探月工程的序幕。年發射了「月船」1號,2009年與地面失去無線電聯絡,印度探月計劃,卒俄羅斯:登月?是伏特加不好喝還是大黑熊不可愛美國:沒人 比我 更懂 月球更正一下「只有中國做到了」這個說法,人家印度也做到了,畢竟人家的計劃僅僅是「發射」出去就行仔細看了下各國的計劃,留給美國的時間還有21天,去掉周末雙休就只剩半個月了當年陳刀仔能用20塊贏到三千七百萬,美國半個月建個太空站努努力不是問題
  • 後勁十足的中國探月計劃 火星、木星和小行星探測即將展開
    (千龍網軍事頻道記者-馬群-攝)50年前的今天,經過漫長的飛行,阿波羅11號飛船著陸器正式登陸月球,太空人阿姆斯特朗代表人類首次踏上了地球之外的天體,邁出了他的一小步、人類的一大步。人類第一次登上月球,在月亮上留下存在的印記,對全世界人民來說,不僅是航空航天領域具有裡程碑意義的事件,更是屬於全人類的一份永恆的記憶。
  • 餘鵬鯤:說好的奔月計劃,其他國家為何集體掉隊?
    當時計劃在2020年前探月的這些國家,都沒能完成預定的目標。那些計劃時間在2025年前的國家,迄今為止大多仍然缺乏足夠的準備,按時完成目標的難度非常大。網友們還發現,有些國家的計劃完成時間似乎永遠在推遲,真不知道何時才能真正衝向月球。 總之,在這次邁向月球的集體賽跑中,中國贏得了比賽。奇怪的是,其他國家為什麼就這樣集體掉隊了呢?
  • 中國探月16年,嫦娥五號或將改寫月球歷史 | 解讀
    嫦娥五號任務是中國探月工程第六次任務,計劃實現月面自動採樣返回,助力深化月球成因和演化歷史等科學研究,是我國航天領域迄今最複雜、難度最大的任務之一。中國探月16年,「繞」「落」順利完成,「回」正當時自2004年起,中國開始實施月球探測工程
  • 科技|中國探月16年,嫦娥五號或將改寫月球歷史
    中國探月16年,「繞」「落」順利完成,「回」正當時 自2004年起,中國開始實施月球探測工程。這也是我國空間探測的起點。月球是離地球最近的一個星球,又蘊含豐富的資源、能源和特殊環境,所以無論從技術、科學還是經濟等方面考慮,各國在空間探測領域大都先從探月開始。
  • 繼中國探月成功後,13億人口大國也宣布一決定,網友:不相信
    繼中國探月成功後,13億人口大國也宣布一決定,網友:不相信!最近大家比較熱議的一個話題,就是中國的探月工程了。自從嫦娥1號升空開始,中國的探月工程就成了世界的焦點。現如今,嫦娥登月工程已經進行到最重要的一環了,那就是採集月壤回地球。
  • 阿聯宣布探月!計劃在2024年發射「拉希德」,他們能成功?
    今年夏天,世界上有三個國家成功發射了火星探測器,先是阿聯發射了「希望號」探測器,然後是我國發射了「天問一號」,最後是美國宇航局發射了「毅力號」火星探測器。其中阿聯的希望號備受關注,外界都想知道阿聯這個航天歷史不超過20年的國家,真的能在火星探測方面獲得成功嗎?
  • 更具務實性的中國探月計劃
    2020年11月24日,中國通過長徵5號遙五運載火箭,將可在月球攫取土壤樣品的嫦娥5號探測器成功發射。 中國的雄心勃勃的空間探索計劃,既具有步驟性也極其務實! 與遙不可及的火星移民和遠太空的空間探索相較,中國的探月計劃無疑更有現實價值。
  • 美國糾集7國開展合作探月計劃,揚言「不帶中國玩」
    據美媒報導,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10月13日宣布,美國已經和7個盟友國達成協議,籤署了新的登月計劃——《阿爾忒彌斯協議》,計劃在2024年由美國為主導,再次將太空人送上月球,同時對人類知之甚少的月球南極地區展開探索。
  • 大家一起吹吹牛,你怎麼就當真了呢?
    11月24日嫦娥五號順利升空,作為中國探月工程第六次任務,首次在月球表面自動採樣。從2004年月球探測工程啟動以來,嫦娥家族在長徵系列火箭的託舉下,讓奔月神話一步步成為現實。有網友翻出15年前中國制定的探月計劃↓↓↓
  • 中國2045航天宏偉計劃曝光:將打造天地往返「計程車」
    自從中國2004年宣布探月計劃以來,16年的時間已經過去,曾經與中國同期宣布探月的四個國家都沒有成功,唯有中國完成了所有的任務目標。在2020中國航天大會上,航天科工展示了他們的航班化航天運輸系統計劃,整個計劃分為三個步驟:第一步,要在2025年實現,實現關鍵性的技術突破,製造技術驗證機進行試飛。
  • 嫦娥五號圓滿完成探月任務,中國航天贏得世界同行讚嘆
    國家航天局副局長、探月工程副總指揮吳豔華17日在國新辦記者會上表示,以嫦娥五號任務圓滿成功為起點,我國探月工程四期和行星探測工程將接續實施。目前,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正在奔火的徵程;嫦娥六號、七號、八號,小行星探測、火星取樣返回、木星系探測等工程任務也將按計劃陸續實施。
  • 中國探月故事 劇情格外精彩
    孫家棟院士特別強調:「在一窮二白的時候,我們沒有專家可以依靠,沒有技術可以借鑑,我們只能自力更生、自主創新。今天搞航天的年輕人,更要有自主創新的理念,要掌握核心技術的話語權。」如今,我們已經成功走完探月工程「繞、落、回」中的前兩步,第三個目標也即將實現。中國探月工程呈現給世人的最大亮點是「自主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