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15年前的報紙引發吐槽:中國因不會吹牛,顯得與國際格格不入

2020-12-13 全球鷹視野

(嫦娥五號)

要說最近在中國引發話題熱點的事件,不久前發射的「嫦娥五號」肯定是當之無愧的「流量冠軍」。「嫦娥五號」將實現人類44年來再次從月球採樣的目標,對人類今後對於月球研究具有相當的意義。

目前「嫦娥五號」的採樣工作已經完成,等待著合適的時機將其送到地球,而我們也期待著它的歸來。有意思的是,在這段時間一份15年前的報紙也被網友們挖掘出來,成為新的議論點。

(截取自《科學發現報》)

在2005年7月份發布的《科學發現報》就發表了一篇關於中國探月「三步走」的文章,文章表示要在三年內發射「嫦娥一號」實現繞月,在6年內實現月面軟著陸,並且在2020年前實現月球採樣。

2007年10月24日,「嫦娥一號」發射,並實現我國首次繞月探測的成功,也使得中國成為繼美俄之後第三個成功探月的國家;2013年12月2日,「嫦娥三號」探測器發射,並攜帶月球車「玉兔」號成功著陸月球;2020年11月24日,長徵五號火箭攜「嫦娥五號」探測器在文昌發射,目前「嫦娥五號」已經完成月球採樣工作,擇機待歸。

從這方面我們可以看出,中國的探月計劃與12年前《科學發現報》的報導大體上差不多,這說明我國的探月計劃基本上是穩步推定的,而12年前報紙似乎預測了我們今天的探月成就。

(中國探測器在月球)

然而在這份報紙上,中國的探月計劃還不是亮點,真正亮點是另一版面上世界其他國家的探月計劃。根據這份報紙的報導,在當時全球主要的航天國家都有制定自己的探月計劃,像日本就制定2025年建造月球基地;印度計劃2008年發射首顆月球探測器;俄羅斯計劃當年就首飛登月飛船;美國更是計劃2015年返月,並在2020年在月球上建立「月球太空站」。

然而這些國家計劃看似雄心勃勃,但最靠譜的竟然是印度,畢竟印度在2008年真的發射了自己的「月船一號」探測器,儘管這顆探測器不久就失聯了,計劃以失敗告終,但至少人家還是發射了。而像美國、俄羅斯與日本在這15年裡一顆月球探測器都沒發射,至於說建造月球基地甚至月球「太空站」當然也就成為了無稽之談了。

(「嫦娥五號」發射)

看到以前的報導,再看看15年後的今天,不禁讓人感慨萬千。也有網友吐槽稱:中國因不會吹牛,顯得與國際格格不入。而這似乎也正說明了,為何這15年來就只有中國實現了成功探月的目標,以及為何中國的各方面建設在近年來發展得如此迅速。

我們有一句話,叫做「一步一個腳印」,中國航天也正是靠「一步一個腳印」走來的。當其他國家提出一個個頗為「光鮮」的目標,卻沒有考慮實際情況時,我們卻是從最基礎的計劃起,並且嚴格執行計劃,因此雖然看起來不如其他國家「天馬行空」,卻靠著自己的腳踏實地一點一點實現自己的目標,並最終走向了成功。(子文)

