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綜合報導】在中國「嫦娥四號」成功著陸月球背面的當天,印度空間研究組織宣布再次推遲該國「月船2號」探月計劃,這已是該項目發布以來第三次推遲,前兩次推遲分別在2016年12月和2018年10月,而關於推遲的原因印度方面並沒有說明。
據印度《經濟時報》3日報導,印度於2008年10月首次執行月球探測任務,其使用的「月船1號」搭載了來自六個國家的11件探測工具,其中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的探測工具首次發現月球上有水的存在。不過,9個月後,「月船1號」便被遺棄在太空。
「月船2號」是繼「月船1號」之後完全由印度自主研發的月球探測器,這個重達3890公斤的龐然大物包括一個軌道飛行器、著陸器和月球車,著陸器被命名為維克拉姆,以表示對印度空間計劃的先驅、印度空間研究組織創立者維克拉姆的紀念。
按計劃,該探測器在進入月球軌道後首先將對月球外大氣層、表面地形和土壤礦物元素進行遠程分析,在其軟著陸後將對月球表面的土壤進行取樣研究並把樣本數據傳回地球。如果月球車能成功在月球表面著陸,印度將成為繼前蘇聯、美國和中國之後第四個掌握這一技術的國家。
但現在,印度空間研究組織主席金思旺表示,這個計劃什麼時間能夠實施還不能確定。同時,伊朗也計劃於今年2月宣布本國的探月計劃,印度想要成為第四個登上月球的國家需要再加把勁。(張繼丹)
【延伸閱讀】
印度推遲二次探月,於2022年將人類送入太空
中國科學報報訊 印度今年再一次推遲了其第二架月球探測器的發射時間。「月船二號」原定於在今年10月升空,而此前該國曾計劃在今年4月將這架探測器發射升空。
印度空間研究組織(ISRO)主席Kailasavadivoo Sivan於日前在班加羅爾向新聞媒體表示,該機構計劃於明年1月3日將這架探測器發射升空,儘管該任務在明年1月到3月之間的任何時間都沒有發射窗口。
「月船二號」將攜帶一個繞月飛行的軌道飛行器、一個將進行印度首次受控或軟著陸的著陸器,以及一臺月球車。
Sivan表示,這一次的發射延遲有幾個原因,包括對設計進行改變以確保月球著陸器的平穩著陸。他說,這些變化增加了太空飛行器的重量,也增加了完成任務所需的燃料量,從而進一步推遲了發射時間。
這一耗資1.5億美元的任務最初計劃在3年前發射,但由於俄羅斯未能交付承諾的著陸器,促使印度決定獨自行動。「月船二號」軌道飛行器的最後準備工作正在進行中,它將在孟加拉灣斯裡哈裡庫塔太空中心搭載印度地球同步衛星運載火箭發射升空。
迄今為止,在月球著陸依然是件非常棘手的任務。由於只有少量陽光照射到月球兩極,這就意味著著陸器和月球車必須在電力上很有節制。該計劃的目標是在兩個環形山(曼津斯C和辛佩柳斯N)之間的一個高平原上著陸,大約在南緯70度的地區。
「月船二號」的月球車只有公文包大小,重量為25公斤,它將攜帶兩個分光計用於探測月球表面的元素組成。這個區域很吸引人,因為它被認為是由超過40億年的巖石組成的,這些巖石由覆蓋新形成的月球的巖漿海洋凝固而成。這些數據將與「阿波羅」時代獲得的數據相比較,當時那些任務降落在離赤道更近的其他遠古高地上。
印度的「月船一號」於2008年10月22日由印度國產的極地衛星運載火箭PSLV-C11發射升空,發射地點位於距離印度南部城市欽奈90公裡的薩迪什·達萬航天中心。「月船一號」原計劃繞月飛行兩年,對月球的地質結構和礦物資源進行調查。「月船一號」總質量為1380公斤,造價約8300萬美元,上面攜帶了11臺探月儀器。但當ISRO在10個月時與軌道飛行器失去了聯繫後,這項計劃就這樣提前結束了。然而,探測器攜帶的一臺儀器在到達月球後確實收集了足夠的數據,從而使科學家確認了水的存在。
目前,中國、日本和其他國家也在制訂自己的月球探測計劃。就像其他國家一樣,印度的探月活動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由提高對月球環境理解的需求所驅使。
與此同時,在一個單獨的與空間科學相關的公告中,印度總理納倫德拉·莫迪在8月15日表示,該國將在2022年將人類送入太空。這一聲明同時為印度實現載人航天的長期願望制定了時間表。今年7月,ISRO成功地測試了一個模擬的逃生系統。
莫迪當天在首都新德裡出席獨立日慶祝活動時發表演講說:「我很高興地向大家宣布,印度政府計劃在2022年或者在此之前,讓一面三色旗(意指印度國旗)在太空中飄揚。」
如果這一計劃成功,印度將成為繼美國、俄羅斯和中國之後,全球第四個有能力實施載人航天任務的國家。
ISRO表示,實施載人航天任務將面臨兩項關鍵挑戰:製造大型運載火箭以及訓練太空人。該機構稱,目前已完成相關技術儲備,相信印度有能力按期實現目標。
ISRO早在10年前就計劃使用自主研製的運載火箭GSLV MK-III實施載人飛行,將3名印度太空人送入近地軌道並在太空停留5至7天。(趙熙熙)
來源:綜合 環球時報
流程編輯:郭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