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五號)
要說最近在中國引發話題熱點的事件,不久前發射的「嫦娥五號」肯定是當之無愧的「流量冠軍」。「嫦娥五號」將實現人類44年來再次從月球採樣的目標,對人類今後對於月球研究具有相當的意義。
目前「嫦娥五號」的採樣工作已經完成,等待著合適的時機將其送到地球,而我們也期待著它的歸來。有意思的是,在這段時間一份15年前的報紙也被網友們挖掘出來,成為新的議論點。
(截取自《科學發現報》)
在2005年7月份發布的《科學發現報》就發表了一篇關於中國探月「三步走」的文章,文章表示要在三年內發射「嫦娥一號」實現繞月,在6年內實現月面軟著陸,並且在2020年前實現月球採樣。
2007年10月24日,「嫦娥一號」發射,並實現我國首次繞月探測的成功,也使得中國成為繼美俄之後第三個成功探月的國家;2013年12月2日,「嫦娥三號」探測器發射,並攜帶月球車「玉兔」號成功著陸月球;2020年11月24日,長徵五號火箭攜「嫦娥五號」探測器在文昌發射,目前「嫦娥五號」已經完成月球採樣工作,擇機待歸。
從這方面我們可以看出,中國的探月計劃與12年前《科學發現報》的報導大體上差不多,這說明我國的探月計劃基本上是穩步推定的,而12年前報紙似乎預測了我們今天的探月成就。
(中國探測器在月球)
然而在這份報紙上,中國的探月計劃還不是亮點,真正亮點是另一版面上世界其他國家的探月計劃。根據這份報紙的報導,在當時全球主要的航天國家都有制定自己的探月計劃,像日本就制定2025年建造月球基地;印度計劃2008年發射首顆月球探測器;俄羅斯計劃當年就首飛登月飛船;美國更是計劃2015年返月,並在2020年在月球上建立「月球太空站」。
然而這些國家計劃看似雄心勃勃,但最靠譜的竟然是印度,畢竟印度在2008年真的發射了自己的「月船一號」探測器,儘管這顆探測器不久就失聯了,計劃以失敗告終,但至少人家還是發射了。而像美國、俄羅斯與日本在這15年裡一顆月球探測器都沒發射,至於說建造月球基地甚至月球「太空站」當然也就成為了無稽之談了。
(「嫦娥五號」發射)
看到以前的報導,再看看15年後的今天,不禁讓人感慨萬千。也有網友吐槽稱:中國因不會吹牛,顯得與國際格格不入。而這似乎也正說明了,為何這15年來就只有中國實現了成功探月的目標,以及為何中國的各方面建設在近年來發展得如此迅速。
我們有一句話,叫做「一步一個腳印」,中國航天也正是靠「一步一個腳印」走來的。當其他國家提出一個個頗為「光鮮」的目標,卻沒有考慮實際情況時,我們卻是從最基礎的計劃起,並且嚴格執行計劃,因此雖然看起來不如其他國家「天馬行空」,卻靠著自己的腳踏實地一點一點實現自己的目標,並最終走向了成功。(子文)