相關焦點

  • 16年前,5個國家宣布探月計劃,唯有中國沒有吹牛
    隨著嫦娥5號的發射成功,標誌著中國探月工程正式進入第三也是最後階段:回,自2004年我國正式宣布實施探月計劃以來,已經過去16年了,而較少為人所知的是,在我國公布探月計劃的同時,還有4個國家雄心勃勃的宣布了自己的月球計劃,但現在看來,似乎只有中國沒有吹牛。
  • 海外網友熱議:「中國15年前登月計劃的報紙!中國人說到做到!」
    嫦娥五號前往月球的任務,如今已經順利完成了,在12月6號12時35分的時候,就和軌道返回器組合體上升器成功分離,現在正在擇機返回地球,對於中國航天領域的突破,世界各國的目光再次聚焦到中國身上,同時我們也成為第三個前往月球的國家。
  • 最近,一張15年前的舊報紙火了
    來源:海外網最近,一張舊報紙火了。這份2005年的《科學發現報》一角寫著:「國防科學工業委員會領導對外宣稱,中國探月計劃已進入實施階段,3年內,一顆屬於中國的衛星將開始繞月飛行;6年內,中國月球車將在月面軟著陸;2020年之前,中國研製的機器人將把月壤樣品採回地球。」
  • 這張舊報紙火了!
    一張舊報紙,也在網上火了!15年後回首,人們發現正是在2020年嫦娥五號奔向月球開始實施採集月壤樣品的任務不少網友讚嘆:「中國精準完成了計劃中的每一步!」我國嫦娥五號探測器總指揮總師顧問葉培建見證參與了嫦娥一號到嫦娥五號的一路走來在他看來,這代表著中國航天人20年來的追求交了一份滿意的答卷:
  • 俠客島:最近,一張15年前的舊報紙火了
    最近,一張舊報紙火了。這份2005年的《科學發現報》一角寫著:「國防科學工業委員會領導對外宣稱,中國探月計劃已進入實施階段,3年內,一顆屬於中國的衛星將開始繞月飛行;6年內,中國月球車將在月面軟著陸;2020年之前,中國研製的機器人將把月壤樣品採回地球。」
  • 美俄怎麼都沒想到,當初說好的一起「吹牛」,中國卻當真實現了
    但是現在已經是2020年了,而且時間快要過去了,美俄怎麼都沒想到,他們當初的「吹牛」,中國當真實現了,而他們還在止步不前。據悉在12月17日的凌晨時分,我國的嫦娥五號探測器攜帶著它的月球樣本降落在了內蒙古四子王旗。降落的地點也是事先就預定好的。
  • 人類起源的秘密,為何與地球顯得格格不入?難道真是外星人?
    人類起源的秘密,為何與地球顯得格格不入?難道真是外星人? 來源:科技看天下 原標題:人類起源的秘密,為何與地球顯得格格不入
  • 中國教師報2015「年度讀者」:只因為一份報紙
    因為一份報紙,一名鄉村教師圓了學生的名牌大學夢,還成就了自己的美滿姻緣;因為一份報紙,一名校長率領師生拉開了一場課改攻堅戰,開創出學校的一片新天地;因為一份報紙,一位教育局長從讀者變成了作者,引領當地教師開啟了教育寫作之風……因為一份報紙,衍生出人生的許多可能。正因為此,他們三位被評選為中國教師報2015「年度讀者」。
  • 中國十大報紙排行榜:南方周末上榜,人民日報第一
    中國十大報紙排行榜 1.人民日報 2.參考消息 3.中國青年報 4.南方周末 5.南方都市報 6.電腦報 7.楚天都市報
  • 你永遠無法阻擋一個男人吹牛逼的需求
    與別人針鋒相對的時候,男性會儘量伸展身體,顯得較為高大,如同公雞打架時會把翎毛奮力打開。男性在照片、畫像裡的臉與身體的比例,都比實際比例要大。一項研究分析了15世紀以來的畫像及媒體刊登的照片,發現:男性系統性臉大,女性系統性臉小。畫家和攝影師下意識地就這麼畫/拍了。男性要這麼大臉,有用。
  • 北大教授被嘲看不懂英文報紙,他故意將報紙顛倒後,老外羞紅了臉
    比起後來在民國初年才建立的清華大學,北大在整個中國近代的名氣和聲譽要比清華響亮很多。 而今天故事的主人公也是北大教授,而比起上述那些響噹噹的名人,他則顯得低調神秘多了,其便是辜鴻銘。
  • 北京創辦第一份英文報紙
    北京市第一份英文報紙《今日北京》(《Beijing Today》)將在本月十一日正式創刊。    《今日北京》是一份《北京青年報》主辦的對開十六版、雙面彩色印刷的英文報紙,每周五出版。    該報將以北京的新成就、新面貌、新發展和新變化為主要報導內容,如實展示今日北京人的生活狀態和精神風貌,介紹北京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獨特的京味民俗文化。
  • 大家一起吹吹牛,怎麼就中國當真了呢?
    「中國人民的不屈不撓的努力必將穩步地達到自己的目的。」11月24日嫦娥五號順利升空,作為中國探月工程第六次任務,首次在月球表面自動採樣,從2004年月球探測工程啟動以來,嫦娥家族在長徵系列火箭的託舉下,讓奔月神話一步步成為現實。
  • 最早在天津創辦的兩份英文報紙 第一份僅存在5年
    天津市檔案館從英國徵集到了兩份具有代表性的英文報紙,《中國時報》和《京津泰晤士報》的部分縮微膠片檔案,從中可以反映出素有「華北地區新聞中心」之稱的天津近代報業發展歷程。  第一份英文報紙「短命」僅存在5年    1886年11月6日,天津海關稅務司英籍德國人德璀琳創辦了天津第一份英文報紙《中國時報》(The Chinese Times),當時又名英文版《時報》,中國人稱之為《益聞西報》,由英國人亞歷山大·宓吉(Alexander Michie)任編輯兼主筆。
  • 誰是「中國新聞報紙之父」?
    林語堂在英文版的《中國報刊與輿論史》一書中,將這位曾經的科舉失意者推崇為「中國新聞報紙之父」。但是,這一年卻因兩個讀書人的不同際遇而顯得很不尋常。兩位讀書人一個叫趙烈文,一個叫王韜。他們都是科舉制度的失意者,一個身為兩江總督曾國藩的心腹師爺,一個是清朝的通緝犯。與那些金榜題名的進士舉人相比,他們不過是士人群體中的末流。對清王朝來說,他們的存在與否,真的是無足輕重。然而,就是這兩個無足輕重的小秀才,卻在不同程度上影響到沒落帝國的前途命運。
  • 中國古代報紙登啥 有假新聞嗎?
    侯印國告訴記者,早在兩千多年前,中國西漢時期就有邸報制度,堪稱報紙的起源。唐朝中期,藩鎮紛紛在京設邸,後簡稱進奏院。進奏官類似今天的「編輯記者」,重要任務就是傳遞朝廷政治信息,按日期連續地整理朝廷新聞,抄寫後傳送到各地,這種報紙就叫進奏院狀報、進奏院狀、邸吏狀或報狀。
  • 自然的奧秘,人類是否為外來物種,為何與地球生物顯得格格不入
    人類作為地球上唯一擁有語言智慧的物種,儘管生活在地球上,但是我們卻是顯得和地球上的其他物種格格不入。人類的進化卻是顯得不為如此,人類是無法改變自身而適應環境,我們不能在烈日下暴曬,更不能抵禦寒冷。地球上的其他物種能夠通過自身而度過寒冷,比如動物的冬眠,還有皮毛等。而我們只能依靠外物,比如衣服。更有是人類只有的疼痛-腰疼。
  • 英國民眾:讀「法輪功」新冠疫情謠言報紙令人毛骨悚然
    報導稱,當地亞裔居民對大紀元時報所散布的新冠疫情專刊內容非常擔擾,認為這會挑起對亞裔的歧視,引發種族矛盾問題,讀這樣的報紙令人感覺毛骨悚然。  一位居民擔心報上的內容會導致某些人因新冠病毒疫情的暴發怪罪並傷害華裔和東亞裔。 不過大紀元時報發言人在一份冗長的聲明中稱,他們「是在真正地為中國及整個亞洲人民伸張正義」。
  • 中國日報社社長、總編輯朱靈:我們為什麼要做一份給全世界讀的報紙
    如今,世界上每一個角落的讀者都可以讀到中國日報,有的人讀紙質版的,有的人則通過新媒體平臺。中國日報是國外媒體轉載最高的中國報紙,中國日報的新聞報導和評論使讀者了解到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發展和進步。在今天這個與時俱進的世界,我們可能很難理解一份英文報紙在當時是多麼地稀缺!The reason for starting the paper might have been prosaic: keeping foreigners in China apprised of news in the country and around the world.
  • 他翻開日本30年前舊報紙 驚見2020疫情爆發
    一名日本網友近日翻出1990年出版的報紙,赫然發現有媒體早在30年已經預言現今的狀況。 日本30年前報紙精準預言現今的疫情狀況,還提到全球氣候變遷。圖翻攝自Twitter 綜合外媒報導,網友「Makoro2019」在Twitter分享一張舊報紙的照片,照片顯示,日本報社《岐阜新聞》於1990年5月2日出版的報紙,其中一篇報導標題為「2020年,將會有半數的人類感染傳染病」,報導也詳細提到傳染病的起源、發展和擴散原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